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紐西蘭
想必這幾天,朋友們每天焦急等快遞、拆快遞忙得不亦樂乎。
狂歡之後,雙十二又要來了……
與此同時,人民日報在其官方微博關注起了快遞包裝材料難回收的問題,引發了不少人的共鳴。
其實塑料垃圾是個反反覆覆、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直到最近,發現君看到一則「紐西蘭公司回收塑料做比基尼」的新聞後,覺得有必要再剝開揉碎了說一說。
01
都是塑料命不相同
99%塑料快遞包裝無法回收
其實,無論是商家還是快遞公司,現在包裝產品可以說相當用心了。
除了物品本身,箱子裡有塑料包裝膜、海綿、減震泡沫、裹得嚴嚴實實的膠帶。
一般來說紙質的包裝容易回收,官方給出的數據是80%的快遞紙包裝能被回收利用。
但其中的塑料回收就太難了,小的往往一扔了之,大的留下當垃圾袋。
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目前中國塑料類快遞包裝廢棄物由於回收價值低,有99%都得不到有效利用。
結果這些塑料包裝的命運就是和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焚燒。
可是,就拿膠帶來說,這種材質需要數百年才能在自然中降解。
澎湃新聞所進行的快遞過度包裝調查
很多網友也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但坦言的確是無能為力……
其實,這類塑料原則上是可以回收的。
就比如在紐西蘭很多超市、商場門口都能看見這樣的大桶。
這就是專門用來回收軟塑料的。
加工之後就變成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公園椅子、隔離樁、柵欄、人行道的扶手。
常見的麵包袋、蔬菜&冷凍食物包裝袋、快遞包裝袋、泡泡紙、軟塑料包裝等都能回收。
但是,太髒的塑料垃圾袋就不行!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地方不會對塑膠袋進行回收的原因之一。
通常這類塑料都很髒,不容易清洗,分解過程很容易堵住流水線。要不就是摻雜進了可用的回收材料中,分離了半天雜質還很多。
回收成本太高,賣不了錢,自然沒有很多企業願意跟進。
可是同樣是塑料,塑料瓶子比起塑膠袋來說,可就太受歡迎了。
這些瓶子回收之後一部分被做成再生塑料。
還有一部分搖身變成了你穿在身上的衣服。
02
塑料垃圾做鞋服成新時尚
紐西蘭人搞出「塑料泳衣」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研究員Napper曾說,「很多人其實不知道,我們衣服大部分是塑料做的」。
塑料瓶又叫做聚酯瓶,這種食品級的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實際上就是我們生活所說的滌綸。
整個加工的流程也並非多麼高深的科技。
簡單說要把塑料瓶變衣服,共分四步:回收、碾碎、熔化、重製。
這應用有多廣泛呢?
中國塑協專家委員會數據表明,北京市98%的回收塑料瓶流向了紡織行業。
而隨著消費者對「環保」的概念愈發重視,近幾年無論是奢侈品、快消品、運動品類的大牌子,陸續推出了一系列「塑料垃圾產品」……
不僅是大公司積極投入,就在最近紐西蘭一家剛成立的小公司Cinnamon Swan,也跟上這股熱潮,用回收塑料製成了泳衣,面向歐洲、中國、美國等高端市場。
這家公司的創始人表示,不僅是材料可持續,包裝設計、吊牌也用降解的材料,目的就是進一步減少我們的碳排放。
可以說,「垃圾產品」似乎又變成了一種新時尚。
品牌賦予了獨特的生態文化後,以至於讓很多人覺得穿戴這個系列就踐行了「環保理念」。
然而,使用這些再生塑料真的能保護環境嗎?
真相可能沒有我們想得那麼美好。
03
為了環保用塑料造衣服
結果塑料汙染更嚴重
來自New Standard Institute的創始人Maxine Bedat就曾指出了「塑料造衣服」的一些問題。
他認為,時尚品牌們選擇塑料,環保並不是唯一的原因:更低的成本才是大公司選擇再生塑料的動力。
有分析師曾指出,服裝產業對再生塑料的需求是個無底洞,現在每年消耗全球再生塑料產量的四分之三。
首先是塑料瓶其實回收率不高,時尚大牌需求量卻很大,再生塑料出現供不應求。
塑料瓶的回收率在美國只有不到 30%,歐洲為 58%
其次,時尚品牌要跟酒水飲料大牌搶瓶子。
但像可口可樂等大牌,對回收的瓶子需求和購買量也是驚人的。
Maxine Bedat提出,時尚大品牌事實上推高了再生塑料的成本。
因為服裝產業買了更多回收塑料,那麼飲料行業就得減少購買,此消彼長,還環保嗎?
更重要的是,塑料瓶生生世世還是塑料瓶。
如果去轉世投胎當了衣服,它只不過是推遲了被填埋或焚燒的時間而已。
如果說從整個產業的分析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的話,那麼以下一組數據就更扎心了。
有專家指出,回收塑料瓶製造的合成纖維衣服,正是海洋微塑料汙染的源頭。
來自美國的生態學家Mark Browne,曾在一篇研究中提到,合成纖維衣服在洗衣機中旋轉時,會脫落大量的塑料纖維。
研究發現,當一臺洗衣機平均每洗6KG重的衣物時,約有70萬個細小纖維(microfibres)最終流進海洋造成汙染。
而塑料微粒不僅對海洋微生物造成危害,最終也會通過循環,再次回到人類的餐桌。
發現君並沒有否定這些企業做出的可持續發展的嘗試,但現實就是困境重重。
看到這,你覺得這到底是環保還是不環保呢?
想必有人說,問題的關鍵就是塑料,一定要禁止塑料就對了。
這話可以說,只對了一半。
04
顛覆人們的認知
汙染海洋的纖維不是塑料?
今年6月,來自南非開普敦大學的Peter Ryan教授,在《科學進展》發布了一項重磅研究:
汙染海洋的大部分微纖維並不是塑料,而是棉花和羊毛這類的天然纖維。
研究人員分析了從大西洋、印度洋、南冰洋和地中海採集的916份海水樣本中的微纖維,這些微纖維平均長度為1毫米。
其中只有8%是聚酯或尼龍這樣的塑料纖維。
其餘的是天然纖維,包括棉花(佔總量的50%)、羊毛(佔12%)以及其他如蠶絲、大麻和亞麻等。
這一結果可謂轟動業界。
天然纖維用於製作衣服時,通常會被染色並塗上阻燃劑等化學物質,這可能會降低其生物降解性。
Ryan教授稱:「我們應該更努力地減少從衣服進入海洋的微纖維數量,不管它們是不是塑料,因為它們都可能在環境中存在很長時間。」
荷蘭的一家非政府組織「塑料湯」基金會的發言人蘿拉曾說:我們能做的或許就是用洗衣液比洗衣粉好一些,因為摩擦效應低一點。
還有報導指出,少買衣服同樣很重要。
據悉,新衣服第一次洗滌時釋放的纖維微粒最多。
05
製造、消費、丟棄
我們能否逃脫這個循環?
所以你現在是否有了答案呢?
有科學家曾表示:我們無法以循環再造的方式解決垃圾汙染問題。
垃圾回收,其實只是解決方法的一部分。但是,我們必須由源頭的減廢開始。
政府要立法禁止塑膠袋、塑料吸管,化工行業要積極配合,個人也可以主動減少塑料製品的使用等等。
或許還有我們無止盡的消費欲望……
戶外品牌Patagonia曾打出廣告,告訴自家消費者「不要買新款」。
你可以說這是一種成功的營銷,但的確無法否認他們在環保節約上,多年獨樹一幟的努力。(面對時尚大牌喊環保,腰杆子挺得更硬?)
美國文化歷史學者李爾斯曾指出:
人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把觀念移轉到休閒、花費與個人滿足上,以此作為自我放縱的合理化藉口,似乎只有取得更多物質才能通往美好的生活,這種想像也因此造就人生的無奈感。
別被日益膨脹的需求縛住你的手腳,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