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無論父母是否取得過人的成就,都會滿懷期待地期望著孩子可以取得優於自己成功。
因此在父母的眼中,孩子的任何成績都會不自覺地被放大,缺點也會不自覺的被縮小,甚至是屏蔽。
但其實我們也都知道,關於孩子的智商問題,有很大程度是來自於遺傳基因,如果父母的智商較高,孩子也往往會比同齡人聰明一些。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孩子的智商隨母親,因為寶寶的智商多在基因中的「X」上,而這類基因更多是由母親提供,但我不禁有些疑惑,這種說法真的站得住腳嗎?
孩子成績不理想,夫妻相互甩鍋
這天公司放假,我約了幾個朋友去逛街。朋友王姐在吃飯的時候忍不住跟我們吐槽說,自家的孩子都上小學四年級了,成績一年不如一年,尤其是數學,自打上二年級學習乘法以來,就出現了不及格的情況。
因為王姐本身是學文科的,加之身邊的人總說孩子的智商隨媽媽,老公自然責怪是她遺傳的原因。
王姐覺得很委屈,憑什麼優點都隨爸爸,缺點就隨了媽媽呢?於是跟我們吐槽,讓我們替她說句公道話。
孩子的智商到底是「隨爸」還是「隨媽」呢?
聽了王姐的話,我回家仔仔細細地想了一下,覺得孩子的智商,真的不能簡單又片面地說是隨爸爸或是隨媽媽,而真相其實是這樣的。
之前的確有觀點說,孩子的智商是遺傳媽媽,但如果你仔細分析,此觀點並不能立得住腳。
首先來說,遺傳主要來自於父母,無論是孩子的身高、外貌,還是性格等等,都是父母的結合體,並不是說有哪些地方必須遺傳自父親或者母親。
雖然孩子的智商主要受基因上的「X」影響,但也只能說明媽媽影響的佔比相對多一點點,而不是說父親完全不起作用。
另一方面,父母遺傳給孩子基礎的智力不假,但智商卻受許多後天因素影響,也不單單是靠遺傳這一點來決定的,所以孩子成績不好這個事,寶爸寶媽也別爭了,雙方都得「背鍋」。
智商除了受遺傳因素影響,還是多種因素交織後的結果
1)環境因素影響
生活在枯燥環境裡的兒童,得不到父母的愛及良好的教育,智力的發展自然受限,因此智商也會表現得相對較低。
研究顯示,在糟糕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3歲時的平均智商僅為60.5,反之,處於良好環境下的3歲兒童智商平均值為91.8。
2)父母自身教育水平
父母自身受教育的水平,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孩子。
有調查表明,如果爸爸媽媽都是小學文化的水平,那麼孩子的平均智商約為98.3;若是父母均為初中文化程度,那麼孩子的平均智商則為103.3;而父母均為專科或以上學歷,其孩子的智商可達109.9。
由此可推斷,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孩子的智商也相應較高,所以孩子智商都是雙方共同影響的結果,父母不用再爭了。
3)與父母的互動性
許多育兒觀點都強調,在父母的愛的呵護下成長的孩子,不僅健康、自信,而且會表現得特別聰明。
這是因為,孩子在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尤其是在與父親的親密關係中,可為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這也讓孩子更加敢於嘗試和探索,因此往往會表現得比較出色,進而不斷增進其智力水平。
提高孩子的智商,家長得巧用方法
除了以上這些,家長還要把握住孩子智商的「井噴期」。
比如在孩子0-3歲的大運動與精細運動發育階段,帶孩子進行一些訓練,讓孩子做好身與腦的協調;再就是多與孩子交流互動,特別是通過語言能力的開發,鍛鍊其思維能力;還可通過閱讀不斷豐富孩子的頭腦;也可帶孩子增長見識……
孩子的智商發育,雖然有遺傳的基因作為基礎,但更多的是還是來自於是後天的培養,父母別忙著互相「甩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關心孩子身上,這才是一條正確之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