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議背後的權鬥:宋英宗不惜與太后翻臉,也要追封父親「皇考」

2021-01-10 風雪西樓夜

治平二年(1065年),宋英宗趙曙即位的第二年,就急忙詔議崇奉生父濮王典禮,要為死去的父親追封。宋英宗此舉,震驚了滿朝文武,絕大多數官員提出反對意見。但是,宋英宗的決心很大,還是成立了追尊濮王典禮小組,由宰相韓琦領銜,史稱「濮議」。

最終,小組成員經過一番爭論,討論出了兩個方案:一,宋仁宗被稱為「皇考」,濮王為皇伯,這得到了多數朝臣的支持。二,韓琦、歐陽修等則主張稱濮王為「皇考」。

皇考,在古代並不特指皇帝對先皇的尊稱,也可指對死去的父親尊稱。按照禮法,既然宋英宗已經過繼給了宋仁宗,就不能再認濮王為父。否則,仁宗遺孀曹太后的身份就很尷尬,就變成了濮皇趙允讓弟妹、英宗嬸娘,不再是英宗母后。

曹太后是知曉其中利害關係,自然是堅決反對,而宋英宗卻想了個辦法,以退為進,帶著高皇后一起向曹太后認錯,事後三人並一起用膳。而曹太后也見宋英宗態度良好,就放下了防備心,被英宗敬了一杯酒後,竟然迷迷糊糊的。此時,宋英宗趁勢拿了一份詔令,說請母后幫忙批准,籤一下字。曹太后迷糊之際,就沒管那麼多,隨手就給籤字了。

但是,讓曹太后沒有想到的是,她籤的那份詔令,就是追封濮王為「皇考」的詔令。因此,酒醒之後的曹太后怒不可遏,就把這事捅到朝堂上了,一下子滿朝官員和京城百姓都知道宋英宗欺騙太后,都表達了憤怒,各種反對追封的奏摺像雪片一般飛來。

但是,宋英宗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就把所有提反對意見的官員,全部貶出京城,如司馬光、呂誨、範鎮等。

宋英宗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一定要追封生父濮王為「皇考」呢?這就得說到宋英宗即位的名分問題了。

在皇位繼承問題上,不但宋英宗當過替補,就連他父親趙允讓也當過替補。曾經,宋真宗生過幾個兒子,但都夭折了,年僅40歲的宋真宗,膝下無子,惶恐不安。在大臣們的強烈要求下,宋真宗就把趙允讓接入宮中撫養,以備不時之需。

不過,宋真宗晚年給力,兒子宋仁宗趙禎順利出生,既然自己有兒子,再把趙允讓留在宮中,就不合時宜。於是,宋真宗就派人一番吹吹打打,把趙允讓禮送出宮了。因為當過宋仁宗的替補,趙允讓一直被叔叔宋真宗打壓,只當了個小小的州刺史。一直到宋仁宗即位,仁慈的宋仁宗覺得一直這樣打壓昔日的替補不太好,就大發慈悲,讓趙允讓恢復了政治自由。

趙允讓好不容過上平靜的生活,但這種平靜並沒有維持多久,兒子趙宗實(即英宗趙曙)也走上了跟自己一樣的道理。即位之後的宋仁宗,一直無子,年近30歲才生了第一個女兒。因此,大臣們就紛紛遊說宋仁宗,希望他效仿先帝宋真宗,也從宗室中選一個男孩接入宮中撫養。於是,四歲的趙宗實就被宋仁宗選中,順利地進入皇宮。

但是,好景不長,因宋仁宗後宮喜誕龍子,趙宗實也像父親趙允讓當初一樣,被宋仁宗送出了宮門。

也就是說,幼年時的宋英宗,也有過被禮送出宮的經歷,這種經歷對當事人來說,是蠻受煎熬的。本來,四歲懵懵懂懂不知權為何物,老天卻給他機會接近權力的頂峰,當他長大到七八歲,已經發現了權力的好處,老天又毫不留情剝奪了他一切,這無疑會對宋英宗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而且,宋英宗在宮內的時候,那時的他,從心底裡是把宋仁宗當成自己的父親的,這點也可以從《清平樂》中看出來,他急於在宋仁宗面前表現自己,卻弄巧成拙,回答的不如福康公主好,看到宋仁宗失望的表情,他眼裡就露出了惶恐不安,擔心自己會被宋仁宗拋棄。

但是,當宋仁宗拋棄他的那一天來臨,在他心裡,與宋仁宗之間不再有父子之情了。後來,宋仁宗兒子夭折,晚年的宋仁宗就命人把宋英宗接回宮中,當時的宋英宗是打死不肯回宮,如果不是下人的提醒,說「主上(仁宗)為了江山大業,立您為太子,如今您一直辭讓不接受冊封,假如陛下接受您的辭讓,讓您以王爵回到封地,以後您就可以躲避災禍嗎?」意思就是說,如今的形勢是箭在弦上,您要是能順利繼承皇位,就萬事大吉;若是他人成了皇帝,您想安安分分地當一個藩王,是不可能的。

最終,思慮再三的宋英宗,才同意進宮,他並不是眷戀權勢,而是為了保命。

自從被宋仁宗拋棄過一次之後,宋英宗對宋仁宗是沒有父子之情的,甚至是帶有某種怨恨,因此,他一即位,就立即把宋仁宗的幾個小公主趕出了皇宮。

同時,英宗作為仁宗的養子,這種身份很尷尬,既然可以選擇您當養子,也可以選擇別的宗室子弟。而且,就算是您順利繼承大統,並不等於萬事大吉,因為上面還有仁宗遺孀曹太后,隨時可以拿禮法來制約宋英宗,甚至廢掉他。

曹太后少年入宮,經歷過無數大風大浪,早就練得一身鐵皮銅骨。雖然一直未給宋仁宗生育一兒半女,卻依靠禮法和人格魅力、權謀手段,穩坐後宮第一把手。一直處於權力旋渦之中的曹太后,自然明白權力的重要性,一旦自己不能掌控權力,危險就會來臨。

因此,即便是宋英宗即位了,曹太后也是拖著不把玉璽交出,以此來制約宋英宗,這無疑也引起宋英宗的不滿。與此同時,宋英宗也從一些人的閒言碎語之中,得出一個結論:曹太后當初擁立自己為帝,並非出於真心,不過是利用自己掌控天下,而自己就是一個傀儡。

當宋英宗有這種想法的時候,就經常寫詩文指桑罵槐,嘲諷曹太后,這就使得母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僵。

曹太后不是省油的燈,就把這些辱罵自己的詩文,交給韓琦、歐陽修等宰臣看,把宋英宗的罪證一一羅列出來,意思很明白,就想提議廢掉宋英宗。如果不是宰臣們的強烈反對,英宗的皇帝,還能不能繼續當下去,還真不好說。

那作為宋英宗來說,自己的命脈一直被曹太后抓在手裡,始終沒有安全感,禮法是不站在自己一邊的。若繼續以仁宗養子的身份擔任皇帝,曹太后就可以憑藉仁宗皇后、英宗養母的身份挾制英宗。英宗不肖,曹太后就可以廢黜英宗,從宗室子弟中另立賢者。

也就是說,要想不再受曹太后制約,就必須擺脫養子即位身份的問題,如果生父濮王也能獲得皇帝身份,那麼,英宗就是子承父業,天經地義,地位的正統性就不可動搖了。於是,宋英宗就想盡一切辦法,要追封生父濮王為「皇考」,等於是把濮王當父親,不再把宋仁宗當父親。如此,曹太后就不能再對英宗的繼承權發出質疑,而英宗一脈的後繼子孫,也就有了合法的繼承權了。

宋英宗拼命追封生父濮王為「皇考」,目的還是為了穩定自己的帝位,更是為子孫後代爭一個正統。但是,宋英宗命短,還沒來得及給濮王上「諡號」,就駕崩了,隨後即位的宋神宗,對爺爺是否有皇帝身份,並不太在意,也就沒有給濮王上尊號,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相關焦點

  • 從「濮議之爭」,看宋英宗因追封生父為皇考,給宋朝留下兩個隱患
    宋英宗繼位之後,在該如何追封自己生父的問題上,與朝中大臣產生了激烈的爭執,並對宋朝後來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場爭執就是「濮[pú]議之爭」。宋英宗的親生父親趙允讓在宋英宗繼位時已經去世,趙允讓生前就有一個封號,叫做「濮安懿王」,簡稱「濮王」,他曾擔任主管皇家宗室事務的最高官員,因而在宗室之中頗有聲望。
  • 《知否》顧廷燁齊衡爭端有歷史原型嗎 趙宗全到底該叫誰為皇考
    【《知否》顧廷燁齊衡爭端有歷史原型嗎 趙宗全到底該叫誰為皇考】在《知否》的預告中,二叔和齊衡又在朝堂之上有爭端了,這場爭論的後果就是顧廷燁挨了板子,而齊衡要罷官,趙宗全到底該叫誰為皇考,讓齊衡和顧廷燁代表的兩派吵翻了天,歷史上的原型叫濮議之爭,當時群臣百官爭論了18個月。
  • 知否知否趙宗全追封生父為皇考在歷史上有原型嗎 皇考是什麼意思
    在劇中,新帝上任之後,太后和新帝之間的矛盾不斷,趙宗全追封生父為皇考的事情也是備受網友們的關注,相信大家都十分好奇,皇考是什麼意思?在歷史上新帝的生父被追封皇考了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吧。皇考是什麼意思 追封皇考這件事情真的是有原型的,在宋明時期發生過幾次皇室過繼兒子為新帝的事情。
  • 親戚的孩子當了皇帝,還要給父親正名分?濮儀之爭究竟是為了什麼
    這件事情要從當時的皇帝趙曙說起,趙濮是宋太宗的曾孫子,濮王允讓的兒子,宋仁宗非常賢能,但是卻很遺憾沒有兒子,於是只好從宗親當中抱養了一個小孩,這個人便是宋英宗。宋英宗本來只是一個世子,不可能繼承皇位的。但是最終卻以宗子的身份,繼承了北宋的大統。雖然客觀的說,他在各個方面比仁宗都有不足的地方。但是也不失為一代明君。這樣的結果,無論是對宋仁宗還是宋英宗來說,都是幸運的。
  • 《清平樂》趙宗實父子先後進宮做「備胎」,父親成功「招弟」,子...
    這些問題背後關係著大宋王朝的延續和帝位、江山的傳承,於是趙氏宗室中一個特殊的群體便產生了,皇帝的養子,江山的「備胎」。為什麼是「備胎」呢?因為誰都想自己有個兒子做皇帝,「備胎」從小進宮還有另一個功能,那便是「招弟」,幫助子嗣艱難的皇帝叫來自己的兒子。
  • 《延禧攻略》乾隆口中的皇考和皇瑪法是什麼意思?指的又是誰呢?
    劇中聶遠扮演的乾隆皇帝就曾經提起過兩個稱呼,「皇考」和「皇瑪法」,那麼你知道這兩個稱呼指的是誰嗎?先來說說「皇考」,指的乾隆的父親雍正皇帝。其實每逢清明掃墓的時候,在已故長輩的墓碑上都會看到「先考」兩個字。考在古代指已經死去的的父親,已故的母親稱為妣,普通人會稱已故父母為「先考」「先妣」。那麼「皇考」就很好理解了,指的就是在位皇帝已故的父親。
  • 古代皇考是什麼意思 關於它的典故臨沂人要了解
    在古代的時候,對人的稱呼是很嚴肅的一件事,作為禮儀之邦,對不同的人的稱呼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大家經常在影視劇中聽到「皇考」這種稱呼,這是什麼意思呢?   皇考的簡單解釋   (1).古代對已故曾祖的尊稱。《禮記·祭法》:「曰皇考廟。」 孔穎達 疏:「曰皇考廟者,曾祖也。」
  • 皇考以及皇瑪法意思揭秘!
    今晚《延禧攻略》更新了,雍正的第五個兒子弘晝上線,他被成為「荒唐王爺」,只因為他經常會做一些荒唐的事情,但是因為乾隆喜歡他,視他為親兄弟,所以一直縱容他~皇上提到皇考當年不想要重蹈覆轍那皇考是什麼意思呢?在古代皇考並非只能做在位的皇帝對先皇的稱呼,且在宋徽宗前其亦不只限於皇家。用皇考只是比先考顯得更為莊重而已。皇考是對亡父的尊稱。《禮記·曲禮下》:「祭……父曰皇考,母曰皇妣。」
  • 作為開國皇帝,劉秀為什麼不新建國號,還認漢元帝為皇考呢?
    為什麼不和大宋開國皇帝劉裕一樣,另建國號,反而以「漢」為國號,冒認皇考,做繼位皇帝呢? 還有一種常規操作就是,做為開國皇帝要建立七廟。自己是皇帝,自己的父親、祖父、曾祖、高祖也被追尊為皇帝。就連一代女皇武則天,也追尊自己的父親為周太祖皇帝。可靠著自己的打拼而得天下的劉秀,並沒有追尊自己的父親劉欽為皇帝。不僅如此,他還以漢元帝劉奭為皇考。什麼是皇考呢?有個成語叫如喪考妣,考是喪父,妣是喪母。皇考就是死去的皇帝父親,就是說他認劉奭為父,成為了漢宣帝的孫子,漢成帝的弟弟。
  • 宋仁宗懷念生母,大臣泣血寫一篇墓志銘,仁宗感動:朕要重用你
    而在歷史上,宋仁宗在劉娥去世之前,都認為太后劉娥才是自己的生母。直到劉娥去世後,才由八大王趙元儼告知實情。《宋史》云:後章獻太后崩,燕王為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號慟頓毀,不視朝累日,下哀痛之詔自責。
  • 他是處在劉據和漢宣帝之間的「皇考」,漢武帝晚年懷念他!
    不過,今天要說的不是劉據,而且處在戾太子劉據和漢宣帝劉詢之間的史皇孫劉進,歷史上稱「悼皇考」。劉進這個人,因為父親劉據的關係,漢武帝也十分寵愛他,畢竟他是皇長孫。雖然漢武帝後來對劉據感到失望,但也沒有動過廢太子的念頭,最起碼在漢昭帝出生之前,劉據的來日都是不用擔心的。劉進生於元鼎四年,因為母親只是太子的良娣,所以他的出生沒有大赦天下的殊榮,不過也是讓人羨慕的。
  • 如懿傳太后安排幾個棋子在皇帝身邊 玫嬪/舒妃/慶嬪結局介紹
    如懿傳太后安排幾個棋子在皇帝身邊 玫嬪/舒妃/慶嬪結局介紹  清宮電視劇《如懿傳》正在熱播中,由周迅、張鈞甯、霍建華、胡可等主演。根據如懿傳劇情介紹,許多看如懿傳的觀眾都比較關心太后甄嬛安排了幾個棋子在乾隆皇帝身邊,都誰是太后的臥底?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
  • 《延禧攻略》裡的皇考原來是這個意思,吞金自盡的原理竟是這樣!
    當然,後兩個,江山和百姓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第一個皇考又是什麼意思呢?「皇考」一詞來源於古文《禮記·祭法》中曾經記載:「曰皇考廟。」孔穎達 疏:「曰皇考廟者,曾祖也。其實意思就是古代對已故曾祖的尊稱。而對於乾隆來說,皇考就是乾隆的父親雍正皇帝,乾隆的意思也就是當自己同時曾祖的時候才會痛哭,這也就表達了乾隆的赤誠孝心!
  • 如果穿越到清朝時期,您可得注意嘍,首先要學會稱呼方式
    如果在太后和太上皇面前,皇帝就要稱自己為「臣」或者是「我」。對於太上皇或者太后,他們稱呼皇帝的時候一般就直接叫「皇帝」,而不是叫「皇上」。皇子們稱呼皇帝為「父皇」,「皇父」,在清宮戲中我們常常聽到「皇阿瑪」這三個字,其實這種稱呼是不存在的,在史書中也沒有任何記載。後宮中的妃子和大臣們都要稱皇帝為「皇上」,這也是一種尊卑之間的區分。
  • 《皓鑭傳》皓鑭的歷史原型:歷史上第一個帝太后,結局卻落寞!
    不管怎樣,趙姬的事還沒有完,她有幸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帝太后,雖然是死後追封,但也是毋庸置疑的。成為王太后的趙姬,不甘寂寞,看到呂不韋痴迷於爭權奪利,夫君異人也已不在,於是與後宮假宦嫪毐在一起,生了兩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