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論宗,復起於攝山,奠定了大乘佛學的基礎

2020-12-05 歷史國學教堂

三論宗的三論,是指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龍樹的弟子提婆的百論。這三部經典是大乘中觀派的主要經典,三論宗就是以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為根本經典的佛教宗派。

鳩摩羅什將三論譯出後,研習者很多,蔚然成風。但鳩摩羅什及弟子僧肇死後,中觀思想曾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沉寂,直至僧朗在攝山棲霞寺重新弘揚三論思想,又經僧詮、法朗再傳至隋朝吉藏,才眾人之集大成,正式創立了論宗。

因主張「諸法性空」,三論宗也稱「法性宗」。但天台宗和華嚴宗有時也自稱法性宗,所以三論宗又稱「空宗」。

三論宗的發展可分三階段,羅什門下僧肇、道融的思想被稱為「關內義」,攝山系的僧朗、僧詮、法朗的思想被稱為「山門義」,吉藏集三論教義之大成而創立三論宗,他的思想被稱為「新龍樹、提婆是公元2世紀時印度的高僧,其中提婆是龍樹的弟子。

早期大乘般若思想大約於公元1世紀時已經產生,但只是一些零散的陳述。龍樹、提婆將早期的般若思想整理成一個較為系統的思想體系,寫成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著作,奠定了大乘佛學的基礎。

龍樹、提婆之後,中觀思想又先後傳承至羅喉羅、青目至西域沙車國王子須利耶蘇摩,然後傳至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在西域時,就「專弘般若性空之教,為四方學者所宗,道流西域,聲被東國」。

後秦弘始三年,姚興迎請鳩摩羅什至長安,中觀學說也由鳩摩羅什傳入中土鳩摩羅什在長安弘傳大乘思想,將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譯成漢語,傳給弟子。跟隨他的弟子很多,但只有僧肇「精純守一」,繼承並發揚了三論的思想。

僧肇寫了物不遷、不真空、般若無知、涅槃無名四論來闡述他的中道空觀思想,合稱為肇論,被推為三論學的中國經典。為與後來興起於南朝的三論思想相區別,鳩摩羅什和僧肇以及弟子僧朗的思想被稱為「關中舊義。」

鳩摩羅什和僧肇為三論宗的成立奠定了基礎,但尚沒有正式形成宗派,後來創立三論宗的吉藏將他們並稱為「什肇」,認為自己是傳承了正宗「什肇之學。」

因為鳩摩羅什的巨大影響力,什肇之學曾一時流行於北方。但在鳩摩羅什、僧肇之後,北方又值戰亂,僧徒四散,三論所代表的中道空觀思想衰落了,幾十年間未聞有學者:「妙音中絕六七十載」,直到南朝的蕭梁時期,才由遼東人僧朗於攝山重新振興。

僧朗,生卒年不詳,本是高句麗的遼東城人,於齊未建武年間來到江南。他先到鐘山草堂寺,後來又到了攝山棲霞寺。僧朗曾經向法度學習經論,擅長華嚴、三論之學,因為常住攝山,也被稱為「攝山大師」。

當時的江南流行成實宗的學說。僧朗批評了成實派,大力弘揚三論學的般若性空思想,認為「玄旨所明,惟存中觀」。僧朗學識廣博,善於表達,「為性廣學,思力該普,凡厥講論,皆能講說」。

梁武帝敬仰僧朗的學識,「深見器重」,曾於南朝梁天監十一年,派僧懷、智寂、僧論等十人跟隨僧朗在攝山學習「三論」之學。而梁武帝原本信奉成實論思想,因為僧朗的緣故,後來也轉而學習三論了。

名士周顆也拜僧朗為師,並著有三宗論一書,通過「空假名」「不空假名」、「假名空」三宗地互相駁難來肯定「假名空」的中觀觀點。皇帝和士紳對三論宗的熱衷,大大推動了三論思想的傳播。

僧朗的弟子中,只有僧詮繼承了三論之學的法統。僧詮在攝山止觀寺繼續傳播三論之學,號稱「山中師」,同樣很受歡迎。據說因為聽講的人太多,以至會場太熱,汗溼衣服,只好每講一次經就換一次衣服:

「常眾千餘,福慧彌廣。所以聽侶雲會,揮汗屈膝,法衣幹領,積散恆結。每一上座,輒易一衣」。僧詮又傳法朗、慧布、智辯、慧勇四弟子,世稱「詮門四哲」。

法朗再傳吉藏,由吉藏總結了歷代三論學說,創立了三論宗。僧朗、僧詮、法朗,都主要在攝山活動,所以也稱為「攝山系」。他們的努力使三論之學「攝嶺相承」的同時,也成為梁陳二代佛學的主流學派。

相關焦點

  • 佛教:大乘佛法的判攝!
    二、古代大德的判攝由於部派系統和大乘系統的經典是隨著佛教的信仰同時傳入,中國人只從經典的內容上理解,缺乏歷史背景的認識,因此認為所有經典都是佛在世時親口所說,並依此來接受其中義理,作為信受基礎。時間一久,傳來及翻譯的經典愈來愈多,內裡的義理或有不同、或有矛盾,引起了不少解釋上的困難和爭論。
  • 中國人的根性最適合大乘佛教,那麼大乘佛教的特點是什麼呢?
    中國的佛學,向來是大小乘兼修並具,顯教密教通行不悖的,儘管從大乘佛學的立場來看小乘,並非究竟的佛法,但學習大乘,仍然須以小乘的戒、定、慧三學作為基礎,不但如此,如以乘道來說,中國佛學,等於有五乘的階梯:第一人乘,學佛先要從做人開始,凡人倫道德,應該注重的事,都須一一作到,以期達到為善去惡,而止於至善的境界。由人乘升華,可以達到第二天乘的進修,天人是從做人的至善而生。
  • 談對大乘佛法與大乘經典的粗淺認識——成軍
    明清以來漢地部分寺院戒律的廢弛、義理的荒疏和不重實修,使人們對於還比較完好保存原始佛教時期若干特徵的上座部佛教寄予了較高的希望。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嘗試引進南傳佛法以補漢地大乘佛法之偏差,出現了原始佛教熱。然而一部分矯枉過正者,卻打著復興原始佛教的旗號,並以某些近現代佛學研究的觀點為依據,對大乘佛法進行了根本否定性的「反思」。
  • 佛教聖僧鳩摩羅什的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
    導語:說道佛教傳人,人們大多了解的都是玄奘西天取經。之後還被改編成為經典著作《西遊記》被後人所流傳至今,但是事實上玄奘的取經是他對於佛教的信念堅持,真正將佛教傳入中原並且發揚光大的則是西域高僧鳩摩羅什。
  • 為什麼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很多對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這樣一種分法,在這種分法中,它們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大乘佛教傾向於渡人,幫助別人解脫,而小乘佛教則傾向於自渡,主要讓自己解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想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得從原始佛法的根源開始說起。原始佛法一共有三乘,分別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可以說是佛法的三個階段。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內容提要:19世紀以來,深受歐美學風浸潤的日本佛學界,開始著力於以文獻考據為能事、以剝離信仰為特點的所謂「現代佛教學術研究」,疑古之風盛行。其間,北傳佛教佔主導地位的大乘信仰及其命脈所系的大乘經受到質疑,逐漸在學術界形成了「大乘非佛說」的主流意識,並大有滲透教界、動搖中國佛教根本基石的危險。
  • 關於大乘是不是佛說的
    大乘佛法一定是佛說,但不一定是印度悉達多太子說。為什麼佛教內部對這個爭議大呢?首先就是我們把佛和印度的悉達多太子等同起來了。所以我們一想到佛,就想到印度的悉達多太子。然後呢,專家就去考證,說印度悉達多太子沒說過這些經。然後呢,佛教內部就說,有。結果呢現在大家都比較相信專家的,變成大乘佛教非佛說,就很有市場了。
  • 「佛學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16日武漢大學召開
    佛教在線10月20日消息 據佛學研究網報導:佛學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10月16日在武漢大學召開。來自武漢大學、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以及臺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的數十位專家提交了佛學論文。與會專家圍繞著百年來之佛教哲學、佛教宗派史、地域佛教、敦煌佛教 文獻等專題展開了討論。
  • 佛教中小乘、中乘、大乘、一乘是什麼意思?
    一般大家都知道佛教中有大乘、小乘之說,但具體什麼意思,不一定都很明白。其實佛教不僅有小乘和大乘,還有中乘和一乘,但大家可能見到的不多。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看看一乘、大乘、中乘、小乘都有什麼意義。乘。
  • 聖嚴法師|佛學常識,信仰佛教必須吃素嗎?
    關於佛教的文化,戒律的問題是很多學佛修行的問題。特別是生活中,我們信仰佛教的人是否吃素食就是大問題之一。在佛教的戒律中,有三皈五戒之分,為了教導弟子如律受持,是約束心身,斷惡行善的靈丹妙藥。當然,對於佛教的對於食的問題,大德聖嚴法師曾寫道:「素食是佛教最為鼓勵的事。
  • 佛教十宗之金剛頂宗(密宗)
    密教興起於印度大乘佛教晚期七世紀至十一世紀間,直至印度佛教全面被破壞滅亡為止。密教雖在印度消失,卻在中國、西藏、日本、韓國傳播開來,成為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傳至西藏,形成了以密教為骨幹的藏教特色。乃至今日與禪、淨土,同為世界佛教的主流之一。密教 西藏密教自唐文成公主下嫁西藏(貞觀15年)佛教也隨而導入西藏,興建佛寺。
  • 中國大乘佛教僧人提倡素食的由來
    中國大乘佛教提倡素食的由來而素齋才是遠離葷腥的漢地佛教飲食傳統,它與素食的根本不同在於其中還有五辛的忌諱,五辛即:蔥、韭菜、大蒜,小蒜(一種類似韭菜的野生蒜,根莖均可食)、興渠(此物只有印度有,中國並無)。佛經中記載食用五辛的人常為龍天護法所嫌棄,會遠避之。出家人吃齋在佛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早期的佛教僧人三衣一缽,不起爐灶,以託缽乞食為生,別人布施什麼就接受什麼,所以只能隨緣。
  • 大乘佛教經典《心經》是偽經麼?
    大乘佛教經典《心經》是釋迦牟尼所說的嗎?《心經》,《金剛經》可以說是大乘佛教最廣為流傳的經典了。大多數人接觸佛教也是最先看這兩本。然而,《心經》真的是釋迦牟尼所說嗎?看看《心經》說了些什麼。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太虛大師:首倡人間佛教,引領佛教抗日救國,提佛教「三大革命」
    大師的外祖母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大師幼年時經常隨其外祖母上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寧波天童寺、育王寺等佛教聖地、名剎朝拜進香。其時,大師對寺僧的優裕生活甚為羨慕。大師13歲至15歲時,曾兩次到鎮上的百貨店去當學徒,然均因病和體弱,不堪勞累而中止。此時,已隱有出家之意。1904年,大師16歲時,藉故離家,先欲去普陀山出家,然因因緣時會,乃去蘇州小九華寺禮士達上人為師,師為取法名唯心。
  • 佛學常識:俱舍論、會宗論、異部宗輪論、金剛經義疏
    在佛學文化傳承中,《俱舍論》全稱《阿毗達磨俱舍論》,印度世親著,玄奘譯,共30卷。《俱舍論》以《雜阿毗縣心論》為基礎,貫穿說一切有部學說「以四諦為綱」的傳統精神,吸取了說一切有部重要經典如《發智論)、《(識身足論》、《法蘊足論》等以及《(大毗婆沙論》的要義。
  • 世界佛教教皇 南無羌佛 為高僧大德們說法【佛教 佛學 佛法 古】
    2020-11-29 15:23:52 來源: 實事求釋 舉報   世界佛教教皇
  • 如果你認為佛教是迷信,是騙人學說,請看這裡
    佛教不是燒香拜佛,真正的佛教給人以智慧,教人跳出迷誤的自我小圈子。很多人認為信佛是傻瓜,是放棄了現世的美好,甚至有人認為佛教就是算卦、求籤、祈求平安多幅,其實這都是對佛教或佛學的誤解,是不正確的偏見,不是正見正覺。
  • 我國佛教八大宗派的祖庭寺院都在哪?有一個省竟佔了七座
    佛教自兩漢時期傳入我國,發展至今,三大語系佛教活動場所已有3.3萬餘座,其中漢傳佛教約2.8萬餘座。漢傳佛教在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由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高僧,依據不同的佛教經典,逐漸形成了諸如禪宗、淨土宗、華嚴宗等八大佛教宗派。這八大宗派的祖庭寺院共有十一座,其中陝西省竟佔了七座。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地球之巔與大乘至極之法
    什麼樣的法是大乘至高無上極致之法呢?那就是願生彌陀佛國的淨土之法。《往生論注》曰:「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怎麼理解這句話就是大乘至極之法呢?這裡先把書名號內的文字略解一下,然後再作分解。首先我們看書名號中「無量壽經」這幾個字,曇鸞大師在解題時說道:「『無量壽』,是安樂淨土如來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