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所有人來說,2020都是極為不平凡的一年,在這個黑天鵝事件頻出的時間裡,我們看到了疫情給中國車市帶來的嚴峻考驗,同時也見證了一部分車企不畏艱險砥礪前行的步伐。而無論最終結果是好是壞,伴隨著新年鐘聲的敲響,2020年都將進入尾聲。
誠然,2020年我們有得到過,更有失去過,尤其是國內汽車行業的每一次小小變動,都對市場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從增量時代到存量時代的轉變,從SUV的火熱再到純電微型車的崛起,市場不斷變化的背後,亦反映出消費需求的改變,唯有懂得總結過去,方能更好去展望未來。
那麼在即將結束的2020年,中國車市又有哪些不得不提的「關鍵詞」?我們不妨從年初的車企戰疫說起。
關鍵詞1:戰疫
於大部分車企而言,都迫切希望能熬過2019年這個「鬼門關」後,迎接2020年的春天,然而真實情況卻事與願違。新冠疫情的突如其來,不僅打亂了車企的正常節奏,還讓大部分車企不得不將重心轉向抗疫和復工復產上。
好在,隨著全民戰疫行動的有序開展,絕大多數車企都履行好了對社會的職責與擔當。在疫情形勢最嚴峻的2、3月份,上汽通用五菱、比亞迪、廣汽集團等車企,生產包括口罩、消毒液等大量抗疫物質,為舉國抗疫行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而除了以上所提及的車企,還有眾多車企通過捐款、捐物資、調動產業鏈資源等方式,傾盡所能協助社會,在抗疫攻堅階段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緊接著,國內車企在完成復工復產後,迅速調整產業鏈、開闢全新營銷模式並推出更健康安全的產品,在後疫情時代積極恢復產能,確保汽車行業上下遊供應鏈的穩定與可持續性。
國內車企面對疫情所採取的眾多積極措施,從某種意義來說,也在為全球汽車行業抗疫樹立了一個難能可貴的好榜樣。
關鍵詞2:鬆綁限購
2018年,中國車市迎來變局,連續28年高速增長結束後首次出現負增長,寒冬的降臨讓業界對未來的車市發展捏了一把汗,而今年初全球新冠疫情持續蔓延,使得中國車市再次被蒙上了一層陰影。
整個一季度國內汽車產銷量雙雙下跌,面對前所未有的市場壓力,國內車企將「鬆綁限購」視為特殊情況下拯救車市、提升市場經濟最有效的救命稻草。而在此之前,包括廣州、深圳、海南等省市已經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其中,廣州從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共增加投放中小客車增量指標10萬個,深圳從2019 年至2020年,共增加投放普通小汽車增量指標8萬個。
而在今年3月份,杭州市也通過增加2萬個小客車指標,進一步激活車市經濟。目前,全國已施行汽車限購的地區包括「8城1省」,即:廣州、深圳、上海、杭州、貴陽、北京、天津、石家莊、海南,與此同時,各地的限購政策力度並不相同。
隨著鬆綁限購政策的持續推進,未來也將進一步緩解一線城市消費者搖號難的問題。那麼,鬆綁限購是否會與新能源發展背道而馳?其實不然,因為隨著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扶持逐步減小,未來的新能源汽車將更側重科技、實用、安全和體驗性,消費者選擇新能源汽車不僅僅是因為政策導向,更是因為其領先燃油車的綜合產品力。
關鍵詞3:中保研
眾所周知,中保研汽車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保研)作為國內汽車安全領域的「照妖鏡」,其延續了IIHS(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的嚴苛測試標準,任何車型只要參加一次中保研測試,車輛安全性好與壞將展露無遺。鑑於此,成立時間並不算長的中保研卻在國人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公信力。
但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中保研在測試過程中卻屢屢出現「翻車」,甚至深陷信任危機。例如在今年測試某款合資車型時,就發生過成績意外洩露、中保研官網緊急登出被盜聲明等迷之操作。
一時間,中保研「翻車」事件在網絡上迅速發酵,短短幾天內便被推向輿論的最高點,莫非那個曾經鐵面無私的中保研也開始走向「充值恰飯」這條不歸路?想必這是國內大部分汽車消費者心中最大的疑問。與此同時,此前在中保研測試中獲得G的車型,其安全性是否真的「靠譜」,對於國內汽車消費者而言,還有太多亟需解開的謎題。
再者,中保研事件熱議的背後,也給國內車市提出了一系列靈魂拷問,汽車安全是否只有唯一標準?到底怎樣的測試才能真正合理反映出一款車的真實安全性?車企「雙標」背後究竟是市場導向下的戰略行為還是成本誘惑下的為所欲為?一切的一切,都在督促國內汽車安全機構不斷走向成熟和完善。
關鍵詞4:流量明星
明星代言汽車,在國內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而當時間來到2020年,車圈卻意外颳起了一股流量明星代言狂潮。
從易烊千璽代言寶馬,王俊凱代言雷克薩斯,再到華晨宇代言沃爾沃,王一博代言奧迪,以及楊超越代言名爵,整個2020年,包括豪華、自主品牌在內的越來越多車企,紛紛聘請當紅小鮮肉、流量明星等為自家新產品代言造勢。
且不說流量明星能否在氣場上與之所代言的車型產生共鳴,單就在塑造年輕化這一攻勢上,流量明星確實能夠帶來價值不菲的收益。
事實上,品牌代言人絕不是產品暢銷的唯一條件,更重要的還是取決車企對於市場的把控能力和對產品質量是否上心。在產品力可以支撐的前提下,通過多元化營銷造勢,讓用戶能夠更加切實感受到產品的價值和魅力所在。
或許,這也是在流量為王的時代,車企們紛紛不惜重金「趁流量」的根本原因。
再者,選擇流量明星代言,還有一個隱藏價值,那就是進一步激發粉絲效應,通過明星本身的號召力,在一部分粉絲消費群體中建立起對產品的認知,從而達到擴大潛在市場的作用。尤其是在網絡時代,這樣的優勢更是能夠被全面放大。
關鍵詞5:市場細分
回首幾年前,國內車市正處於高速增長時代,車企只要推出一款賣相不差的新車,大概率都容易暢銷。然而隨著車市競爭逐漸加劇,大浪淘沙之下,傳統轎車、SUV領域已經被一部分綜合實力突出的車型所瓜分,新入場的車型想要佔得一席之地,準確挖掘細分市場將會是實現目標的最佳途徑之一。而如果我們參考今年上市的新車,便可以從中初見端倪。
不難發現,國內市場上越來越多車企開始涉足更細分的領域,例如WEY在今年就帶來了一款硬派SUV坦克300,儘管其定位尚屬小眾,但坦克300出色的日常兼顧能力,使其依然能獲得傳統消費者的高度關注。
又例如在今年廣州車展上,豐田還帶來了兩款全新A+級轎車,亞洲獅和凌尚,通過打出長軸距、雙子星戰略這樣的「組合拳」,進一步強化豐田在國內轎車市場的影響力。
事實上,這樣的例子還數不勝數,長安福特、一汽大眾在今年分別帶來了福克斯獵裝版和CC獵裝版,上汽通用五菱推出了純電微型車宏光MINI EV…… 可見隨著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小眾、個性化的車型將會持續釋放其獨有的價值。
再者,市場不斷細分的背後,也標誌著國內汽車消費者用車理念正在逐漸趨於成熟,真正從實用角度出發,不受感性因素幹預,讓一臺車的實際價值不再被「顏面」二字所束縛。
關鍵詞6:新能源
今年的國內車市出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儘管車市整體呈現低迷趨勢,但新能源市場的競爭卻異常激烈。就在11月份,國內新能源車累計銷量達到16.4萬輛,環比增長39.3%,成為今年前11個月當中銷量最高的一個月。而在今年1-11月,國內新能源車累計銷量為84.0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實現了一定幅度的增長,要知道,這還是在今年新能源補貼持續退坡的情況下達成的。
可以說,新能源車市能夠實現逆勢增長,與越來越多傳統車企的加入密不可分,例如在11月份,新能源車銷量最高的車型分別來自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比亞迪、歐拉、廣汽埃安等,尤其是主打低價親民市場的五菱宏光MINI EV,更是以3.3萬輛的單月銷量與傳統燃油車平分秋色。
與此同時,售價20萬以上的特斯拉Model 3同樣取得了十分優異的成績,相信隨著價格的進一步下探,未來Model 3在華銷量還將取得全面突破。
再者,2020年的新能源市場還有一個較為明顯的特點,那就是新勢力造車正在全面發力,例如蔚來、小鵬、理想等品牌的交車量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可以預見,未來的新能源市場將會呈現出兩種趨勢,即增購和剛需,前者滿足短途代步通勤,後者則為那些燃油車搖號無果的用戶而生,此外,隨著新能源市場逐步走向成熟,未來也將有更多車企加入到新能源車的陣地當中。
關鍵詞7:股價暴漲
新能源市場的崛起,讓越來越多造車新勢力從中嘗到了甜頭,而更讓人始料未及的是,「新勢力」們的股價也在一路高歌。繼今年6月份特斯拉正式超越豐田登上全球市值第一車企後,緊接著,國內造車新勢力開始集體狂歡。從蔚來市值漲幅600%突破600億美金的觸底反彈,到小鵬上市3個月超越廣汽集團躋身廣州第一,再到理想以近300億美元的市值直逼吉利,可謂漲聲一片。
可以說,造車新勢力股價集體暴漲的背後,有喜更有憂,原因很簡單,無論是產業鏈整合力度,還是年產量規模,除了特斯拉外,其餘造車新勢力均無法與傳統車企相提並論,而在這種市值與價值並不對等的股價市場上,也將伴隨著泡沫經濟進一步浮出水面。
前段時間,豐田汽車掌門人豐田章男就在網上「炮轟」過電動汽車,而這並非是出於嫉妒,更多還是對未來新能源市場前景的擔憂,畢竟在「泡沫經濟」這一問題上,豐田早在2008年就有過前車之鑑。
想要不翻車,一步一個腳印前行,比什麼都重要。
寫在最後:
2020即將成為過去式,在這一年當中,我們又一次領略了車市的變幻莫測。事實上,無論是傳統車企也好,新勢力造車也罷,為了應對「黑天鵝」與「灰犀牛」事件所帶來的市場衝擊,整個2020年車企們都為之付出了比以往更多的辛苦和汗水,而從後疫情時代的市場表現來看,也應了那句話:付出終將會得到回報。
筆者不敢冒然斷言下一次車市拐點會出現在什麼時間節點,但請相信,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對人如此,對車企亦如此。2021難以預測,但我們依然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