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 對佛教的人來說, 是肉體痛、心裡不安、心靈不滿足等。如果用佛教《四聖諦》解釋, 【苦】大論云:「眾生有三種身苦:老、病、死; 有三種心苦:貪、嗔、痴。」 。
娑婆世界, 處處都是苦, 不滿足, 求不到, 心生不滿是苦, 貪念連續不斷,想過去、想未來、想現在,煩惱不斷。2020年是一個非常時期, 收入少了令人不滿,不滿的情緒令人感到生活當中缺了什麼,總是有些地方不太對、不太夠,因此老是想要彌補缺陷、整頓現狀,以便多得到一點安樂。
去年大家可以出國旅遊, 人在享樂時,總會「快樂」, 當失去了這份「快樂」就令人煩惱, 煩惱累積, 就是痛苦。黎讀者害怕失去樂,她試圖把樂留住, 她一直跟我說她感到不滿。
苦, 最基本有三種:
1) Suffering of Pain
這種「苦」很矛盾, 有情是苦, 無情也是苦, 五蘊皆空,「蘊」,舊譯叫「陰」,新譯叫「蘊」。五蘊都是因緣和合而有,是無常、是不實。《般若心經》說:「照見五蘊,度一切苦厄。」 五蘊不空, 是有情, 是苦, 那麼一無所有, 本來是樂才對, 為何還是苦,道理很簡單, 因為我們犯五毒, 我們貪工資高, 我們貪享樂。Suffering of Pain 是蘊含二種苦, 一種是缺乏物質(沒有房子, 沒有工作) 的痛苦, 一種是心靈(沒有愛)的苦, 因此叫「苦苦」。
2) Suffering of Change
這種苦是不滿足引起的, 他/她們有飯吃, 有房子住, 本來是不苦, 可是他/她們要求很高, 他/她們要吃山珍海味, 要住高樓大廈, 要用名牌手袋, 他/她們天天追求最好的, 當有一天失去或名氣被破壞, 他/她們更苦, 這種苦叫「壞苦」。
3) Pervasive Suffering)
沒有貧窮的痛苦, 沒有富貴的痛苦, 就是沒苦嗎?當然不是, 我們學佛要精進, 我們要明白, 我們來到娑婆世界, 不是「有」「沒有」就沒有苦, 而是有很多「苦」陪伴我們。
A) 老, 衰弱是避不開, 是苦。
家人朋友的離去, 被拋棄, 是苦。
C) 無明, 不學佛, 不修行,是苦。
D) 病,再加上饑渴、疾病、風雨、寒熱、癌症等, 等死, 是苦。
我們把這種苦稱為「行苦」, 亦即是無常,難免成、住、敗、空,令身心感到煩惱,就叫「行苦」。
在六道中往返流離,人生怎能沒有苦, 為何小小事就叫苦連天,人生本來就苦,你天天叫苦, 能解決問題嗎? 佛教認為,一切生存是苦。生活中當然有苦有樂,為何只記住自己的苦而不行善幫助眾生離苦?筆者跟你說, 苦集滅道就是滅苦的方法,要依著八正道(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思維、正精進)的道理,來面對人生,最後能夠離苦得樂, 解脫生死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