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不可能一輩子健康順遂,在你不注意的時刻總是有不經意的時候被外界因素侵襲,導致身體發生一些改變,嚴重的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而疾病的發生也不是毫無預兆的,很多疾病在發生發展的過程當中總會有一些蛛絲馬跡被敏銳的醫生發現,從而幫助醫生來確診疾病。
李叔就是被這樣發現的,那天本來是李叔帶著李阿姨來看胃病的,結果沒想到的是李阿姨沒什麼大事,但是醫生卻看到了李叔的鞏膜黃染嚴重,於是叫他去查一下血,檢查一下肝功能。沒想到最後李叔被查出了肝癌。
知道這件事的相關人士將這件事告訴了中公醫療考試研究院專家並且詢問我們平常老百姓該從那些方面去警惕疾病的發生,專家指出,診斷病人疾病是醫生的工作,但是平常老百姓也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去注意身體發出的警告:
一、發育與體型:發育狀態通常以年齡與智力、體格成長狀態(如身高、體重及第二性徵)之間的關係來進行綜合判斷。成人發育正常狀態的判斷指標常包括頭部的長度為身高的七分之一~八分之一、胸圍約為身高的二分之一、雙上肢展開的長度約等於身高、坐高約等於下肢的長度。體型是身體各部發育的外觀表現,包括骨骼、肌肉的成長與脂肪分布的狀態等。臨床上把成人的體型分為三種:首先均稱型(正力型)即身體各部分勻稱適中;然後瘦長型(無力型)身體瘦長,頸長肩窄,胸廓扁平,腹上角小於90度;最後矮胖型(超力型)身短粗壯,頸粗肩寬,胸闊寬厚,腹上角大於90度。
二、飲食與營養狀態:飲食在疾病治療中佔重要地位,並在對疾病的診斷、治療中發揮一定作用。因此應注意觀察患者的食慾、食量、進食後反應、飲食習慣,有無特殊嗜好或偏食等情況。營養狀態通常可根據皮膚的光澤度、彈性,毛髮指甲的潤澤程度,皮下脂肪的豐滿程度,肌肉的發育狀況等綜合判斷。營養狀態與食物的攝入、消化、吸收和代謝等因素有關,是判斷機體健康狀況、疾病程度以及轉歸的重要指標之一。臨床上一般分為良好、中等和不良三個等級。
三、面容和表情:疾病及情緒變化可引起面容與表情的變化。一般情況下健康的人表情自然、大方,神態安逸。患病後,通常可表現為痛苦、憂慮、疲憊或煩躁等面容與表情。某些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可出現持徵性的面容與表情。臨床上常見的典型面容包括有:首先急性病容:表現為表情痛苦、面頰潮紅、呼吸急促、口唇皰疹等,一般見於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肺炎球菌肺炎的患者;其次慢性病容:表現為面色蒼白或灰暗、面容憔悴、目光暗淡,消瘦無力等,常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惡性腫瘤、肝硬化、嚴重結核病等患者;然後二尖瓣面容:表現為雙頰紫紅、口唇發紺,一般見於風溼性心臟病患者;最後貧血面容:表現為面色蒼白,唇舌及黏膜色淡、表情疲憊乏力、見於各種類型的貧血患者。除了以上這四種典型面容外,臨床上還有甲狀腺功能亢進面容、滿月面容脫水面容以及面具面容等。
四、體位:體位是指身體在休息時所處的狀態。臨床常見體位有:自主體位、被動體位、被迫體位。患者的體位與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不同的疾病可使患者採取不同的體位,有時對某些疾病的診斷具有一定意義。如:昏迷或極度衰竭的患者,由於不能自行調整或變換肢體的位置,呈被動臥位;膽石症、腸絞痛的患者,在腹痛發作時,常輾轉反側,坐臥不寧,患者常常採用強迫體位。
五、姿勢與步態:姿勢即指一個人的舉止狀態,依靠骨骼、肌肉的緊張度來保持,並受健康狀態及精神狀態的影響。健康成人軀幹端正,肢體動作靈活自如。患病時可以出現特殊的姿勢,如腹痛時患者常捧腹而行;腰部扭傷身體的活動度受限,患者保持特定姿勢,步態是指一個人走動時所表現的姿態,年齡、是否受過訓練等因素會影響一個人的步態。常見的異常步態有:蹣跚步態(鴨步)、醉酒步態、共濟失調步態、慌張步態、剪刀步態、間歇性跛行和保護性跛行等。
六、皮膚與黏膜:皮膚、黏膜常可反映某些全身疾病的情況。主要觀察皮膚和黏膜的顏色、溫度、溼度、彈性及有無出血、水腫、皮疹、皮下結節、囊腫等情況。如貧血患者,其口唇、結膜、鞏膜、指甲蒼白;肺心病、心力衰竭等缺氧患者,其口唇、面頰、鼻尖等部位發紺;熱性病患者皮膚發紅;休克患者皮膚溼冷;嚴重脫水、甲狀腺功能減退者,皮膚彈性差;心源性水腫病人者,可表現為下肢和全身水腫;腎源性水腫患者,多於晨起眼瞼、顏面水腫。
相關人士聽從了以上意見,決定廣而告之,以免自己的身體發出警告自己還不自知,從而耽誤了病情。
註: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
(責任編輯:offsdcs05)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