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方人在雨中散步,中國人卻害怕淋雨?

2021-01-08 夢有千裡雪

在我們所看的歐美電影中,這樣的鏡頭比比皆是:

GIF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不但不開心的人不怕淋雨(不心疼西服嗎?淋雨容易變形啊),開心的人更需要來一場雨:

如果說上面的淋雨鏡頭是為了表達一種比較強烈的情緒,但是你見過在雨中從容散步的嗎?

GIF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在歐美電影中,近代之前的場景裡,雨水花花地下著,人們帶著戴著寬沿禮帽,穿著毛呢大衣滿街遊蕩了(根本不會跑),難道大衣防水?甚至,即使辦正事,去見重要人物也照樣一身溼嗒嗒,不會有任何尷尬。

我們常說,藝術是現實的反應,即便有所誇張,但絕非憑空捏造。現實生活中歐美人對淋雨的坦然也不遑多讓:

這不禁令我們猜想:西方人頭髮衣服淋溼了不難受嗎?

畢竟在我們的思維中,被雨淋了難受不舒服先不說,還有額外附加傷害呢。

比如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淋雨,不要踩水,下雨了必須打傘、穿雨衣才能出門,要麼就乾脆找個地方躲起來,否則就會感冒,或者挨揍。到了成年,我們就會對淋雨有著發自內心的否定:看到別人淋了會同情,自己淋了會尷尬。而且我們人對於淋溼了衣服的人有一個專有名詞:落湯雞。

所以在我們生活中,正常的行為是見雨就遮。

即便只有毛毛雨,但能遮還是要遮的。

誇張點的,遇到有雨沒雨傘,發揮創意

至於說為何歐美國家的人對於淋雨沒有那麼在乎。總結起來仿佛有如下原因:

1、歐洲國家特別是英法德俄等,氣候偏於溼冷,春秋季節經常是小雨淅淅瀝瀝,不絕如縷。以下為網友總結:

英國:多雨,且陰晴不定,一天中可體會到一年四季。

德國:下雨的天數比較多,但雨量並大,多是毛毛雨,德國人更常穿防水帽兜衫。

法國:天氣預報說:一天中「有時下雨有時晴」。

荷蘭:地是千裡平,天無三日晴

美國:基本是歐洲移民,遺傳。

義大利:更不用說了,套路大國,雨傘不是用來遮雨的,是用來裝的,那個Pasotti品牌,每把傘平均零售價180歐元,合人民幣1400元左右,生生把雨傘做成了侈品。

由上可知,歐洲人如果把下雨太當回事,天天夾著雨傘或雨衣出門,對於熱愛自由、熱愛自然的他們來說,實在太過於拘束,很辛苦。

2、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歐美國家稍微有點條件的家庭普遍設有壁爐,窮人也有火塘,天一冷就燒起來了,烤東西很方便,但反觀中國,絕大部分為農耕地區,可燒的木材有限,冬季基本沒有常燒的爐子,所以我們的衣服溼了就不方便烤乾。

至於為何中國人很不喜歡淋雨,我們先扒一下歷史:

自1872年起在中國居住傳教50多年的美國傳教士雅瑟史密斯所著《中國人的性格》中提到過,中國人怕淋雨:「……因此,不管什麼時候,一下雨,中國人就得待在家裡。在西方國家,我們把下雨天不懂如何出門的人叫做傻瓜,而在中國,下雨天不懂待在家裡的人才被說成是傻瓜。

中國人的言語中最常用的一句是「等雨停了再說」 。除了政府部門之外,大多數中國人都認為,他們的活動要隨著氣候的變化而發生相應改變。 就算是急迫的公務,在這句習慣語面前也變得不那麼要緊了。我們聽說,中國有一個很有實力的要塞,配備有精良的武器和經外國人訓練過的士兵,但每逢下雨,崗哨上的士兵都自作主張地撤回室內,根本看不到一個人在露天站崗。他們是「等雨停了再說」!

1870年的天津慘案(指1870年(同治九年)在天津所發生的一場當地百姓圍攻教會事件。1870年6月21日,當地百姓圍觀疑似牽涉法國教堂的誘拐兒童案,並聽信謠言「外國修女以育嬰堂為晃子,實則綁架殺死孩童作為藥材之用」兒而群情激奮,法國領事豐大業率先開槍傷人。百姓怒殺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10名修女、2名神父、另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瞭望海樓天主堂、仁慈堂、及附近的法國領事館,以及當地英美的4座基督教堂。破壞行動持續了3小時----筆者注),本來會有更多的人被殺害,但一場及時雨阻擋了前往租界行兇的暴徒。在敵佔區受到追逐的外國旅遊者,或許一場陣雨就能使他們受到最好的保護。

一位在中國的外國人曾經看見,從兩英寸長的水槍裡噴射的水柱,5分鐘內就能驅散氣勢洶洶的暴徒。橡皮子彈也遠不如那麼奏效,因為許多人也許會停下來去撿廢彈頭,而對於冷冰冰的水,自漢朝以來的每個中國人都像貓一樣抱以反感。無論是從怎樣的意義上講,潑冷水都被看做是致命的。……」----《中國人的性格》([美]亞瑟.亨.史密斯)

這個描述在今天看來都有很大的真實性。因為即使是21世紀的今天,絕大部分中國人還是不喜歡淋雨,年輕的父母還是這樣教育著孩子,我們仿佛看到,討厭淋雨、討厭溼衣服已經固化在我們的基因裡面了。

今天的科學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在大雨中跑步或者做其他較為劇烈的活動,並在結束後及時更換乾燥的衣服,及時恢復了體溫,基本上是不會感冒的,而只有淋雨導致體溫下降時間過長才引發致感冒。

所以感冒也不一定是我們怕淋雨的主因,那麼中國人怕淋溼衣服的背後應該還有一個更大的隱性原因:溼衣服更換是個大問題。

換洗衣服,也僅僅是近三四十年才變得越來越不是問題,但在1980年代之前,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由於經濟水平的極端低下,換洗衣服不但增加勞動(要手洗、還欠缺洗滌用品),甚至根本沒的換----很多人,也許是大部分人,一件外套連續穿一星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甚至愛乾淨點兒穿半個月也不顯得髒。而北方的冬衣,更是一兩個月甚至整個冬季都不用換洗。

在更早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民國,清末,老百姓更加窮困潦倒,不但一個季節只有一套衣服可穿,甚至有不少家庭幾口人只有一套完整的衣服,哪個出門哪個才可以穿。

在此情況下,想要人們對於淋溼衣服感到無所謂,那就是天方夜譚了。

而在今天的中國,雖然紡織業雄踞全球第一,衣服早已遠超需求,每年丟棄的二手衣服都不計其數,但是幾百幾千年來形成的心裡習慣,還是沒那麼容易改變。

(原創文章,圖片來自網絡,轉載請註明:夢有千裡雪。喜歡請關注百家號:夢有千裡雪)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西方人害怕機器人而日本人不害怕?
    近日,《連線》發布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負責人伊藤穰一(Joi Ito)的文章,討論為什麼西方人害怕機器人而日本人不害怕。
  • 雨中前行如何最大程度減少淋雨?關鍵一點,學會它不再淋成落湯雞
    然而還有一種雨,叫做猝不及防的雨,比如:遭遇這種雨的經歷大部分人都曾有過,如果身邊有傘有愛人,或許是一場濃情蜜意的雨中漫步。如果沒有任何雨具,那就估計只剩「杯具」了。面對這種突如其來且毫無防備的雨,你是選擇在雨中奔跑還是漫步呢?相信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加足馬力、極速奔跑,把雨甩在身後。
  • 為什麼西方人認為中國人吃狗?外國網民:韓國人會「包裝」
    在中餐裡有食狗肉這一習俗,一直是很多西方人抱怨的話題,但我們知道吃狗只是一些地方性的習慣,還有很多中國人是不吃狗肉的,當然也並不是只有中國人會吃狗,在韓國也有一些韓國人會吃狗。 曾經就有這麼一個提問「為什麼西方人認為中國人吃狗?」就有外國網民回答:那是因為韓國人會「包裝」。
  • 為什麼中國人在西方眼中統統變成了「眯縫眼」?
    原標題:為什麼中國人在西方眼中統統變成了「眯縫眼」? | 文化縱橫[導讀]在英國最大的Twinings茶葉公司倫敦總部的大門上,赫然雕刻著兩個面黃肌瘦、戴鬥笠、眯縫眼、留小鬍子的中國人形象。這種在西方國家已經司空見慣的中國人形象顯示著西方文化對中國人體弱、狡詐的偏見。
  • 英國青年分析:為什麼包括瑞典人在內的西方人,都不喜歡中國人
    如果問你哪個國家的人最和善,那毫無疑問肯定是中國人,畢竟自古以來中國都是禮儀之邦,對待外人特別是遠道而來的朋友中國人都會以禮待之,在古代中國是這樣,現在依然是這樣,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後都會覺得只有在中國他們才能找到家的感覺。因此在我們印象中無論中國人去哪應該都相當受歡迎才對,但現實中真的是這樣嗎?
  • 為什麼外國人會說:中國人吃豬,西方人吃豬肉?偏見一覽無餘
    豬作為一種可食用動物,它的角色充當和老外吃的牛羊並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我們吃的豬肉要比老外多,所以一些老外就站在西餐文化上對我們吃豬肉的行為進行評價「中國人年年都是豬年!中國人除了豬的叫聲不吃其他都吃」等等這種類似評價。
  • 西方人:中國人真的難以理喻,這麼好吃的火雞為什麼沒人吃呢?
    而另一種則是以歐洲為首的西方開放式的文明。這兩種文明截然不同,可以說所尊崇的思想是站在對立面上的。東方文明是比較傳統和保守的,但是西方文明則是比較的開放、前衛的。文明的不同,也造成了兩種格局下的人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其中飲食文化就是體現了最大差異的一種表現。就比如西方歐美國家在吃飯的時候喜歡用刀叉,而我們中國就是喜歡用筷子。除此之外,就是食物上的差異了。
  • 美媒:剛果人歡迎中國投資模式 而非西方
    他穿上衣服,打開自己居住的小屋的門,走入外面的季候雨中,朝著自己工作的工廠走去。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9月4日報導,4年前,魏告別自己在上海的妻女,坐飛機來到剛果礦山區的腹地。他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是一家中國人開辦的熔煉廠,工廠從富礦石中提取銅,然後再賣給製造線材或管材的工廠。這些銅材最後被用在摩天大樓和遠洋貨輪上。剛果還擁有世界已知鈷礦石儲量的將近一半。
  • 為什麼一下雨,羊就在雨中傻站著不動?
    前兩天,在微博上看到了這樣一則視頻,英國一男子在湖區國家公園附近度假時,發現雨中的羊群一動也不動,像是被施了定身術一樣,除了偶爾有羊低下頭吃草,整個畫面仿佛靜止了,拍攝者被驚呆了。是的,站在雨中躲雨,有什麼不合理的咩?
  • 一個虛構出來的中國人,卻讓西方害怕100多年,聽到名字便背脊發涼!
    在上個世紀的西方,說到「傅滿洲」這個名字一定使人背脊發涼甚至讓人不寒而慄,那麼他究竟憑何能有這樣的魅力呢? 而傅滿洲的形象之所以讓西方人如此的害怕,是因為傅滿洲實際上就是風靡一時的「黃禍論」的擬人化。 所謂的「黃禍論」其實就是19世紀的一種極端的名族主義理論,這個理論主要所宣傳的就是黃種人是白人的威脅,有了這個根據,便可以聯合起來白人來對付黃種人,這個理論的根據還有著極深的歷史淵源。
  • 西方國家為什麼普遍對中國不友好?越來越多外國人開始說出真相
    一直以來,中國在與其他國家交往時,都是秉著對外和平友好的原則,以真心換真心結交更多的國家朋友,可為什麼西方國家對中國卻普遍都不那麼友好?如今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更是有不少西方國家誣衊抹黑中國,我國人非常不明白,這麼多年來揪著中國不放,到底是何原因?
  • 中國人平均智商高於西方國家,但為何科技實力跟不上西方國家呢?
    根據相關數據了解,據說中國人的平均智商要明顯高於其他國家,平均指數要達到105,其他西方國家的平均智商是100。正是因為中國人的平均智商,要高於西方國家一截,所以大家都比較好奇中國的科技實力,為何要整體落後於西方國家。
  • 狗狗淋雨後全身變超臭,都說雨天不遛狗,為什麼狗狗溼了會變臭?
    它們為什麼淋雨後會怎麼臭呢?狗狗溼身後會有異味的形成所有的動物,包括我們人類,表皮上都存活這各種細菌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會以各種化合物的形式產生廢物。不過這些化合物通常在狗狗體表乾燥時作用不明顯,因此我們也不容易察覺出來。
  • 你還真相信淋雨會感冒嗎
    "你還真相信淋雨會感冒嗎?以你特立獨行的個性,我以為你會更崇尚科學。」禮燃依然站在雨中,把手握成拳擋在嘴邊咳了咳。我看了看自己手上的雨傘,立即感受到自己的格格不入。於是,我把雨傘收了起來對禮燃說:「好了,入鄉隨俗。」
  • 西方信上帝,中國信祖先,你知道嗎?中國人的祖先就是西方的上帝
    文明西來說由來已久,在十七世紀,德國人基歇爾就提出了中國人是古埃及人的後裔,後來又有蘇美爾說,以及用《聖經》附會中國歷史的說法。這些說法的共同點是把華夏文明納入西方的文明體系,使華夏文明成為西方文明的分支。現在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是蘇三。蘇三認為,中東是文明的核心區域,距離文明核心區域越遠,文明程度越低。
  • 怕流浪貓淋雨,善良小女孩雨中為流浪貓撐傘等它吃飽
    近日,一位香港網友上傳了女兒在雨中為流浪貓撐傘,耐心等小貓吃完的照片,這張雨中撐傘照引來不少網友的讚揚。當天,香港居民Jeff Cheng照常帶著女兒到附近去餵流浪貓狗。這一幕讓Jeff非常感動,他用相機將這一刻記錄下來,並配文:「我相信愛動物的人,都是善良的,爸爸為你自豪」,將照片發布到了社交網站上。Jeff的女兒自小就收到家人的影響,非常愛護動物,還參加了一些關於保護流浪動物的公益活動。平時,女兒跟流浪動物接觸的機會也比較多,逐漸形成了喜歡動物又有愛心的好品格。
  • 晉江13歲男孩赤身裸體站雨中 疑被家長體罰(圖)
    男孩光著身子淋雨,鄰居勸他進屋    本報訊 昨天泉州的最低氣溫是13℃,連穿大衣都會覺得冷的天氣,在晉江陳埭鎮溪邊村一條小巷裡,一個13歲男孩卻赤身裸體地站在雨中,而他的父親正手持竹條坐在屋裡朝他大吼
  • 外國人提問,為什麼大多數中國人不喜歡,原汁原味的歐式麵包?
    而在西方人的餐桌上麵包是經常出現的食物。像外國人吃的很多食物漢堡、三明治、熱狗等等食物,麵包甚至在三餐中也重複出現。就有外國人拿他們吃的麵包提問道:為什麼大多數中國人不喜歡原汁原味的歐式麵包?我們可以看看外國人吃的麵包,就知道我們為什麼不喜歡了。外國人吃的麵包比我們吃到的麵包更硬,這是因為他們在做麵包的時候只會放很少的一些酵母進行烘焙。
  • 平安夜斷想——西方基督教徒的節日,中國人怎麼過的
    今夜,在西方,是基督教社會的傳統節日,是耶穌誕生的日子。而在中國,沒有平安夜嗎?有。據說是臘月二十三日,即為中國的平安夜。在中國,也有教堂,也有基督教信徒。平安夜,會舉行活動。記得二十多年以前,我與一位同學在平安夜趕去教堂裡看熱鬧。那教堂裡,人山人海,擠得滿滿的。我與同學一起登上二樓看熱鬧。
  • 日本網友見到雨中的柴犬,主動上前撐傘擋雨,路人做成感人漫畫
    有人沒有經過考試,也能做得很好,可有些人就做不到父母還有鏟屎官應有的責任,哪怕是在被稱為最有秩序的日本。當你看到這些不和諧的場景的時候,你是選擇假裝沒看見直接離開,還是選擇挺身而出呢?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畫面,發生在日本的街頭,一隻狗狗被主人拴在了街頭,而此時正在下著大雨,狗狗在雨中可憐兮兮的樣子,而這時候卻有一個日本的小哥哥,撐著傘上前給狗狗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