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我國南海的萬裡碧波上,有一顆燦爛的明珠。」在西南師範大學版教科書四年級語文課本上冊《南海上的明珠》一課中,海南日報記者捕捉到了海南的「身影」。
事實上,作為擁有著獨特地理位置和超高「顏值」的熱帶省份,海南在全國各個版本的教材裡並不鮮見:碧海藍天、銀灘椰影、熱帶風情……而隨著海南在全國舞臺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它在教材中「亮相」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夕陽下的三亞。 海南日報記者 封爍 攝
南海明珠多燦爛
關鍵詞:五指山、椰林、紅樹林
擅長遣詞造句的語文課本向來不吝於對海南的讚美。
《南海上的明珠》就是一個典型範例:「高高的五指山挺立在海島的中部,山上熱帶林木鬱鬱蔥蔥,四季常青。由山間小溪匯成的萬泉河滔滔奔流,澆灌著兩岸的農田。地處最南端的天涯海角,水天一色,美麗壯觀。旅遊勝地亞龍灣海灘,有七千多米長。一望無際的海灘,沙白如銀,各種顏色的貝殼碎片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眺望大海,風兒和海浪好像在海面上嬉戲追逐,濺起千萬朵白蓮般的浪花,海潮譁譁,漁帆點點,景色十分迷人」。
課文中對海南風光的描述不盡於此,但從這短短百餘字,即能讀出南海「明珠」之燦爛,著實叫人心馳神往。
在看到五指山與萬泉河之前,大多數初次踏上海南島的人首先看到的是道路兩旁高大挺拔的椰子樹。《南海上的明珠》一文盛讚:「海南島的椰林風光最惹人喜愛。你看海灘上那一片片的椰子林,如同一道道綠色的屏障,那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椰子樹,樹形奇特,樹幹沒有分枝,樹梢上的綠葉像一把撐開的大傘,傘下果實纍纍。海風吹來,綠葉搖擺,仿佛在向人們招手」。
「佇立凌雲訴蒼穹,狂風暴雨不彎躬。炎涼四季春常在,賴自根生島土中。」人們從中感悟到的椰樹精神,也正是椰島上的海南自貿港建設者們的生動寫照:紮根守土、堅韌不拔、無私奉獻。椰子樹之於海南,是如此具有代表性,甚至在海南的車牌上,也刻著一株株的椰子樹。
椰林的熱帶風情十足,但海南擁有的不僅僅是椰林,另一種樹林也同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位於海口的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成勢的紅樹林鬱鬱蔥蔥,初看與其他樹林無異,但若仔細再瞧,便能發現這片樹林有「蹊蹺」——它竟「飄」在水面上!
北師大版語文課本的《紅樹林》。
在北京師範大學版五年級語文上冊課文《紅樹林》中,作者將紅樹林稱為「海上奇觀」:「正是漲潮的時候,一片密密麻麻的紅樹林浸沒在海水裡,露出一頂頂青翠的樹冠,浮蕩在海浪之中。一會兒潮退了,紅樹帶著海泥芳馨的枝條和婀娜的身軀出現在海灘上。啊,我的眼前變成了一片絢麗多姿的世界。海風吹來,綠浪翻滾,歡迎我這來自北國的遠客」。
紅樹林被譽為「海岸衛士」,能抵禦風浪的侵襲,護衛海岸和堤防。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於1980年建立,系中國首個紅樹林保護區。據工作人員介紹,在這個保護區裡,生長著全國成片面積最大、種類齊全、保存最完整的紅樹林,共有紅樹植物16科32種,不少都是珍貴樹種,其中的海南海桑和尖葉滷蕨更是唯海南特有。
身為熱帶省份,海南自然也在地理教材中佔據了位置。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初中地理教研員羅安隆介紹:「例如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地理教科書中,在介紹中國疆域和氣候時,分別都提到了海南。」
「其實在全國通用的中學地理教材中,海南元素是比較多的。」省教研院高中地理教研員王健告訴記者,在自然地理方面,教材會介紹海南的地理位置、氣候、地形、水系、土壤、植被等內容;在人文地理方面,海南的熱帶農業和日益發達的旅遊業也頻頻被提及,「近年來,隨著海洋國土安全得到更多重視,教材也開始提及三沙市對我國海洋國土安全的意義。」
王健說,在自己30年的從業生涯中,明顯感覺到各個版本的地理教材對海南越來越關注,「在過去的地理課本中,海南的重要性體現在其地理位置、氣候等方面,現在還體現它在『一帶一路』等方面發揮的作用。」
宜動宜靜大美海南
關鍵詞:海口老街、三亞踏浪、海上日落
海南帶來的體驗是多層次的。除了視覺享受外,人們還能在玩樂中感受到另一個海南。
在全國中學語文教材之一的《語文主題學習》中,《椰城的小巷》一文中寫:「有人說,沒有大街,海口或許依然是海口;沒有小巷,椰城就難以是椰城了。」「那一條條巷子,它們都是一條條流淌著生活暖流與生命色彩的小河啊,每每路過,總使我想起許多熟悉親切的面孔……」「椰城的小巷是深遠質樸、和平寧靜的,正是這些象徵著人性中本真的部分,讓人們體會到了海口生生不息的脈搏」。
確實,每個來到海口的人,都會被「老海口」們推薦去騎樓老街逛一逛。那裡錯綜而古樸的小巷,是最具海口特色的歷史切片。無論是水巷口還是中山路,亦或是博愛路、得勝沙路,每條道路兩旁的騎樓建築總能把你帶回百年前那泛黃卻重要的歲月。那時,海口是全國對外開放的口岸之一,大量的海南人民隨船下南洋,又將南洋的文化帶回故鄉,於是南洋風格柱廊式的騎樓一棟接一棟地建起來了,形成了這片韻味獨具的建築群。
逛完了海口縱橫交錯的小巷,一路向南,來到更加炙熱的三亞,你盡可以放肆逐浪、沙裡「淘寶」。
由於古時交通不便,偏居中國南隅的海南歷來被視作蠻荒之地,也是不少官員被貶的去處。被貶於此的唐朝政治家李德裕曾有感而發:「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寥寥數語,足見崖州三亞之偏遠。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家的富強、交通的發展,越來越多人踏上海南這片熱土,驚嘆其十足的魅力。1982年,一曲《請到天涯海角來》唱響大江南北,熱帶風情濃鬱的三亞迎來了全球各地的遊客。
在語文A版第九冊課文的選讀課文《「天涯」踏浪》中,作者「哼著《踏浪》小曲,赤腳走在細軟的銀沙上,與浪濤爭奪那美麗的貝殼,真是其樂無窮!貝殼有大有小,各色各樣:銀白的、烏黑的、五彩的,虎紋的、環紋的、放射紋的,寶塔狀的、眼珠狀的、提壺狀的;還有鹿角似的珊瑚枝,鳥蛋似的小石珠……真讓人眼花繚亂,愛不釋手。」
三亞是多面的,在這裡,動靜皆宜。若是玩耍乏了,也可以去海邊,賞一場壯闊的海上落日。
蘇教版六年級課文《三亞落日》
在教科書裡,三亞的落日被形容為「快樂的孩童」。在江蘇教育出版社版六年級語文下冊《三亞落日》課文裡,「它歪著紅撲撲的臉蛋,毫無倦態,瀟瀟灑灑地從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濺出無數奪目的亮點。於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顏感染了,金紅一色,熱烈一片」。
「時光悄悄地溜走,暑氣跟著陣陣海風徐徐地遠離。夕陽也漸漸收斂了光芒,變得溫和起來,像一隻光焰柔和的大紅燈籠,懸在海與天的邊緣。興許是懸得太久的緣故,只見它慢慢地下沉,剛一挨到海面,又平穩地停住了。它似乎藉助了大海的支撐,再一次任性地在這張碩大無朋的床面上頑皮地蹦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飽飲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漲溢出光與彩。人們驚訝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一瞬間,那盞紅燈籠會被一隻巨手提走……」
可愛的三沙富饒的海南
關鍵詞:海底世界、海鳥天堂、邊疆戰士
在海南這個年輕的省份,還有一個雖然「年紀輕輕」卻分量十足的地級市——三沙。
三沙市成立於2012年,管轄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海島植物資源繁多,海洋生物資源豐富,海域能源資源蘊藏量巨大。三沙的群島散布於熱帶海洋之中,在自然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了得天獨厚的熱帶海洋海島自然景觀,海域風光綺麗。與此同時,三沙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咽喉,素有「世界第三黃金水道」之譽,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人教版語文課本中的《富饒的西沙群島》。
省教研院語文教研員王琴玉至今已經在語文領域耕耘了31年,她告訴記者,在諸多版本教材中,海南的小學語文課本主要採用人教版和蘇教版。而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中,作者就充滿感情地寫道:「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好看極了。有的全身布滿彩色的條紋;有的頭上長著一簇紅纓;有的周身像插著好些扇子,遊動的時候飄飄搖搖;有的眼睛圓溜溜的,身上長滿了刺,鼓起氣來像皮球一樣圓。各種各樣的魚多得數不清。」
在你驚嘆於西沙群島的海底世界時,廣袤富饒的西沙群島卻又為你奉上了另一個驚喜——「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島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樹林,樹林裡棲息著各種海鳥。遍地都是鳥蛋。樹下堆積著一層厚厚的鳥糞,這是非常寶貴的肥料。」
不要只沉醉於西沙群島,三沙的美麗遠遠不止於此。乘船往南邊去看看吧,南沙風光同樣讓人迷醉。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美麗的南沙群島》描繪:「天是一片藍玉,海是一塊翡翠。遠望水天相連,翡翠和藍玉合璧,蔚為壯觀。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龍蝦、燕魚、海龜五彩繽紛,令人心曠神怡。碧波浩渺的南沙海域,連浪濤都是美的,每一個浪頭都託起潔白的浪花,一團團,一簇簇,仿佛是歡迎的人群在揮舞著花束。」
自然風光的瑰麗伴隨著自然環境的嚴苛。但就在這種高溫、高溼、高鹽的環境下,如今,三沙永興島上有飯館、有茶店、有娛樂場所,居民們白天勞作,晚上在燈光下跳廣場舞,日子過得多姿多彩、生機勃勃。
這樣的美好生活離不開建設邊疆的戰士們,無論是永興島所在的西沙群島,還是南沙群島,亦或是中沙群島,邊疆戰士們的付出總是令人動容。
北師大版語文課本中的《南沙衛士》。
在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南沙衛士》一課中,作者寫:「在守礁官兵登上那裡之前,有些礁堡上沒有土壤也沒有生命。如今的南沙,有花有草,綠樹成蔭,好一片動人的景色!這是官兵們自發地節約用水,用省下的點滴淡水創造出來的奇蹟。」
越來越好的日子,叫人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期待。在《富饒的西沙群島》結尾,作者感慨:富饒的西沙群島,是我們祖祖輩輩生長的地方。隨著祖國建設事業的發展,可愛的西沙群島,必將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富饒。
來源:海南日報海南周刊
記者:習霽鴻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總監:李國棟
責任編輯:張運桐
海南出臺17項舉措優化口岸營商環境 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
總投資403億元!海南自貿港建設項目(第三批)集中開工
覺得內容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