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小知識48:苦集滅道是什麼意思?

2020-11-29 網易新聞

2020-11-24 13:18:20 來源: 涼生永隔三秋夢

舉報

  苦集滅道是一個經常用到的佛教用語,佛經中也經常出現,比如《心經》中就有「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的經文,那麼苦集滅道是什麼意思呢?

  

  苦集滅道又叫做四聖諦,佛陀因證悟「緣起」成佛,但因「緣起」概念複雜,為使信眾易於理解而將緣起拆解為苦集滅道,它們是釋迦牟尼佛證悟後宣說的四條真諦,也是佛法的基本內容。

  苦集滅道看上去是是一個像成語的詞,一眼看去也難以明白其中含義,但實際上只要把它拆解成苦、集、滅、道四個概念就相對來說容易理解許多,事實上,四聖諦也是由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所構成。

  

  苦諦指的是人世間所有的苦,如病痛之苦、得不到之苦等;集諦指的是產生痛苦的原因,如貪婪、報復等,滅諦又叫做苦滅聖諦,指的是生一切苦被消除、解脫後的狀態,即涅槃的狀態,道諦指的是達到滅諦的方法,即證悟佛法、達到涅槃的方法,在四聖諦中,集諦是因,苦諦是果,道諦是因,滅諦是果,不過苦諦、集諦是世間法的因果,而道諦、滅諦是涅槃解脫的因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佛教中小乘、中乘、大乘、一乘是什麼意思?
    一般大家都知道佛教中有大乘、小乘之說,但具體什麼意思,不一定都很明白。其實佛教不僅有小乘和大乘,還有中乘和一乘,但大家可能見到的不多。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看看一乘、大乘、中乘、小乘都有什麼意義。乘。
  • 佛法僧三寶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經常講的佛法僧三寶,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佛。「佛」這個字,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翻譯過來是「智慧、覺悟」的意思。那為什麼不直接翻譯成「智慧、覺悟」,而採用音譯呢?什麼時候把妄想、執著斷得乾乾淨淨了,我們的佛性就重新恢復了。釋迦牟尼佛已經覺悟成佛,是過來人,講的是他親證的事實真相,所以稱佛為「佛寶」。二,法。法就是佛法,狹義上講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法,廣義上講就是覺了宇宙人生一切的萬事萬法。佛教中經常講佛法無邊,所覺的對象沒有邊際,能覺的智慧也沒有邊際,其實這就是我們的本能,也就是佛性。
  • 什麼是真正佛法?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認識,什麼是佛法?按照我們常規的認識,寫在佛經上的,就是佛法,就像在現實生活中,寫在法律條文中的文字就是法律一樣。但是,佛法並不是佛經上寫的那些文字,而且,也不是釋迦摩尼佛說的那些話。這些,我們一般都以為是佛法的,其實都不是佛法。這是我們的誤解!那麼,什麼是佛法呢?
  • 釋淨空: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是佛法裡面講的不生不滅
    我們的見性也放光,見到什麼都是明亮的,那就不應該見到黑暗。既遇到暗的境界來的時候,那好了,原來明的見性的自體豈不就是斷滅?又換了一個,換了一個什麼?換了一個見暗的自體。哪有這種道理,體還能常常換嗎?體是本真,絕不能夠隨時更換,所見的境界可以常常換,能見的見性怎麼能常常換?不能常常換。要是以空為自然之體,見性只會見空,絕不能見塞。可是我們實際上情形怎麼樣?
  • 佛法開示:什麼是信佛,信為道源功德母,很多人理解錯了
    說到修行佛法,很多初學佛人並沒有真正地理解這個信佛的意思,往往成了妄執心,成了流於片面,非常偏執的我見。真正的信佛的意思,其實是體悟、信解的意思,什麼是體道,就是悟道。親自悟到菩提真義,見到這個世間一切的實質。
  • 佛理:什麼是「三法印」,為什麼說它是判定佛法真偽的標準?
    佛教是古印度釋迦牟尼所創,傳說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都是現場講經說法,在那個時候,佛教信徒、僧侶組織直接跟從佛陀修行,所聽得的佛法當然是真經。佛陀所傳授的修行法門,據說有八萬四千,這八萬四千實際也只是虛說,就是很多的意思,修行的門徑很多很多,佛陀在世的時候,修行者可以向他當面請教修行法門的正確與否。釋迦牟尼滅度以後,他的弟子迦葉尊者在王舍城召集了佛陀其他500名弟子,把佛陀所說的經典,進行一番背誦、審定,系統地記載下來,才有了我們後世所說的佛經。但是文字也只是假名而已,怎麼樣來判定什麼才是佛陀所講的真正的佛法呢?
  • 你聽到的這些鳥叫聲都是在演說佛法
    不單單是有這些殊勝之處,西方極樂世界這些鳥所發出來的聲音,還可以演說出佛法。演字有形容的意思,因為很多佛法的道理很深奧,把他比喻形容出來才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明白。暢字,有宣揚、疏通兩種的意思,因為許多佛法的道理,很細,把他宣揚、疏通地講出來,才能更好地使這種道理完全顯明白。
  • 什麼是「四聖諦」?什麼是「八正道」?離苦得樂,修行並不難
    什麼是「四聖諦」,什麼是「八正道」,頓悟人生,離苦得樂,修行並不難01四聖諦諦就是真理的意思,四諦就是關於宇宙人生的四種真理。四諦分別是苦集滅道。苦諦,就是說世間一切都是苦的,苦是苦,比如生老病死;同時,樂也是苦。
  • 聽聞佛法是─隨其志願,自然得聞
    極樂世界的解脫功德,我們簡單提出三點:第一、隨願聞法:極樂世界聽聞佛法是─隨其志願,自然得聞。他不一定要到講堂,像我們在娑婆世界,你在你家裡面,是聽不到佛法的,很多的嘈雜聲、電視聲,你聽法一定要來到講堂。
  • 佛法初學者:懂「知見」通「善知識」,必可明心開悟
    最擔心的是因福德不具而不能值遇真善知識,若能值遇真善知識,又恐慢心遮障,於真善知識所教導之正理無法信受輕易嫌謗,就像《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欲參禪悟道,宜先親近善知識,聞法閱經建立佛法基本知見。所謂善知識,是指過去現在諸佛、三藏十二部經、大乘菩薩僧及其著作。
  • 大乘佛法的背景,學佛人一定要了解!
    但是佛陀滅度之後,很多教義沒辦法抉擇,有很多問題沒辦法解決,於是學佛的以出家人為主的修行團體,展開了首先對經文教義的討論,然後是研究。從一開始的佛教開放性的狀態,進入到一種封閉式的、相對於世隔絕的狀態,這對佛教來說是教義能夠深入開展,能夠體系化、理論化。但是對民眾來講,是越來越難懂,越來越不容易懂。因為走上哲學化,特別是經院哲學的路數以後,佛教教義越來越深,很難懂。
  • 談對大乘佛法與大乘經典的粗淺認識——成軍
    因此,後學在此談一點個人對大乘佛法與大乘佛經來源的認識,希望對於大家客觀地看待這個問題有點幫助,更希望論壇上諸學修有成的前輩大德能夠予以指正。首先,現有的大小乘經典,都是由後世弟子多次集結而逐漸形成文字的。真正形成文字,大約是從佛滅後150年的阿育王時期開始的。古印度長期處於多國家和城邦的分裂狀態,民族、語言種類很多。
  • 《金剛經》中講的「般若」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有六種版本,大同小異,最流行的就是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部經講什麼呢?就是經題上的這個「般若」,般若就是智慧,但不是普通的智慧。經題的意思就是,以如金剛般銳利的大智慧到彼岸。到底什麼是「般若」呢?今天我們就專門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 佛法:一句名言背後的境界,被日本宮本武藏和中國禪宗推崇備至
    尤其是其中的一句「佛擋殺佛,魔擋殺魔」,更是讓我覺得霸氣無比,雖然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只是單純的覺得這一句話代表著可以與天地爭鋒的精神與境界,所以格外覺得讓人提氣。那麼為什麼禪宗的前輩大德們為什麼要用佛來佛斬這句話來形容自己宗門所修的佛法境界呢?難道是對自己所信仰的佛祖還有什麼不滿,以至於有什麼仇什麼怨以至於要用如此殺氣騰騰的字眼呢?
  • 成佛妙道: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善知識復有四輩:一者欲鬥,止之;二者欲隨惡知識,諫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勸令治生;四者不喜經道,教令信喜之。 「惡知識復有四輩: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三者見人有急時,避人走;四者見人死亡,棄不視。」 佛言:「擇其善者從之,惡者遠離之。我與善知識相隨,自致成佛。」
  • 佛法開示:直心是道場,為道日損,終至無為
    佛法清淨平等,如果說討好某個師父,供養的最多,他就獲得的法最多,加持最多,他就最容易覺悟。這樣的想法是極其痴妄的。如果說某個師父因為這些世俗的心理而對求法者產生了偏見,另眼相待。那麼這樣的師父他亦不得正法。失了本心清淨,所言皆是虛妄,無有是處。見道者的心是清淨的,老子在《道德經》中言: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終至無為。這個「損」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越學道越損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