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電動助力車用蓄電池,第 1 部分技術條件》、《電動助力蓄電池第 2 部分,產品品種規格》(簡稱電池新國標)發布,並將於 2018 年 7 月 1 日起正式實施。電池新國標首次引入能量密度標準,要求提高電池內核技術含金量,提升電池容量,正式規範電池行業技術水準,淘汰落後產能。電池新國標實施,將引領行業加快技術驅動腳步,使眾多沒有技術升級、資金等實力的電池小廠,面臨淘汰危機,縱觀 2018 年上半年,很多企業已悄然退出電池市場。
在政策的管控下,電池行業面臨大洗牌,市場產品結構方面發生180°大轉變。
《電池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提出,要將我國電池工業初步實現由大變強,進一步提高準入門檻,淘汰落後產能,基本實現機械化製造。那麼如何才能由大變強,在高門檻下佔得先機,電池行業龍頭企業超威集團詮釋了完美答案。
一直以「技術領先」的超威集團,在 2018 上半年狠狠地打出技術升級之戰——能量戰。對企業自身嚴格設立標準,例如20AH電池的比能量,國標要求是 38 瓦時/千克;而超威最新研發的同型號電池,比能量達到 40 瓦時/千克甚至以上。這意味著20AH電池輸出同等電池容量,超威憑藉技術優勢僅需要6. 6 公斤稱重就能實現,而市面上其他品牌卻只能依靠傳統工藝技術標準,需要6. 8 公斤稱重才能達到一樣的能量輸出(而且實驗檢測也只是勉強達到)。
超威集團對自己嚴格要求的標準遠遠超出國家標準要求,升級後的產品內部結構和材料配方均獲得重大技術性突破。超威集團表示,企業只有擁有技術研發實力、技術應用能力,才能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和政策要求,問「頂」現在和未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