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首詩到底誰是原創作者?

2020-12-03 老街味道

前言

網友提到這樣一個問題:對主席這首《七絕-呈父親》如何評價理解?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估計大家都挺熟悉,但是這首詩不是主席的原創,而是化用了其他詩人的作品。因此這首詩還有一個題目叫做《 改詩贈父親》:

既然是「改詩」,那麼改的誰的詩呢?原詩是什麼樣呢?

一、報答國家那肯還,

和主席大約同時期有一位詩人,是參加百色起義的革命烈士黃治峰 (1891-1934) 先生,他曾有一首《無題》詩云:

男兒立志出鄉關,報答國家那肯還,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

這首詩的第二句是:報答國家那肯還,主席的第二句是: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詩經·小雅·小弁》詩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家鄉的桑樹和梓樹皆為父母所種,因此對它們要表示敬意。桑梓,後人用來借指故鄉。

辛亥烈士徐錫麟曾經有詩云: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最後兩句與「埋骨豈須桑梓地」是一個意思。為大家,舍小家,男兒要有為國捐軀的精神,青山處處埋忠骨,未必一定要落葉歸根。

但是黃治峰的這首詩,也不是原創,而是借鑑了一個日本人的詩作。

清末民初的時期,有大量國人去日本留學,因此兩國文化上的交流也比較多。這首詩可能就是那個時候傳回來的。

二、西鄉隆盛的詩

上面說的日本人,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西鄉隆盛(1828年 -1877年)。

據說西鄉隆盛胸懷大志,曾經寫下了這樣一首七絕: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和主席的詩很相似,只是第一句和第二句有幾個字不同,後兩句完全一樣。

但是, 這首詩的原創其實也不是西鄉隆盛,而是日本的一個和尚。

三、將東遊題壁二首

在日本德川幕府統治末期,出現了一種政治派別,叫做:尊皇攘夷派。顧名思義,這個派別的思想是改革幕政的尊王論,同時要排斥外夷,形成尊王攘夷運動。

在這個時期,有一個日本和尚釋月性(1817-1856)寫下兩首七絕《 東遊題壁二首》:

二十七年雲水身,又尋師友向三津。兒烏反哺應無日,忍別北堂垂白親。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無成不復還。埋骨何期墳墓地,人問到處有青山。

可以看出,這時的日本人漢學功底還是很深的,這兩首七絕水準頗高。

第一首說自己已經27歲了,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又一次離開家鄉。男兒有志做出一番事業,但又覺得有愧於雙親,因此說自己盡孝的義務大約不能實現了:兒烏反哺應無日,忍別北堂垂白親。

第二首言志,假如沒有一番作為,就不再回來了,照應第一首的「兒烏反哺應無日」。

看來這個和尚對於未來事業抱有犧牲的精神。所以後面兩句寫道:埋骨何期墳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

蘇軾有詩云:誓將馬革裹屍還,肯學班超苦兒女。清人徐錫麟反用此意說: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與釋月性的詩意異曲同工。

結束語

月性這首詩流傳開來後,被西鄉隆盛所欣賞,並改寫激勵自己。因此這首詩常被人誤解為西鄉隆盛所作。

當時的國人,雖然還沒有忘記甲午戰爭之痛,但是也深知落後就要挨打,必須師夷長技以制夷。 因此有大批的仁人志士奔赴東洋、西方去吸收先進的知識,學成歸來好建設我們的國家。

因為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這首詩傳到國內,被國人所改寫。

主席的這首詩,好像還有一個題目叫做《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可見也是對於原作者的一種誤解。

@老街味道

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郭德綱這兩句詩出自於哪裡?

相關焦點

  • 父親節,14首獻給父親的詩:有一刻,我突然想給父親做一回父親
    父親,話語不多。他習慣於默默地養家餬口,默默地舔舐傷口,默默地重新上路。父親,他沒有母親溫柔,卻愛得最深。姐姐出嫁時,那背過身偷抹的眼淚;我去學校時,那欲言又止的凝望;視頻時,那問過無數次的問題……曾經我不懂,現在卻明白了:所有的囉嗦,都只不過是想再多看一眼!
  • 15句用典詩,寫得明明白白的
    今人讀詩,總會提到一個修辭手法叫用典,就是古代詩人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借鑑借鑑,需要把握分寸,借鑑多了,叫抄襲,少了表達不出應有的意思,所以說用典也需要門道。下面15句用典詩句,一起來看看吧!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尺素:此處代指書信。古代通常用長一尺的絹帛書寫文章,故稱這種短箋為尺素。
  • 才女相中一男,寫下情詩:何須問短長,尺寸自思量,令人餘味悠長
    唐代是我國封建王朝發展的頂峰,唐詩種類也很豐富,最常見的有山水田園詩、邊塞詩、離別詩、抒情詩等。在我國古代,文天祥是一位寧死不屈、忠心耿耿的詩人的代表,他的詩作充滿了憂國憂民、碧血丹心的情感,「臣心一磁針,南而不歸」。李賀的詩作中充滿了邊塞遼闊與蕭瑟,帶著一絲憂傷,如「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 人生常讀這四首詩,受益匪淺
    但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空閒時間常讀這幾首詩,不僅能增長知識,而且能在人生失意時給自己足夠的信心走出困境。《竹石》清 鄭板橋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緊緊咬定青山不放鬆,原本深深紮根石縫中。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這首詩原是著名畫家鄭板橋為自己的畫作題詞,詩中不難看出鄭老先生對巖竹堅韌頑強的精神的讚美,他將竹子比喻成人,借竹子頑強執著的品質來形容自己剛正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
  • 蘇軾的這首「感悟詩」,短短28個字,卻道出了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我們每個人都在糾結如何才能不渾渾噩噩地度過這一生,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一些,那麼,不妨來讀讀蘇軾臨終前寫的這首涵蓋其一生思想的詩吧,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蘇軾晚年寫下的這首詩,短短28字,卻是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首詩中的董大是個什麼樣的人
    還有杜甫人生中的最後一首七絕,「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也是寫給他的。一個是「詩佛」,一個是「詩聖」,都是唐朝詩壇上的頂尖人物,卻都為他寫詩,還成了千古名作,也是相當幸運了。除了李龜年之外,唐朝還有一位樂師,曾多次出現在唐詩中,他就是董庭蘭,董大。
  • 歷史上最纏綿的4首愛情詩,隨便一首,便哀傷得讓人淚流滿面!
    《錦瑟》是李商隱最受歡迎的詩歌之一,有人說這是一首朦朧詩,表達的不僅僅是愛情,也表達了李商隱的懷才不遇之情。但不管是哪一種,他這首詩中的纏綿悱惻,足以讓一個性情中人掉下淚來。整首詩起調悲傷,悽涼,在最後一句達到高潮,「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可以理解為對情感追憶與惆悵,也可以理解為追憶年輕時的美好感情,但是不管怎樣,那些時光已經逝去了。
  • 別看不起清詩,這七首絕句,不比唐詩差,寫出明亡慘變,家國憂思
    元代楊載曾說:絕句要句絕而意不絕,講究刪蕪就簡,婉曲迴環,真切含蓄。明代胡應麟也說,絕句之構,獨主風神。因此,絕句就像精緻的小品,速寫地繪畫,尺幅之間,風姿盡現。而五絕,更是精煉優美,將漢字的精妙與表現力呈現殆盡。今天,王和尚就選取清朝五絕數首,加以評析。藉此可以感受文字的魅力與詩情的悠遠。
  • 清朝詩人徐錫麟的這首《出塞》,堪稱近代經典之作!
    出塞,即遠出邊塞的意思,古人有很多關於出塞的古詩,例如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等等。今天,小編要向大家推薦一首非常霸氣的詩,那便是徐錫麟的《出塞》,這首詩寫得很是有氣勢,雖然只有寥寥的數語,但是同樣的不失為一首難得的佳作,讀來更是令人熱血沸騰。出塞清代:徐錫麟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這是一首邊塞詩,寫於1906年。
  •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來自哪首詩 明月何曾是兩鄉什麼意思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被網友盛讚。這句詩詞引用自王昌齡的《送柴侍御》。日本舞鶴市長發文表示,非常擔心中國疫情,將繼續籌集口罩和防護服。據了解,這批物資已於2月9日抵達大連機場。  以下為王昌齡《送柴侍御》原文及解釋  送柴侍御  作者: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 顧璘的詩有哪些?顧璘的詩詞全集32首
    座有青山對, 門無俗客來。 浮名消短鬢, 雅興寄深杯。 頗笑劉伶輩, 沈冥負爾懷。 高司寇盤谷宗祠詩 其三 - 明代·顧璘 司寇國楨幹, 履道先厥躬。 繩武念有始, 貽謀逮無窮。 族惠廣晏子, 祖德述謝公。 禮容邇既洽, 義烈遠彌隆。 唯茲教家理, 恊彼調元功。
  • 陸遊這首詩寫出了人生最大的遺憾,短短的四句,讀來當真催人淚下
    陸遊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同時也是留存詩作最多的詩人,他一生寫過了三萬多首詩,而且大部分的詩作都非常的經典;可能有人會說乾隆詩作更多,足足有四萬多首,不過他的大部分都是打油詩,自然是無法與陸遊相比。
  • 蘇軾的這首詩,將廬山和錢塘江都寫進詩中,四句詩有兩句一模一樣
    但他又暗笑前面說的荒謬,又再做了兩首絕句,第一首寫道:「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誠然,蘇軾以才華橫溢出名,對於前人徐凝描繪廬山瀑布的詩作,蘇軾自然是看不在眼裡的,這當然與才情高下有關。不過話說回來,徐凝描繪廬山瀑布的這首詩其實也是不錯的。 蘇軾在廬山山南遊歷有十多天,他被廬山景秀奇異的風光所吸引,認為廬山景色很優美,不能用語言描述完。
  • 「申江詩潮第241期」高山流水弦聲好 一曲雲歌勝抖音(總614期)
    同仇疫鬼埋黃土,自喜青神降玉沙。時歷翻新始今夜,鳳晨啟戶漫天霞。年終感言(疊韻兩首)王成廣一歲末回眸意未平,新冠災禍亂縱橫。江城夜月蒼民問,荊楚晨霜壯士行。世事高深顯紅白,人心向背已分明。狂瀾幸有擎天柱,任爾時艱業必成。
  • 史上最有意境的100首經典影視劇歌曲,你能認出是哪部劇嗎?上
    就在遠山被絕世塵封2,絕世——于濤心已隨風去 山水仍相依錯放的人生誰在喃喃自語來去的你我 曾笑看的風雨而今的大地 空留一聲嘆息月兒明明 水清清 一曲清流翻飛弦外的音來時花滿路去時已荒蕪若天外有天 何必今世纏綿水自多情不懂月的陰晴只留住這一刻凝動的表情緣盡的你我只剩下天意只愛到一人獨行霜滿的大地這兩首歌出自《水月洞天》,水月洞天可以說是玄幻劇的鼻祖,而這兩首歌曲分別作為片頭和片尾曲出現
  • 蘇軾極富哲理的3句詩,說透了人生的意義,讀完整個人都通透了
    但「唐主情,宋主理」的風格,也僅僅是風格不同罷了,各有所長,談不上誰不如誰,而且許多宋朝的哲理詩,讀來真有一種瞬間人生都通透了的感覺,比如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託中小學課本的福,蘇軾最著名的哲理詩,非這首《題西林壁》莫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