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年的非典到現在的新冠 不變的除了笑容還有堅守

2021-01-08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蔡珂丹近照通訊員供圖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攝於2020年1月29日,左為蔡珂丹。記者劉波攝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徐國蘭近照通訊員供圖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攝於2003年5月11日,左三是徐國蘭。記者劉波攝

&nbsp&nbsp&nbsp&nbsp這幾天,攝影記者劉波在朋友圈發了兩組圖片,引來不少點讚。他在配文中寫道:「何等相似!2003年非典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與2020年新冠肺炎(發熱)門診的醫護人員,一樣的堅持,一樣的從容,一樣的美麗!」

&nbsp&nbsp&nbsp&nbsp兩組照片的拍攝地點都在國科大寧波華美醫院(寧波市第二醫院),老照片拍攝於2003年5月11日,新照片的拍攝時間是2020年1月29日。劉波記得,那是兩個同樣陽光明媚的日子,他同樣對著正在窗口透氣的醫護人員招招手,喊了一嗓子:「笑一個!」照片就此定格。劉波說,他看不清口罩後面的臉,但他篤定地知道,那嘴角的弧度一定是一樣的自信美麗。

&nbsp&nbsp&nbsp&nbsp昨天,記者找到照片中的兩位主人公,聽她們講述自己的戰「疫」故事。

&nbsp&nbsp&nbsp&nbsp17年前的先行者

&nbsp&nbsp&nbsp&nbsp面對未知的傳染病

&nbsp&nbsp&nbsp&nbsp淡定的她難免緊張

&nbsp&nbsp&nbsp&nbsp劉波回憶,老照片是2003年5月11日在當時的寧波市傳染病醫院隔離病房外拍的。2010年,寧波市傳染病醫院併入寧波市第二醫院。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國科大華美醫院再次承擔了重要任務。時隔17年,在同一家醫院拍下的這兩張照片,讓劉波深有感觸。

&nbsp&nbsp&nbsp&nbsp記者輾轉找到老照片上左三的護士徐國蘭,今年50歲的她仍在國科大華美醫院工作,不過已從一線的護士轉為行政人員。

&nbsp&nbsp&nbsp&nbsp看到這張老照片,徐國蘭非常感慨,她清晰地記得,照片拍攝那天是她進入市傳染病醫院隔離病房的第8天。當天,她和同事們負責護理寧波市一位非典疑似病人和幾位留觀病人。

&nbsp&nbsp&nbsp&nbsp「疑似病人是個小夥子,我記得當時他從奉化轉送上來,情緒十分緊張,整個人都是僵硬的。」徐國蘭說,她一邊給小夥子打針、抽血、量體溫和血壓,一邊耐心地開導他。在她的勸慰下,病人的情緒逐漸穩定下來。而她卻突然心頭一緊:一向很敏感的手指怎麼突然變得遲鈍了?低頭一看,原來是因為一口氣戴了三層醫用手套的緣故。一向淡定的她,面對這一切未知的傳染病,破天荒地緊張了。

&nbsp&nbsp&nbsp&nbsp在採訪中,徐國蘭一直說:「現在這些後輩們,面對的新冠肺炎患者比我們多得多,比我們當年辛苦得多。」

&nbsp&nbsp&nbsp&nbsp17年前的繼承者

&nbsp&nbsp&nbsp&nbsp「這是最和諧的時光,

&nbsp&nbsp&nbsp&nbsp他們將生命託付給了你」

&nbsp&nbsp&nbsp&nbsp新照片裡左邊的那位醫生,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寧波華美醫院腎內科副主任醫師蔡珂丹。她回憶,在發熱門診工作的一個月,每天早上從住處出發之前,她都要給自己做一段時間的心理建設。

&nbsp&nbsp&nbsp&nbsp17年後的今天,整個醫療衛生系統對呼吸道傳染病已有了更多的了解,防護方案也比較成熟,但蔡珂丹和同事們還是難免會感到緊張,尤其是在流行病學史班當值時,每天要負責給二三十位發熱病人近距離咽拭子採樣,這是一個感染風險成倍增加的操作。

&nbsp&nbsp&nbsp&nbsp蔡珂丹每天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患者,最多的時候,她和同事們要篩查150多位發熱病人。有些患者十分緊張,有些患者不當回事,甚至吵吵嚷嚷想走。蔡珂丹常常要費盡口舌安撫、解釋,一天下來早已筋疲力盡。

&nbsp&nbsp&nbsp&nbsp很累,會害怕,但也很充實。徐國蘭和蔡珂丹都覺得,「這是醫患之間最和諧的一段時光,因為他們將生命託付給了你」。

&nbsp&nbsp&nbsp&nbsp當年吵著要媽媽的兒子

&nbsp&nbsp&nbsp&nbsp已經成長為抗疫一線的戰士

&nbsp&nbsp&nbsp&nbsp記者採訪的當天(2月27日),正是蔡珂丹解除隔離、回家團聚的日子,寧波已經連續6天無新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回到家,蔡珂丹的5歲女兒開心地擁抱了她。因為每天都在和媽媽視頻,分離的一個多月時間裡,女兒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想念,這是現代化通訊工具帶來的好處。

&nbsp&nbsp&nbsp&nbsp當年的徐國蘭就沒有那麼幸運。2003年還沒有可以視頻通話的手機,她進入隔離病房之後,一直是鄰居在幫忙照護當時10歲的兒子。總是見不到媽媽,孩子整天吵鬧,鄰居拗不過,只得帶著孩子來到傳染病醫院,遠遠地看了她一次。她記得,當時兒子攥著隔離欄,久久不肯撒手。

&nbsp&nbsp&nbsp&nbsp17年過去了,當年那個哭著找媽媽的兒子長大了,成為一名社區醫生。如今徐國蘭的兒子每天負責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病學調查、確診及疑似患者的家庭消殺等工作。徐國蘭的整個家庭,依舊在寧波的抗疫一線堅守。

&nbsp&nbsp&nbsp&nbsp17年來硬體條件好了

&nbsp&nbsp&nbsp&nbsp醫護人員還是一樣辛苦

&nbsp&nbsp&nbsp&nbsp17年了,雖然已不在抗疫一線,但徐國蘭對抗疫條件的變遷都看在眼裡。工作環境在變,當年非典隔離病房所在的小樓早已拆了,拔地而起的是一座現代化高樓。

&nbsp&nbsp&nbsp&nbsp醫療硬體也在變。隔離病房從17年前條件簡陋的普通病房,到如今的負壓「江景房」,醫療救治設置從氧氣鋼瓶、監護儀、床邊X光機等,到如今的中心供氧、高解析度CT乃至終極救命神器「ECMO」。

&nbsp&nbsp&nbsp&nbsp讓徐國蘭印象深刻的是,醫護人員的防護標準和防護手段也在不斷更新。當年在隔離病房裡工作的日子,徐國蘭最難忘的記憶還是穿脫工作服。從裡往外數是白大褂、防護服、隔離衣、一次性隔離衣,再穿戴3頂工作帽、3層醫用手套、4層鞋襪外加一副防護眼罩。最難受的是要戴4隻紗布口罩,整整18層,戴好後感覺喘不過氣來。穿戴好一整套,已經渾身溼透。徐國蘭回憶說,當時對醫護人員的防護指導,就是包裹得嚴實一點,再嚴實一點。

&nbsp&nbsp&nbsp&nbsp蔡珂丹在上班的時候也常常覺得悶熱,她戴了一隻N95口罩,穿著一件工業防護服,把專業隔離服留給了隔離病房的同事們,為了保險起見,她在防護服外面套了一次性雨衣。一次性雨衣密不透風,稍微一動,身上就大汗淋漓。

&nbsp&nbsp&nbsp&nbsp對於這次戰「疫」,徐國蘭和蔡珂丹異口同聲:「17年前抗擊非典,我們勝利了,這次,我們還是能贏!」

&nbsp&nbsp&nbsp&nbsp寧波晚報記者孫美星 通訊員陳佩鮑雲潔

相關焦點

  • 一群新冠倖存者生不如死!殘廢、腦損傷、精液含毒!後遺症...
    無論是之前的非典,還是現在的新冠,很多患者在患病後的1-3年內,出現的最典型病症就是,肺部纖維化。對於「肺部纖維化」,某度給出的定義是:這是一種能導致,肺功能進行性喪失的嚴重的間質性肺疾病。當年經歷過非典的吳女士,就被診斷出,肺部纖維化、腦梗等嚴重的非典後遺症症狀。嚴重到什麼程度呢?她常常呼吸困難,睡著睡著就突然被憋醒,「我反覆地做夢,就在冰蓋底下遊泳,憋得我實在不行了,憋醒了就坐在床上喘氣。」
  • 歷經非典、甲流、新冠肺炎,河南「抗疫」專家張國俊三戰疫情
    17年前,非典肆虐全國,眾多醫療救護人員被病毒感染,甚至被奪去生命。危急之際,他率先報名進入非典病房,在45天與外界隔絕的病房中,他和其他醫生一起築起了抵抗非典病魔的鋼鐵堡壘。最終,河南省頂住了非典的攻擊,沒有出現一例死亡病例,取得了抗擊非典的最後勝利。11年前,抗擊甲流的戰役當中,他的身影再次出現。
  • 難忘抗擊非典的53個日日夜夜
    中國先後派出多批醫療隊冒著被感染的危險,在西非堅守。病毒來襲,使我想起2003年抗擊非典,那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眨眼之間,十一年的光陰在忙忙碌碌中度過,儘管歲月如梭,曾身處抗擊非典一線的我,那50多個防非典服務區工作的經歷至今還是記憶猶新。2003年,我在開封市公安交警三大隊工作,是一名普通的交警,也在那一年的3月3日,我的兒子出生。
  • 「跛腳村醫」的大愛與堅守 四川省抗擊新冠疫情先進個人黃永劍小記
    在11月17日召開的四川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汛救災表彰大會上,貢井區橋頭鎮增產村村醫黃永劍獲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喜訊傳來,全村村民奔走相告,紛紛為他們的黃醫生點讚。但就是這個行動不便的人,卻在二十多年的風雨中堅守在鄉村的醫療崗位,堅持為鄉親們送醫看病、送藥、打針、量體溫……特別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他拖著殘疾身軀,堅守在抗疫一線,同基層黨員幹部一道保衛著鄉村的安全,將青春和醫術獻給了鄉村醫療衛生事業,他就是深受村民們喜歡的醫生——橋頭鎮增產村醫務室的「跛腳村醫」黃永劍。
  • 可怕的新冠後遺症:喪失嗅覺,器官損傷!還有致命元兇!
    距離世界上發現第一例新冠病毒感染者,已經整整一年了。 據此前的媒體報導,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母親可能聞不出嬰兒尿布的味道。 廚師可能無法分辨咖喱或大蒜的氣味。 還有人說他們無法聞到洗髮水的甜香和貓砂的臭味。
  • 北大人民醫院援鄂醫療隊15名參與抗擊非典成員帶領80、90後再上前線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在2003年SARS戰役中英勇奮戰,為北京取得抗擊非典階段性勝利爭取了時間。在非典戰役中的迎難而上,敢於勝利的精神和作風,一直激勵著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抗擊各類型傳染病。這些參與過抗擊非典的醫護人員,帶領著80後、90後到前線,形成一個很好的傳幫帶的作用。
  • 一天8熱搜,越冷它越爆|疫情|新冠病毒解碼|新冠病毒|新冠
    除了多次爆發的進口冷鏈、航空貨櫃傳播,最近還有全國北方多地汽車零部件外包裝核酸檢測呈陽性。寒冷乾燥,為病毒汙染環境和物品提供了更適宜的條件。冬天更危險。這已然是一個拍在桌面上的事實。更別提,還有許多看不見的隱患。
  • 美國街頭隨機採訪,被採訪者說自己患上新冠,記者笑容逐漸凝固!
    事件回顧1:美國記者為了知道到底有多少人知道新冠病毒是什麼,在街頭隨機採訪。被採訪者都沒有戴口罩,採訪者大多數對新冠病毒都雲淡風清,具體防護知道的人數也不多。當採訪到一名女子時。她告訴記者,鎮上有個人去參加父女舞會,參加的人都感染新冠病毒。記者採訪隨後讓她趕緊離開,女子當時有點不信。
  • 從非典到2019新冠病毒:對野味飲食文化的反思
    但隨著近日新型冠狀病毒襲來及其引起的大眾對17年前「非典」的回顧,還有攜帶該種病毒的野生動物(中國馬蹄蝠?)的浮出水面,一時間野味又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平日食客盈門的野味餐館如今變得門可羅雀。這不免要引發人們的深層思考:野味在人類歷史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人類應不應該食用野味?為什麼野味對人類有著那樣特殊的誘惑?中國人喜愛食用野味是否可恥?是否有必要全面關閉野味市場?
  • 權威雜誌寵物與新冠報告,為了家人你該看看
    病毒與寵物之爭自從香港報導第一例寵物狗感染新冠以來,關於寵物是否會在不經意間傳播病毒的爭論就不斷。而觀點主要有兩種,一部分人認為寵物會傳播新冠病毒,甚至一部分更極端的人認為應該撲殺疫區的寵物,另一部分認為寵物並不會傳播新冠病毒,所以我們完全不用擔心。那麼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世界權威雜誌《自然》5月14號發表的最新觀點是「狗從主人身上感染了新冠病毒,但是並沒有證據表明狗會把病毒傳給人」。
  • 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今天是為華西醫院和華西醫務人員點...
    作為四川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救治專家組常務副組長,梁宗安還參與構建了全省醫療救治模式,多措並舉強化醫療救治能力,並利用5G技術提升了四川省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巨大貢獻。從非典徵戰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從成都奔赴到義大利,這是梁宗安這名58歲的老將作為一名醫生,一名共產黨員的本分。
  • 清華大學又有新發現!從蝙蝠上面發現新冠病毒的抑制劑!
    蝙蝠,是脊索動物門、哺乳綱下的一類動物,是哺乳動物中唯一能夠真正飛翔的獸類;除一般哺乳動物的特點外,還有一系列適應飛行的形態特徵,近年發生的嚴重疫情好像都和蝙蝠有個千絲萬縷的關係,從我們2003年的非典,非典是吃果子狸引起,因為果子狸感染了蝙蝠上的SARS病毒,從而攜帶病毒被人類吃下去引發非典。
  • 美國男記者街頭採訪美女,得知對方感染新冠病毒,笑容逐漸消失!
    2020-04-26 09:39:49 來源: 錦鯉籃球 舉報   美國疫情正在持續蔓延,截止到目前已經累計確診新冠患者
  • 曾經「非典」我不怕,現在卻異常恐懼,因為我有了孩子
    文章來源於 童繪王國課研團隊 據今天最新數據統計,全球已經累計有1,431,402例新冠患者確診,確診或是疑似人數仍在不斷向上攀升。 眾所周知,新冠病毒傳播的途徑主要有三種,分別是:直接傳播、接觸傳播和氣溶膠傳播。
  • 2003年非典的悲歡喜樂,2020年我們都懂了
    今年,那團「來自」非典的空氣,似乎又從記憶中鮮活了起來。歷史像一個循環,新冠疫情洶湧來襲,相似的情境帶來了相似的彷徨和焦慮,又讓很多人無數次回憶起那個遙遠的2003年。不只是疫情,2020年的無數瞬間,都像極了昨日重現。
  • 新華社副社長石破天驚:我對新冠病毒的來源,持有懷疑!
    這個基因爭奪和現在還沒有結束的新冠疫情有沒有聯繫呢?直到2003年非典以前,我對這些基因項目的關注角度,除了它們違規,踐踏了我們的知情權之外,就是誰得利?誰受益?他們做基因採樣的目的好像很明確,就是將來形成治療有關疾病的專利藥物。中國老百姓提供了這麼多血樣,中國方面能否從這些專利藥物中獲利?最終成果能否惠及提供基因樣本的中國老百姓?
  • 關注| 新冠與流感合併感染怎麼辦?元旦寒假可以出去玩嗎?...張文宏...
    關注 | 新冠與流感合併感染怎麼辦?元旦寒假可以出去玩嗎?...>新冠與流感合併感染怎麼辦?新冠肺炎是否會造成後遺症?距離接種疫苗還有多遠?元旦寒假可以出去玩嗎?
  • 沒有特效藥,17年前非典怎樣消滅,原因只有一個
    誰也想不到,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攪和了2020年的新年。我想經歷過這場疫情的人,這輩子都不會忘記。疫情期間我們關注或聽到比較多的字彙有,口罩、消毒水、封城、硬核、封路、健康碼、居家隔離……等等。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應該對「居家隔離」一詞,感受非常深切。
  • 蝙蝠的「貢獻」不止新冠,還有玉雕
    嘿,老鐵們,小編來了,隨著新冠病毒的快速傳播 蝙蝠陡然一下成為了最近的熱門話題 這個哺乳動物中唯一能飛的「空姐」 現在屬實有點讓人聞風喪膽 說實話這蝙蝠要是能成精都得出來為自己辯解一下子 這影響力可能蝙蝠自己從來就沒有想過 小編也只能說一句汝甚吊家翁知否
  • 急診科主任60多天連軸轉 仔細盤問排查新冠患者
    自從新冠肺炎肆虐,急診科的危重病人一下多了起來,王真「連軸轉」了60多天,她自己的手術也從1月末拖到了4月。「隨著無症狀感染病人的出現,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在接診中不能漏了這些病人,要把隱匿的新冠病人排查出來。」王真說。王真和急診科醫生診治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