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宗的三論,是指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龍樹的弟子提婆的百論。這三部經典是大乘中觀派的主要經典,三論宗就是以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為根本經典的佛教宗派。
鳩摩羅什將三論譯出後,研習者很多,蔚然成風。但鳩摩羅什及弟子僧肇死後,中觀思想曾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沉寂,直至僧朗在攝山棲霞寺重新弘揚三論思想,又經僧詮、法朗再傳至隋朝吉藏,才眾人之集大成,正式創立了論宗。
因主張「諸法性空」,三論宗也稱「法性宗」。但天台宗和華嚴宗有時也自稱法性宗,所以三論宗又稱「空宗」。
三論宗的發展可分三階段,羅什門下僧肇、道融的思想被稱為「關內義」,攝山系的僧朗、僧詮、法朗的思想被稱為「山門義」,吉藏集三論教義之大成而創立三論宗,他的思想被稱為「新龍樹、提婆是公元2世紀時印度的高僧,其中提婆是龍樹的弟子。
早期大乘般若思想大約於公元1世紀時已經產生,但只是一些零散的陳述。龍樹、提婆將早期的般若思想整理成一個較為系統的思想體系,寫成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著作,奠定了大乘佛學的基礎。
龍樹、提婆之後,中觀思想又先後傳承至羅喉羅、青目至西域沙車國王子須利耶蘇摩,然後傳至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在西域時,就「專弘般若性空之教,為四方學者所宗,道流西域,聲被東國」。
後秦弘始三年,姚興迎請鳩摩羅什至長安,中觀學說也由鳩摩羅什傳入中土鳩摩羅什在長安弘傳大乘思想,將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譯成漢語,傳給弟子。跟隨他的弟子很多,但只有僧肇「精純守一」,繼承並發揚了三論的思想。
僧肇寫了物不遷、不真空、般若無知、涅槃無名四論來闡述他的中道空觀思想,合稱為肇論,被推為三論學的中國經典。為與後來興起於南朝的三論思想相區別,鳩摩羅什和僧肇以及弟子僧朗的思想被稱為「關中舊義。」
鳩摩羅什和僧肇為三論宗的成立奠定了基礎,但尚沒有正式形成宗派,後來創立三論宗的吉藏將他們並稱為「什肇」,認為自己是傳承了正宗「什肇之學。」
因為鳩摩羅什的巨大影響力,什肇之學曾一時流行於北方。但在鳩摩羅什、僧肇之後,北方又值戰亂,僧徒四散,三論所代表的中道空觀思想衰落了,幾十年間未聞有學者:「妙音中絕六七十載」,直到南朝的蕭梁時期,才由遼東人僧朗於攝山重新振興。
僧朗,生卒年不詳,本是高句麗的遼東城人,於齊未建武年間來到江南。他先到鐘山草堂寺,後來又到了攝山棲霞寺。僧朗曾經向法度學習經論,擅長華嚴、三論之學,因為常住攝山,也被稱為「攝山大師」。
當時的江南流行成實宗的學說。僧朗批評了成實派,大力弘揚三論學的般若性空思想,認為「玄旨所明,惟存中觀」。僧朗學識廣博,善於表達,「為性廣學,思力該普,凡厥講論,皆能講說」。
梁武帝敬仰僧朗的學識,「深見器重」,曾於南朝梁天監十一年,派僧懷、智寂、僧論等十人跟隨僧朗在攝山學習「三論」之學。而梁武帝原本信奉成實論思想,因為僧朗的緣故,後來也轉而學習三論了。
名士周顆也拜僧朗為師,並著有三宗論一書,通過「空假名」「不空假名」、「假名空」三宗地互相駁難來肯定「假名空」的中觀觀點。皇帝和士紳對三論宗的熱衷,大大推動了三論思想的傳播。
僧朗的弟子中,只有僧詮繼承了三論之學的法統。僧詮在攝山止觀寺繼續傳播三論之學,號稱「山中師」,同樣很受歡迎。據說因為聽講的人太多,以至會場太熱,汗溼衣服,只好每講一次經就換一次衣服:
「常眾千餘,福慧彌廣。所以聽侶雲會,揮汗屈膝,法衣幹領,積散恆結。每一上座,輒易一衣」。僧詮又傳法朗、慧布、智辯、慧勇四弟子,世稱「詮門四哲」。
法朗再傳吉藏,由吉藏總結了歷代三論學說,創立了三論宗。僧朗、僧詮、法朗,都主要在攝山活動,所以也稱為「攝山系」。他們的努力使三論之學「攝嶺相承」的同時,也成為梁陳二代佛學的主流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