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訊 為了解候鳥種群在我國的越冬情況和數量變化,更好地保護鳥類資源,全國首次大規模鳥類冬季同步調查於1月上中旬在全國範圍內展開。
我國幅員遼闊、物種豐富,像這種超大範圍的鳥類同步調查,在國際上也極為罕見。調查範圍涉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行政區域,包括846個調查區域,5255個觀測點。
本次調查由國家林業局統一組織實施,全國共有2700多名調查人員。不少民間愛鳥組織和志願者,全國鳥網和有關省區的觀鳥會也參與了本次調查。為避免重複統計,更準確地反映大範圍內鳥類數量,這次採用了同步調查的方法。
參與人員在相同的4天至10天內,使用相同的技術方法,對我國水鳥冬季集群分布地進行調查。調查都是採用直接計數法,山西、河北省同時還嘗試使用無人機進行局部水鳥調查。
本次調查共記錄到各種鳥類381種,其中雁鴨類49種,鶴類秧雞類32種,鸛鷺類14種,鴴鷸類53種,鷗類31種,其他水鳥40種,其他鳥類162種。總數量為203萬隻,其中以雁鴨類最多,佔總數量的59.26%。
「這個數據是最保守的數據,實際上調查區域的鳥類總數會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總工程師嚴旬在1月28日的發布會上說。另記錄到不可識別的水鳥約13萬隻。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發現一些冬季分布新紀錄,如:上海發現了暗綠背鸕鷀,海南發現了棕頸鴨,安徽發現了白眼潛鴨和赤嘴潛鴨。
一批極度瀕危物種也被發現,如:在四川省內江市古宇湖國家溼地公園內發現1隻全球極危的青頭潛鴨。浙江省玉環漩門灣溼地一個觀測點記錄到110隻琵鷺,如此大規模的琵鷺種群記錄在浙江省被發現,實屬罕見。
寒冷冬季,白雪皚皚的東北地區會有水鳥停留嗎?調查結果也給了我們驚喜:在內蒙古大興安嶺、黑龍江大興安嶺和黑龍江、吉林省部分地區也發現一些秋沙鴨、綠頭鴨、赤麻鴨、斑嘴鴨等鳥類個體,它們並沒有南遷,而是留在一些不冰凍的棲息地內。
在專家看來,這種現象表明,局地環境的特殊性,使得部分鳥類的居留型態發生了變化。嚴旬說:「這些個驚喜證明了我國是重要的鳥類越冬地。」(劉羊暘 劉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