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前幾天晚上9點多,表妹哭著給我打電話:「姐,妞妞發燒了,39度,一吃奶就哭,怎麼辦啊!」我很驚訝,這種事情不該是問醫生麼,妞妞畢竟才8個月,問出疑惑之後,表妹說:「東子(表妹老公)不讓去醫院,說小孩兒發燒正常,他現在都睡下了。」
聽到這裡,我瞬間頭疼,只能自己開車去接表妹和孩子,最後醫生診斷是皰疹。還好前去治療得早,讓妞妞少受不少罪。雖然東子很感激我,也罵自己太粗心,不斷衝表妹道歉,但是依舊沒能阻擋夫妻倆的一頓惡吵。
後來表妹將這件事情分享在我們共有的寶媽群裡,瞬間引起無數寶媽的熱議。孩子生病後,爸爸和媽媽都是啥反應?網友紛紛表示:「孩子是撿來的?」對於大部分家庭,孩子生病後,爸爸雖然什麼都不懂,但是依舊非常淡定。而寶媽,內心可不好過,甚是焦急。
根據寶媽們的敘述,在以下幾種場景中,爸爸媽媽反應還是比較大的,對於背後的原因,我們也做了簡單的分析,網友戲謔:這幾方面有爹沒爹一個樣!
1、就醫詢問區別
爸爸:醫生診斷完,讓幹嘛就幹嘛。
媽媽:醫生診斷完,媽媽的問題還沒完。有一次寶寶咳嗽,我帶球球去醫院,醫生說,是熱咳,然後開始開藥。開完之後,我問,什麼是熱咳?因為什麼引起的?是不是我們照顧孩子的時候有些地方沒注意?這個藥寶寶現在吃副作用會不會太大……醫生很熱心,一一解答,我也終於明白,原來是因為平時給寶寶捂得有點多了。
而此時在一旁剛要去拿藥的爸爸,就跟個傻子一樣,看著我問東問西,和醫生溝通。看到老公那熊樣,真的是氣不打一處來。
原因:爸爸沒有任何問題,讓幹嘛就幹嘛,無非三點原因。
第一、信任醫生,反正自己不懂,醫生說啥就是啥吧,畢竟術業有專攻;
第二、平時照顧孩子很少,並不知曉帶孩子的不容易,覺得生病很正常;
第三、懶得問,反正有媽媽在。
2、藥的使用
爸爸:藥的藥效能對上就行,其他應該都差不多。
媽媽:不同年齡段用什麼藥、什麼症狀對應什麼藥、藥量是多少、服用藥物前後的注意點等等,諸多細節,媽媽都要再三確認,然後再給孩子服用。
鄰居家孩子10個月的時候發燒,醫生開了藥,囑咐服用1.2ml。回來後,寶爸給孩子餵藥,第一次吸了0.8ml,餵給了孩子,第二次吸了1ml,寶媽發覺量不對,便讓寶爸擠掉一點。寶爸說:「孩子發燒接近40度呢,多吃點藥效也快的。」寶媽當時氣到發抖,後來娃生病,再也不肯寶爸接近了。
原因:孩子的生活起居都是媽媽在照顧,包括生病。很多時候,爸爸本來就大條,再加上對藥理等方面一點都不了解,對藥物服用錯誤、服用過量等危害不知,就容易被寶媽鄙視了。
3、孩子的陪護
爸爸:該幹嘛幹嘛,最多孩子哭了抱一抱。
媽媽:孩子一病,寶媽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著,停掉手頭的工作,24小時陪伴在孩子身邊。一旦孩子病了好幾天,很有可能孩子最後好起來了,寶媽卻累病了。
原因:
第一、寶媽在照顧孩子上,要比寶爸心細很多,所以即使寶寶生病,寶爸也很放心的將孩子交由寶媽照顧;
第二:相信無數的寶媽都經歷過,守護在孩子身邊,幾個小時高燒一直不退,寶媽內心度秒如年的日子。好不容易退燒了,沒過一會兒燒又起來了。寶媽的內心,就如同過山車一般。這樣的感覺,沒有親自照顧過的寶爸,自然不會有。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健健康康,但是,難免孩子有個不舒服的時候。此時,對寶爸寶媽,有幾點建議:
寶爸:寶媽照顧孩子很辛苦,孩子不舒服,寶爸儘量去體貼寶媽、緩解寶媽焦急的情緒,對孩子也要多加照顧。
寶媽:孩子生病,媽媽的內心是最焦急的。但孩子生病,確實很正常。寶媽如果很焦躁、很崩潰,孩子的情緒也會越來越糟。寶媽要做的,就是內心保持鎮定,有條不紊的就醫、照顧寶寶、「吩咐」寶爸幹活兒。
孩子生病時,身為寶爸寶媽的你們,都是如何配合的呢?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