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普通話沒普及,那皇帝和大臣們是如何溝通的?我們來一探究竟

2021-01-10 荒郊野史

眾所周知,古代的時候是沒有普通話這一個說法的,但是古代的時候卻有著一種通用的語言,叫做官話,當時的人們主要是用官話進行溝通和對話,以便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

所謂的官話其實指的就是當時絕大部分人所說的那種語言,根據史學家的研究表明,從秦代到清朝後期,我國的官話其實主要以洛陽發音為基本標準而形成的一種語言體系,因此官話也可以被稱為洛陽雅音。

最早的時候,我國的帝都王朝多以北方為行政中心,也就形成了以北方當地的發音成為了標準的發音語言。

尤其是清朝入宮入京以後,他們選擇滿語作為清朝的標準語言,但是由於清朝時入關的是遊牧民族,他們的語言鮮有人知,所以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理解滿語或者是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溝通與交流,因此當時北方的口音和發音語言就基本形成了全國通用的統一語言。

除了清朝以外,其實元朝最開始也是以他們的少數民族語言蒙古語作為國語,但是由於蒙古語的普及面沒有這麼廣泛,因此到了後來,在統治集團內部主要分成兩類語言,一種是皇帝和皇室所說的蒙古語,而另一種則是被統治者們所說的北方語言。

就總體來說,其實各朝各代的語言體系基本上是以北方的方言為基礎進行的改動和調整。

由於元朝和清朝的統治者是遊牧民族,因此他們會將自己的少數民族語言作為官話進行推廣,但是他們的語言在漢人當中卻難以進行大面積的普及,因此才會有兩種不同的語言形式的存在。

此外,皇帝在議政的時候還是會以奏摺上的文字進行敘述,而真正能夠和皇帝討論政務的大臣並不多。因此即使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朝廷重臣與皇帝進行溝通交流,雖然會夾雜著許多的地方口音,但是時間長了,皇帝也能分辨一二,他們所說的官話究竟是什麼樣的內容。

有的朝代,很多官位比較低下的官員是沒有辦法進諫皇帝的,甚至是朝中的議事大臣也只能有那麼幾個人目睹皇上真顏,並同其討論政務。而其他人則一律是選擇用奏摺上報的形式向皇上傳遞最近的民情民意。

雖然官話在古代沒有完全流通,但是它卻是作為科舉考試必須通過的一關,因此,想要出入仕途的讀書人必須要學習當時的官話。

此外,每個朝代的官話其實大體上發音是差不多的,只是發音標準程度的問題罷了。而對於地方大臣的官話發音雖然不標準,但是多聽幾遍也是可以理解他們的意思。

加之如果遇上外朝使節進行進貢,那麼也不必擔心語言的溝通問題,畢竟皇宮裡都有相應的翻譯,能夠作為當時人們進行溝通和交流的紐帶,這種隨行的翻譯人員也被稱為象胥。

總體而言,如果想要進入天子腳下,當他的臣子就必須通過學習官話才可能實現進入仕途的夢想,但是如果只是做地方小官,那麼考完試以後也就可以不用再理會官話這種玩意。作為語言來說,它更多承載的是一個溝通和理解的橋梁紐帶作用,而對於當下來說,學好普通話,傳播好我們的中華文字魅力,也是目前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普通話」,那皇帝上朝時,和說方言的臣子如何交流?
    古代沒有「普通話」,那皇帝上朝時,和說方言的臣子如何交流?今天我們一起來分享一個有關於方言的知識。我們國家疆土領域非常大,各個地區的人都有自己本地區的方言,我們對此不陌生,甚至有一些地方的方言,還會成為流行語,在網絡上,在影視劇中,頗帶一些搞笑成分。
  • 普通話是如何普及的
    雖然不能操著各省的方言,可是一出門來,我的普通話就說得相當好,人家猜不著我是『江西老表』呢」,但上過他課的女學生琦君回憶,1938年她在上海讀大學時,「龍老師人極謙衝和藹,可是一口江西官話實在不容易聽懂。他上課時喜歡說笑話,聽得懂的同學都哈哈大笑,我們江浙籍同學常常不知他在說什麼」。龍氏友人郭一岑認為他不是教小學的料,因為「上海灘上的小學生,大多數是操吳語或粵語的」。
  • 古代皇帝如何度過一天,穿越回去一探究竟?
    我們對於古代皇帝的認知,一般來源於現在的各種熱播劇。不是坐在金鑾殿上接受三叩九拜,就是成天與嬪妃廝混在一起,皇帝處理後宮的事多過於國家大事。以至於很多人都認為皇帝這個職業很清閒,但其實皇帝每天是有嚴格的作息表,排得十分緊密。那麼,皇帝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呢?
  • 皇帝賜大臣自盡,遭到拒絕,於是皇帝讓朝中大臣去他家奔喪
    這時,宮廷中的皇帝和鎮壓呂氏家族叛亂的大臣們擔心小皇帝長大後會算帳,這對他們來說不是好事,於是他們決定從漢高祖的後代中重新選拔賢惠的後代成為新的君主。此時,代王成為他們心中的熱門人選。因為這位代王的政治表現非常突出,大臣們覺得他能夠擔負起重大的責任,於是就派人到代國來。當劉恆成為皇帝時,他就懷疑是不是有人要害他。擔心這是別人設下的陷阱。
  • 皇帝早朝時間太長,一大臣上演「活人能被尿憋死」為啥皇帝卻沒事
    憋尿可以說是非常難受的體驗了,我們經常會用"活人能被尿憋死"來諷刺一個人死腦筋,但是對於古代上朝的大臣來說,如果不想辦法解決自己的尿意,真的很可能被憋死在大殿上。上朝不就那麼一會的時間嗎,哪有那麼誇張?
  • 皇帝問大臣:愛卿酒量如何?大臣:從不曾喝醉,皇帝大喜:就你了
    李白平生嗜酒,他每天在長安都會和喜歡喝酒的人在一起把酒言歡,直到大醉。有一次,唐玄宗邀請他填寫樂曲,但是此時的李白已經是醉臥在客棧裡。但你聽說過喝酒也能成才嗎?沒錯,今天要說的這位比李白更是厲害,他因喝酒而被皇帝稱為酒狀元,臨死之前還把酒痛飲,他就是曾棨。曾棨江西人,他不僅學問淵博,而且才思敏捷,被譽為「江西才子」。
  • 古代皇帝能聽懂說方言的臣子的話嗎?古代也有翻譯嗎?
    我們現在要是想去個德國,要麼自己會說流利的英語,要麼帶個德語翻譯,春秋戰國時期的普通話就是雅言,那麼多文人雅士遊歷各國,要麼會說普通話,要麼帶個翻譯,當然,要是想去趙國做官,這肯定得自己學習趙國本地的語言。在《周禮》中有記載,翻譯東方語言的官叫做「寄」,翻譯南方的叫「象」等等,到了一定時間,周天子還會把這些翻譯官召集起來搞一下培訓。
  • 清朝大臣獄中上書:陛下我要造反,皇帝卻說:愛卿你無罪
    大家知道,歷朝歷代的皇帝,對於造反向來是零容忍,但是在清朝,卻有這麼一位大臣,獄中上書:陛下我要造反,更離奇的是皇帝卻下旨:無罪釋放。是不是很離奇呀?這個離奇的像是發生在武俠小說裡的故事,就真實的發生在清朝,那個大臣我們都熟悉,納蘭明珠,納蘭容若的父親,七劍下天山裡面有他的故事,而那個皇帝,我們更熟悉,就是康熙大帝。這件離奇的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呢?
  • 古代最強嘴遁,一張嘴和無比機智的回覆救了一個皇帝
    古代機智無比的回覆太多了,我就說一個明朝的,一個堪稱明朝最強嘴遁的男人:楊善楊善,明朝中期大臣,為人圓滑,善於雄辯,生平最大的功績:不費一絲一縷迎回明英宗。皇帝在別人手裡,已經威逼近京城,于謙為了大明社稷和億萬黎民百姓,不再重蹈宋朝「靖康之恥」,毅然和其他大臣擁護朱祁鎮的弟弟的朱祁鈺繼位,也就是後來的景泰帝。也先想拿朱祁鎮攻城的計劃,壓榨明朝的計劃徹底破裂,加上于謙指揮得當,也先的軍隊被一次次打退。最後只能帶著朱祁鎮回到大漠。
  • 「普通話」是如何誕生的?
    對於13億中國人來說,普通話是如今的民族共同語,然而,對於說著粵語、客家話、閩方言、吳方言、贛方言、湘方言等六大方言體系的南方中國人來說,普通話卻顯得如此陌生;而對於北方民眾而言,這些南方方言也有如「鳥語」一般,根本聽不懂。但他們或許不知道的是,作為一門被不斷改造的語言,普通話本非純粹的漢話,而南方的這些「鳥語」,才是我們的祖先,所真正說著的語言。
  • 解密:脾氣最好的皇帝,被大臣的唾沫噴一臉,還求大臣給他點面子
    我們所熟悉的唐太宗就是一個從善如流的帝。但儘管如此,有時候他聽到魏徵十分直白的勸誡,還是會很生氣,回去就告訴皇后,他總有一天要廢了這個老匹夫。其實不管是皇帝還是平民百姓,能聽進別人的建議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畢竟很多時候那些有用的建議都不怎麼中聽。歷史上有一個皇帝,他的脾氣非常好,他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宋仁宗。宋仁宗的性格溫和敦厚。
  • 皇上:首輔大臣是奸臣?系統壞了?去把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叫過來
    明朝是一個神奇的王朝,終明一朝除了朱棣造反成功,在之後的數百年中那怕是皇帝不上班政權也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根本就沒有大臣或者宦官能從皇帝手中奪走權力,而即便是出了一些有權力的宦官和首輔大臣也很容易被皇帝搬倒,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古代皇帝和臣子們都是如何對話的?
    在我們的印象裡,帝王將相對話往往是很高大上的,不說內容,光是語言就肯定是文縐縐的,沒有一點文言知識還理解不了,就算是在比較通俗的影視劇裡,為了顯示皇家的尊嚴、君臣的風度,說話也蠻文雅的。不過,老是那麼端起架子說話,不覺得累嗎?而實際上,古代君臣對答是怎樣的呢?
  • 史上最任性皇帝?在位16年奇葩愛好,常令大臣哭笑不得!
    文|芍坡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的古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上一共誕生了400多位皇帝,有的功成名就千古流傳,有的則荒淫無道遺臭萬年。說起古代封建國家,我們都知道往往第一代君主,一般情況下都是明君,因為這些皇帝都是在戰亂中建立國家起來的。
  • 皇上裝病大臣們趕去探望,一位中途崴腳沒去成,保住了一條小命
    在我們國家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之中,漢朝算是存在感很強的一個朝代了,很多人稱呼漢朝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強的一個朝代,這是因為漢朝是一個開疆擴土,不斷擴大漢族生存空間的朝代。而且漢帝國的國力很是強大,無論是對外擴張還是持續的強盛,漢朝做的都是首屈一指的。
  • 古代奏摺皇帝是怎麼批覆的?每天批閱多少?原來做皇帝也不簡單
    導語: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皇帝有一項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批閱奏摺,可全國上下那麼多的州、府、縣、鎮,每天上交的奏章可以說不計其數,對於皇帝來說,如果每天全部看完這些奏摺,再批閱回去,可想而知這是多麼大的工作量。
  • 皇帝:雨衣用什麼材料做更好啦?大臣:用瓦做最好,皇帝聽了大賞
    雨衣在古代叫做油衣,和油紙傘一樣是古人們用來遮擋風雨的工具。在古代可沒有什麼合成材料,但古人十分聰明,他們將桐油塗抹在布上製成了油衣。油衣的防雨效果當然比不得現代的雨衣,即便穿上了油衣也難免不會被打溼。唐朝的太宗皇帝李世民就曾因為油衣滲雨的問題問過大臣。
  • 被大臣打屁股的開國皇帝,一怒之下氣難平,埋下了亡國的禍根
    但漫長的歷史也有例外,大部分朝代除了開國皇帝之外,其他的都是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如果碰到特別強悍的大臣或者是太監,那也是命運很悽慘的。強悍的大臣,諸如霍光王莽曹操之類,廢立皇帝的事都能做出來,甚至是太監也能掌握皇帝的生死,比如唐朝末期,皇帝的命運就完全掌握的太監的手裡。
  • 難怪皇帝一不高興就想打大臣,他們天天加班看的都是些什麼奏摺
    其次,皇帝天天忙著調解矛盾。今天調節一下這兩個大臣的矛盾,明天是那個皇子和那個大臣,後天是兩個妃子,大後天是皇后的妃子,在之後是太后和皇后。還得忙中偷閒調節一下自己和太后、皇后、妃子之間的矛盾。每天不是聽一堆兩個人之間的雞毛蒜皮,就是聽哪個人哭哭啼啼地找自己要公道,說不定還能碰上一個要以死明志的。以現代心理學的理論來看,每天聽人吵架很不利於身心健康的。
  • 皇帝沒法生育,大臣把懷孕的小妾獻給皇帝,產生一成語家喻戶曉
    古代的很多成語,產生原因都是一個歷史故事。這些歷史故事有的精彩,有的有趣,有的充滿智慧,有的卻莫名其妙。今天說的這個成語背後的歷史故事很奇葩,在皇帝沒法生育的情況下,大臣居然把自己懷孕的小妾獻給了皇帝,由此形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