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山區鱘魚流水池養殖技術
趙振新
鱘魚是目前水產養殖中最原始、最古老的養殖魚類 ,其壽命長、體型大、營養價值高,並具有一定的抗癌和美容效果 ,素有「水中熊貓」之美譽,是一種名貴的特種淡水養殖品種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水產品需求結構的變化,鱘魚養殖的產量及面積不斷增多。鱘魚養殖模式主要有流水養殖、池塘養殖、網箱養殖等 [4] ,而其中流水養殖是山區地區主要採用的一種養殖方式,而且集中在貴州、雲南等地。因此,本文主要從魚池建造、水質要求、魚种放養、飼料投餵、飼養管理等方面簡述了山區鱘魚流水池養殖技術,以期為山區鱘魚流水池養殖提供技術參考。現將山區鱘魚流水池養殖技術總結如下。
1 魚池建造
流水池主要由流水渠、魚池和排水渠 3 個部分組成,而且三者之間有 20~30 cm 高程差。養殖池以長方形、圓形、四角圓鈍的八角形結構為佳,沒有流水死角,便於捕撈,魚可在全池均勻分布。魚池深度為 2~4 m ,面積 3~50 m 2 為宜,主要根據養殖魚體規格建造。魚池進水口和出水口需設置 2 層攔網,以防止雜質進入池塘和魚逃脫。水體交換主要採用連通器原理,不僅便於水位調節,還有利於底部汙物的排出。此外,為了防止魚體發病交叉感染,不同魚池間應採用並聯式排列。
2 水質要求
水源需選擇水質較好、水量充足的水體,如泉水、水庫水或河水等。由於鱘魚為冷水性魚類 ,其生活環境水溫較低,範圍為 8~26 ℃ 。其中,水花階段最適水溫為 15~19 ℃ ,苗種階段最適水溫為 10~22 ℃ ,成魚階段最適水溫為 8~22 ℃ ,pH 值 6.5~8.0 ,溶氧 >6 mg/L 。
3 魚种放養
鱘魚魚种放養最好選擇體重在 100 g 以上且體表完整無損傷、有活力的魚 [5] 。在放養前用食鹽水浸泡 10~15 min ,以防止各種病原菌的傳播。放養密度主要根據池塘水體溶氧量、交換量的變化而改變,但不宜超過 16 kg/m 3 ,最適密度為 10~14 kg/m 3 。因為隨著鱘魚養殖密度的增加,水體中的氨氮、亞硝酸氮、硫化氫等指標也會隨之而上升,從而使魚體產生應激反應,導致魚體出現生長緩慢、抵禦疾病能力降低等現象。
4 飼料投餵
飼料投餵是鱘魚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必須保證餌料品質質量和營養平衡,投餌過多會出現殘餌汙染水體,從而增加各種傳染病發生的機會;投餌不足則無法滿足魚體的營養需求,對生長性能和免疫代謝產生不利影響。因此,須根據魚體狀況、天氣變化、水質情況等進行科學合理地投喂。通常情況下,魚種日投餌率為 3% ,成魚日投餌率 1.5% ,投餵頻率為 3 次 /d [6] 。但是,由於鱘魚有夜間覓食的習性,尤其對魚種而言,夜間可增加投餵 1 次。此外,要注意餌料粒徑與魚體口裂相適應,一般飼料粒徑與所餵魚口裂比例以
2∶3 為最佳。
5 飼養管理
流水池養殖水質主要受上遊水體的水質決定,因而要定時對上遊水源水質進行監測,並及時清理進水渠中的落葉雜物,防止進水口發生堵塞。每天巡塘 4~5 次,注意觀察鱘魚攝食、活動情況,若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同時定期對池塘水體及底部進行清汙處理,避免糞便、殘餌等有害物質的積累。隨時觀察魚體的活力情況,對活力較差或死亡的魚體要及時進行清除或隔離,防止疾病的傳播。餌料投餵前檢查是否發黴並過篩,減少餌料對養殖水環境的汙染。當天氣悶熱或進水量不足時,為了防止缺氧,可採用補充地下水和增氧設備等方式增加水中溶氧、降低水溫 。定期對每個池塘的魚進行打樣,根據魚體規格大小調整放養密度,並分池養殖;同時挑出傷殘瘦弱的魚,集中進行觀察和復壯,之後再放回相應規格的池塘中。
6 魚病用藥方法
鱘魚在養殖過程中,針對病害主要「以防為主,以治為輔」,除了用藥精準、對症下藥外,正確的施藥方法也極其重要。魚病用藥的方式分為 2 種,包括內服用藥和體外用藥。一是內服用藥。主要採取投餵藥餌的方式,根據魚群情況可選擇抗生素、中草藥、碘製劑等。其中,抗生素等藥物可按照比例與飼料混拌均勻後投喂,中草藥可通過超微粉碎後加入飼料原料中製成藥餌投喂,碘製劑作為內服藥一般按照一定比例溶於水直接噴灑在餌料上進行投喂。此外,內服用藥時要減少 70% 的飼料投餵量,防止魚體處於飽腹狀態,從而減少攝食藥餌的欲望。二是體外用藥。方法主要有 3 種:浸、蘸、泡。浸:主要用於預防和治療細菌性疾病、寄生蟲性疾病等。方法為將需要治療的病魚集中分離在單獨的養殖池中,關掉進水口和出水口,並放入藥液, 10 min 左右撈出。蘸:所用藥物具有強烈的刺激性,而且作用效果劇烈,主要用於治療體表損傷和寄生蟲性疾病。適用於經過長途運輸或規格較小的魚種,其方法為將魚放入藥液中蘸一下瞬間拿出 。泡:所用藥物刺激性較小,一定濃度條件下在水體中藥性維持時間相對較長,主要治療頑固性寄生蟲、細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使用方法為適當降低池塘中水體交換速度及水位,在進水口處均勻潑灑藥液,使藥液能分布於整個魚池且維持較長的時間。
7 常見病害防治
由於流水池養殖水體整體優於循環水養殖,因而流水池養殖鱘魚發病較少,但魚體體重低於 40 g 時發病率較高 [9]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鱘魚常在高溫季節發病,主要有細菌性腸炎、紅嘴病、爛鰓病等 [10] 。細菌性腸炎常見於夏季 6 — 8 月高溫時節,多見於苗種養殖。主要症狀有魚體消瘦、肛門紅腫,解剖時可以發現腸壁彈性差、充血嚴重、無食物。病原菌為點狀產氣單胞桿菌。治療方法:苗種可用碘製劑和氯進行消毒,內服氟苯尼考 50 mg/kg ,療程 3~5 d ;成魚可用大蒜素等抗菌素與飼料均勻混合投喂,大蒜素用量為 2~3 g/kg ,療程 6~7 d ,可在春夏之際開始投喂,以起到預防的效果。紅嘴病主要由嗜水氣單胞菌引起,症狀為嘴部四周充血、腫大、進食能力差,口腔不能活動自如,肛門紅腫,精神狀態差,長時間停留在出水口處,有時伴有水黴病的發生。治療方法:給發病的魚注射水產用青黴素鈉,具有顯著的效果,還可以通過降低水溫(水溫在 20 ℃ 以下)的方式以控制發病。爛鰓病多發生於高溫時節水質較差時,或與其他疾病一併發生。症狀包括體表發黑、腐爛、浮腫,並附著有黏液,鰓絲呈白色、鰓充血,常伴隨有浮頭現象。治療方法:降低魚池鱘魚養殖密度,將發病魚實行集中隔離治療,並用 1 mg/kg 二氧化氯消毒 2~3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