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也有方言差異?科學家:它們之間的交流很奇特

2021-01-08 騰訊網

導語

古語有云:人有人語,獸有獸言。動物之間大多屬於群居種群,那麼它們在外出覓食、尋求配偶之時就會有各種交流方式,那麼,不同物種之間會有交流嗎?不同地區的同一物種間內部交流時會出現交流不暢嗎?動物之間靠何種方式進行交流呢?讓我們一起看看。

人類方言啟發動物方言研究

以我國為例,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方言多種多樣,很多地方會出現十裡不同音的情況,有些地方甚至出現很近的兩個村莊之間交流很困難的情況。出現各地區方言差異的情況,應該是由於歷史地域發展出現差異,加之某些語序演化出現變異導致如今各地方言不同的情況。那麼,由於板塊漂移,動物之間是否也存在方言的情況呢?

有關動物間的交流方式的研究,開始於上世紀60年代鳥類學家對鳥類的研究。簡單來說,就是將屬於同一個種但來源不同地區的鳥放在同一個環境中,對它們的發音頻率、音色、求偶時的鳴叫等進行記錄,與來自同一地區同一種鳥的鳴叫進行對比。他們發現:相同物種的基本詞彙是一樣的,而且這一現象在不同物種之間也是一致的,但由於不同地域的環境差異,動物內部會產生一些特別的交流方式——即方言,而地域差異是出現方言的主要原因。此外,不同種群的動物也會根據環境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發音;並且某些地方區域很特別,還會出現方言被加強的情況。

地域隔絕產生方言

科學家在對同一物種間交流形式進行研究時發現,來自不同地域的同一物種間交流似乎會出現極大的障礙。比如烏鴉,一般來說,當一群烏鴉聚在一處時,一旦某隻烏鴉發現環境異常,比如有天敵入侵、威脅靠近時,烏鴉就會發出某些特定的叫聲,提醒其它烏鴉注意威脅,其它烏鴉聽到警報聲後就會飛走。這種情況也會出現在遷徙毫無障礙的兩個地域之間,因為遷徙的融合,儘管不同區域的烏鴉會產生不同的方言,但是由於遷徙的融合使得烏鴉種群間出現交流,因此交流起來就好比相鄰兩個省之間的情況相似,基本能聽懂對方的語言。

但是,來自不同地域的烏鴉種群卻出現了交流不暢的情況。科學家研究發現,如果將來自美國的烏鴉鳴叫聲音錄製下來,將其在特定的環境中播放給來自法國的烏鴉播放時,法國烏鴉似乎變「迷糊了」,本來是警告的發音,法國的烏鴉群卻要麼出現向聲源靠攏的情形,要麼就是毫無任何反應。這就說明了相同地域的鳥類使用各自的方言交流,而不同地域的鳥類則會出現交流不暢的情況。那麼,鳥類有這種現象,其它動物呢?

天生「方言」能手

地域隔離會產生生殖隔離,會使得同一物種朝向不同的進化方向發展,而動物間的方言也類似。

科學研究發現,在獼猴種群中,有一種獼猴是天生的「方言」能手。這是一種生活於日本北部的一種被叫做雪猴的獼猴種群,屬於人類靈長目動物,是目前生活地域最靠北部的一種獼猴種群。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出生不久後就能說特定的方言。

在研究雪猴間的交流方式時,科學家發現,如果將不不同區域的雪猴養在一起的時候,新出生的雪猴幼崽的發音幾乎沒有任何差別。但雪猴幼崽長到半歲的時候,小雪猴的發音就會開始變化,出現了一些特定的叫聲。特別的是,屬於同一個種的日本獼猴,由於生活地域差異,比如知縣的獼猴叫聲的頻率大約在670HZ左右,而來自屋久島的獼猴叫聲則在770HZ左右,可知生活地域的差異,使得獼猴間產生了不同種類的方言。

小型動物也有方言

大型動物的生活地域較廣,如果出現生活地域差異的話,那麼這兩個地域間的距離是非常遠的。那麼,小型動物間,比如地下生活的物種,生活地域範圍較小的物種呢,是否也會出現方言呢?

答案是:會!

螻蛄是地底常見的害蟲之一,它們取食種子的幼芽或根,對莊家破壞極大。由於它們在地裡隨處可見,生活區域也較窄,因此是研究小型動物間方言的良好材料。我國的一群昆蟲學家對螻蛄的鳴叫聲音進行深入研究,採用聲音誘捕法,對螻蛄求偶時的發音鳴叫進行錄音,然後在田間播放,吸引異性進行滅害。這一方法在北京平谷地區的田間起到了良好效果,螻蛄成群結隊地進入早已設好的陷阱。

但奇特的是,一旦相同音波的聲音在河南地區的田間中播放時,螻蛄卻幾乎沒有反應。這種情況在換成河南地區田間螻蛄的發音時獲得了改善,河南螻蛄的鳴叫聲對異性的吸引明顯高於北京的螻蛄。這一現象說明了螻蛄這種小型動物間也存在「方言」的現象。其聲波波形如上圖,在河南生活的螻蛄鳴叫的聲音頻率為2.5Khz ,脈衝率為每秒167次,而北京螻蛄鳴叫的聲音頻率只是河南的一般作用,為1.4Khz ,脈衝率則不到河南的一半,為每秒77次。這種差異,明顯是由於地域間的差異所導致的。

後記

其實動物間存在方言的情況不難理解,由於不同地域間的環境差異巨大,物種構成不同,同一物種所遇到的比如緊急情形、求偶行為等情況不同,隨著時間的變化,地域隔離導致的種群隔離就會衍生出不同的生活習性,從而形成一些特定的方言,這些特定的方言就會慢慢的形成某一區域中物種的特定交流方式。對於其它地域來的同一物種來說,鳴叫時它們就會出現交流不暢的情況。

我是科學好奇貓

關注我獲取更專業的科學資訊!!

相關焦點

  • 趣科學:動物間也會用講方言?科學家:它們的交流方式很獨特
    動物之間大多屬於群居種群,那麼它們在外出覓食、尋求配偶之時就會有各種交流方式,那麼,不同物種之間會有交流嗎?不同地區的同一物種間內部交流時會出現交流不暢嗎?動物之間靠何種方式進行交流呢?讓我們一起看看。
  • 人有方言,動物之間也有各自的方言嗎?答案你可能想不到!
    人有方言,動物之間也有各自的方言嗎?答案你可能想不到!我們都知道,因為地域和文化的差異,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語言,雖然我們都說的漢語,但每個地方都會有當地的口音,有些甚至根本聽不懂,於是我們從小都要學習普通話,用標準發音來和不同地方的人交流。
  • 動物也有南腔北調口音 猴子方言差異最接近人類
    此前,有國外研究者聲稱,平時只「嘎嘎」叫的鴨子有它們自己的「方言」。  也就是說,從南昌運送到北京的鴨子,和當地的鴨子是無法溝通的。確實如此嗎?記者查詢資料並通過走訪動物聲音研究者,證實了動物存在方言的事實。
  • 方言真只是人類專利?那你大錯特錯了,看看動物的交流方式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存在著很多有趣的事情,而小編就非常喜歡這些有趣的事情,並且每天都會給大家分享一些世界上各種有趣的事情,而今天分享的原創文章是「方言真只是人類專利?那你大錯特錯了,看看動物的交流方式」。
  • 鳥兒並不都在唱同一首歌,它們也有方言
    人類語言和鳥歌之間的相似之處在莫爾斯身上並沒有消失--或者在她的鳥類方言專家身上。「這裡有很好的相似之處,」美國鳥類學家唐納德·克魯德斯瑪(Donald Kroodsma)說。「文化,口述傳統--都是一樣的。」第一批鳥類方言專家幾個世紀以來,鳥鳴激發了詩人和音樂家的靈感,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們才真正開始關注鳥類方言。
  • 鳥也有方言!山那邊的白頭翁到底說了啥?
    是的,不光是人有方言,鳥兒也有。像白頭鵯這種典型的留鳥,各個區域內有較為穩定的群體,各個群體之間獨自發展出了不一樣的唱法。它們的每一個鳴唱,可能長度不同,音節數量、組成不同,甚至音色也有差別。但在同一個「方言區」之內,唱法又有較高的一致性。
  • 鳥兒也有方言 南京的鳥叫暗藏「南京腔」(圖)
    即便是同一種鳥,它們唱歌的能力是不同的? 科學家發現,鳥兒存在城鄉差別,城中的鳥兒叫的聲調更高,而複雜多變的氣候條件裡更容易造就出音色婉轉動聽的「歌手」。記者了解到,鳥兒也有「方言」,領雀嘴鵯的南京腔就曾吸引著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專家進入到深山蹲守記錄。
  • 鳥類之間如何交談
    二、未孵化的鳥類胚胎從蛋殼內就能互相交流 科學研究發現,未孵化的鳥類胚胎不僅可以聽到成年鳥類的警告,它們還可以將這些信息傳達給共享同一窩的未孵化的兄弟姐妹。 這一發現揭示了鳥類即使在出生前也能適應環境。因為與胎盤哺乳動物不同,鳥類的生理不再受到母體產卵後母體變化的影響。
  • 動物間也使用語言? 科學家破譯動物交流密碼(圖)
    科學家破譯動物交流密碼(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1日 12:3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資料圖片)    當鸚鵡說起了英語
  • 植物之間如何「交流」,它們是怎麼感受到大自然的?
    儘管植物沒有處理信號的神經中樞,但是它們仍舊能夠傳送、接收並分析信號。最近,科學家揭示這種信號處理與動物神經細胞處理信號機制非常類似。植物是如何做到的呢?美國內華達山脈北部地區,長滿了一種叫山艾的植物,它們在這裡的斜坡上彼此交流,但沒有人知道它們在說什麼。
  • 科學家揭秘人腦和猴腦之間「軟體」差異 人類比其它靈長類動物更懂...
    神經科學家利用跟蹤單個神經元的技術,首次發現了人腦和猴腦之間的「軟體」差異。他們發現,人類的大腦為了提高信息處理的效率,會犧牲「穩健性」(衡量神經元信號同步程度的方法)。科學家說,這種不尋常的研究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將精神疾病動物模型的研究轉化為臨床。該研究利用了一組罕見的數據,這些數據集中在癲癇患者大腦深處收集的單個神經元的活動,他們正在接受神經外科手術,以確定其病情的起源。這項技術非常困難,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家診所可以參與這類研究。該研究還使用了來自三隻猴子的類似現有數據,並從另外兩隻猴子收集了神經元信息。
  • 揭秘海豚之間是如何溝通交流的,它們的語言竟然與人類的類似
    但是海豚卻總是會發出一些奇怪的聲音,科學家對於海豚的這些語言,可以說非常的好奇,那麼不同的海豚之間究竟如何通過特殊的語言溝通的呢?科學家想要逐步的解開。海豚絕對是一種本領非常超群,而且又特別聰明的一種海洋動物,尤其是現在通過人類的訓練之後,海豚甚至能夠做很多的高難度動作,比如說打桌球或者是跳火圈,配合訓練員做各種不同的動作,所以海豚被稱之為動物之中最聰明的動物之一。
  • 人可以和動物交流?英國科學家的測試引起轟動,他們聽懂猩猩的話
    人可以和動物交流?科學家們同時也表示,人類可以讀懂黑猩猩的很大原因,是因為人類和黑猩猩體內的基因相似度很高,而且追根溯源的話,最早人類和黑猩猩也是擁有同一個祖先。此外,科學家們也認為,除了黑猩猩之外,人類或許可以通過叫聲來聽懂更多的「動物」,他們也會因此進行相關的研究。黑猩猩和人類的差異在哪裡?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如何交流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怎麼交流?文字體系秦國文字沿襲於周朝,在諸侯割據混戰時期,秦襄公曾親自帶兵幫助周平王東遷。因此周王室對秦襄公一族給予厚待,賜予了秦襄公一族歧山以西的肥沃土地,使得秦人安居樂業,為後來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 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都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
    而這個漢字則更為特殊,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都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那麼到底是哪個字呢? 而八大官話也由此誕生,此後它們隨著時光的演變,才形成了七大方言,地區之間差異的不同,讓方言也有很大的區別。
  • 人和動物無障礙交流?科學家將打造共享體驗技術,你能和愛犬聊天了!
    可以依靠自己的高智慧去思考一件事情,但是動物則不同,雖然它們和人類一樣擁有屬於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但是它們的表達方式只能通過一些表情和肢體語言,卻無法像人類一樣用語言說出來,所以我們無法直接聊到的了解這些動物的情感。
  • 圈養鸚鵡掌握了新的方言,它們的野外親人能理解嗎?
    圈養鸚鵡要想成功地回歸野外,必須要依靠與同伴的交流,尤其要加強它們在各自種群中的聯繫。   由於野生波多黎各亞馬孫鸚鵡數量非常稀少,科學家只好把它們的近親,來自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國的美洲亞馬孫鸚鵡帶到波多黎各,讓它們作為代理父母撫養剛出生的波多黎各亞馬孫鸚鵡。   這一措施很成功。
  • 奇特海洋物種:兼具植物和動物特徵(圖)
    目前,科學家發現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北美洲海域中生活著一種新物種單細胞動物——中縊蟲蝘蜓(Mesodinium chamaeleon),這是一種神秘而奇特的動物,兼具了動物和植物的特徵。最新發現一種奇特海洋微生物,兼具動物和植物特徵儘管青蛙和蝴蝶具有令人驚訝的不同生命歷程,但它們僅是一種形態的變化,始終都是動物體,必須從所在環境中獲取食物。
  • 植物也會竊竊私語,植物之間或存在特有的交流方式
    海王其實在現實中,也有這麼一群科學家挖空心思地想要破譯其它生物的語言,他們的研究對象,不是貓狗、不是鳥,也不是魚類,而是……植物。你可能會覺得,這比和魚對話更科幻,然而事實上科學家發現,雖然植物可能沒辦法直接回應你,可是它們之間,確實是能交流的。植物之間竟然也能說話?這種說法,別說普通人不信,科學家在最開始也覺得這種說法,不太靠譜。植物沒有眼睛、耳朵,沒有大腦,卻能找到自己的養料。所以有些科學家認為,它們可以互相交流、合作、甚至「發動戰爭」。
  • 科學家預測50年內6大神奇突破 人與動物交流
    科學家預測50年內6大神奇突破 人與動物交流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5日 23:51 來源: 來源: 《北京科技報》    長壽、找到外星人、器官再生、與動物對話———    50年前,科學家們曾準確地預測當時知之甚少的基因工程將成為最有價值的研究領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