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概念 ‖ 什麼是三苦、八苦、百苦

2020-12-05 釋振法

在談以上名數分別之前,先了解什麼是苦。

智者大師在《法界次第初門》中定義:「苦以逼惱為義,一切有為心行,常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故名為苦」

藏教的觀點中,世間一切皆是諸苦所現,不論三界、六道、九地、乃至二十五有,依正二報,無不是苦。

苦有多義,所謂三苦、八苦、百苦等,另如何離苦,四教如何觀待苦,今分別略說。

一、什麼是三苦?

即所謂苦苦、壞苦、行苦。

1、苦苦

凡夫有漏之身,眾苦交聚,冷、熱、飢餓、疾病等之苦惱,生心身之苦惱,謂從彼苦緣,逼而生惱,故名苦苦。

另如譏諷、辱罵、拳打腳踢、外加刀杖等緣,一切惡環境的逼迫等,能生內惱,有情之心身本來是苦,再加外緣,從苦生苦,故曰苦苦。

2、壞苦

又叫作變異苦,樂境變壞的苦,對所愛的人或物,在發生變化、破壞、死亡時的苦惱,所謂樂極生悲,如富貴子弟一旦失敗所受的苦,故名壞苦。

另,即身中地、水、火、風等四大,互相侵,互相壞,曰壞苦。

又,諸可意之樂受法,生時為樂,壞時逼惱身心之苦,亦稱壞苦。

3、行苦

受世之無常轉變之苦惱,謂之行苦。「行」者,遷流之義,一切有為法,遷流於三世,剎那變化,無常住安穩,如幼而轉老,壯而忽病,生而忽死,此皆無常轉變所生之苦,故曰行苦也。

《法界次第初門》中曰:「常為無常遷動,即是行苦也。」

《摩訶止觀》曰:「念念流炎,是為行苦。」

《楞嚴經》云:「譬如瀑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

今明三苦,有別有通。

若分別而論,三苦即別對三受。

苦受,從苦緣生,情覺是苦,即苦苦也;

樂受,樂壞時生苦,即是壞苦;

不苦不樂受,常為無常遷動,即是行苦。

若通論三苦,則三受通有三苦,不具說。

二、什麼是八苦?

生命的中所有的痛苦,都可以在以下八苦中找到。

1、生苦,有此生命者,即是眾苦所依,所有的大小煩惱皆依身而有。

2、老苦,青春不再,身形變壞,體弱形枯,神衰智鈍。

3、病苦,不論大病小病,令諸根痛患,坐臥不安。

4、死苦,四大分離,抽筋拆骨,令心神恐怖驚懼。

5、愛別離苦,雖屬親密恩愛,但難免生離死別。

6、求不得苦,希望不遂,欲得偏失,喜歡的就是得不到。

7、怨憎會苦,和討厭的人在一起,卻無法避免。

8、五蘊熾盛苦,五蘊色身眾苦聚集,如火熾然,焚燒身心,前七苦外所有其他諸苦皆收攝在此苦之中。

三、什麼是百苦

三界二十五有,每一「有」,各有生、住、異、滅四相,合之便是百苦。簡而言之,生、住、異、滅就是無常,無常就是苦。

四、引證如何離苦

上座部《法句經》云:

昔四比丘論世苦事:一雲淫慾惱人;一雲饑渴逼體;一雲嗔恚擾亂;一雲驚怖恐懼。各執己是,競謂他非。佛知遂問,比丘具答。

佛言:汝等所論,不究苦義。身為諸苦之本,眾患之原,當求寂滅,此最為樂。

萬年寺

五、四教分別論苦

1、藏教:此教詮生滅四諦,生、異、滅,三相遷移,三界二十五有,依正二報,皆是苦。

2、通教:此教詮無生四諦,當體即空,故苦無逼迫相

3、別教:此教詮無量四諦,故苦有無量相

4、圓教:此教詮無作四諦,故陰、入、界皆如,無苦可舍,煩惱即是菩提

四教對苦的認知不同,故離苦之法亦不同,不具說。

相關焦點

  • 東華帝君去凡間參詳的八苦,實為佛家八苦,最後一苦為苦之根本
    東華帝君去凡間參詳的八苦,實為佛家八苦,最後一苦為苦之根本人生八苦,就連東華帝君也參詳不透,佛家講透徹了這八苦的根源東華帝君要投身凡間,去參詳人生八苦,這在九重天,也是一樁不大不小的新聞。帝君要去參詳的這人間八苦,到底都是什麼呢?
  • 人間為何是苦的?「三苦」和「八苦」所指為何?
    所以,很多人會說,我活得很快樂啊,我根本沒有苦,天天大魚大肉,卡拉ok,男女欲樂,哪有苦啊?那是因為心太粗糙了,皆以苦為樂,或者苦中作樂而已。佛把世間的苦分為「八苦」,所謂「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苦」。又把這些苦,進一步歸納為分為三種苦:「苦苦、壞苦、行苦」。
  • 人生有幾多「苦」?三苦、八苦、十一苦
    苦, 對佛教的人來說, 是肉體痛、心裡不安、心靈不滿足等。如果用佛教《四聖諦》解釋, 【苦】大論云:「眾生有三種身苦:老、病、死; 有三種心苦:貪、嗔、痴。」 。娑婆世界, 處處都是苦, 不滿足, 求不到, 心生不滿是苦, 貪念連續不斷,想過去、想未來、想現在,煩惱不斷。2020年是一個非常時期, 收入少了令人不滿,不滿的情緒令人感到生活當中缺了什麼,總是有些地方不太對、不太夠,因此老是想要彌補缺陷、整頓現狀,以便多得到一點安樂。
  • 八苦論與十一苦說的異與同
    對苦不苦的命題,可以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向解釋,關鍵是需要共識。傳統社會能接受印度佛教,跟我們的歷史文化有關,就是說二方面的基礎文化共振比較好,對佛教的八苦說與十一苦說也是比較認同的。八苦說分三段,就是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與求不得,最後是五蘊盛這八苦。第一段生老病死是自然苦的歷程,對應著壞空成住的世界,意味著人生與世界命運相聯;第二段的愛別離、怨憎會與求不得這三苦,名氣大用處廣;第三段五盛蘊苦是八苦的總結,五蘊指人,盛喻意人生欲望追求強烈本身就苦。
  • 為什麼佛教說「人生是苦」?明白了這2點,會讓你更加積極樂觀
    你是因為什麼才接觸到的佛教?又為何會點開這篇文章呢?是因為想要了解佛教,還是說其實你是更想了解自己?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佛門中所說的這樣一句話,叫做「眾生皆苦,唯有自度」,為什麼佛教會說人生是苦的呢?明白了這2點,面對生活,你會更加的積極樂觀。
  • 我們為什麼會覺得人生苦,怎麼才能讓自己由苦轉樂?
    《法華經·譬喻品》:「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這幾句話是形容我們娑婆世界的。人世間的苦又是什麼呢?一、「八苦」和「三苦」1、「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愛離別、怨憎會、五蘊熾盛。
  • 願你悟透「四聖諦」,用離苦得樂的智慧利劍,在餘生披荊斬棘
    人生在世,伴隨我們一生的「八苦」也是佛門「四聖諦」之一。「四聖諦」也稱「四諦」,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的合稱。當年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成道後,在古印度婆羅奈國的鹿野苑初次對阿若懦陳如等五個比丘宣講四諦、八正道等原始佛教基本教義。佛教史上稱這次說法為「初轉法輪」。為什麼要把說法稱為「轉法輪」呢?
  • 佛理:什麼是「三法印」,為什麼說它是判定佛法真偽的標準?
    但是文字也只是假名而已,怎麼樣來判定什麼才是佛陀所講的真正的佛法呢?於是就有了這「三法印」的理論。正式將其列為「法印」,是大乘佛教中觀派龍樹菩薩所著的《大智度論》:「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龍樹菩薩說如果能通達這三者無礙,那就相當於得到了佛法的印鑑;如同世間的公文,憑藉印鑑可以確認公文的真假,憑藉這「三法印」可以識別真佛法與假佛法。
  • 佛法小知識48:苦集滅道是什麼意思?
    舉報   苦集滅道是一個經常用到的佛教用語,佛經中也經常出現,比如《心經》中就有「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的經文,那麼苦集滅道是什麼意思呢
  • 什麼是「四聖諦」?什麼是「八正道」?離苦得樂,修行並不難
    什麼是「四聖諦」,什麼是「八正道」,頓悟人生,離苦得樂,修行並不難01四聖諦諦就是真理的意思,四諦就是關於宇宙人生的四種真理。四諦分別是苦集滅道。苦諦,就是說世間一切都是苦的,苦是苦,比如生老病死;同時,樂也是苦。
  • 佛說「八苦」,有「愛別離苦」,還有一苦叫「怨憎會苦」
    佛說「八苦」,其中一苦就是「愛別離苦」。與相愛的人分手,自然是苦不堪言,苦中之苦。「八苦」中還有一苦,叫「怨憎會苦」,把冤家仇人拴在一塊,自然也是苦不堪言,苦中之苦。可是,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若「不以色事他人」,那又用什麼去侍候先生男士呢?像那種男子喜新厭舊、離婚拋妻的事,在我國廣大農村乃至城市,決非絕無僅有。我國廣大婦女秉承傳統美德,既做人妻,又做人母,身上的擔子本已夠重。按理,本該得到男人的更多關愛,更多安慰,然而男人卻偏偏不這樣想。由此,在婚姻問題上,女人的悲劇可就多了。
  • 生活的苦與累
    苦嗎?苦,各行各業的人都很辛苦地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累嗎?累,多想想身邊的人,多看看周圍的人,現實中有更多的人在更苦更累的環境中超負荷工作。多點換位思考,彼此就多些理解。
  • 這4個生肖再苦再累都一個人扛,雖活得辛苦但也有後福!
    佛說一個人一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我們之所以會覺得自己活得很累很辛苦也全是在這「八苦」之中,但事實上一個人一生的苦難幾乎也是固定的,現在辛苦一點以後就相對輕鬆,正所謂「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苦難是一個人的必修課,更是一個人的試金石。
  • 《耶穌二十苦》,一首歌,把耶穌的一生都唱盡了
    熟悉聖經故事情節的人可以看得出來,《耶穌二十苦》的歌詞就是概括了耶穌的生平事跡,信徒通過這首歌的學習和反覆詠唱,就可以潛移默化對耶穌一生以及偉大使命有了清晰的概念。 下面分析一下這首歌曲的歌詞: 耶穌受的苦,我們當記熟,晝夜裡思想,必定有幫助。
  • 對話陳劍鍠:在苦的當下,才可以提升生命的意義
    教授,我們還有什麼資格談生命的意義?因為生活實在太痛苦了,請您先回答這個問題。陳劍鍠教授:因為在苦當中才能夠看到生命的意義。佛法講的是苦集滅道「四聖諦」,苦諦,諦就是我們看到那個真實,諦就是諦理詳實,就是事情的真相,我們的確是在苦當中,這是事實,所以苦。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苦是一個真實的事情。
  • 海濤法師 【 你如果沒有苦,你就不會精進 】
    普渡眾生、離苦得樂、破迷啟悟;弘揚佛法佛學,修身為本、教學為先,願以所學,度眾群迷!我們如果不能聽聞佛法,不信因果,不了解輪迴的道理,我們來做人會很命苦很命苦。像我們家臺北迪化街黃家,算親戚朋友有錢的太多了。但是我看到他們拿刀在互砍、搶財產,很惡毒,我從小光看這個我就怕了。
  • 共修|下士道三惡趣苦CD9-02
    因為現階段,有很多說法或是在學習的時候,都會認為,學習了那麼多,煩惱卻不會調,學習有什麼用?只要說出這一句話,你就謗法了,因為不能說「學有什麼用?」。如果換成說「學習那麼多,要懂得調煩惱」,這樣的言說會比較好,而不要說「學那麼多,也不會調,學有什麼用?」這一點要注意!因為,佛法是佛陀經過三大阿僧祗劫修行所說出來的法,而你卻認為,學習沒有用?不可以這樣講。
  • 說了,苦就是脆弱,喜就是炫耀;不說,苦是堅強,喜是低調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苦而不言,喜而不語。苦而不言,是堅韌;喜而不語,是低調。做事,最講究的是堅韌,你是忍者,即便身在困境,也能奮力自救,悲喜自渡,大苦當前,臥薪嘗膽,不自怨自艾,不悲戚,不服輸,積極向上,潛心修煉 ,最後成就一個真正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