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根性最適合大乘佛教,那麼大乘佛教的特點是什麼呢?

2021-01-21 老陽私塾

老陽按:當初達摩祖師,為什麼前來我們中國,就是因為我們中國具備大乘根性,現在禪宗連印度都沒有了,只在中國有。

中國的佛學,向來是大小乘兼修並具,顯教密教通行不悖的,儘管從大乘佛學的立場來看小乘,並非究竟的佛法,但學習大乘,仍然須以小乘的戒、定、慧三學作為基礎,不但如此,如以乘道來說,中國佛學,等於有五乘的階梯:第一人乘,學佛先要從做人開始,凡人倫道德,應該注重的事,都須一一作到,以期達到為善去惡,而止於至善的境界。由人乘升華,可以達到第二天乘的進修,天人是從做人的至善而生。第三為小乘的聲聞乘,包括厭離世間,修習四諦——苦、集、滅、道的小乘行者。超此以上,便為第四的緣覺乘,從十二因緣的原理,觀察世間的緣聚緣散,緣生緣滅,便遺世獨立,超然物外的小乘行者。第五才為大乘的菩薩道,所謂「菩薩」,是梵語「菩提薩睡」(覺悟有情)的譯音,它包括自利、利他以及佛果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意義,如用中文直譯的意義來說,菩薩便是「覺有情」,又名為「大士」或「開士」,用現代語來說,便是多情的慈悲救世的得道者,後來中國文學上有「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的句子,實在是辭藻美麗的恰當寫照。

大乘菩薩道,復有三種行徑:(1)先求自利,如從小乘出世修行等入手。等到自利成就,才來利他。(2)先為利他,後求自利。(3)自利、利他同時並進。總之,大乘的行為,是身人世而心出世的,是以濟世救眾生為基礎的,是可以犧牲自我而救世救人的。大乘的觀看一切眾生,都是與我同體而發生慈悲的願力,大乘的慈悲利物,是無條件,無要求的,絕對的自發自覺的救世心腸,綜合以上兩個觀念,便名為「同體之慈,無緣之悲」。

大乘思想的體系,是擴充小乘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法門,構成六度(六波羅蜜)或十度的層次。所謂六度:

(1)布施。大乘思想是以布施入手的,因為一切眾生,都是從自我自私的貪求,而造成苦果,大乘以盡其我之所有,我之所屬,徹底作為布施,以滿足眾生的欲望,以感化眾生的慳貪。布施又分三種:一為外布施,即以財物身命等做布施,又名財布施,以知識學問智慧等作布施,為法布施,二為內布施,使自己內心放下一切貪慾的心,三為無畏布施,給一切眾生以平安、安全、無恐怖、精神上的支持與保障。

(2)持戒。從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開始,至於起心動機,無一非戒律,大乘的戒律,不但是行戒形戒,實際上,完全為誅心之論的心戒,例如為善的動機而為求名,即犯大乘菩薩之戒,其中運用之妙,實在不是片言可盡。

(3)忍辱。簡單地說大乘忍辱,有兩句話,已可概其大要,即「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統統為了慈悲救世而出發,而且要做到內心了無忍辱的觀念存在,才算忍辱。(4)精進。就是隨時隨地,勤奮努力求證的恆心,所以精進,與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與後面的禪定、般若為伴侶,無論進修哪一度門,都是須精進不懈方可,它是積極的為善,不是消極的等待為善。

(5)禪定。包括小乘四禪八定與九次第定的內容,擴而充之,至於動中、靜中,在內、在外,無時、無處、無一而不在禪定中的境界,上至上升天堂而享樂,下至下人地獄度眾生,都要剎那不離禪定以自處。

(6)般若。般若為梵語,如用中文的譯義,等於智慧,但中文的智慧,往往與聰明相通,聰明在佛學上,被稱為「世智辨聰」,是由於感官的靈敏,和耳聰目明而來,並不足以代表般若內涵的智慧。般若的智慧,有五項內義:一為實相般若,是證悟宇宙萬有生命的本體,與心性根源的智德。二為境界般若,是由心性本能所生起的各種差別境界,包括精神世界的種種現象。三為文字般若,是由智慧所發出哲學的文學,與語言的天才。四為方便般若,是智慧運用的方法,包括所有學術知識的範疇。五為眷屬般苦,概括由前五度而來的道德行為的德性。

以上自布施到排定五個次序,都是大乘的勵行至善之德的基本,由力行善德而至於自啟其牖,達到般若智慧成就的極果,所以大小乘佛學的最高成就,都是注重智慧的解脫、智慧的成就,並非盲目的信仰。復由六度成就的擴展,作為利世利人的人世輔翼,便有另外四度的成立:

(7)方便善巧。精進自利利他的方法。

(8)願。是對眾生永恆無盡的慈悲願力,所以大乘菩薩為發願拯救世間,便有「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堅誓名言。

(9)力。由堅貞不拔的誓願生起自利利他的偉大願力。

(10)智。終於達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成佛果的大智度門。

後記:這就是中國佛教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很多對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這樣一種分法,在這種分法中,它們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大乘佛教傾向於渡人,幫助別人解脫,而小乘佛教則傾向於自渡,主要讓自己解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想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得從原始佛法的根源開始說起。原始佛法一共有三乘,分別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可以說是佛法的三個階段。
  • 佛教:大乘佛法的判攝!
    二、古代大德的判攝由於部派系統和大乘系統的經典是隨著佛教的信仰同時傳入,中國人只從經典的內容上理解,缺乏歷史背景的認識,因此認為所有經典都是佛在世時親口所說,並依此來接受其中義理,作為信受基礎。時間一久,傳來及翻譯的經典愈來愈多,內裡的義理或有不同、或有矛盾,引起了不少解釋上的困難和爭論。
  • 佛教中小乘、中乘、大乘、一乘是什麼意思?
    一般大家都知道佛教中有大乘、小乘之說,但具體什麼意思,不一定都很明白。其實佛教不僅有小乘和大乘,還有中乘和一乘,但大家可能見到的不多。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看看一乘、大乘、中乘、小乘都有什麼意義。乘。
  • 佛教聖僧鳩摩羅什的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
    導語:說道佛教傳人,人們大多了解的都是玄奘西天取經。之後還被改編成為經典著作《西遊記》被後人所流傳至今,但是事實上玄奘的取經是他對於佛教的信念堅持,真正將佛教傳入中原並且發揚光大的則是西域高僧鳩摩羅什。
  • 中國大乘佛教僧人提倡素食的由來
    中國大乘佛教提倡素食的由來五臺山龍泉寺對於佛教社會上真正了解的人並不多,有的人甚至從來沒有接觸過。但是,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卻是婦孺皆知的,那就是出家人茹素的生活習慣。而素齋才是遠離葷腥的漢地佛教飲食傳統,它與素食的根本不同在於其中還有五辛的忌諱,五辛即:蔥、韭菜、大蒜,小蒜(一種類似韭菜的野生蒜,根莖均可食)、興渠(此物只有印度有,中國並無)。佛經中記載食用五辛的人常為龍天護法所嫌棄,會遠避之。出家人吃齋在佛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早期的佛教僧人三衣一缽,不起爐灶,以託缽乞食為生,別人布施什麼就接受什麼,所以只能隨緣。
  • 大乘佛教經典《心經》是偽經麼?
    大乘佛教經典《心經》是釋迦牟尼所說的嗎?《心經》,《金剛經》可以說是大乘佛教最廣為流傳的經典了。大多數人接觸佛教也是最先看這兩本。然而,《心經》真的是釋迦牟尼所說嗎?看看《心經》說了些什麼。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內容提要:19世紀以來,深受歐美學風浸潤的日本佛學界,開始著力於以文獻考據為能事、以剝離信仰為特點的所謂「現代佛教學術研究」,疑古之風盛行。其間,北傳佛教佔主導地位的大乘信仰及其命脈所系的大乘經受到質疑,逐漸在學術界形成了「大乘非佛說」的主流意識,並大有滲透教界、動搖中國佛教根本基石的危險。
  • 談對大乘佛法與大乘經典的粗淺認識——成軍
    大乘佛法經歷了自佛陀初轉法輪始的兩千五百年,已經傳入中國兩千年,其修證方法為無數前賢所親證,並且在事實上作為整個世界佛教的主幹延續至今。到了近代,由於作為大乘佛法傳承主體之一的漢地佛法的衰微,部分人將目光投向了傳承了佛法中被漢地、藏地祖師判教定為小乘佛法的一脈——南傳上座部佛教。
  • 關於大乘是不是佛說的
    大乘佛法一定是佛說,但不一定是印度悉達多太子說。為什麼佛教內部對這個爭議大呢?首先就是我們把佛和印度的悉達多太子等同起來了。所以我們一想到佛,就想到印度的悉達多太子。然後呢,專家就去考證,說印度悉達多太子沒說過這些經。然後呢,佛教內部就說,有。結果呢現在大家都比較相信專家的,變成大乘佛教非佛說,就很有市場了。
  • 大乘佛法的背景,學佛人一定要了解!
    昌樂法師講解《妙法蓮華經》第八課首先,大乘佛教的時代背景,就是自佛陀那個時代開始,大家就遵循佛陀的教導。但是佛陀滅度之後,很多教義沒辦法抉擇,有很多問題沒辦法解決,於是學佛的以出家人為主的修行團體,展開了首先對經文教義的討論,然後是研究。
  • 佛教:三論宗,復起於攝山,奠定了大乘佛學的基礎
    這三部經典是大乘中觀派的主要經典,三論宗就是以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為根本經典的佛教宗派。鳩摩羅什將三論譯出後,研習者很多,蔚然成風。但鳩摩羅什及弟子僧肇死後,中觀思想曾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沉寂,直至僧朗在攝山棲霞寺重新弘揚三論思想,又經僧詮、法朗再傳至隋朝吉藏,才眾人之集大成,正式創立了論宗。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地球之巔與大乘至極之法
    什麼樣的法是大乘至高無上極致之法呢?那就是願生彌陀佛國的淨土之法。《往生論注》曰:「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怎麼理解這句話就是大乘至極之法呢?這裡先把書名號內的文字略解一下,然後再作分解。首先我們看書名號中「無量壽經」這幾個字,曇鸞大師在解題時說道:「『無量壽』,是安樂淨土如來別號。
  • 內外道修習佛教密法的差異
    續上篇(什麼是密咒金剛乘?)內外道修習密法的差異佛教歷史上,一直有「大乘是不是佛所說」的爭議。對此,龍樹菩薩提出了諸多理由說大乘是佛說。清辨論師—龍樹菩薩的弟子—於其著作的《中觀心要論》及自釋《思擇焰論》中,也詳細說明了大乘是佛說。
  • 佛教之圓覺經原文及譯文
    大乘人不一定發大乘清淨心,即是有些人發心修行、要成佛,是因為看到眾生苦,就發心要度眾生,他有大乘的心,但是並沒有依大乘的清淨法來發心,而這裡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就是菩薩依大乘清淨法來發心。什麼叫做依大乘清淨法呢?就是遠離諸病。以佛法說,眾生的種種煩惱、知見都是"諸病"。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常、樂、我、淨四個顛倒。
  • 大乘般若《金剛經》破執思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既然說是一個國家的傳統歷史文化文化,那麼,傳統的以儒釋道三家為綱領的「釋家,」到底屬不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呢?很多人對此有疑問,每個人的觀點也不同。其實,從古印度的佛教史,在到中國的佛教史去探究與理解,佛教中國化的背後,給佛教帶來了太多的變革,但我們也不能否認佛教是古印度的由來。所以,就有人把中國禪宗納入為中國的傳統國學當中。
  • 【93期】漢傳佛教的素食主義:影響中國改變世界
    發生在六世紀中國佛教場域中的這段關於佛教教義是否戒殺與素食的論爭,可以說是一件意味深長的事件,它不僅決定和影響了中國漢傳佛教以素食主義為特色的生活傳統,也塑造與規範了中國人俗世生活中的許多習行與禮儀。佛教來源於印度,而在原始印度佛教的法流中,初期上座部的戒律並沒有對肉食的嚴格禁制,中國漢傳佛教對於肉食的禁制是與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有關的。
  • 《小乘》《大乘》《大乘密宗》修行的成就果位
    小乘聲聞與緣覺主要修持苦,集,滅,道四諦十六行相,斷除六道輪迴的根~我執。根據《雜阿含經》《俱舍論》等經論中所述,按照修行證悟程度,次第獲得四沙門果,其先後階段依次為:1.須陀洹果,三界無明中的見惑斷盡的果位,也稱為入流,預流,逆流。意思是離開凡夫已經初步進入聖道的法流,逆流的意思,是進入聖者果位,逆生死的瀑流而上。
  • 佛教三寶指的是什麼?
    佛教三寶,也就是佛寶、法寶、僧寶,通稱「佛、法、僧」。佛教三寶是佛教教法與證法的核心。佛寶,指已經成就圓滿佛道的一切諸佛。要成就圓滿佛道,則必須修成佛身也佛德。佛身有三:法身、報身、應化身。佛德也有三:智德、斷德、恩德。
  • 佛陀都沒有吃素,可為什麼到了漢傳佛教中就一定要吃素呢?
    供養什麼就吃什麼,沒有分別心,沒有貪心,但是同樣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這是佛陀在世的時候傳達給眾比丘的本意,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尤其是傳到了中國之後,這種思想就變得大相逕庭了。 漢傳佛教佛教中的部派非常之多,中國的佛教主要是大乘的漢傳佛教,在佛教剛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出家人是可以吃肉的,但是也要通過乞食的方式。但是改變中國出家人飲食方式的,是歷史上極為特別的一個皇帝——梁武帝。
  • 為啥同為佛教,日本地區僧人能吃肉,而中國和尚只吃素食齋?
    在大眾的眼中,信佛之人是不能夠吃肉的,但也有人了解到,日本的佛教是允許和尚吃肉的,那麼事實究竟如何呢?佛家弟子到底能不能吃肉?如果之前能。那麼又是因為什麼,不吃肉成為了中國和尚的一種標籤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扒一扒事實的真相。佛有大乘小乘之分佛教一直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分,而這兩者在對待"吃不吃肉"這個問題上可是有截然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