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以上名數分別之前,先了解什麼是苦。
智者大師在《法界次第初門》中定義:「苦以逼惱為義,一切有為心行,常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故名為苦」
藏教的觀點中,世間一切皆是諸苦所現,不論三界、六道、九地、乃至二十五有,依正二報,無不是苦。
苦有多義,所謂三苦、八苦、百苦等,另如何離苦,四教如何觀待苦,今分別略說。
一、什麼是三苦?
即所謂苦苦、壞苦、行苦。
1、苦苦
凡夫有漏之身,眾苦交聚,冷、熱、飢餓、疾病等之苦惱,生心身之苦惱,謂從彼苦緣,逼而生惱,故名苦苦。
另如譏諷、辱罵、拳打腳踢、外加刀杖等緣,一切惡環境的逼迫等,能生內惱,有情之心身本來是苦,再加外緣,從苦生苦,故曰苦苦。
2、壞苦
又叫作變異苦,樂境變壞的苦,對所愛的人或物,在發生變化、破壞、死亡時的苦惱,所謂樂極生悲,如富貴子弟一旦失敗所受的苦,故名壞苦。
另,即身中地、水、火、風等四大,互相侵,互相壞,曰壞苦。
又,諸可意之樂受法,生時為樂,壞時逼惱身心之苦,亦稱壞苦。
3、行苦
受世之無常轉變之苦惱,謂之行苦。「行」者,遷流之義,一切有為法,遷流於三世,剎那變化,無常住安穩,如幼而轉老,壯而忽病,生而忽死,此皆無常轉變所生之苦,故曰行苦也。
《法界次第初門》中曰:「常為無常遷動,即是行苦也。」
《摩訶止觀》曰:「念念流炎,是為行苦。」
《楞嚴經》云:「譬如瀑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
今明三苦,有別有通。
若分別而論,三苦即別對三受。
苦受,從苦緣生,情覺是苦,即苦苦也;
樂受,樂壞時生苦,即是壞苦;
不苦不樂受,常為無常遷動,即是行苦。
若通論三苦,則三受通有三苦,不具說。
二、什麼是八苦?
生命的中所有的痛苦,都可以在以下八苦中找到。
1、生苦,有此生命者,即是眾苦所依,所有的大小煩惱皆依身而有。
2、老苦,青春不再,身形變壞,體弱形枯,神衰智鈍。
3、病苦,不論大病小病,令諸根痛患,坐臥不安。
4、死苦,四大分離,抽筋拆骨,令心神恐怖驚懼。
5、愛別離苦,雖屬親密恩愛,但難免生離死別。
6、求不得苦,希望不遂,欲得偏失,喜歡的就是得不到。
7、怨憎會苦,和討厭的人在一起,卻無法避免。
8、五蘊熾盛苦,五蘊色身眾苦聚集,如火熾然,焚燒身心,前七苦外所有其他諸苦皆收攝在此苦之中。
三、什麼是百苦
三界二十五有,每一「有」,各有生、住、異、滅四相,合之便是百苦。簡而言之,生、住、異、滅就是無常,無常就是苦。
四、引證如何離苦
上座部《法句經》云:
昔四比丘論世苦事:一雲淫慾惱人;一雲饑渴逼體;一雲嗔恚擾亂;一雲驚怖恐懼。各執己是,競謂他非。佛知遂問,比丘具答。
佛言:汝等所論,不究苦義。身為諸苦之本,眾患之原,當求寂滅,此最為樂。

五、四教分別論苦
1、藏教:此教詮生滅四諦,生、異、滅,三相遷移,三界二十五有,依正二報,皆是苦。
2、通教:此教詮無生四諦,當體即空,故苦無逼迫相
3、別教:此教詮無量四諦,故苦有無量相
4、圓教:此教詮無作四諦,故陰、入、界皆如,無苦可舍,煩惱即是菩提
四教對苦的認知不同,故離苦之法亦不同,不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