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古語有云:人有人語,獸有獸言。動物之間大多屬於群居種群,那麼它們在外出覓食、尋求配偶之時就會有各種交流方式,那麼,不同物種之間會有交流嗎?不同地區的同一物種間內部交流時會出現交流不暢嗎?動物之間靠何種方式進行交流呢?讓我們一起看看。
人類方言啟發動物方言研究
以我國為例,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方言多種多樣,很多地方會出現十裡不同音的情況,有些地方甚至出現很近的兩個村莊之間交流很困難的情況。出現各地區方言差異的情況,應該是由於歷史地域發展出現差異,加之某些語序演化出現變異導致如今各地方言不同的情況。那麼,由於板塊漂移,動物之間是否也存在方言的情況呢?
有關動物間的交流方式的研究,開始於上世紀60年代鳥類學家對鳥類的研究。簡單來說,就是將屬於同一個種但來源不同地區的鳥放在同一個環境中,對它們的發音頻率、音色、求偶時的鳴叫等進行記錄,與來自同一地區同一種鳥的鳴叫進行對比。他們發現:相同物種的基本詞彙是一樣的,而且這一現象在不同物種之間也是一致的,但由於不同地域的環境差異,動物內部會產生一些特別的交流方式——即方言,而地域差異是出現方言的主要原因。此外,不同種群的動物也會根據環境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發音;並且某些地方區域很特別,還會出現方言被加強的情況。
地域隔絕產生方言
科學家在對同一物種間交流形式進行研究時發現,來自不同地域的同一物種間交流似乎會出現極大的障礙。比如烏鴉,一般來說,當一群烏鴉聚在一處時,一旦某隻烏鴉發現環境異常,比如有天敵入侵、威脅靠近時,烏鴉就會發出某些特定的叫聲,提醒其它烏鴉注意威脅,其它烏鴉聽到警報聲後就會飛走。這種情況也會出現在遷徙毫無障礙的兩個地域之間,因為遷徙的融合,儘管不同區域的烏鴉會產生不同的方言,但是由於遷徙的融合使得烏鴉種群間出現交流,因此交流起來就好比相鄰兩個省之間的情況相似,基本能聽懂對方的語言。
但是,來自不同地域的烏鴉種群卻出現了交流不暢的情況。科學家研究發現,如果將來自美國的烏鴉鳴叫聲音錄製下來,將其在特定的環境中播放給來自法國的烏鴉播放時,法國烏鴉似乎變「迷糊了」,本來是警告的發音,法國的烏鴉群卻要麼出現向聲源靠攏的情形,要麼就是毫無任何反應。這就說明了相同地域的鳥類使用各自的方言交流,而不同地域的鳥類則會出現交流不暢的情況。那麼,鳥類有這種現象,其它動物呢?
天生「方言」能手
地域隔離會產生生殖隔離,會使得同一物種朝向不同的進化方向發展,而動物間的方言也類似。
科學研究發現,在獼猴種群中,有一種獼猴是天生的「方言」能手。這是一種生活於日本北部的一種被叫做雪猴的獼猴種群,屬於人類靈長目動物,是目前生活地域最靠北部的一種獼猴種群。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出生不久後就能說特定的方言。
在研究雪猴間的交流方式時,科學家發現,如果將不不同區域的雪猴養在一起的時候,新出生的雪猴幼崽的發音幾乎沒有任何差別。但雪猴幼崽長到半歲的時候,小雪猴的發音就會開始變化,出現了一些特定的叫聲。特別的是,屬於同一個種的日本獼猴,由於生活地域差異,比如知縣的獼猴叫聲的頻率大約在670HZ左右,而來自屋久島的獼猴叫聲則在770HZ左右,可知生活地域的差異,使得獼猴間產生了不同種類的方言。
小型動物也有方言
大型動物的生活地域較廣,如果出現生活地域差異的話,那麼這兩個地域間的距離是非常遠的。那麼,小型動物間,比如地下生活的物種,生活地域範圍較小的物種呢,是否也會出現方言呢?
答案是:會!
螻蛄是地底常見的害蟲之一,它們取食種子的幼芽或根,對莊家破壞極大。由於它們在地裡隨處可見,生活區域也較窄,因此是研究小型動物間方言的良好材料。我國的一群昆蟲學家對螻蛄的鳴叫聲音進行深入研究,採用聲音誘捕法,對螻蛄求偶時的發音鳴叫進行錄音,然後在田間播放,吸引異性進行滅害。這一方法在北京平谷地區的田間起到了良好效果,螻蛄成群結隊地進入早已設好的陷阱。
但奇特的是,一旦相同音波的聲音在河南地區的田間中播放時,螻蛄卻幾乎沒有反應。這種情況在換成河南地區田間螻蛄的發音時獲得了改善,河南螻蛄的鳴叫聲對異性的吸引明顯高於北京的螻蛄。這一現象說明了螻蛄這種小型動物間也存在「方言」的現象。其聲波波形如上圖,在河南生活的螻蛄鳴叫的聲音頻率為2.5Khz ,脈衝率為每秒167次,而北京螻蛄鳴叫的聲音頻率只是河南的一般作用,為1.4Khz ,脈衝率則不到河南的一半,為每秒77次。這種差異,明顯是由於地域間的差異所導致的。
後記
其實動物間存在方言的情況不難理解,由於不同地域間的環境差異巨大,物種構成不同,同一物種所遇到的比如緊急情形、求偶行為等情況不同,隨著時間的變化,地域隔離導致的種群隔離就會衍生出不同的生活習性,從而形成一些特定的方言,這些特定的方言就會慢慢的形成某一區域中物種的特定交流方式。對於其它地域來的同一物種來說,鳴叫時它們就會出現交流不暢的情況。
我是科學好奇貓
關注我獲取更專業的科學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