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了啥」是少數派最有特色的欄目之一。我們邀請了處於不同行業的人來分享他們手機裡的 App 以及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如何使用這些 App 的。
少數派編輯和作者手機都裝了啥 App?少數派(ID:sspaime),在後臺回復「裝了啥」看更多。
Q1. 介紹你自己。
盧冠宇(Fisher Low,鱸魚),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影視特效方向)大四在讀,學習和工作都離不開電子產品,macOS 和 iOS 中毒用戶。熱愛網際網路,更熱愛科學上網,喜歡研究如何用平臺和軟體優化影視工作流程。工作檯上有一臺 iPhone,一部 13 寸 MacBook Air,一臺 iPad 以及一臺 PC。
鱸魚的書桌
Q2. 你的手機和電腦裡都裝了啥?
想給自己一個更好的英語學習環境,我把 iPhone 和 MacBook 的系統語言設置成了英文。
多人協作:釘釘 + Teambition
一個簡單的 IM 加一個實時預覽方便的資料分享平臺。最低消費,兩個應用,就能夠組成一套多人協作平臺。我和我的組員用這套平臺完成了畢業設計的開題答辯,工作感覺比較舒服,唯一遺憾的就是答辯沒過,開學還要接著二辯。
對於這套工具市面上還是有不少其他選擇的。已經有固定團隊的可以在 IM 上選擇 Slack;對文本協同編輯需求很高的在共享平臺上可以選擇 Quip;喜歡把任務清單可視化的可以加入 Trello 等。
我想說的是,也許你選擇一個工具時會考慮很多因素,看很多測評,嘗試很多,然後再選出一個相對合適的。然而很多時候選起來也會很隨便,像釘釘,之前我們根本沒用過,但導師一推薦,我們就跟著用了。儘管我認為它作為一個團隊協作的 IM 來說,還是太複雜了些,但至少在我的工作環境裡,它方便跟導師溝通啊!
關注少數派,在後臺回復「啥」即可獲得下載連結。
效率三件套:OmniFocus + Wunderlist + Fantastical
剛開始用不久,談不上什麼經驗,分享一下我的用法。
OmniFocus 做項目及任務管理。跟你們看到的一樣,我用的是堅果雲同步。
Wunderlist 管理清單,包括任務內容清單,比如有一個 Omni 任務是「買日用品」,就相應地做一個購物清單。和參考清單,比如老師上課推薦了30部電影,列到清單中,還可以分享給朋友,但沒必要看完一部打一次鉤。
Fantastical 自然語言創建日程很方便,可惜僅限於英文?
筆記三件套:Evernote + Better Note + PDF Expert
自從我把 Evernote 帳號轉成印象筆記帳號之後,同步速度就快了很多。7月份開始限制設備數量迫使我升了高級帳戶版,因為我真的離不開這個 App,它會讓你很放心地把大量資料放到這個 App 裡面。同類型應用有很多,但做得那麼精緻的卻幾乎找不到第二個了。就像有的人離不開 Dropbox 一樣。
Better Note 滿足我對筆記應用的基本要求:響應速度快,打開應用就可以開始輸入。何況它的顏值還不低。(顏值是我放棄系統備忘錄的主要原因)
PDF Expert 是非常頂尖的 PDF 閱讀和編輯器,兩個平臺都是如此。同樣是 Readdle 廠的我手機裡還有 Document 5 和 Scanner Pro,都相當好用,相比之下 PDF Expert 的利用率會更高些(但是主屏放不下了)。
主力閱讀:IMDb + Reeder + Instapaper + Weekend Read
IMDb 全名 Internet Movies Database,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面有關於外國電影幾乎最權威的新聞和資料;評分系統集成了 Metascore(類似於影評人評分總匯),通過對比和參考了解老美的觀影口味,緊跟時代步伐。
為了不讓信息爆炸,我儘可能少地添加 Reeder 閱讀源,主流新聞媒體會報導的東西我大分布都取消訂閱或者只訂閱其中一個,這樣我每天早上 12 點之前會收到約 280 條推送,大概 15-20 分鐘內可以完成閱讀。
由於我只刷一次 Reeder 而且要把時間控制好,看不完又想看的我會保存在 Instapaper 上慢慢看。但這個工具我還沒有很好地使用,感覺它在某種意義上跟 Evernote 重疊了,而更多情況下我會選擇後者。
Weekend Read 是一個專門的劇本閱讀軟體,付費 68 元解鎖之後可以獲得海量好萊塢劇本的閱讀權限,但僅限於在 iOS 設備上。但就一個閱讀器來說,閱讀體驗極其一般,滾動條位置記錄有 bug,每次鎖屏之後就跳到不知道哪一頁了。自動優化劇本格式和標註人物兩個功能給它挽回了不少分。但因為無法導出文檔和做標註,必須要有一段費碎片化的時間才好用它來看劇本,比如:坐飛機。
關注少數派,在後臺回復「啥」即可獲得下載連結。
手機取景:Cadrage Viewfinder
在應用中選擇你希望模擬的攝影機,它會馬上將 iPhone 的攝像頭模擬成相應設備的取景器,配合內置的鏡頭設置,你就能看到:用什麼樣的攝影機,配什麼樣的鏡頭,在這裡能夠拍攝到什麼畫面。按下快門,可以拍攝當前畫面,之前設置的各種參數都會保留在圖片中。但受 iPhone 機身鏡頭的限制,無法準確模擬出廣角鏡頭的取景範圍,無法取景部分會以藍色(可更改)顯示。另外,Cadrage Viewfinder 裡面內置了很多 iPhone 鏡頭的參數以供適配,配合市面上有售的第三方 iPhone 鏡頭使用,就能取到更廣的景。這個坑,我就不贅述了。
App Store 上功能類似的取景器有很多,選擇 Cadrage 的原因一來是因為它相對「便宜」,對比其他動輒 150+ 的取景器它只要 88 元人民幣;二來是它內置的信息相對比較全較新,不僅提供電影攝影機的參數,連數位相機的參數也能提供。話說回來,我還是建議大家出去取景的時候要至少還要帶上數位相機,因為 iPhone 還不能模仿比較完整的鏡頭效果。
我希望保持我的 Mac 桌面乾淨整潔。Dock 只留我最最最常用的軟體,其餘只在用的時候以 Alfred 打開。
寫作三件套:Ulysses + Logline + Highland
Logline 和 Highland 是我現在的主要劇本寫作工具,它們在功能上雖然有重複的地方,但特性對我來說都是無法替代的。Ulysses 負責劇本之外的一切文本寫作。老實說,我已經忘記上次打開 Word 或者 Pages 是什麼時候了。
有關這兩個軟體的詳細區別和用法可以參考我之前在 Matrix 的文章: 用 Fountain 編劇:從入門到繼續入門
關注少數派,在後臺回復「啥」即可獲得下載連結。
全局熱鍵:Alfred + CheatSheet
Alfred(Option + Space)在沒有購買 Powerpack 之前當它是個可以換皮膚的 Spotlight,買了之後發現這個東西真正強大的地方:Workflow,集成一兩個從網上找到的 workfow 之後查單詞的速度快得令人髮指。
一般用戶記住 macOS 主要的幾個快捷鍵就可以自如應付工作。但如果經常接觸不同廠家的軟體,比如影視狗,記快捷鍵是一個讓人崩潰的事情。CheatSheet(長按 Command)能夠幫你快速找出當前軟體有什麼列出的快捷鍵,省了逐個菜單瀏覽。
視頻播放:Movist + MPlayerX
Movist 和 MPlayerX 都是 macOS 平臺播放器的佼佼者,Movist 是我的默認播放器,但它在讀取某些字幕文件時會亂碼,因此配以有良好字幕支持的 MpalyerX。後者資源佔用比前者高,也不支持列表播放。
電子書管理:Calibre
Mac 上管理電子書的應用,可以修改電子書元數據、轉格式等。下載的電子書用 Calibre 統一管理,作一些格式上或者頁面上的修改,然後再發送給 Kindle,能夠提高閱讀體驗。
狀態欄救星:Bartender + iStatMenus
Mac 狀態欄是一個永遠不夠用的地方。Bartender 可以把所有狀態欄上的 icon 收入「省略號」中,而 iStatMenus 則可以簡化系統參數顯示,比如電量、時間、日期、網絡狀態等。
關注少數派,在後臺回復「啥」即可獲得下載連結。
Q3. 在數字影視製作和編劇的工作中,請分享一下你的工作流和所涉及到的工具。
數字影視製作有一個比較複雜的流程,值得高等院校為此開一門專業課。在這裡,我試著結合手頭上的數字設備,簡單地為大家分享我所了解到的流程。下圖所述步驟,名詞可能經過修改以方便理解,不作權威考究。
用 MindNode 整理出來的部分影視流程
關於編劇
前三個軟體前文已經介紹過。但大家知道,劇本寫出來肯定不會一稿就過。寫完了第一稿意味著馬上要進入漫長的修改過程。跟導演、製片、導師等聊完劇本之後,我會用 Evernote 將他們的意見記錄,並在電腦前打開,逐一修改並標註。
作為一個對格式有要求的編劇,我的劇本最終無論是電子版還是列印稿,格式都為 PDF,因此我會用 PDF Expert 來做最後的檢查。
Fountain 語言 是我最近發現的劇本工具。此前用 Word 寫的劇本在格式上都有不如人意的地方。這個劇本大概寫於一年之前,本身也有很多缺漏(比如把 O.S. 錯用成 V.O. 等)。之後我會慢慢把 Fountain 融入自己的工作流程裡面。
P.S.: 因為繪畫水平有限,分鏡頭設計一直是我的弱項,之前的項目也沒有把它整合到流程當中,在這裡不作介紹。
關於素材整理
數字影視製作中有個職位叫 DIT(Digital Imaging Technician),內地多稱「數字影像工程師」,中港臺三地譯法不一,工作也有所不同,但總而言之,DIT 承擔中期拍攝與後期的橋接工作:視頻素材和聲音素材,如何安全並有序地存放在文件夾 / 硬碟中,並交給相應的後期人員進行處理。
一些比較權威的攝影器材商,如阿萊(Arri)、RED 等會有自己的 DIT 工作流程和配套軟體。但流程都是為了讓素材方便後期,因此效果是大同小異的。有經驗的 DIT 在拷貝素材的時候就有管理文件夾的意識,儘管這樣,我推薦大家在整理素材的環節中加入 DaVinci Resolve(達文西)。
在處理前期素材方面它最大的功能體現在批量給素材轉代理,即將體積較大的素材(高分別率、高量化深度、格式複雜)統一轉碼成體積較小的素材代理,方便素材瀏覽的同時也降低了對剪輯機器性能的要求。因為代理的名字跟原素材保持統一,定剪之後只需用原素材將代理從文件夾路徑中替換,就相當於擁有了一個原素材的剪輯工程了。
以上所提的功能完全可以在 DaVinci Resolve 的免費版中實現。
關於剪輯
我的 MacBook 上裝的兩款剪輯軟體都是非常親民的:Adobe Premiere Pro(Pr) 和 Final Cut Pro X(FCPX)。親民的地方在於:這兩款軟體不僅符合專業的剪輯需要,愛好者學習和使用起來也非常好上手。Pr 基本上是 Adobe 家最沒有門檻的軟體;而 FCPX 也因為功能被 Apple 「高度精簡」之後被戲稱為 iMovie Pro。
我對這兩款軟體的定位有一些個人看法。Pr 更接近與影視工作的剪輯軟體,而 FCPX 更適合做宣傳片製作。
FCPX 內置的酷炫轉場、藝術字預設使得它在處理一個宣傳性強、需要抓眼球的片子時非常方便——不需要別的軟體來協作,能夠在這一個軟體中獨立完成。相比之下, Pr 的預設雖然很弱,但換個角度來思考,這種基本的預設限制了剪輯師取用絢爛的視覺效果的便利,迫使使他更專注於剪輯語言本身。再者,Pr 能夠與一整套 Adobe 工具輕鬆協作。
用一套軟體能夠實現的東西,總是比單個軟體能實現的要豐富,但需要的時間和精力又是另一個要考慮的因素。
兩個剪輯軟體,只需按照當前工作的種類選擇其一即可。如果選擇了 FCPX,工作就只能在 macOS 環境下完成了。
用 Pr 做一次混剪
在拍攝現場,畫面跟聲音的錄製設備是分開的,那麼相應的,後期拿到的素材也是分開的。當需要同步聲畫(一般是剪輯助理的工作),除了手動對音軌,我也會偷懶用 Plural Eyes 3 來協助。
這也是一個「簡單到沒門檻」的軟體,打開它,把視頻拉進去,把音頻拉進去,按一下「Synchronize」,軟體會自動根據機內聲的波形與聲音素材進行同步,完成之後導出一個工程文件(Pr 或者 FCPX)就可以進行剪輯了。
最後一個是 Duet Display,一個簡單粗暴的拿 iPad 來當擴展屏的軟體。如果你有 iPad Air 或者 iPad Pro,這會是個非常棒的輔助工具,但它對筆記本 CPU 性能的要求比較高,畢竟要通過一個 USB 3.0 的 Lighting 接口帶起一塊分別率在 2K 左右的屏幕,確實很吃資源。
關於視效和聲效
視效軟體的概念很籠統。只要有這麼一個軟體:能把視頻導進入,加一點特效,導出來是另一個樣子,就可以稱它為視效軟體。有時候,像皮克斯(Pixar)這種級別的動畫公司,為了做一部電影甚至會專門去設計一個軟體來「簡化流程」。種種原因讓視效軟體在種類和數量上都很龐大。但如果我們不是做特別複雜的視效大作(例如《星球大戰》),一個合成軟體,一個調色軟體——兩個軟體,充其量再加上一個三維建模軟體,足以包攬一部片子的後期視效製作(絕大多數情況還用不上三維建模)。
合成軟體我的電腦裡裝了 Adobe 家的 After Effects(AE)和 The Foundry 家的 NukeX(國內好像叫「核子工場」)。合成軟體可以完成大部分的視效工作:從畫面校正、擦除、跟蹤、綠幕摳像到雷射、爆炸、煙霧等等。
AE 和 Nuke 不一樣的地方在於 AE 圖層式的操作原理更接近於 Photoshop,而 Nuke 的節點式操作更像我們之前介紹過的達文西。除了能滿足上述的「特效」之外,兩個軟體自身都相當強大。跟上述的剪輯軟體一樣,選其中一個即可,兩個軟體均可在 macOS 與 Windows 平臺上運行。
用 NukeX 中的三維環境將運動鏡頭中的穿幫軌道擦除
我們常常誇一部電影「好看」,是因為它的在畫面上很美。除了攝影前期的設計,後期的調色對畫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確定色彩基調,控制光影對比,凸顯層次感等等。在調色軟體方面,儘管上述的所有軟體都自帶調色功能,我依然推薦 DaVinci Resolve。作為一款專業的調色軟體,它能夠為項目提供強大的調色功能、實時預覽和對比,這是其他視頻處理軟體裡的調色功能所不能媲美的。
我的 MacBook 上此前裝有 Autodesk 的 Maya,是一個頗為強大的三維建模軟體,但因為極少使用而被我卸載了。一般什麼情況下會用到三維建模軟體呢?素材中一旦涉及移鏡頭(搖臂升降,軌道左右移動,前後推拉),就會出現透視變化,一般二維手段無法處理。如果這些鏡頭裡面要加入某個物件——例如,一張桌子上本來應該有個 U 盤但現在沒有,就要靠三維軟體建出一個三維的 U盤模型,再用合成軟體合到鏡頭中。
Maya 建出來的了立體人頭粗模
可以說我之前做的所有片子在聲音上都是不符合行業標準的。Adobe Audition 我們主要用來做音頻降噪和一些稍微複雜的難以在 Pr 裡實現的處理,比如模擬電話聲,這對於業餘愛好者來說已經相當足夠了。但就專業標準來說,對白、音效、環境音、配樂需要分別處理,還要輸出到不同的軌道中。Avid 家的 ProTools 是此中的佼佼者,雖然它的操作習慣讓已經熟悉了以 Pr 為主要剪輯工具的我難以上手,但在功能上還沒有哪個軟體能夠撼動它的領銜地位。
Audition 和 ProTools 均為音效剪輯軟體 / 音頻處理軟體,有別於電子音樂創作軟體(Mac 自帶的 Garage Band、Cubase 等)。
關於成片包裝
片子做好,就剩給它上字幕了。我把字幕分成兩種,片頭片尾字幕和對白字幕。
片頭片尾字幕,不用太過華麗的修飾,在 PS 裡面設計好樣式,片頭靜止,片尾滾動就可以了。片頭字幕如果覆蓋在畫面上記得要設置透明背景。
對白字幕推薦大家用人人影視御用字幕工具 Aegisub ,既可以根據畫面調整字幕樣式,又可以根據音頻確定時間線。生成的 .ass 和 .srt 字幕文件即可外掛又可壓制。
Q4. 你最經常使用的系統原生 App 是?為什麼沒有選擇用第三方 App 替代它?
其實不難看出我主屏上原生 App 還挺多的。
雖然我已經用了 Fantastical ,但系統日曆還會保留,因為它的 icon 會很直觀地告訴我今天什麼日子。系統鬧鐘是我在鬧鐘應用裡面用得最得心應手的。系統相機,近乎零的響應時間,快速記錄,然後再交給別的軟體做後期去。跟它配合使用的還有系統相冊。系統電話、簡訊(iMessage),我是 Handoff 的忠實用戶,雙手不用離開電腦就可以打電話發簡訊真的方便。簡單地說只要我對一方面有基本的但沒有過多的需求,我都會選擇系統應用。得益於原生的權限,它們在簡潔性和易用性方面是很多第三方軟體無法比擬的。
Q5. 說一款你最想推薦給別人、還沒有太多人知道的 App。
Air Video HD,在桌面端裝相應的 Server,移動端就可以通過這個軟體播放 Server 上的視頻。多平臺免費。原理應該是用區域網傳輸,但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兩臺設備離遠了就會莫名地不好使。
躺在床上觀賞學習電腦裡的片子是人生一大樂事。
關注少數派回復關鍵詞,看更多精選文章 📱
iOS┃限免┃攝影┃Windows┃App┃壁紙┃音樂
Chrome┃Android┃小工具┃生活方式┃iPhone X┃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