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有話說
絕句是中華詩詞王冠上的明珠。
絕句辭短言長,最宜寫情而神韻悠遠,回味不盡。元代楊載曾說:絕句要句絕而意不絕,講究刪蕪就簡,婉曲迴環,真切含蓄。明代胡應麟也說,絕句之構,獨主風神。因此,絕句就像精緻的小品,速寫地繪畫,尺幅之間,風姿盡現。
而五絕,更是精煉優美,將漢字的精妙與表現力呈現殆盡。
今天,王和尚就選取清朝五絕數首,加以評析。藉此可以感受文字的魅力與詩情的悠遠。
辭短言長,選評清朝最美五絕 文/六不和尚
01.柳溪
煙著層層柳,雲生面面溪。
欲尋垂釣處,咫尺使人迷。
這首詩的作者是明朝清初的大詩人錢謙益,他與龔鼎孽,吳偉業並成為「江左三大家」。錢謙益在明末降清,雖氣節有虧,然詩文卻極有造詣,是明清之交的文壇宗主。他的詩宏博恣肆,沉鬱老練,自成一家。
這首《柳溪》選自組詩《蕭伯玉春浮園十四詠》之一。全詩寫得迷茫沉鬱,似乎飽含隱憂。作者筆下之柳溪,柳密如煙,層層疊疊;小溪雲氣蒸騰,四處籠罩。此處雖為隱逸者嚮往之地,但是陰沉壓抑,四面阻隔,想要尋找安靜的垂釣之處都不能,因為雲霧繚繞,讓人如墜迷霧之中。
這是否暗示作者此時進退失據的迷茫心情呢?是否暗示明朝前途渺茫,想要逃離卻無處可逃的矛盾呢?諸君可自思。
02.池上
倚杖池邊立,西風荷柄斜。
眼明秋水外,又放一枝花。
此詩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張光啟,入清後,他隱居不仕,以守臣節。這首詩即寫於他晚年之時。秋氣蕭條,敗荷零落,他在池邊倚杖而立,眼前是蕭瑟秋風統治的世界,荷花在冷風中左右搖擺,不能自主。
正在此時,在池邊角落處,一朵鮮花迎風綻放,這不禁讓作者感到欣喜。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但是肅殺秋風的催迫之下,眾芳搖落,荷花也終究凋零。
但是,總有倔強的花朵,不懼怕西風的侵襲,在嚴酷的環境中傲然綻放,這怎能不讓作者老懷安慰?
因此,這首詩看似寫花,其實蘊含著倔強的風骨和高潔的情操,不可不知。
03.避兵還舍率題壁間
江村歸日暮,桑柘半成墟。
唯有蓬蒿色,青青滿故廬。
此詩的作者是明末復社名士邢昉。明末戰亂,作者回到故鄉,卻看到滿目瘡痍,家宅荒蕪,就在老家的牆壁上題寫了這首詩。
這首詩控訴兵亂,格調悲涼。日暮還家,往昔熱鬧的城鎮已經變為廢墟,唯有幾株桑樹殘存。此時正是暮春時節,本該萬物蔥蘢,但是家宅十室九空,人們都避亂遠遁,只有滿地蓬蒿,搖曳在風中,侵襲到了庭院房屋之中。
蓬蒿越是茂盛,越顯得荒涼,而作者的悲憤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04.棉花
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幹。
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這首詩是清初士子馬蘇臣所寫。全詩樸實簡白,卻暗有波瀾,寄託遙深,細讀能體會出他憂心百姓,控訴統治者的極大憤慨。
五月棉花盛開,讓人欣喜不已,特別是那些辛勤耕作的百姓,更盼望棉花盛開,以求有棉衣禦寒。但是,經過數月的忙碌,終於在十月收穫曬乾,也可以長舒一口氣了。但是,豐收的棉花仍舊被官府收繳,百姓仍然沒有冬衣度過寒冬。
這首詩看似毫不表露真意,只是可觀敘述。但是首聯的忙碌,二聯的欣喜轉為失望,卻刻畫得真切自然,雖跳躍而連貫,雖平淡而有力。特別是「天下暖」,「天下寒」的強烈對比,足以讓人動容。
05.春感
雲暗春猶冷,一簾煙雨斜。
舊懷千萬緒,牆角見桃花。
這首詩是清初王崇簡所作。該詩刻畫細膩,感情深沉,細讀頗有趣味。雖然已是春天,但是陰雲密布,細雨蕭蕭,料峭寒風之下,作者心中湧起往事,一時千頭萬緒難以理清。這時候,他看到牆角一朵桃花,悄然盛開,此詩卻戛然而止。
此時有兩種解讀。
其一,作者心情憂鬱,似乎禁不住春風細雨的寒冷,但是看到桃花依然在寒風中綻放,不禁給人以希望和力量,也使得整個畫面有了明亮的一角。
其二,雖然桃花開放,但是此時卻是悽風冷雨,在風雨的侵襲下,嬌美但柔弱的桃花,能夠長久盛開麼?這種擔憂讓作者的心情更加灰暗。
這積極和消極兩種態度,您認同哪一種呢?
06.農家樂
農家不惜力,早起斸田間。
耕罷呼酒來,晴村看遠山。
這是一首樸實有真趣的小詩,其作者是明末清初詩人閻爾梅。
閻爾梅在明朝雖然只是一個舉人,但是明亡後他卻積極奔走,聯絡義軍抗清,後被人告發,幸得「秦淮八豔」之一的顧橫波慷慨相助,才倖免於難。閻爾梅是一時才俊,工詩,最擅長七律,但是他的絕句也別具風味。此詩就是一例。
這首詩很樸實地描述農夫的生活。農夫樸實而勤勞,在春耕之時,趁時搶耕,好不吝惜體力,早早就在田間勞作。
此詩第二聯最有神採,農夫忙完之後,心滿意足,就「呼喝」要酒喝,這個「呼」字既寫出了農夫忙完之後的喜悅之情,也寫出他淳樸直率的性格。他好像在說「孩他娘,給我飯,給我菜,給我酒,老子忙一上午了,趕快讓我吃!」而酒足飯飽之後,他在晴朗的田間,遙望遠處的青山,更顯得滿足和淡泊。
這首詩用白描手法,寫出農夫勤勞自足的生活狀態,暗暗透露出作者的羨慕與嚮往之情,值得細細品讀。
07.宿山中
明月不改色,青山留舊顏。
故人零落盡,臥聽水潺潺。
此詩的作者是明末諸生張履祥,他是明末「實學」代表人物劉宗周的弟子。明亡後,他閉門不出,潛心學問,主張耕讀不可偏廢,反對空言。因此他的詩被朱彝尊讚賞為「無頭巾氣」。
這首詩即是如此,看似平淡,實則意蘊深厚。他在山中留宿,看到月明依舊,青山蒼翠,如此盛景之下,卻無知己相伴,不禁感到寂寞孤獨,只有靜聽流水潺潺而去。
但是,如果如此看這首詩,就流於表面了,因為其中蘊含著深刻且沉痛的思想。明亡之後,很多文人懷念明朝,以詩明志,此詩也不例外。「明月」當指大明王朝,雖然明朝已經滅亡,但是對大明的忠誠,依然如皓月當空,不曾改變。滿清鐵蹄肆虐中華,但是青山依舊蒼翠。
而那些有志復國的古人們卻都凋零殆盡,只留下作者對著溪水憑弔。以前同賞的明月青山,如今都顯得空洞無味。如此想來,作者的內心是何其沉痛,又是何其孤獨絕望?!
因此,這首詩平靜之下,暗流洶湧,絕不可草草讀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