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幾多「苦」?三苦、八苦、十一苦

2020-12-03 心止傳統文化

苦, 對佛教的人來說, 是肉體痛、心裡不安、心靈不滿足等。如果用佛教《四聖諦》解釋, 【苦】大論云:「眾生有三種身苦:老、病、死; 有三種心苦:貪、嗔、痴。」 。

娑婆世界, 處處都是苦, 不滿足, 求不到, 心生不滿是苦, 貪念連續不斷,想過去、想未來、想現在,煩惱不斷。2020年是一個非常時期, 收入少了令人不滿,不滿的情緒令人感到生活當中缺了什麼,總是有些地方不太對、不太夠,因此老是想要彌補缺陷、整頓現狀,以便多得到一點安樂。

去年大家可以出國旅遊, 人在享樂時,總會「快樂」, 當失去了這份「快樂」就令人煩惱, 煩惱累積, 就是痛苦。黎讀者害怕失去樂,她試圖把樂留住, 她一直跟我說她感到不滿。

苦, 最基本有三種:

1) Suffering of Pain

這種「苦」很矛盾, 有情是苦, 無情也是苦, 五蘊皆空,「蘊」,舊譯叫「陰」,新譯叫「蘊」。五蘊都是因緣和合而有,是無常、是不實。《般若心經》說:「照見五蘊,度一切苦厄。」 五蘊不空, 是有情, 是苦, 那麼一無所有, 本來是樂才對, 為何還是苦,道理很簡單, 因為我們犯五毒, 我們貪工資高, 我們貪享樂。Suffering of Pain 是蘊含二種苦, 一種是缺乏物質(沒有房子, 沒有工作) 的痛苦, 一種是心靈(沒有愛)的苦, 因此叫「苦苦」。

2) Suffering of Change

這種苦是不滿足引起的, 他/她們有飯吃, 有房子住, 本來是不苦, 可是他/她們要求很高, 他/她們要吃山珍海味, 要住高樓大廈, 要用名牌手袋, 他/她們天天追求最好的, 當有一天失去或名氣被破壞, 他/她們更苦, 這種苦叫「壞苦」。

3) Pervasive Suffering)

沒有貧窮的痛苦, 沒有富貴的痛苦, 就是沒苦嗎?當然不是, 我們學佛要精進, 我們要明白, 我們來到娑婆世界, 不是「有」「沒有」就沒有苦, 而是有很多「苦」陪伴我們。

A) 老, 衰弱是避不開, 是苦。

家人朋友的離去, 被拋棄, 是苦。

C) 無明, 不學佛, 不修行,是苦。

D) 病,再加上饑渴、疾病、風雨、寒熱、癌症等, 等死, 是苦。

我們把這種苦稱為「行苦」, 亦即是無常,難免成、住、敗、空,令身心感到煩惱,就叫「行苦」。

在六道中往返流離,人生怎能沒有苦, 為何小小事就叫苦連天,人生本來就苦,你天天叫苦, 能解決問題嗎? 佛教認為,一切生存是苦。生活中當然有苦有樂,為何只記住自己的苦而不行善幫助眾生離苦?筆者跟你說, 苦集滅道就是滅苦的方法,要依著八正道(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思維、正精進)的道理,來面對人生,最後能夠離苦得樂, 解脫生死流轉。

相關焦點

  • 佛法概念 ‖ 什麼是三苦、八苦、百苦
    智者大師在《法界次第初門》中定義:「苦以逼惱為義,一切有為心行,常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故名為苦」藏教的觀點中,世間一切皆是諸苦所現,不論三界、六道、九地、乃至二十五有,依正二報,無不是苦。苦有多義,所謂三苦、八苦、百苦等,另如何離苦,四教如何觀待苦,今分別略說。
  • 東華帝君去凡間參詳的八苦,實為佛家八苦,最後一苦為苦之根本
    東華帝君去凡間參詳的八苦,實為佛家八苦,最後一苦為苦之根本人生八苦,就連東華帝君也參詳不透,佛家講透徹了這八苦的根源東華帝君要投身凡間,去參詳人生八苦,這在九重天,也是一樁不大不小的新聞。帝君要去參詳的這人間八苦,到底都是什麼呢?
  • 八苦論與十一苦說的異與同
    對苦不苦的命題,可以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向解釋,關鍵是需要共識。傳統社會能接受印度佛教,跟我們的歷史文化有關,就是說二方面的基礎文化共振比較好,對佛教的八苦說與十一苦說也是比較認同的。八苦說分三段,就是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與求不得,最後是五蘊盛這八苦。第一段生老病死是自然苦的歷程,對應著壞空成住的世界,意味著人生與世界命運相聯;第二段的愛別離、怨憎會與求不得這三苦,名氣大用處廣;第三段五盛蘊苦是八苦的總結,五蘊指人,盛喻意人生欲望追求強烈本身就苦。
  • 人間為何是苦的?「三苦」和「八苦」所指為何?
    所以,很多人會說,我活得很快樂啊,我根本沒有苦,天天大魚大肉,卡拉ok,男女欲樂,哪有苦啊?那是因為心太粗糙了,皆以苦為樂,或者苦中作樂而已。佛把世間的苦分為「八苦」,所謂「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苦」。又把這些苦,進一步歸納為分為三種苦:「苦苦、壞苦、行苦」。
  • 我們為什麼會覺得人生苦,怎麼才能讓自己由苦轉樂?
    而長大後,工作,生活,成家,賺錢......反正一路走來,總有這樣那樣的事讓你停不下腳步。坐下來靜靜思考的時候,細數下來,一輩子沒有幾件讓自己一想起來就眼角泛起笑紋的事。後來,讀了佛經,慢慢對人生有了點點認識。《法華經·譬喻品》:「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這幾句話是形容我們娑婆世界的。人世間的苦又是什麼呢?
  • 為什麼佛教說「人生是苦」?明白了這2點,會讓你更加積極樂觀
    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佛門中所說的這樣一句話,叫做「眾生皆苦,唯有自度」,為什麼佛教會說人生是苦的呢?明白了這2點,面對生活,你會更加的積極樂觀。很多人在並未深入佛法中時,因為聽聞到佛教智慧語句的隻言片語,和他人的片面評價,就認為學佛是逃避人生,是悲觀不積極的體現。同時還會把這句「人生是苦」拿出來,作為自己論證的站腳點。那麼佛教真實是悲觀厭世不積極的嗎?
  • 心裡有苦,不要逢人就傾訴,自己的苦,自己感悟
    生活實苦,人人都有難以言說的傷,家家都有難以訴說的苦,事事都有無可奈何的梗,再苦,再難,再累,只能冷暖自知,苦樂自渡,痛而不語,苦而不言,不聲張,不抱怨,自己的路要學會自己走。自己的不幸遭遇,自己知道就好,自己把它藏在心裡,不要逢人就說,你的訴苦,不會換來他人的同情,也換不回現狀的改變,唯有自渡。
  • 生活的苦與累
    生活再苦,工作再累,都不要放棄力。無論結果怎樣,至少過程沒有遺憾,我們曾努力過。今年突發的新冠疫情,讓人們更清楚地看到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生命是個人唯一的財富!
  • 苦瓜未必苦,人生實苦,最怕活夠半生還咽不下苦瓜
    苦瓜再苦,哪有人生苦小時候吃苦瓜,總覺得太苦,看著大人面不改色地吃完一塊又一塊的苦瓜,總覺得厲害。後來,苦瓜依然很苦,只不過我們能默默地咽下去了,還能說一句味道不錯,這可能就是成長。再後來,吃苦瓜,方知苦瓜再苦哪有生活苦!
  • 「紅塵有苦自我生」:人在紅塵,這三個人會活得很苦,有你嗎
    但是,紅塵有苦,苦自我生。」是啊,人在紅塵,難免會有諸多苦會一一來到我們的身邊,但是,這些苦,很多都來自我們內心深處的「放不下」。面對紅塵中的這些苦,這三個人會活得特別的辛苦,大家進來看看有你嗎?有的人,在這個世俗的生活中,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夠定位好自己的人生,他們知道有些事容易「月盈則虧,水滿則溢」,他們懂得了取捨,懂得如何留取生命中更有價值的東西,而會捨棄那些無謂的利益紛爭。有人說,這樣的人,是活得清高,活得孤芳自賞了。其實,人在紅塵,萬般苦惱,真的是「自我生」,我們如果沒有真正地學會取捨,真的會活得很苦很苦的。
  • 這4個生肖再苦再累都一個人扛,雖活得辛苦但也有後福!
    佛說一個人一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我們之所以會覺得自己活得很累很辛苦也全是在這「八苦」之中,但事實上一個人一生的苦難幾乎也是固定的,現在辛苦一點以後就相對輕鬆,正所謂「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苦難是一個人的必修課,更是一個人的試金石。
  • 《耶穌二十苦》,一首歌,把耶穌的一生都唱盡了
    熟悉聖經故事情節的人可以看得出來,《耶穌二十苦》的歌詞就是概括了耶穌的生平事跡,信徒通過這首歌的學習和反覆詠唱,就可以潛移默化對耶穌一生以及偉大使命有了清晰的概念。 下面分析一下這首歌曲的歌詞: 耶穌受的苦,我們當記熟,晝夜裡思想,必定有幫助。
  • 說了,苦就是脆弱,喜就是炫耀;不說,苦是堅強,喜是低調
    做人,不言是智慧,不語是聰明,苦有苦的樂,喜有喜的悲,苦在心中,自己去感受,喜在心頭,自己去品嘗,說與不說都要自己去體會,去感受,說了,苦就是脆弱,喜就是炫耀;不說,苦是堅強,喜是低調。寡言的人,心中有大智慧,懂得為人處世之道,懂得進退自如,有知無言,心中清楚,但不說破,選擇沉默,不妄自菲薄,不八卦,不多事,生活中自然少了是是非非,他們不會把世間的紛紛擾擾放心上,更不會受幹擾,而是專注的做自己的事情,修練自己的心性。懂得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明白言多無益,語多傷人,言多必失,所以就不會輕易言說。
  • 頭像丨吃的苦中苦 睡得心上人
    頭像丨吃的苦中苦 睡得心上人 每晚八點 我在這裡等你
  • 願你悟透「四聖諦」,用離苦得樂的智慧利劍,在餘生披荊斬棘
    人生在世,伴隨我們一生的「八苦」也是佛門「四聖諦」之一。「四聖諦」也稱「四諦」,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的合稱。當年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成道後,在古印度婆羅奈國的鹿野苑初次對阿若懦陳如等五個比丘宣講四諦、八正道等原始佛教基本教義。佛教史上稱這次說法為「初轉法輪」。為什麼要把說法稱為「轉法輪」呢?
  • 苦齋菜吃過嗎?客家人稱苦齋婆,俗語:苦齋葉苦,常吃好比人參補
    苦齋菜你吃過嗎?客家人稱苦齋婆,俗語:「苦齋葉苦,常吃好比人參補」苦齋,學名敗醬草,廣東客家人稱其為苦齋婆或苦齋麻,為野生草本植物,四季常見,可食,味極苦,因味道另類,聞起來有一股類似「臭腳丫子」的氣味,讓人很容易識別。
  • 凌晨2點,3000萬人在微博醒著: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也許,只有在夜深人靜時,人們才願意卸下面具,放下防備,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示出來:沒有誇大、沒有抱怨,只有淡淡地表達自己的苦。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以及五取蘊苦,留言裡,已經佔盡了。
  • 生活有苦有累,卻依然要快樂面對!
    至於生活的苦累,大家便只能愁眉苦臉無精打採,宛如一隻戰敗的公雞。其實,無論驚喜還是勞累,都是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每個人無論如何也要面對。喜與樂,傷與悲,學會用一顆坦然的心去對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憂過去,不慮未來。生活中的苦累,每個人都有機會體驗。因為這些苦累不會錯過世界的任何一個人,而會精準地落在每一個人的身上,你可以選擇沉淪,也可以選擇反抗。
  • 人生很累很苦,走著走著,就散了,看著看著,就累了
    原來這些年,他痊癒的只是外表,有一種傷,它深入骨髓,在你看不見的地方肆虐。慢慢的,走著走著,就散了,回憶都淡了;看著看著,就累了,星光也暗了;聽著聽著,就醒了,開始埋怨了;回頭發現,你不見了,突然我亂了。
  • 「苦花魚」回來了
    浙江日報 麗水遂昌,有一種當地百姓口中的「苦花魚」,已經絕跡了20多年。苦花魚對水質要求極高,一般生活在海拔300米以上的山澗溪流中,也被稱作「清流女王」。最近,聽說消失多年的苦花魚回來了。冬日,記者來到遂昌垵口鄉。地跨錢塘江、甌江兩大水系的垵口,是遂昌的飲用水源保護地。儘管是冬季,苦花魚的蹤跡難覓,我們還是驅車來到該鎮石倉村碰碰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