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已有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現巖畫。在中國,巖畫主要分布於北方和西南地區,東南沿海和華東地區則為數不多,規模較小,分布也較零散。
以前僅發現於臺灣萬山、福建華安、江蘇連雲港、廣東珠海和香港。浙江則在較長的一個時期內,被認為是巖畫分布點上的空白。
2002年後,仙居發現巖畫總面積在1300平方米以上,從規模、數量上講,一直認為位居我國東南地區巖畫之首。
而臨近仙居的縉雲,一直是空白地帶。直至2017年6月12日,聖巖寺主持周閩堯,在雨天對縉雲壺鎮與永康交界處的聖巖寺進行巡查時,於山巔人跡罕至處的一個近百平方米,面臨懸崖的石臺上,意外發現了巖畫。從此,縉雲的其他地方也陸陸續續發現了古巖畫。
根據縣文史專家陳渭清整理,目前縉雲巖畫分布情況如下:一、仙都下洋村西北後山岙巖峽,有千餘平方,一百多個,分四個點。
二、仙都下洋村北棋盤石,有三十平方,五十來個。
三、前路鄉大集村附近:有五十平方,六十來個,分二個點,相隔 一百五十米。
四、壺鎮與永康舟山鎮交界的聖巖寺滴水巖背:有六十平方,分二個點, 五十來個,相隔五十米。
五、溶江鄉花樓山村西麥磨巖,有五十平方,四十二個。
六、大源鎮稠門村南牛屙嶺頭,有二十平方,二十來個。
七、縉雲仙都下洋村北爛柯洞,有三平方,十餘個。
八、壺鎮赤溪村西北巖榻山上,有古人類房基遺址數千多平方,其中巖畫十平方,數量五個。
九、壺鎮大山村,傳說司公殿山邊崖壁上以前有近十個巖畫,因為已經被填埋成工業區而具體不詳了。
縉雲縣位於浙江省南部腹地,東臨縉雲縣,東南靠永嘉縣,南連青田縣,西接麗水市,西北界武義縣,東北依磐安縣,北與永康市毗鄰。
早在新石器時代,縉雲縣古人類的活動,1976年在方川村北拾得為新石器時代遺存的磨製石刀、石斧各一把。通過2018年3—5月發掘,壺鎮隴東遺址是迄今為止麗水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史前人類聚落,年代為上山文化晚期,距今9000年左右。
縉雲巖畫的發現,為探索甌越族的文化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近期,筆者實地走訪了一些古巖畫,查閱了不少資料。現不揣淺陋,對巖畫的刻制時代和文化意蘊等再一次提出淺薄的思考,以就正於方家。
關於縉雲巖畫的刻制時代,從巖畫的刻鑿工具、圖像特徵、民俗學材料等方面分析,專家們初步定為春秋戰國時期,筆者覺得其時代不能一概而論,其中有些巖畫可能還要往上推,其上限可能要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
根據縉雲巖畫分布比較廣泛、面積寬闊的特點,甌越先民要完成那麼宏大的崖刻敘事工程,就需要大量的比較堅硬的刻鑿工具,除了可能使用青銅工具外,最大可能使用的工具就應該是硬度較高的某類石器。
用硬度較高的石器刻鑿石器,其中下洋棋盤石上的孔部,很有可能就是用硬度較高的石器鑽刻而成。
縉雲巖畫所反映的甌越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親鳥意識
縉雲作為內陸山區,地處崇山峻岭,林木蓊鬱,自古以來,禽鳥遍布,種類繁多,據《縉雲縣誌》「動物」條記載,1984年對大洋山進行考察,確認鳥綱13目,34科,60屬,76種。有池鷺、豆雁、蒼鷹、雀鷹、鵲鷂、白頭鷂、遊隼、紅隼、灰胸竹雞、白鷳、環頸雉、秧雞、苦惡鳥、青腳鷸、扇尾沙雉、山斑鳩、火斑鳩、四聲杜鵑、長耳鶚、白腰雨燕、小翠鳥、星頸啄木鳥、灰沙燕、家燕、金腰燕、毛腳燕、樹鷚、水鷚、灰山椒鳥、綠翅短腳鵯、綠鸚嘴鵯、白頭鵯、黑鵯、棕背伯勞、黑枕黃鸝、灰卷尾、發冠卷尾、八哥、紅嘴藍鵲、喜鵲、大嘴烏鴉、白頸鴉、褐河鳥、鵲鴝、紅尾水鴝、小燕尾、黑背燕尾、紫嘯鶇、鳥鶇、棕嗓鶥、畫眉、棕頭鴉雀、黃眉柳鶯、短翅樹鶯、壽帶、大山雀、黃鵝山雀、暗綠繡眼、麻雀、山麻雀、白腰文鳥、斑文鳥、金翅雀、黑尾蠟咀雀、三道眉草鸝、田鸝、小鸝等等。
可以想見,縉雲山間的古越先民對這些鳥類是非常熟悉的,也十分願意與它們「認親」,從而把它們作為圖騰而加以崇拜。縉雲聖巖寺巖頂正中刻有鳥圖騰,鳥圖騰應該是古越人鳥圖騰崇拜的一種反映。
文獻資料、考古發掘報告和民俗學資料都表明,古代越人有鳥圖騰崇拜現象,這一現象直至今天還可以經過民俗學考察,找到它的文化遺存。
至今縉雲境內大部分鄉村仍將燕子等益鳥視為吉祥動物,家中若做燕窩,則被認為是吉事、喜事,舉家不得騷擾之。住房土牆上若安有鳥巢,家中或鄰居老者則喋喋不休地告誡稚童不得亂掏,並說這是家中的福氣。
2.以蛇為圖騰
縉雲下洋、花樓山、稠門等處巖畫中,有多個蛇形圖像,又像鉤刀,一般長三四十公分,這些圖像應該是古越先民蛇崇拜的一種體現。越人以蛇為圖騰,文獻中也多有記載,《說文解字·中部》說:「南蠻,蛇種。」又說:「東越,蛇種也。」這裡的「南蠻」、「東越」說的就是越民族。
所謂「蛇種」意即信奉蛇圖騰的民族。《逸周書》載:「東越海蛤,甌人蟬蛇。蟬蛇,順食之美。」對於蛇,縉雲民間直至今天也多還存有敬畏之心。
夏天,鄉野人家多有蛇行入室現象,家中長輩不會輕易打死它,而是在其四周撒些鹽米,之後才以尊敬的口氣念念有詞將其請出門:「你家娘舅來了,請回家。」
3.生殖崇拜
縉雲下洋棋盤石、花樓山等巖畫點,發現有人工刻鑿的大小不等的「凹點」。關於這種凹點巖畫的文化意蘊,前蘇聯考古學家A.N.奧克拉德尼科夫等人認為,「在古代東方宗教中,特別是在古代及後來的印度宗教中,在古代中國的祭祀雕像中,這種凹坑到處與崇拜母親——土地的多產有關。這是生孩子的母親標誌,象徵整個生命的開始。」
中外學者現在基本上普遍認為,蛇與生殖文化關係密切,據英國學者哈雷克特涅研究認為,「蛇象徵色情,性慾,及性姿」。原始先民早已注意到蛇的某一外部特徵與男根相似,故以蛇喻男根。
4.太陽崇拜
古越族也和世界上其許多民族一樣,對太陽非常崇拜。至少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越族先民就有這種原始宗教意識。縉雲花樓山麥磨圖案,應該是甌越先民太陽崇拜的體現。
5.農耕文明
我國鐵質農具的普遍使用開始於春秋 時期,戰國後期鐵農具逐漸商品化,成為農具史 上重要的變革時期,秦漢時期冶鐵業規模與技術 均增加改進,有「鐵器者,農夫之死生也」之說, 在漢代已經歸納出較為重要的10餘種農具,其中就包含有耙、鋤、鐮。
後魏《齊民要術》中又將部分新出現的農具進行總結,細分有鐵齒耙、一字耙等,而古代農業的耕、耙、耱技術體系最晚 也於魏晉時期形成。
那麼兩種圖像所代表的農 業工具就很有可能在當時的生產環境下,給予糧食作物的生產帶來了較為重要的影響,成為人們推崇的對象,而縉雲現在的農者依然還在使用此類工具。以此關聯,巖畫的製作是否和農耕文化密切相關。
6.祭祀祈禱
這些巖畫也可能是古甌越一些原始部落在這裡進行某種祭祀後的記述,每舉行一次,就在祭祀地方刻留記述。
祭祀內容估計與祈求收成或者求雨有關,凹點為雨點,鐮刀和耙是農具,古巖畫之處附近均有水流,適合求雨祭祀。
這僅僅是我的一管之見,還望海內有關專家前來解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