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會覺得人生苦,怎麼才能讓自己由苦轉樂?

2020-12-03 一點佛子說

人一輩子,從出生,一直到死亡,不快樂,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兒時,為了一個玩具,想得而得不到,為了一餐可口的飯菜,想吃大人不讓吃,就大哭大鬧,因為作業完不成而焦急萬分等等。而長大後,工作,生活,成家,賺錢......反正一路走來,總有這樣那樣的事讓你停不下腳步。坐下來靜靜思考的時候,細數下來,一輩子沒有幾件讓自己一想起來就眼角泛起笑紋的事。後來,讀了佛經,慢慢對人生有了點點認識。《法華經·譬喻品》:「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這幾句話是形容我們娑婆世界的。人世間的苦又是什麼呢?

一、「八苦」和「三苦」

1、「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愛離別、怨憎會、五蘊熾盛。

人從出生就開始苦,其實未出生在娘胎裡就開始了。經中說嬰兒出生,皮膚有像被刀割的痛苦。只是被自己忘記了,這是生苦。等到年老的時候,身體日漸衰老,行動不便,病又多,到自己不能動彈躺到床上的時候,動又動不了,想一死了之,死又死不成,這種生理和心理的煎熬,沒有辦法用語言來形容。家父曾給我說過,人到年老的時候,能夠正常的走路都是很奢侈的事。生病也是這樣,在醫院裡都能看到,這裡不細說了。這是老苦和病苦。死苦,佛比喻就像烏龜扒殼,活牛剝皮。接下來就是「求不得」苦,不管是誰,只要是人,就會有欲望,就會有想得而得不到的東西,帝王都還想求長生,但是求不到,求不到就會心裡就會產生失落和痛苦。然後「愛離別」苦,親人,愛人,想永遠不分開,卻偏偏要分開,即有生離,也有死別,這種痛苦很多人都有過體會,再後「怨憎會」苦,相怨相憎,偏偏相見,最不想看到的人偏偏天天見面,偏偏要成為一家人。一天吵的雞飛狗跳,嚴重的甚至殺生害命。最後一個就是『五蘊熾盛』,這是前七苦: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的根本原因,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種東西,眾緣和合構成人身,被這些東西蔭蓋了自心,使你的妙明真心不能顯現,因此你有煩惱,這是苦的根本。我們都很貪愛自己的身體,貪愛我,我所有的一切,這種執著心就像火燒一樣熾盛。

2、「三苦」。即:苦苦、壞苦、行苦。「八苦」和「三苦」的關係:生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為苦苦,愛別離為壞苦,五陰熾盛為行苦,老、病、死、則通於苦苦及壞苦。這裡引用黃念祖大德的話:「三苦」有兩說:第一,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⑴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惱者。這個事本身就是苦的,是苦苦。⑵壞苦,由樂事之去,而生苦惱者。這個事本身是可喜的,但一旦破壞了就難過了。比方世間的眷屬,夫妻恩愛,當時覺得很幸福的,但一天死掉一個,那個活的就很苦了,對於孩子也是如此。你有個很好的電視機,天天要看,喜歡的不得了,一天被人砸掉了,你就很難過。這是壞苦。⑶行苦,行者,遷流之義。因一切都在遷變、轉化,無有停息,而生苦惱。念念遷流這個苦,大家一般理會不到。第二,嘉祥大師說三苦是三有之苦。三有就是色界、無色界、欲界三界。三苦是指三界眾生的生死之苦。這兩種說法都對,日本《甄解》評論說「祥釋為穩」,說嘉祥大師的解釋穩當一些。

二、有苦之果,一定有苦之因

因果。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前因後果的意思,其實中間還有一個字,緣字,因,緣,果。造作善因,就結善果,造作惡因,就結惡果。但這中間還有個緣,就像那個種子,中間還得有土壤和水、適宜的溫度,才能結果。這個就是因果律,你信或者不信,就擺在自己的面前。很多人懷疑因果,很大程度上是看到作威作福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而善良的人卻得到了一個壞的果報,由此懷疑因果。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人,除了現在一生,已有過去的無量數生,尚有未來的無量數生,現在這一生,若將過去及未來的生命之流連貫起來看,實在還不及石火光影那樣的短促渺小。善惡因果是貫通了三世漸次受報的,業力的大小輕重,便決定了受報的先後等次。今生的修善作惡,未必即生受報;今生的禍福苦樂,未必是由於即生的因素;今生多半的遭遇,是由於往世業力的果報;今生的所作所為,多半尚待到後世感報。輕重,便決定了受報的先後等次。今生的修善作惡,未必即生受報;今生的禍福苦樂,未必是由於即生的因素;今生多半的遭遇,是由於往世業力的果報;今生的所作所為,多半尚待到後世感報。

佛教所講的因果律,也不是像一般人所誤解的宿命論或定命論。佛教相信,唯有重大的業力不能轉變而被稱為定業之外,人是可以憑後天的努力而來改善先天的業因的。比如前世只造了窮人的業因,今世果然也感生為窮人的業果,但是,生為窮人不要緊,只要自己肯努力,窮困的生活環境是可以改造的。這是將過去的因加上現生的因,綜合起來,就是當下的果。所以,佛教的因果律,不是宿命論也不是定命論,而是不折不扣的努力論。佛教如果落於宿命論或定命論的泥沼,眾生成佛的理論,也就不能成立,既然一切命運都是前世決定了的,人生的修善,豈不等於白費?可見,佛教的因果定律,也是不離緣生法則的。從過去世的業因到現在世的業果,中間尚須加入許多的外緣,方能成為業果的事實,這些外緣,就是現世的努力與懈怠、作善與作惡。正像一杯糖水的本質是甜的,假若加入了檸檬或咖啡,便會改變那杯糖水的味道一樣。總之,佛教的因果律是貫通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而又連結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現世承受先世的業因,成為現世的業果,現世的行為造作,既然即是後世的業因,也可加入先世的業因,成為現世的業果。因果的道理聽來簡單,實際上並不簡單。

三、幸福、健康、快樂的辦法

1、改過

有什麼樣的因,就一定會有什麼樣的果,只是個先後問題。所以,想自己以後精神,生活上有好的起色,有好的轉變,一定要止惡修善。一是懺悔,懺悔的意思是後不再造,這個才是真正的懺悔;二是修善,先從五戒十善做起。五戒:殺,盜,淫,妄,酒。十善:身三(不犯殺,盜,淫),意三(不犯貪,嗔,痴),口四(不犯兩舌,惡口,綺語,妄語),反之,犯了以上種種,即是十惡。《了凡四訓》、《安士全書》等寫的比較細緻,有具體的方法,有志於此者,可以百度搜了看一下。

2、放生

佛經中所說放生功德,限於篇幅這裡不一一例舉。諦閒老法師說過:不殺為諸戒之首,而放生為眾善之先也。李炳南老居士也說過:放生是救他生命,解他痛苦,佛戒第一不殺,天有好生之德,可以想見功德之大,所得善報無量無邊。《了凡四訓中》第二篇:上帝好生,物皆戀命,殺彼養己,豈能自安?且彼之殺也,既受屠割,復入鼎鑊,種種痛苦,徹入骨髓;己之養也,珍膏羅列,食過即空,疏食菜羹,盡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損己之福哉?又思血氣之屬,皆含靈知,既有靈知,皆我一體;縱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親我,豈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於無窮也?一思及此,將有對食傷心,不能下咽者矣。

3、念佛

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要念佛,這裡引用明如居士的話:「念誦阿彌陀佛的佛號或者諸佛菩薩的咒語有暫時和究竟這兩種必要!所謂暫時的必要,就是通過念佛可以使得我們的心靈就會獲得安樂。為什麼念誦佛號可以使得我們今世就獲得安樂呢?因為我們的心靈有這樣一個特點,觀想美好清淨的事物,心就美好清淨,觀想醜陋邪惡的事情,心就醜陋邪惡。所以,心靈是極其微妙的,心想像什麼就得承受什麼,想像美好清淨,心自己就享受美好清淨,想像醜陋邪惡,心自己就得承擔醜陋邪惡。我們暫時還沒有能力改變我們所生活的外部世界,但是我們卻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心靈世界,改變自己看待外部世界的態度。實際上,對我們自心產生直接影響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心靈世界。」

所謂究竟必要,那就是了生死的大事。古今大德都極力提倡念佛,現在很多人一提到念佛,就認為是一種宗教行為,是哄老頭老太太的。這是一種誤解,為什麼這麼說呢?一,佛經中專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經典就有,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等,餘經中,雖有文殊、藥師、彌勒諸淨土之說,然於人間廣為流傳,且最有緣的則當屬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以下諸經所記載的極樂世界與彌陀名號之文,它們只是浩如煙海的佛經中的一小部分。比如以下所列,從中可以看出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藥師佛等等都對西方極樂世界極力的讚嘆與護持。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

《法華經》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慾所惱,亦復不為嗔恚愚痴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

其他經典中記載的實在太多了,就是說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有,佛是真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如果是假的,那釋迦牟尼佛就說了謊話,就是說大妄語,這是佛門大戒。古今公認的許多佛門大德,都是極力提倡念佛,比如,藕益大師,蓮池大師,印光大師等等,不勝枚舉,難道他們也騙人嗎? 袁了凡先生說過: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所以,人人都是可以作得自己的主的。

很喜歡這句話:一切生命的浮沉,一切生活的苦樂,全在一念之間。不必過著痛苦煩惱的生活。只要慢慢地迴光返照,煩惱自然就會減少。面對生活中的創傷、挫折無需掙扎,該來的,終究跑不掉,因果就是如此!因此,多餘的煩惱和妄想是沒用的,重要的是,你如何把握當下,保持現前一念清淨心!

限於時間與寫作的水平,感覺還是沒有把自己想說的問題說明白,望大家見諒!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佛教說「人生是苦」?明白了這2點,會讓你更加積極樂觀
    又為何會點開這篇文章呢?是因為想要了解佛教,還是說其實你是更想了解自己?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佛門中所說的這樣一句話,叫做「眾生皆苦,唯有自度」,為什麼佛教會說人生是苦的呢?明白了這2點,面對生活,你會更加的積極樂觀。很多人在並未深入佛法中時,因為聽聞到佛教智慧語句的隻言片語,和他人的片面評價,就認為學佛是逃避人生,是悲觀不積極的體現。
  • 人生有幾多「苦」?三苦、八苦、十一苦
    苦, 最基本有三種:1) Suffering of Pain這種「苦」很矛盾, 有情是苦, 無情也是苦, 五蘊皆空,「蘊」,舊譯叫「陰」,新譯叫「蘊」。五蘊都是因緣和合而有,是無常、是不實。《般若心經》說:「照見五蘊,度一切苦厄。」
  • 心裡有苦,不要逢人就傾訴,自己的苦,自己感悟
    人生來世,就是為了體檢生活,體驗苦痛艱難,體驗悲歡離合,你不堅強,軟弱給誰看,誰也不會看你。生活有多苦,心知道就好,路有多難走,腳知道就好,在風雨中獨自前行,在打磨中堅強。心裡有苦,不要逢人就傾訴,自己的苦,自己感悟。生活實苦,誰都有不可言說的傷,所以不要到處宣揚自己的內心,這世上不止你一個人有故事,也不要到處宣揚你的痛苦,沒有人會感同身受。
  • 人生苦,自己清楚,生活累,自己體會,致自己
    我不讓自己享福,是怕日子過得太清閒,太享受了,心就變懶了,容易安於現狀,得過且過。就會忘了自己的初衷,自己的夢想,對不起自己曾受過的累,吃過的苦,流過的淚。然後一輩子碌碌無為,無所事事,生命就這樣毫無意義的虛度耗盡。每個人背後,都有別人體會不到的辛苦,每個人心裡都有旁人無法感受到的難處。
  • 為什麼苦瓜這麼苦還會有人喜歡吃?
    但是苦瓜那麼苦為什麼大人們還那麼喜歡吃呢?過了很多年我都沒有想明白,而大人的解答也總是說很好吃,一點也不苦之類,要不就是說苦瓜清熱去火,吃了對身體好。奇怪的是,喝中藥我都不覺得苦,唯獨吃不了苦瓜的苦。半生,也可以說是到了人生的一半的時候,才慢慢欣賞苦惱之中帶來的滋味,愈吃愈覺得這種苦味比甜酸和辣更深一層,喜歡上了,代表我們已經可以吃苦,人生已經安逸。」後來聽到陳奕迅的《苦瓜》,好像明白了點什麼。就像小孩子一開始只喜歡吃糖,其他的都不喜歡吃。
  • 苦瓜未必苦,人生實苦,最怕活夠半生還咽不下苦瓜
    喜歡苦瓜的朋友問到:你們不覺得吃完苦瓜嘴巴裡會有甘甜的味道嗎?仔細回味一下,確實也是,苦瓜的苦過後,舌尖上會有淡淡的甘甜,沁人心脾。苦瓜再苦,哪有人生苦小時候吃苦瓜,總覺得太苦,看著大人面不改色地吃完一塊又一塊的苦瓜,總覺得厲害。後來,苦瓜依然很苦,只不過我們能默默地咽下去了,還能說一句味道不錯,這可能就是成長。再後來,吃苦瓜,方知苦瓜再苦哪有生活苦!
  • 佛說:人生有三大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看開放下才能解脫
    佛說:人生有三大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有多少人,在這些痛苦之下經受著無盡的折磨。而這些苦,往往不是外界強加給自己,而是來自於內心,只是因為看不開、放不下才無法得以解脫。有些時候,痛苦無法遠離,並非真正不能遠離,皆是源於,自己不肯放過自己。
  • 對別人不要太心軟了,會活得很苦
    不懂得拒絕,心軟的人,總是會活得很累。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善良」,都會被珍惜,被感恩。 我們行走於世,有時對別人不要太心軟了,會活得很苦。
  • 人生的路,悲喜都是自己的;生活的苦,累與不累都得自己受
    失意時,心寬點,才不為失意所苦。快樂時,淡定點,才不為得意所惑。憂傷時,從容點,才不為心殤所困。得意時,平常點,才不為喜心所狂。情別時,乾脆點,才不為煩憂所纏。情聚時,淡然點,才不為情感所傷。世界上,沒有不變的永恆,沒有不變的風景,不過,也沒有跨不過的坎,過不去的事。早安!2、身在塵世,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要經歷一場寒風和苦雨。我們每走一段路,都會遇到一道坎,或高或低。
  • 「紅塵有苦自我生」:人在紅塵,這三個人會活得很苦,有你嗎
    是啊,人在紅塵,難免會有諸多苦會一一來到我們的身邊,但是,這些苦,很多都來自我們內心深處的「放不下」。面對紅塵中的這些苦,這三個人會活得特別的辛苦,大家進來看看有你嗎?人在紅塵,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為了滿足自己的七情六慾,我們不得不進入世俗的生活。有的人,在這個世俗的生活中,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夠定位好自己的人生,他們知道有些事容易「月盈則虧,水滿則溢」,他們懂得了取捨,懂得如何留取生命中更有價值的東西,而會捨棄那些無謂的利益紛爭。有人說,這樣的人,是活得清高,活得孤芳自賞了。
  • 萬般皆苦,唯有自渡
    這兩天,刷到一則備忘錄消息,偶然覺得生命恍惚,互發覺得人生在世逃不過俗氣。那天晚上我在客廳坐了很久,半夜續起了一支煙,老爸聽到打火機的聲音走了過來,怎麼答應相親了?我苦笑了一聲,該相就相嘛,順其自然,反正最後都是要結婚的。我爸沉默了一會沒說話。
  • 生活的苦與累
    生活再苦,工作再累,都不要放棄力。無論結果怎樣,至少過程沒有遺憾,我們曾努力過。今年突發的新冠疫情,讓人們更清楚地看到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生命是個人唯一的財富!
  • 為什麼說耳朵比較薄的人,生活會比較苦呢?有科學依據嗎?
    為什麼說耳朵比較薄的人,生活會比較苦呢?有科學依據嗎?中國的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中國老百姓的智慧都是由祖輩們流傳下來的。通常到鄉下拜訪一些老人的時候,第一次見面老人們總會拉著小孩子的手,說個沒完比如小孩子的面相手相如何如何,以後會有什麼樣的成就之類的。就這樣看看面向和手相就能猜測孩子以後的人生命運好不好走之類的,雖說現在是科學的社會,這些迷信的看法不用太在意,但是對於家裡的長輩來說這非常重要的,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科普一下為什麼說耳朵比較薄的人,生活會比較苦呢?有科學依據嗎?
  • 寫給所有女人的婚戀忠告:你不吃賺錢的苦,就要吃婚姻的苦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說:「為什么女人也要賺錢?」有一個回答我非常喜歡:「因為你不吃賺錢的苦,就會吃婚姻的苦」。好的婚姻不一定全靠錢,但一定離不開錢。錢是女人的鎧甲和底氣,也是婚姻的必備條件,一個願意自己賺錢的人,從來不會因為錢跟誰在一起,也不會因為錢離開誰。賺錢很苦,但不賺錢會更苦。
  • 人這一輩子,熬過這三種「苦」,好日子就不遠了
    網上一直有句很流行的話:「人生如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要苦一陣子。」是的,生而為人,誰都免不了要受點苦,也只有經歷了那種種坎坷,才能去收穫更多的甜。如果你熬過了這幾大「苦」,好日子就不遠了!成長的苦楊絳先生在《一百歲感言》裡說:「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做人實在是夠苦。」
  • 內心傷感語錄:心裡苦的語句,心裡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太多苦壓抑心裡無法訴說,說也不會有人懂,而有時一首歌卻唱出人內心的苦。2. 心裡很不是個滋味,有苦說不出,委屈的又一個人躲著默默的流淚,以後吸取教訓就是了,有啥好委屈的。3. 一團亂麻,還能說什麼,一切的一切都搞的心神不寧,整天為一件事情不能落實而愁,心裡有苦說不出,發洩不出來,直至崩潰~4. 心裡有苦說不出,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不是忙,就是怪!
  • 人生苦短,都該為自己活一次
    那便是人生苦短,我們每個人都該為自己好好活一次。時代變化如此,快節奏生活的我們,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更多的問題,什麼才是有意義的人生。我們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每個人為父母,為孩子,為老公,為妻子。可是你為自己活過一次嗎?有愛過自己嗎?如果沒有,那麼請為自己活一次吧。
  • 說了,苦就是脆弱,喜就是炫耀;不說,苦是堅強,喜是低調
    做人,不言是智慧,不語是聰明,苦有苦的樂,喜有喜的悲,苦在心中,自己去感受,喜在心頭,自己去品嘗,說與不說都要自己去體會,去感受,說了,苦就是脆弱,喜就是炫耀;不說,苦是堅強,喜是低調。每個人都有幾處不為人知的傷,自己的淚,自己擦,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幸福,自己感受,無論是遭遇痛苦還是欣喜,既不要一蹶不振,也不要驕傲得意,要擁有一顆平常心,遇事不大喜大悲,這才是成熟穩重的表現。生活從來都是智慧的較量,人生本就悲喜無常,走過一段歲月,我們終將懂得喜而不語,低調不炫的意義。
  • 如果一個人說的話會越來越少、習慣沉默,說明他苦受多了
    經歷過苦難,很多人才知道,人生的路不是那麼好走。可以說,苦難是伴隨著我們成長的,每個人多少都會遇到一些困難。適當的受苦,確實能讓一個人更加的了解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但一個人苦受多了,這四個地方就會變得不一樣。
  • 早安勵志心語:你吃過的苦,終將照亮你前進的路
    【導讀】在泰戈爾的《渡》中有這樣一句話:堅定你的信念吧,我的心,天會破曉的。希望的種子深藏在泥土裡,它會發芽的。睡眠,像個花蕾,會向太陽打開它的心,而沉默也會找到它的聲音。白天是近在眼前了,那時你的負擔變成「禮物」,你受的苦將照亮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