我以為,如果透過悲壯而熱血的劇情,去看這部時長147分鐘的電影《八佰》,就會發現,這部電影其實只講了兩個字:轉變。
第一,謝晉元變了。從一個眼睛裡只有戰場、一往無前的熱血軍人,變成了一個格局更高、懂得在合適的時機撤退以保存實力的戰略家。
雖說他一度認為,繼續堅守四行倉庫才能對得起死去的弟兄,才能讓世界看到中國軍人的熱血與意志,但在特派員的真情流露之下,他最終決定,忍辱撤退,保存軍事力量。
第二,當初那群恥辱的逃兵變了,從一心只為活命,到主動留下斷後,明知這無疑是送死。
這群一開始被視為懦夫和棄子的逃兵,雖然也出現了「老算盤」這樣最終只能在河對岸後悔不已的叛徒,但大多數,都在四天四夜的戰鬥中激發起了家國情懷與熱血。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影片中的歐豪,第一次開槍是打俘虜,哆嗦個不停;第二次開槍還擊打中一個日本兵,從此不再畏懼;第三次開槍是迎擊日軍飛機,令人痛心的是他直到戰友發現,才知道自己原來已經受重傷了。
第三,河對岸的那群百姓變了,從一開始的隔岸觀火,到最後的熱血沸騰。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那位大學教授,一開始只會拿著單筒望遠鏡,長籲短嘆,到後來偷偷捐獻妻子的首飾,在壯士們撤離時更是飽含著憤怒,向日軍舉槍射擊。
第四 ,日軍的攻勢變了,從一開始的長驅直入,到第一次被中國男兒的錚錚鐵骨磕掉牙齒。
從影片的故事來看,日軍指揮官更是被這號稱八百、實則只有四百多人的隊伍,「錘」到灰溜溜地卸任。
最後,「西洋諸國」那群談笑風生的觀察員變了,從一開始只顧寫新聞稿、報導大新聞,到最後折服於壯士們的氣概。
一位外國士兵,也在目睹了日軍伏擊渡橋壯士之後,義憤填膺地舉槍攻擊日軍。
這場轉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或許是因為,那綁著手榴彈、留下名號後的悲壯一躍;或許是因為,戰士們被日軍飛機掃射之後拼死護住的那面旗;或許是因為,這些軍人在面對日寇圍攻時,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
「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八佰》震撼人心的,不僅是戰士們的壯懷激烈,更是這場戰役所帶來的蝴蝶效應。一場戰役,讓整個世界看到了中華民族的不屈與脊梁。
或許在敘事上《八佰》還不夠盡善盡美,但它,將「轉變」這兩個字,講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