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百度派 @杜麗麗
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和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異同點:不同點: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是將某些刺激同無條件反射聯結,通過多次的重複動作而形成條件反射;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是在基本反應的基礎上施於強化刺激,從而使這些反應出現更快或者基本不出現。相同點: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和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反應隨強化增多而鞏固,不強化則消退,存在泛化、分化。
概念具體區別: 1,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經典條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典型範例,包含了可重複的中性刺激和非條件刺激。非條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S)能夠引起非條件反應(unconditioned response、UR),且不需要經過學習,非條件刺激和非條件反應的關係,稱做非條件反射。條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則是能夠引起條件反應(conditioned response、CR)的初始中性刺激(neutral stimulus、NS),這是需要學習的。且條件刺激與心理學上立即性和長期性的期待、滿足與恐懼有關,條件刺激和條件反應的關係,稱做條件反射。當非條件刺激重複性地或是猛烈地伴隨著某個中性刺激,這個中性刺激會成為一個條件刺激,並產生條件反射。 2,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納提出要注意區分「引發反應」與「自發反應」,並根據這兩種反應提出了兩種行為: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前者是指由特定的、可觀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為,如在巴甫洛夫實驗室裡,狗看見食物或燈光就流唾液,食物或燈光是引起流唾液反應的明確的刺激;後者是指在沒有任何能觀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機體行為,它似乎是自發的,如白鼠在斯金納箱中的按壓槓桿行為就找不到明顯的刺激物。應答性行為比較被動,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為代表著有機體對環境的主動適應,由行為的結果所控制。人類的大多數行為都是操作性行為,如遊泳、寫字、讀書等等。
斯金納的實驗與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的不同在於:(1)在斯金納箱中的被試動物可自由活動,而不是被綁在架子上;(2)被試動物的反應不是由已知的某種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為(壓槓桿或啄鍵)是獲得強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應不是唾液腺活動,而是骨骼肌活動;(4)實驗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腦皮層活動的規律,而是為了表明刺激與反應的關係,從而有效地控制有機體的行為。
在條件反射開始建立時,除條件刺激本身外,那些與該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條件刺激的效應。例如,用500赫的音調與進食相結合來建立食物分泌條件反射。在實驗的初期階段,許多其他音調同樣可以引起唾液分泌條件反射,只不過它們跟500赫的音調差別越大,所引起的條件反射效應就越小。這種現象稱為條件反射泛化。以後,只對條件刺激(500赫的音調)進行強化,而對近似的刺激不給予強化,這樣泛化反應就逐漸消失。動物只對經常受到強化的刺激(500赫的音調)產生食物分泌條件反射,而對其他近似刺激則產生抑制效應。這種現象稱為條件反射的分化。
以上內容由百度派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