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易辨 維基百科即將推出彩色代碼文本

2021-01-09 站長之家

從今年秋季開始維基百科會提供一種新的服務「WikiTrust」,它會根據編輯者的聲譽和條目內容在頁面上的修改頻繁程度將百科的不同內容使用不同顏色標識出來,以區分這些內容的可信程度。

每個月都有超過6000萬的用戶訪問這個免費開源的百科全書,並通過260種語言搜索超過1200萬頁的相關內容。儘管如此受歡迎,維基百科長久以來被有些人批評稱其內容不夠可信,因為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對其中的條目進行編輯修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維基百科計劃在秋季推出WikiTrust功能。

WikiTrust由Wiki實驗室研發,它通過使用一種特定的算法根據編輯者之前對維基百科的貢獻來計算出該編輯者的信譽度,根據其信譽度使用不同的彩色代碼將新編輯的文本內容顯示出來。這種功能基於一種極其簡單的理論:信息在頁面上被保留的時間越長說明這些信息越正確越可信。

WikiTrust作為維基百科內核MediaWiki的一個擴展功能已經在2008你那11月開始了試用,管理維基百科的非營利性組織WikiMedia基金會主管Jay Walsh表示,組織已經決定將WikiTrust應用到整個百科全書中,所有維基百科註冊用戶都可以點擊「trust info」標籤瀏覽彩色代碼文本,開發人員預計這一功能將在今年秋季某時正式提供。

相關焦點

  • 用維基百科的連結
    YouTuBe執行長蘇珊·沃西基(Susan Wojcicki)今天表示,YouTube將把維基百科的信息添加到有關流行陰謀理論的視頻中,以針對有爭議主題提供替代觀點,這些被其稱之為「信息線索」的文本框將在未來幾周內開始出現在與陰謀論有關的視頻中。
  • 維基百科將針灸歸為「偽科學」,網際網路的審核標準在哪裡?
    實際上這並不是維基百科第一次引發爭議事件,以往在關於國家、種族、領土等方面,維基百科也被多次「討伐」,用戶們認為維基百科不夠公正,或者說有些用戶認為維基百科上的內容並不符合「事實邏輯」,可到底什麼是「事實邏輯」,究竟該由誰來審核這些內容,並沒有這麼一個「權威」的「裁判員」存在,但是部分用戶則將這個審核的責任推到了維基百科的頭上,認為維基百科應該肩負起審核的責任,保證平臺上的內容真實有效
  • 維基百科20周年:全人類共同打造的免費知識庫如何造福你我的生活
    有史以來規模最大、閱讀量最多的參考工具書──維基百科(Wikipedia),即將於1月15日迎來上線20周年。作為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的免費網絡百科全書,維基百科包含志願者以300多種語言編寫的條目數量達到5500萬。網絡分析公司Alexa指出,維基百科是全球最受歡迎網站第13位,領先Reddit、Netflix和Instagram。
  • 維基百科可靠嗎?
    維基百科擁有以253種語言撰寫的800多萬個詞條,僅其法語版就有58萬個詞條,而可敬的《大英百科全書》「只不過」收錄了10萬多個詞條。訪問量統計表明,維基百科現已躋身全球十大網站之列。  熱情與猜疑之間……  維基百科是應當追隨的榜樣嗎?能夠通過它最終實現「知識社會」的夢想嗎?但願如此吧——因為說到底,我們在維基百科看到的究竟是哪種知識?
  • 升級版開源百科建站系統 HDwiki5.0即將發布(圖)
    升級版開源百科建站系統 HDwiki5.0即將發布(圖) 日前,全球最大中文百科知識網站——互動百科(www.hudong.com)宣布即將發布旗下一款開源百科建站系統的最新升級版本——HDwiki5.0
  • 維基百科是可靠可信的學術資源嗎
    桑格爾命名了「維基百科」。最初只有英文版,很快就有了其他語種的版本,而且內容和編寫體例都有所不同。現有各種語種的維基百科版超過290種。據維基百科稱,到目前為止,英語版的維基百科已經上傳的條目文章超過550萬篇,是所有語種中文章最多的。如果將所有版本的維基百科的文章加起來,已經超過了4000萬篇。  在當今網絡化的時代,維基百科已經彰顯出了它巨大的威力與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 媒體庫:創建維基百科有什麼好處?維基百科怎麼創建?
    那麼,創建一個維基百科具體能帶來哪些好處呢?1.增加受眾,擴展海外市場。不同於國內的各種宣傳渠道,維基百科面向的群體是全世界的所有用戶。通過維基百科,海內外有需求的用戶都可以閱讀到我們展示的信息,極大的增加了受眾的群體範圍,也有利於拓展海外的市場。2.樹立優質品牌形象。
  • 維基百科:非盈利網站 靠什麼來生存?
    作為對比,在Alexa公布的數據中,排在維基百科之前的其他六個網站的域名後綴無一例外都是.com;如此一來,維基百科網站的.org後綴就顯得更加特立獨行和意義非凡了。  只不過,當2001年1月15日維基百科網站上線並第一次與這個世界見面的時候,卻是拖著一個.com的商業域名後綴。
  • 維基百科旗下盈利性百科網站Wikia稱已經盈利
    首頁 > 動態 > 關鍵詞 > 盈利最新資訊 > 正文 維基百科旗下盈利性百科網站Wikia稱已經盈利
  •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如何再造一個維基百科?
    每個月,全球用戶通過 10 多億個終端來登陸維基百科獲取信息,每分鐘維基百科上的內容會被修改 350 次。(2016 年數據 [2])谷歌在眾多搜索結果的右側,放上了維基百科的解說連結,幫助人們快速了解查詢詞的含義。作為未來世界的流量入口之一,谷歌語音搜索產品「谷歌助手」(Google Assistant)也大量引用維基百科回答人們「什麼是……」之類的問題。
  • 網際網路的良善之地:維基百科如何活過20年?
    2000年,我(指本文作者Rachel Riederer)還是一名大一新生,當時吉米·威爾士與拉裡·桑格二人合作推出了一個眾包研究網站,它就是維基百科的前身。我第一次接觸到維基百科時,它還是一項總是伴隨著警告的信息來源:論文中不可引用維基百科,一個又一個助教都嚴厲說明了這一點。
  • 半數用戶不知維基百科是非營利的
    去年11月,在接受技術站點The Next Web的採訪時,維基百科的創始人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談到了其他公司或個人對網站的捐款。他提到,谷歌公司的總捐款數額達到200萬美元,是網站目前最大的捐贈者,此外,谷歌CEO布林也向維基百科捐贈了50萬美元以支持百科的運營。在2011年,維基百科累計收到100萬名個人捐贈者,總計2000萬美元的捐助。
  • 大數據時代的生產者迷思:維基百科怎麼了?
    而活躍編輯者——即每月登錄並進行至少5次編輯的用戶——大幅減少對維基百科和維基社區更是筋骨之傷。相比2007年最高峰,目前所有語言版本維基百科的活躍編輯者減少了20%,英文版更是減少了40%。2010年以來,維基媒體基金會每年的年度計劃中都把「提升編輯參與度」列為重點,但到目前為止,這方面的努力只能說是屢敗屢戰。
  • 讓你愛上維基百科的九大奇聞異事
    提到維基百科,很多人心中都有一種無所不知的「超人」感覺。這個可以免費訪問的網站點擊量位居世界第六位。難能可貴的是維基百科上總有一群精力充沛的志願者維持該網站的正常運行,而且維基百科還經常將自己的收入捐出去做慈善事業。
  • 臺媒:兩岸網民展開「維基百科攻防戰」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兩岸關係從經貿、「外交」領域又延伸到網絡,「維基百科」的編輯內容近來成為另類角逐戰場。臺灣「中央社」7日援引英國廣播公司(BBC)此前的報導稱,如果詢問谷歌或蘋果智能助手Siri「臺灣是什麼?」它們之前會回答稱:「位於東亞的一個國家。」
  • 維基百科的大麻煩:沒人更新怎麼辦?
    而作為世界上第五大網站的維基百科,則在這場移動變局中遇到了麻煩:作為一本人人可編輯的網絡百科全書,只全網站有 1% 的內容是通過手機設備進行修改更新。數據來自紐約時報,維基百科(英文站)來自移動端的訪問僅佔網站總體訪問量的 20%,比各大社交媒體和新興網站接近 50% 的數據要低出不少。而這還是維基百科已經開發移動版本後的效果。
  • 淺析網際網路時代維基百科的生產模式
    筆者通過對前人研究的梳理,並以維基百科的知識生產為例,總結出網際網路新時代知識生產的新範式。 因此總結,機制體現的是一種組織內部的相互關係和一種組織規範,因此依據前人的定義,有學者提出維基百科的信息傳播機制是「實現維基百科信息有效傳播的內在方法和過程」[4]。在此機制中,維基百科的詞條、創作者、受眾和平臺組成了維基百科知識傳播的完整的機制。 維基百科在運營過程中出了創新的知識生產機制,還有強大的技術保障作為支撐。
  • 剛過18 歲生日的維基百科,收到了 Google 310 萬美元捐款
    因堅持信息應當是免費而不該受廣告商影響的原則,維基百科承諾「永無廣告」,唯一的廣告只有每年年末基金會的募捐廣告,最少 1 美元,豐儉由人。難以想像,一家不賣廣告,僅靠捐款的網站已經走過了 18 個年頭。當然,給維基百科捐款的不只是普通用戶,還有 Google 這樣的大佬。算上文章開頭提到的 310 萬美元,過去十年 Google 向維基百科的捐款累計達到 7500 萬美元。
  • 每日佳軟:國內也能流暢用"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我們就不做太多介紹了,相信大家都清楚其價值的存在。以前大家用手機看「維基百科」App都需要翻牆使用,不過安卓版更新之後,細心的網友會發現,不用翻牆也能流暢輕鬆的訪問百科內容了,算是廣大網友的福音。
  • 網際網路回顧:維基百科的歷史分析,它為何能興起?
    它,就是知名的維基百科(Wikipedia) 。維基百科是眾人一起製作的線上百科全書。 傳統的百科全書,一般的網友就只能當讀者。 但在維基百科,我們既是讀者,也是作者。任何人都可以對一篇文章提供修改、增加註解、提出爭議、投票表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