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凌晨00:32分,女星王珞丹在微博發了一條希望網友幫助找鴨子的消息,起因是由於自己同事的寵物鴨在老家同事母親照顧下丟失,希望網友幫忙尋找,並承諾以十隻同等體格的北京烤鴨保鮮裝作為感謝。這條消息一經發出立刻成為各大網絡的熱搜,網友們對明星尋求幫助尋找丟了的寵物鴨感興趣,因為在一般人眼裡鴨子不是養了吃的嘛,丟了再去找也是兇多吉少。
中國人吃鴨子的歷史十分悠久,在5000多年以前,浙江河姆渡、福建武平等地就有出土新石器時代的陶鴨;而在江蘇句容、河北平泉、河南鄭州的考古遺址都曾出土過4000年前的銅鴨尊及鴨蛋。這表明我們很早就已經開始馴化野鴨。根據科學家對DNA研究表明中國各地的家鴨都起源於東亞常見的綠頭鴨,中國也是最早進行野鴨想馴化的。
對於鴨子的吃法,早在公元6世紀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養鵝鴨》中就有寫道「供廚者,子鵝百日以外,子鴨六七十日,佳。」也就是吃鴨子最好要用六七十天的鴨,當時的主要做法是「炙」,也就是燒烤,可以整隻烤,也可以切碎、切塊烤,南朝人寫的《食珍錄》也提到南方同樣流行「炙鴨」。炙鴨做法是「肥鴨,淨治洗,去骨作臠,酒五合,魚醬汁五合,姜、蔥、橘皮半合、豉汁五合,合和,漬一炊久,便中炙。」這裡對於炙鴨的做法已經相當講究了,一個是要求養鴨子的時間,選擇肥的鴨子,處理乾淨後用各種醬汁及姜、蔥、橘皮、豉汁醃漬一頓飯的功夫等鴨子入味了再烤。
唐朝人張鷟在《朝野僉載》也記載了當時「明火暗味烤活鴨」的吃法:把鴨子放在一個特製的籠子內,再把籠子放在一個燒得火熱的炭火盆上,籠外放一個盛醬醋的盆,鴨子在籠內被烤得又熱又渴,就拼命喝籠外盆內的調味汁。時間一長,鴨毛燒脫落,鴨子皮肉燒烤熟。將鴨子活活烤死再吃,這種吃法未免太過於殘忍。
在熱播劇《清平樂》中也有講到宋代流行燠鴨吃法。所謂「燠鴨」(念「yu」第四聲),就是在封閉環境下的燜烤,這就有點像今天的燜爐烤鴨類似。到了明代,南方烤鴨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據說明初南京人就非常喜歡吃烤鴨,當地人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鴨作為原料,經過炭火烘烤之後,肥而不膩,外皮酥脆,被稱為「金陵烤鴨」。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烤鴨的吃法在北京開始流行,「金陵片皮鴨」的招牌也開始在北京出現。這就就是現代北京烤鴨的來源。
到了現代對於鴨子的吃法更是方式多樣,有南京鹽水鴨、浙江老鴨煲、泉州薑母鴨、廣東陳皮鴨、廣西檸檬鴨、港式燒鴨、北京烤鴨、湖南醬板鴨、啤酒鴨、八寶鴨等等,其中尤以著名的就是南京鹽水鴨和北京烤鴨。特別是南京人對於吃鴨的熱愛已經融入了南京人的生活日常之中,據說南京一年要消耗掉一億隻鴨子,所以在南京是沒有一隻鴨子可以逃出南京城的。
國人好吃,一隻鴨子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吃法,做法不同,味道卻各有千秋,都成為當地人熱衷的美食。所以說對微博王珞丹找鴨一事,據說已經被人吃掉了,或許也可以解釋為正常現象。因為人們對寵物鴨的了解不多,大多數人還都將鴨子定位為家禽,可食用,味美。通過此事,人們對寵物鴨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或許以後此類的事情就不會再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