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侏羅紀時期,獸腳類恐龍便分化出多個演化支並在不同地區稱霸一方。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異特龍。(圖:異特龍復原圖)
異特龍又稱異龍,而「異特龍」這個名字其實是港臺地區的譯名,現在大陸正式譯名為「異龍」。它體長8至9米,體重約2噸,生存在晚侏羅世的北美及歐洲。它的顱骨與下頜骨有活動關節,可增加骨頭間的空隙,方便吞下大塊的食物。牙齒鋒利,可輕易切開獵物的皮膚。前肢有三爪,較為粗壯。其身材較為勻稱,是食肉恐龍中的「顏值擔當」。(圖:早期的異特龍復原圖)
異特龍現已確認的共有兩種,分別是脆弱異特龍(Allosaurus fragilis)與詹氏異特龍(Allosaurus jimmadseni)。其中脆弱異特龍是人們最熟悉的物種,最大標本體長約9.7米,重2.5噸,生存在晚侏羅世的美國-莫裡森組。它們會捕食彎龍、劍龍及梁龍等恐龍。曾經發現了異特龍被劍龍刺傷的化石 (圖:劍龍及異特龍受傷的化石)
脆弱異特龍在當地獸腳類恐龍數量佔比很高,佔了總量的70%,如此多的異特龍聚集於此,十分令人不解。(圖:莫裡森組獸腳類恐龍佔比)
現已發現了100餘具脆弱異特龍的化石,僅在克利夫蘭-芬埃德恐龍採石場,就發現了約46具脆弱異特龍的化石。這個佔比甚至比採石場出土的植食恐龍還多。沒人知道它們為什麼聚集在此,這可能表明異特龍是群居動物,以種群或家族的形式生存。(圖:脆弱異特龍圍獵重龍)
BBC紀錄片《恐龍星球》曾經把脆弱異特龍的咬合力錯誤的描述得連獅子的咬合力都不如。在對亞成年脆弱異特龍標本「大奧MOR 693」咬合力的測試,顯示它的咬合力可以達到15940~22790N之間,比獅子的咬合力高出不少。(圖:BBC所描述的異特龍撞擊捕食示意圖)
異特龍的另一個種「詹氏異特龍」早在20多年前便有人提及過,但是後來被列為了無效種。直到今年,才被重新列為有效種。它的生存年代稍早於脆弱異特龍。著名的異特龍標本「大艾爾」也被認為屬於詹氏異特龍。「大艾爾」異特龍標本的完整度超過了90%,為復原異特龍提供了重要參考。(圖:詹氏異特龍「大艾爾」骨架)
研究表明「大艾爾」身上共有19處骨折或炎症的跡象,其中右腳嚴重感染,使它喪失了行動能力。2003年,BBC專門為它拍了紀錄片《大艾爾之謎》,展現了它艱難的一生,及恐龍生存的不易與頑強。(圖:詹氏異特龍復原圖)
(圖:詹氏異特龍頭部復原圖)
除了上述兩個物種外,異特龍其他的物種有效性存疑。有兩個有效性較高,分別是盧氏異特龍與歐洲異特龍。盧氏異特龍也發現於莫裡森組。而歐洲異特龍則發現於歐洲,這表明當時北美洲和歐洲很可能存在時令的陸地橋,使兩地有物種交流。它體長只有8米,小於北美洲的脆弱異特龍。人們所熟悉的紀錄片《恐龍革命》的第二集,便是圍繞著一頭因挑釁勞爾哈超龍(原名丁赫羅龍)而導致下頜殘疾的歐洲異特龍,描繪它的故事。(圖:歐洲異特龍下頜化石標本)
(圖:紀錄片《恐龍革命中的歐洲異特龍建模)
異特龍科現在分類較明確的只有異特龍屬,另外兩個屬「食蜥王龍」與「依潘龍」一直有爭議,可能都是異特龍的次異名。「食蜥王龍」與「依潘龍」都是10米以上,重3至4噸的大型食肉恐龍,它們的生存時期都晚於脆弱異特龍,這表明後期的異特龍體型逐漸增大,超過了老對手譚氏蠻龍(長9米以上 重3噸)。它們數量佔比之高,足以碾壓其他當地肉食恐龍,登上當地肉食恐龍之王的寶座。(圖:晚侏羅世莫裡森組生態圖)
(內容來自維基百科、貼吧、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