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雙流到溫江,跑了兩家動物收養機構,花費600元,即將回廣東老家的李曉東才算把愛犬「貝貝」以後的生計安排妥當。他發現,原本應是公益性質的動物收養機構,竟然要他繳納一筆費用。
連日來記者走訪發現,由於經費緊張、容量有限,成都不少動物收養機構開始對流浪動物之外的收養對象,特別是由主人送養的動物實施收費。然而,圍繞著該不該收費、該如何收費的爭議始終未停歇。
收養機構的苦惱
捐贈經費入不敷出收養容量有限
坐落在成都市溫江區踏水鎮的四川省啟明小動物保護中心,是成都最早成立的動物收養機構之一。其負責人喬偉介紹,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來,常年收養的小動物在1500隻以上,「最多的是狗,現在1000隻左右。」
8月12日中午,記者見到喬偉正在指揮工人給剛剛送來的一隻狗洗澡,「天熱,不能斷了水。」說完這句話,他略顯尷尬。入夏以來,基地的水費一直拖欠。
他說,中心經費主要來源是社會捐贈,每年70多萬元,而維持正常運轉需要80萬元以上。中心已經連續三年入不敷出,「現在基地只有三個工人領工資,其他的全是志願者。」
記者陸續走訪了成都周邊幾家動物收養機構,發現情況大同小異。
成都愛之家動物救助中心負責人陳運蓮介紹,目前愛之家收養的動物數量在2000隻左右,每年花費200萬元才能保證正常運轉。但社會捐贈卻無法滿足此需求,「實在不行了自己拿錢補貼。」
除了經費不足,另一個讓收養機構棘手的是:各地不斷送來的小動物,已經讓收養機構不堪重負。
面對窘境,喬偉決定,除流浪動物之外,其餘一律收費。根據動物品種、生活習性、身體狀況等不同,費用在500-800元之間。
收費引發的爭議
收費是否背離公益初衷費用標準如何定
自2010年開始收費之日起,喬偉就不斷受到非議:公益組織為何要收費?誰定的收費標準?
喬偉說,有不少志願者和同行離他而去,認為收費算是經營活動,遠離了公益的初衷;不少前來送養動物的市民,紛紛改變口風,「說自己的貓啊狗啊是流浪的,這個沒法證明的。」更有甚者,直接遺棄了小動物。
對於收費,省林業廳野保處相關負責人持贊成態度,認為公益組織應該有「造血」功能,通過經營運作來獲得資金,再來反哺公益。
北京鋒銳律師事務所主任林波介紹,目前國內法律對公益組織從事經營活動沒有明確規定,「但有個衡量標準,進行的經營活動是否符合公益性質、是否利用公益身份對其他商業機構構成不正當競爭。」
記者就此問題在網上進行調查,網友對收費呈一邊倒支持:關鍵不在於收不收費,在於如何收、怎麼用。
喬偉說,收費標準是參照成都寵物寄養行情和實際開支、收養時間而定的。一般而言,寵物在收養三個月之內就會被人領養,這期間,收養機構要對其進行體檢、防疫和安排食宿,一隻成年哈士奇一天開支10元以上。對於收來的費用如何支出,喬偉坦陳,「沒有人來管過。」
收費背後的思考
大量流浪遺棄動物該如何收養管控
在這場該不該收費的爭議背後,蘊含著更深層次的思考。
城市大量流浪動物、遺棄動物到底該如何收養和管控,才能既實現人類對動物的人文關懷,也遏制城市動物的無節制增長,降低疫病傳播危險性?喬偉、陳運蓮估計,目前成都大大小小動物收養機構在10家左右,可收養動物約在一萬隻上下。而這,幾乎可以看作是成都全部的收養能力。成都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成都並無官方的動物收養機構,對於民間收養機構的扶持政策也未出臺。
成都市農委獸醫獸藥處負責人介紹,去年成都市農委在主城區先後對84萬隻流浪動物(主要為狗、貓)進行了防疫免疫用藥。換句話說,進入收養機構的動物剛剛超過總額的1%。
對於城市動物的收養,有業內人士指出,可以借鑑青島等地的經驗,政府通過提供場地、給予補貼的方式,扶持民間收養機構。而在構建城市動物飼養管控體系方面,則可以參照濟南等地的做法。例如,「養狗需獲鄰居同意」之規定,並定期組織政府機構和民間組織對流浪動物進行絕育防疫。
北京鋒銳(南充)律師事務所主任林波認為,要想從源頭遏制城市動物無節制的增加,關鍵在於明晰動物飼養者的權利和義務。他建議各地應及時結合自身情況,制定出臺動物飼養者應遵循的相關規章制度,「讓動物收養、寄養有據可依。」
□本報記者 王成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