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南北長4270公裡,智利是如何成為世界上最狹長國家的?

2021-01-13 環球情報員

智利成為了國際輿論的焦點,首都聖地牙哥因為地鐵票價上漲(約人民幣0.3元)引發了一系列群眾抗議騷亂。

騷亂導致原計劃在智利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論壇(APEC),以及12月份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5次協約方大會(COP25)被迫取消。

智利這個國家本身就擁有眾多引人注意的地方。復活節島的神秘石像吸引了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遊客,車釐子成為中國新高端水果的代表之一。不過,智利最引人矚目的,還是南北狹長的國土。

翻看南美洲地圖不難發現,智利東西跨度非常小,但南北跨度非常大。東西平均跨度只有180公裡,東西跨度最窄處97公裡。但智利北起阿塔卡馬沙漠地區,南抵火地島,地跨39個緯度,南北跨度可達4270公裡,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

南北狹長,東西短的國土,宛如一條蛇橫亙在南美洲。那麼,智利的「蛇形」國土是怎樣形成的?

一、智利國家的誕生

智利的版圖既離不開地理因素,也離不開歷史因素。1492年,當哥倫布的船隊到達美洲之後,西班牙和葡萄牙就迫不及待在新大陸建立了殖民地。其中,除巴西劃給葡萄牙之外,南美大陸大部分地區均歸屬西班牙。

▲西班牙,葡萄牙佔領美洲大陸的示意圖(藍色為西班牙勢力範圍,綠色為葡萄牙)

為了方便管理龐大的殖民地,西班牙將美洲劃分為新西班牙、新格拉納達、秘魯、和拉普拉塔四個總督區。除了新西班牙在北美大陸之外,其餘都在南美,智利則屬於秘魯總督區。

但在行政劃分中,秘魯總督區被拉普拉塔總督區一分為二,因此,直接管理智利的難度較大。為了方便統治,1778年,西班牙單獨設立了智利都督區。

受地形的影響,智利都督區已經形成了南北狹長的地理特徵,但當時的南北跨度只有今天的一半,這就是智利的國家原型。

▲西班牙南美殖民地,智利都督區是在秘魯總督區(被拉普拉塔總督區一分為二)基礎上劃分出來的

在當時,西葡殖民者依靠當地的黃金及熱帶經濟作物大發橫財,殖民地人民依舊貧困。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美洲人民的反抗。但雙方實力相差懸殊,美洲人民的起義迅速被西葡殖民者鎮壓了。

18世紀末,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鼓舞了美洲人民反抗的信心,智利自然也不例外。1810年9月,智利人民罷免了西班牙駐智利都督,智利獨立戰爭爆發。

獨立戰爭初期,西班牙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迅速打敗了智利軍隊,智利獨立進程受到重創。但最初的失敗沒有打擊他們的信心,在聖馬丁和奧希金斯的帶領下,他們重創了反撲的西班牙軍隊。

1818年,智利宣布建立共和國。與其他美洲國家不同,智利的獨立就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問題。智利的國土只有今天的一半長,僅僅分布在安第斯山以西的狹窄沿海地帶。

▲脫離西班牙獨立後的智利領土(黃色),南北只有今天的一半

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安第斯山,即便是利用現代軍事裝備都難以逾越,更不用說在當時。越過了安第斯山,山脈以東則大部分是阿根廷的地盤,當時智利的實力是無法與阿根廷抗衡的。

為了爭得更多的生存空間,智利只能選擇「向北」和「向南」兩個方向開拓疆域。

▲安第斯山脈,平均海拔4000多米,它成為了影響智利向東擴張的障礙

二、向北延伸

在當時智利國土的北部是阿塔卡馬地區。雖然該地距海較近,但卻長期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終年乾旱。加上西海岸強大的秘魯寒流起到降溫減溼的作用,使得這裡的降水變得更加稀少。

阿塔馬卡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少的地區,這片沿海地帶形成了沙漠的景觀。

在西班牙殖民時期,這片沙漠被分別劃在秘魯總督區(獨立後屬秘魯)、拉普拉塔總督區(玻利維亞境內)和智利都督區(智利)。邊境劃分不明,為三國獨立後的爭奪埋下了伏筆。

▲戰爭爆發前,三國的領土範圍(黃色玻利維亞,綠色為智利,褐色為秘魯)

三國脫離西班牙獨立後,都以穩住國內局勢作為第一要義,沒有對此地展開爭奪。加上這裡乾旱少雨,寸草不生,三國一開始都沒重視這裡。

不過,19世紀60年代在這裡發現了大量的鳥糞和硝石,緊張局勢一觸即發。

鳥糞可作為肥料,提高農作物尤其是糧食作物的產量。而硝石則是製造火藥的重要原料。阿塔卡馬沙漠的戰略價值一下子凸顯出來。智利、玻利維亞和秘魯都希望最大程度獲得這裡的主權。

在此前的劃分中,智利僅分得南緯24度以南的地區,但鳥糞和硝石集分布在玻利維亞和秘魯境內。因此,智利希望以武力的方式佔領這片土地,實現擴張領土的願望。

智利的野心引起了秘魯和玻利維亞的警覺。為防止智利獨佔,秘魯和玻利維亞結成秘密的軍事同盟。

1879年,智利同秘魯—玻利維亞聯軍爆發了南太平洋戰爭。在戰爭中,雙方實力差距懸殊。秘魯海軍因久疏戰陣,戰鬥力很難得到保障。玻利維亞的海軍裝備竟達到忽略不計的地步,陸軍裝備則停留在冷兵器時代。

反觀智利,在得到英國幫助之後迅速建立了一支現代化的陸海軍。最終,智利大獲全勝。

戰後,秘魯和智利籤訂《安孔條約》,將南部的塔拉帕卡省割讓給智利,又把沙漠最北部阿里卡、塔克納的管轄權交給智利。最終,秘魯只收回了北部的塔克納地區,而阿里卡地區劃給智利。

玻利維亞的命運則更慘,他們把所有太平洋沿岸地區割讓給智利。從此,玻利維亞從一個沿海國家搖身一變,成為內陸國家。沒有海岸線的劣勢,嚴重製約了此後玻利維亞經濟的發展。

▲玻利維亞在太平洋戰爭喪失的領土,大部分劃給了智利,玻利維亞則成為了內陸國家

奪取了玻利維亞和秘魯的領土,意味著智利完成了向北擴張的一步,也把自己的領土往北延伸到了阿塔卡馬地區。獨立之初的智利南北跨度只有2000公裡左右,奪取北部地區之後,國土向北延伸了近1000公裡。

三、向南擴展

在向北擴張的同時,智利也開始了「向西」和「向南」的步伐。向西,智利把目標放在了太平洋上的孤島——復活節島。由於復活節島面積狹小、遠離大陸,而且缺乏列強們感興趣的資源,列強對這座小島並不感興趣。

加上復活節島沒有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智利利用這個契機,不費吹灰之力將「無主之地」復活節島據為已有。

復活節島只是智利擴張領土的一道開胃菜,它們把擴張的目標主要放在了南部。

與復活節島類似,南部也屬於「無主之地」。在西班牙殖民者到來之前,馬普切人就生活在比奧比奧河以南的谷地。

▲康塞普西翁,智利第二大城市,僅次於首都聖地牙哥,是比奧比奧大區首府。該大區以比奧比奧河命名

由於受地形和氣候的影響,馬普切人一直過著漁獵生活。直到西班牙殖民者之前,馬普切人一直過著氏族生活,經濟發展水平低於北部的印第安人。

落後就面臨著被吞併的危險,但馬普切人卻依靠山地作為屏障,一次次擊退了其他入侵者。

16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者佔領了智利中北部之後,繼續南下進攻比奧比奧河以南的馬普切人。馬普切人再一次發揮了自己驍勇善戰的本領,打退了西班牙的多次進攻。

這裡地處高緯度地區,氣溫相對較低,不適合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西班牙在多次進攻未果的情況下,放棄了比奧比奧河以南的地區。

1818年,脫離西班牙獨立的智利,也迫不及待地希望把奧比奧河以南的地區納入自己的領土。與宗主國西班牙相比,智利採取了鼓勵移民的方式,不斷增加智利人的比重。智利人帶來先進的農業生產方式,不斷蠶食著馬普切人的土地。

與西班牙相比,智利對取得這片土地的願望更加強烈。智利在此遷入移民之後,就把軍隊開到了這裡。

縱使再善戰,馬普切人也難以抵抗智利軍隊的攻勢。智利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吞併了馬普切人的土地,把國土又向南延伸了1000多公裡。

四、同阿根廷劃定界限,拼圖完成

阿根廷對智利國土形成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阿根廷和智利國土爭奪的第一次交鋒在19世紀中葉。起初,智利希望將安第斯山脈東麓的巴塔哥尼亞佔據。這樣智利就可以成為一個同時佔有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國家。

但是,智利向東部擴張卻隔著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安第斯山脈。同樣脫離西班牙獨立的阿根廷也對巴塔哥尼亞覬覦已久。1870年以後,阿根廷捷足先登,將巴塔哥尼亞高原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裡。

▲巴塔哥尼亞高原位置,1870年左右成為了阿根廷的領土

與阿根廷這個南美大國相比,智利的兵力並不佔上風,又面臨著嚴峻的軍備補給問題。因此,智利放棄了巴塔哥尼亞高原。

放棄巴塔哥尼亞高原,智利開始沿著安第斯山西麓一路南下,獲取大片土地。同時,阿根廷也開始「向南」。

當安第斯山以東和以西的領土被兩國瓜分完畢後,雙方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放在了大陸的盡頭—火地島。火地島面積4.87萬平方公裡,該島緯度高,氣溫低,早期歐洲殖民者都沒有注意到這裡。

1880年在火地島上發現了金礦,刺激了阿根廷和智利獨佔火地島的野心,兩國曾經多次擦槍走火。但由於智利忙於太平洋戰爭,一旦阿根廷與玻秘聯軍聯合,將會導致智利腹背受敵。

出於穩住阿根廷的需要,智利於1881年同阿根廷籤訂條約,火地島主島東部三分之二的地區劃給阿根廷,西部三分之一的地區劃給智利。

▲火地島劃分,東部三分之二歸阿根廷,其餘歸智利

但兩國就火地島周邊島嶼的歸屬依然沒有解決,尤其在比格爾海峽的歸屬問題上,智利和阿根廷更是互不相讓。

20世紀80年,為了解決近百年的爭端,兩國就比格爾海峽和周邊島嶼的歸屬達成協議,兩國在南部的邊境劃分完畢。

與阿根廷達成協議之後,智利南北狹長的格局基本形成。南北狹長,地跨多個緯度的地理特徵,使得智利擁有熱帶沙漠、地中海、溫帶海洋性、和溫帶大陸性等多個氣候類型。智利利用多種自然帶的優勢,發展不同形式的農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此外,智利擁有漫長的海岸線,沿岸強大的秘魯寒流把海底的大量營養物質帶到海面,智利利用這種優勢發展港口運輸和海洋養殖業。

國土狹長帶來的優勢,讓智利經濟多點開花。在南美經濟普遍低迷的情況下,智利成為了最健康的經濟體之一。如今,智利人均GDP高於南美的傳統強國阿根廷和巴西。

▲2017年南美國家經濟對比,智利的人均GDP高於阿根廷和巴西

作者:雄鷹

編輯:Thomas (唐)

相關焦點

  • 「天涯之國」智利: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國土南北長超過4300公裡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足球王國」巴西,南美洲最大的國家,多民族融合的大熔爐,今天我們來介紹第8個國家,世界上國土最狹長的國家智利。「天涯之國」智利智利是智利共和國的簡稱,位於南美洲西南部,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西側,西臨太平洋,國土呈南北走向,北部與秘魯、玻利維亞接壤,東部與阿根廷為鄰,南部隔海與南極洲相望。
  • 世界上最「長」的國家,智利,網友:又細又長
    正因為有著這個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智利這個國家也變得非常的特別,有著「世界盡頭」之稱,雖然是自封的,但是智利的位置的確是讓人產生很強的好奇心,這樣的版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1818年,智利在南美洲正式獨立。國土面積達756715平方公裡,長度大概四千多公裡,但是寬度卻僅僅只有一百多公裡,最窄的地方只有96公裡,所以智利也被稱為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
  • 版圖狹長的智利,如何印製全國地圖?
    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由於安第斯山脈的阻隔,智利逐漸發展成了世界上國土最狹長的國家,遙遙領先於另外兩個同類國家。智利南北長達4370公裡,第二名挪威南北長1750公裡,越南長1600公裡,兩個國家連在一起,都不如智利長。那麼4370公裡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 狹長的智利國土?是地理原因,還是歷史原因造成的?
    智利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南北長達4270公裡,而東西平均寬度只有180公裡,最窄處僅97Km左右。如果把智利放在中國地圖中,長度相當於從黑龍江省最北部一直延伸到西沙群島;但寬度,只相當於上海到杭州的距離,僅為國土長度的二十四分之一。
  • 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容易被忽略的強國智利,地圖都不好印刷
    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智利,從最北端的海港城市阿里卡到最南端的火地島(東部大部屬阿根廷,西部和南部約三分之一屬智利),南北僅陸地跨度就達到了4352公裡,比我國黑龍江的黑河到海南省的三亞距離還要長將近200公裡,而東西平均寬度大約只有180餘公裡。
  • 智利南北長4000公裡,東西僅長100公裡,怎麼印地圖成為全民難題!
    97千米,最寬處也不過362千米,南北卻長4352千米,橫跨了38個緯度。1970年代,智利政變,皮諾切特將軍上臺,摒棄了南美國家普遍採用的國家資本主義政策,實行更適合智利國情的經濟自由化改革,國企私有化,抑制通貨膨脹,並將國內市場對接到全球貿易體系之中。 正是這一舉措,智利避免了南美國家普遍遭遇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的「拉美陷阱」,重新激發了經濟活力。在很短時間內,智利經濟就觸底反彈,並在1990年代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明星。
  • 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智利擁有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
    智利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 Chile),簡稱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東同阿根廷為鄰,北與秘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國土面積756715平方公裡。智利擁有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和漁業資源。
  • 智利國土狹長,只修一條鐵路,能否滿足出行需求?
    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以西,總面積756715平方公裡。安第斯山脈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北起加勒比海岸,南至南美最南端,全長8900餘千米。安第斯山被稱作南美的脊梁,是由南美洲板塊和納斯卡板塊擠壓形成的褶皺山系,最大的特點就是,距離太平洋海岸線非常近,最窄處甚至不足一百公裡,那麼問題來了,安第斯山距離太平洋如此之近,位於安第斯山以西,總面積75萬平方公裡的智利,究竟有多長呢?答案是4270公裡,這個南北跨度,在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數的。從地圖上看智利,它就像一支又瘦又長的毛筆, 位於南緯18度與57度之間。
  • 智利版圖雖然狹長,但也是地跨兩個大洋的國家
    還有中美洲的很多國家,由於地處中美地峽,也是地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兩洋國家。由此可見,世界上大多數地跨多個大洋的國家都位於美洲,最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相對於亞歐大陸,美洲的東西跨度比較小,打通兩個大洋,相對來講更容易實現。第二,美洲屬於新大陸,人口較少,文明落後,所以殖民者很容易就可以打通兩個大洋。比如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都是如此。
  • 智利為何能成為南美洲唯一的發達國家?
    智利還被世界銀行集團視為高收入經濟體。(2010年,智利成為南美洲第一個OECD成員國;深藍色為創始成員國,淺藍色為後加入的成員國)「天涯之國」智利是如何能夠跳出「中等收入陷阱」,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呢?
  • 智利:狹長的國土上,有神秘的風景等你探索
    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是哪?你猜到了嗎?它就是智利!智利南北長達4000多公裡,東西均寬卻只有約200公裡,因此也形象地被稱作「絲帶國」。那你知道為什麼智利的國土如此狹長嗎?原來,智利特殊的地形嚴重阻礙了智利與山脈東側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也限制了其國土向東發展。
  • 此國南北長4000公裡,東西寬僅100公裡,如何印地圖成了一大難題
    如果一個國家面積太大的話,難免存在地區文化差異。比如北方人愛吃鹹,南方人卻愛吃甜;北方人愛吃麵,南方人愛吃米之類的。甚至氣候、地區植被等自然環境因素,也會各有各不同。今天要介紹的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天涯之國」智利。從世界地圖上看,智利就像南美洲上的一根豎條尺,國土靠海,海岸線長度達到了10000公裡,南北長度達到4352公裡,東西最窄寬度是96.8公裡。
  • 國土狹長的二流國家智利為何能成為「南美小霸王」
    文/寂寞的紅酒智利,位於美洲南部,是一個面積不算大的二流國家。智利的面積約為75萬平方公裡左右,還不到巴西的十分之一,連秘魯和玻利維亞都比他大了將近一半。同時,智利的國土狹長,而且位置偏僻,所以有「天涯之國」、「世界的邊緣」之稱。
  • 智利繪製全國地圖,為何經常把南極畫進去?
    ,狹長程度堪稱地球之最,並且遙遙領先於其他同類國家。地球上比較著名的國土狹長國家主要有三個,分別是智利,挪威和越南。挪威全長約1750公裡,越南則是1600公裡,兩個國家連在一起,也就是3350公裡。而智利一個國家的南北長度就達到了4350公裡,比第二第三名相加還要長一千公裡。
  • 智利:如何印地圖竟成了全民難題,只因國土太狹長,世界之最
    這個世界上還有地圖不好印的國家嗎?聽起來有點搞笑。不過當你看了世界地圖上的這個國家你就知道了。因為它狹長的像一條蛇趴在阿根廷的背上。
  • 智利長寬比例達到24比1,如何繪製全國地圖?
    歷史地圖,可以看到歷史上各個王朝的疆域範圍。世界地圖,可以看到各個國家的名字、範圍、位置,以及版圖形狀等等。當然還有各個國家的地圖,這是根據每個國家的領土範圍繪製而成的地圖。由於涉及各個國家的國界線,所以相應的要求更加嚴格。
  • 越南和智利繪製全國地圖,為何經常把鄰國畫進去?
    地圖有很多種,有歷史地圖,交通地圖,國家地圖等等。歷史地圖可以展現各個國家的歷史疆域,交通地圖展現各國的交通分布,國家地圖展現各個國家的疆域範圍。通常來講,各個國家地圖,通常只是展現自己國家的版圖,不會畫上其他的國家,包括行政區劃圖和交通地圖都是如此,只有繪製世界或者世界各地區的地圖才會包含多個國家。
  • 兩個國土狹長的國家,一個稱霸東南亞,一個雄踞南美洲
    但是,除了塊狀的地形,還有一種是那就是十分狹長形狀的,而下面這兩個國家,堪稱世界唯一國土狹長的2個國家。但是,兩國都十分強悍,一個稱霸東南亞,一個雄踞南美洲。這兩個狹長的國家,分別是我國的鄰國越南和我國關係友好的國家,南美洲的智利。首先我們來看越南,越南可以說是亞洲地區國土最奇葩的國家了,其整個就是一個十分狹長的國家了。
  • 史上印地圖最難的國家:南北跨近40個緯度,卻比臺灣省還窄
    中國佔地遼闊,是世界上面積第三大的國家,形狀也是一隻雄赳赳氣昂昂的雄雞。我們的國家從世界版圖上來看,也算得上是「氣派」了,但是對於有的國家來說不是這樣的,對於智利說,印個地圖甚至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紐西蘭澳洲智利地圖拼圖
    她將紐西蘭地圖與歐洲地圖重疊,展示紐西蘭其實是一個很長的國家,並非「小島」。它橫跨丹麥頂部與法國南部,在歐洲地圖上顯得頗為漫長與宏大。這張對比圖給視覺帶來直觀感受,讓人不禁聯想起別的一些關於紐西蘭地域的巧合。不知大家可否知道:智利的國家長度,和澳大利亞到紐西蘭之間的塔斯曼海峽的長度幾乎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