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小乘、中乘、大乘、一乘是什麼意思?

2021-01-16 國學雜談

一般大家都知道佛教中有大乘、小乘之說,但具體什麼意思,不一定都很明白。其實佛教不僅有小乘和大乘,還有中乘和一乘,但大家可能見到的不多。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看看一乘、大乘、中乘、小乘都有什麼意義。

乘。是古代對車輛的總稱,所有的車都叫做乘,古代這個字讀勝音,現在讀加減乘除的乘。乘當動詞講的時候,意思是運載,運輸。在佛教中的意思,就是把這些人運載到涅槃彼岸,了生脫死。古時候最大的車是馬車,皇上坐六匹白馬拉車,白馬也叫大白牛,這是最大的車,在佛教中比喻一乘;牛車比喻大乘;鹿車比喻中乘;羊拉的車比喻小乘。

什麼是一乘?《法華經》就是一乘,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直接證得八地以上果位。

什麼是大乘?也叫菩薩乘,修菩薩道,修六度,自度度他,不但能了生死出三界,還能出十法界,達到究竟涅槃,證得初地菩薩,這是大乘。

什麼叫小乘?也叫聲聞乘,修的法門的是四諦,就是苦集滅道,只求清淨寂滅,自己度脫,證得阿羅漢果。

什麼叫中乘?也叫緣覺乘,位於小乘和大乘之間,修行法門是十二因緣,證的是闢支佛果。

為什麼佛法分了這麼多乘呢?

其實佛陀在出世講法的時候,本想直接講一乘佛法《法華經》,但是很無奈,因為眾生根器不等,有的人不能相信,有的人聽不明白,所以佛也沒有其他辦法,只能先講小、中、大三乘佛法,幫助大家慢慢提升智慧水平。

佛先講阿含,講了十二年,這是小乘;然後是方等,講了八年,是中乘;再就是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這是大乘;大家根器提升了,有智慧能夠接受,有善根福德能夠奉行,最後八年開始講法華,在法華會上,佛給大家授記,這是一乘,大家這就算畢業了。

這就是佛陀的一個教學過程,他是有次序的,由淺入深,由小而大,好比我們上學,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我們上學的目的,都想讀研究生,拿到最高學位,但是得一步步來,先從小學學起,最後拿到最高學位,那就等於是究竟涅槃了。

四乘之中,只有一乘是究竟說,其餘三乘都是方便說。因為眾生迷悟深淺不同,有的迷的很深,你直接講一佛乘,他根本無法接受,得不到利益,只能慢慢引導,這叫方便,但終極目標,都是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大家經常聽講佛法要契理契機,契理就是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早晚都會成佛;契機就是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所以佛才分別講了四乘佛法,就是為了適應眾生的不同根機,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最終目的都一樣,沒有什麼分別。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很多對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這樣一種分法,在這種分法中,它們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大乘佛教傾向於渡人,幫助別人解脫,而小乘佛教則傾向於自渡,主要讓自己解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想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得從原始佛法的根源開始說起。原始佛法一共有三乘,分別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可以說是佛法的三個階段。
  • 中國人的根性最適合大乘佛教,那麼大乘佛教的特點是什麼呢?
    中國的佛學,向來是大小乘兼修並具,顯教密教通行不悖的,儘管從大乘佛學的立場來看小乘,並非究竟的佛法,但學習大乘,仍然須以小乘的戒、定、慧三學作為基礎,不但如此,如以乘道來說,中國佛學,等於有五乘的階梯:第一人乘,學佛先要從做人開始,凡人倫道德,應該注重的事,都須一一作到,以期達到為善去惡,而止於至善的境界。由人乘升華,可以達到第二天乘的進修,天人是從做人的至善而生。
  • 大乘佛法的背景,學佛人一定要了解!
    昌樂法師講解《妙法蓮華經》第八課首先,大乘佛教的時代背景,就是自佛陀那個時代開始,大家就遵循佛陀的教導。但是佛陀滅度之後,很多教義沒辦法抉擇,有很多問題沒辦法解決,於是學佛的以出家人為主的修行團體,展開了首先對經文教義的討論,然後是研究。
  • 佛教:大乘佛法的判攝!
    一、前言釋尊一生說法四十五年,教示弟子以「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的四聖諦,令無數弟子得以消除生命中的憂悲惱苦,證入徹底解脫之涅槃境界。在他以八十歲那年入滅之後,佛教隨著弟子們的受持、傳承、弘化,在印度各地弘揚。在佛滅一百年後,更得到阿育王的信仰及大力推動,令佛法迅速地分布於印度以至其它地區去。
  • 談對大乘佛法與大乘經典的粗淺認識——成軍
    大乘佛法經歷了自佛陀初轉法輪始的兩千五百年,已經傳入中國兩千年,其修證方法為無數前賢所親證,並且在事實上作為整個世界佛教的主幹延續至今。到了近代,由於作為大乘佛法傳承主體之一的漢地佛法的衰微,部分人將目光投向了傳承了佛法中被漢地、藏地祖師判教定為小乘佛法的一脈——南傳上座部佛教。
  • 佛教聖僧鳩摩羅什的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
    導語:說道佛教傳人,人們大多了解的都是玄奘西天取經。之後還被改編成為經典著作《西遊記》被後人所流傳至今,但是事實上玄奘的取經是他對於佛教的信念堅持,真正將佛教傳入中原並且發揚光大的則是西域高僧鳩摩羅什。
  • 淨土宗:乘佛願力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入大乘正定聚
    本人於二〇〇五年曾經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講過《淨土資糧——信願行》。這十年來,隨著對淨土法門修學的深入,愈加體會到信願行的內涵如大海般深廣。在二〇一五年東林寺第八屆淨土宗弘法人才培訓班上,本著教學相長的心態,與大家進一步交流探討淨土宗的一些核心話題。
  • 內外道修習佛教密法的差異
    續上篇(什麼是密咒金剛乘?)內外道修習密法的差異佛教歷史上,一直有「大乘是不是佛所說」的爭議。對此,龍樹菩薩提出了諸多理由說大乘是佛說。清辨論師—龍樹菩薩的弟子—於其著作的《中觀心要論》及自釋《思擇焰論》中,也詳細說明了大乘是佛說。
  • 《小乘》《大乘》《大乘密宗》修行的成就果位
    根據《雜阿含經》《俱舍論》等經論中所述,按照修行證悟程度,次第獲得四沙門果,其先後階段依次為:1.須陀洹果,三界無明中的見惑斷盡的果位,也稱為入流,預流,逆流。意思是離開凡夫已經初步進入聖道的法流,逆流的意思,是進入聖者果位,逆生死的瀑流而上。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讚嘆地藏菩薩的功德、乘般若智慧之力!
    #地藏十輪經·修習大乘的根基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有十卷,為唐朝玄奘大師所翻譯,共八品。內容是贊歉地藏菩薩的功德,並且敘述如來依地藏菩薩之問,而由本願力成就十種佛輪,能夠破除末世的十種惡輪。《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地球之巔與大乘至極之法
    不用說,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地理常識,那就是位於中尼邊界的喜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瑪峰則是地球之巔,珠峰在地球上為我獨尊。而在佛法中也有一法,可以稱得上是佛法之巔,唯我獨尊!什麼樣的法是大乘至高無上極致之法呢?那就是願生彌陀佛國的淨土之法。《往生論注》曰:「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怎麼理解這句話就是大乘至極之法呢?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嚴格地說,如果沒有這些大乘經典,今天意義上的佛教八宗就無從圓滿建立。換言之,如果沒有大乘修多羅藏,也就沒有今天的「中國佛教」之存在!——其為中國佛教的大根大本,可以明見。對於「大乘是佛說」的論證和強調,正是為了維護中國佛教的慧命,保持中國佛教的特色。什麼是「佛說」?
  • 日本400年古寺引入機器觀音,宅圈中有哪些奇葩的佛教梗?
    那這次,阿正就來和大家聊聊宅圈中的那些佛教梗吧~~01修功德「功德」是佛教裡一個很好玩的概念,佛子們可以用念佛、誦經、布施和放生等方法積累功德。對於我等XXX教徒來說,修功德簡直和遊戲裡的積累經驗一毛一樣。
  • 這幾種動物,在佛教中代表著什麼?現在知曉還不晚!
    這4種常見的動物,在佛經中有什麼寓意,看完恍然大悟!No1、羊羊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屬於一種非常常見的動物。而你可知,他在佛教經藏之中所代表的寓意是什麼?其實「羊」在佛教的經典之中,通常用來比喻凡夫不能分辨世間法與修行,只知一味放任自己的「貪、嗔、痴」三毒,貪戀「色、聲、香、味、觸」五欲。
  • 「佛教冷知識」佛教中的那些動物還有這樣的寓意
    獅子、象、牛等這些我們常見的動物,雖身處畜生道,在佛教中卻常常出現,如成為諸佛菩薩的坐騎等。佛教中也常有很多動物譬喻,關於慈悲仁德、教化說理,以眾所周知的動物形象,寥寥數語點明深刻的佛法。獅子騎獅文殊獅子是百獸之王,常用來比喻佛陀的無畏和巨大威力。
  • 大乘佛教經典《心經》是偽經麼?
    大乘佛教經典《心經》是釋迦牟尼所說的嗎?《心經》,《金剛經》可以說是大乘佛教最廣為流傳的經典了。大多數人接觸佛教也是最先看這兩本。然而,《心經》真的是釋迦牟尼所說嗎?看看《心經》說了些什麼。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佛教十宗之金剛頂宗(密宗)
    密宗簡要密宗,又稱為真言宗、金剛頂宗、毘盧遮那宗、秘密乘、金剛乘。綜合各國的傳承,統稱為「密教」。密教興起於印度大乘佛教晚期七世紀至十一世紀間,直至印度佛教全面被破壞滅亡為止。密教雖在印度消失,卻在中國、西藏、日本、韓國傳播開來,成為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傳至西藏,形成了以密教為骨幹的藏教特色。乃至今日與禪、淨土,同為世界佛教的主流之一。
  • 中國大乘佛教僧人提倡素食的由來
    中國大乘佛教提倡素食的由來而素齋才是遠離葷腥的漢地佛教飲食傳統,它與素食的根本不同在於其中還有五辛的忌諱,五辛即:蔥、韭菜、大蒜,小蒜(一種類似韭菜的野生蒜,根莖均可食)、興渠(此物只有印度有,中國並無)。佛經中記載食用五辛的人常為龍天護法所嫌棄,會遠避之。出家人吃齋在佛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早期的佛教僧人三衣一缽,不起爐灶,以託缽乞食為生,別人布施什麼就接受什麼,所以只能隨緣。
  • 農曆五月五日 實叉難陀開始翻譯《大乘入楞伽經》
    2016年6月9日,農曆五月五日,實叉難陀開始翻譯《大乘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唐(武周)實叉難陀譯。武周久視元年五月五日,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在洛陽始譯此經。《楞伽經》宣說世界萬有皆由心所造,認識作用之對象不在外界而在於內心,結合如來藏思想與唯識阿賴耶識思想,為代表印度後期大乘佛教思想之經典,是法相宗所依六經之一。
  • 金剛經13——先阿含小乘,後般若大乘,佛陀的講經次第
    就像是一個人家財萬貫卻不願意施捨一文,而另一個人雖然只有一文卻願拿出來分享,從本身能力來說前者肯定遠遠大於後者,但對社會,對眾生,對世界的貢獻和影響力來說後者反而要超過前者一樣。但是各位師兄們千萬別誤會,覺得大乘就比小乘殊勝云云,並非如此,其實小乘乃是大乘的基礎,如果小乘都修不好大乘也肯定不究竟,就像是下面的地基打不好,上面的樓房也肯定是搖搖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