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母親銜食繼續餵育幼鳥,可是古人誤以為幼鳥銜食孝敬母親,於是「慈鳥」「孝鳥」便成了寒鴉的綽號。
■趙序茅
和貓頭鷹被扣上「不孝之鳥」的罪名相比,中華文化中自古有寒鴉報恩的說法,將烏鴉視為「孝鳥」。可是,當我查閱文獻後,才知道「烏鴉」很可能只是「傳道」之人的一面之言!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云:「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慈孝矣。」這就是民間流傳所謂烏鴉「反哺」的說法。
現實中的烏鴉有很多種,比如小嘴烏鴉、寒鴉、渡鴉,它們大多數集群生活。在我看來,烏鴉反哺極有可能說的是寒鴉。
寒鴉是集群很強的動物,冬季覓食飛往收割後的開闊農田、雜草叢、河漫灘等生境,通常以群體活動(30隻以上)為主。在覓食中寒鴉有著合理的分工,常見有了7~15隻寒鴉高站樹梢,站崗放哨。冬季寒鴉具有較大的集群,因此覓食出現較大範圍的漂移,少則幾十裡,多則上百裡。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寒鴉家族在覓食中竟然是尊老愛幼。
寒鴉在集群覓食時很有秩序,跟隨在群體後面的老弱個體可以飛至群體的前面,這樣整個群體不斷地向前推進,在進行覓食時沒有爭食現象。群居的寒鴉,在自己已經吃飽的情況下,會將多餘的食物分享給同類,甚至不介意同類從自己嘴中搶去食物。也許古人正巧看到飽食的烏鴉將食物分享給同類,便誤以為是在反哺。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寒鴉屬於晚成鳥,幼鳥離巢後依舊需要親鳥(父母)來餵食。不過離巢後的幼鳥的體形、體色與親鳥基本相同。本來是母親銜食繼續餵育幼鳥,可是古人誤以為幼鳥銜食孝敬母親,於是「慈鳥」「孝鳥」便成了寒鴉的綽號。
當然也有人認為,烏鴉反哺說的是小嘴烏鴉家庭的合作繁殖現象。
合作繁殖是指兩個以上的家庭成員在同一繁殖期內共同照顧一窩幼鳥的現象。親鳥(父母雙方)之外的家庭成員一般稱為「協助者」。小嘴烏鴉存在合作繁殖現象,而這些「協助者」大多為親鳥上一窩繁殖的幼鳥,也即是窩中雛鳥的哥哥姐姐們。也許古人見到一些未成年的鳥兒往窩裡送食物,而誤以為它們是在孝敬父母。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烏鴉反哺其實是一種寄生現象。南方的噪鵑會寄生鴉科鳥類。而噪鵑體型較大,雄鳥一身烏黑,被當作烏鴉也是有可能的。
這樣一來明明是親鳥在餵食巢寄生的噪鵑雛鳥,古人誤以為體型更大的噪鵑是老邁飛不動的烏鴉父母。
儘管沒有親眼見過烏鴉反哺的場景,但烏鴉的家族感情我們不可否認。我們在阿拉套山見過感人一幕——群居的紅嘴山鴉,如果有夥伴死去,其餘紅嘴山鴉會聚集一起,久久盤旋然後離去,可謂重情重義。
《中國科學報》 (2017-11-24 第4版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