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聖僧鳩摩羅什的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

2021-01-16 啊叼說歷史

導語:說道佛教傳人,人們大多了解的都是玄奘西天取經。之後還被改編成為經典著作《西遊記》被後人所流傳至今,但是事實上玄奘的取經是他對於佛教的信念堅持,真正將佛教傳入中原並且發揚光大的則是西域高僧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祖籍天竺,出生於龜茲國也就是現在新疆庫車地區,史傳羅什美貌異常,這大概跟他混血的血統也有一定關係,那麼今天就來了解一下鳩摩羅什傳奇不凡的一生中對他影響至深的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

鳩摩羅什雕像

鳩摩羅什初入佛海

羅什與344年出生與龜茲國,他家室顯貴其祖上便是世襲的名門家族,鳩摩羅什的父親是天竺國的宰相之子鳩摩羅炎,母親是龜茲王的妹妹,也因此羅什幼年時期的生活是錦衣玉食的。

龜茲古國遺址

鳩摩羅什的父親鳩摩羅炎原本便是修習佛法之人,他對世間富貴權勢無貪無念,當年一路遊學至龜茲國時被龜茲王妹妹耆婆一見傾心發誓此生非鳩摩羅炎不嫁,無奈之下龜茲王不得不強命鳩摩羅炎娶其妹妹為妻後生下了鳩摩羅什。而原本鳩摩羅炎已然放下佛法回歸塵世,與耆婆二人育有兩個孩子,卻不料耆婆痴迷於佛法不可自拔,幾次想要遁入佛門,在被鳩摩羅炎幾番勸阻之後最終仍是帶毅然遁入佛門從此不問世間俗世。

鳩摩羅什幼年時期就已經展示出了超人的天資。在他半歲的時候便能夠開口說話,三歲已然識字寫文,五歲便已經博覽群書。這已經是很多人所無法達到的境界了。鳩摩羅什的母親耆婆也因此發現了他的不凡,在羅什七歲時便帶著鳩摩羅什一同出家了。他曾隨母親遊學天竺各地,四處尋訪了名師大德學習佛法心得,期間羅什也參悟了很多深奧的佛法。羅什對於知識的吸收遠遠超出天竺的範圍,他不僅通梵語,又自學了漢文,少年時期的羅什已然對於佛法有了極深的造詣。

鳩摩羅什遇人生導師

鳩摩羅什九歲時,跟著母親一路遊學到了罽賓國,當時的羅什初入西域他國遊學佛法,對於罽賓國這種佛國有著難以抑制的喜悅和孩童無盡的好奇,也就是在這裡鳩摩羅什遇見了他這一生真正意義上的導師槃頭達多,羅什與槃頭達多的初遇也是極有佛緣的一段,羅什的母親耆婆見羅什對罽賓國如此好奇,對佛法如此著迷便決定先不去找槃頭達多,便帶著羅什在罽賓國停留了很長的日子,而巧合的耆婆帶著羅什來到護瑟伽羅寺禮拜了如來之後,正巧遇見了講經說法,上面端坐著一位大約四十來歲,高鼻梁深眼窩、精神很好言辭滔滔不絕的法師,下面坐著幾十位僧徒認真聽著法師的講經。

羅什被這位高僧所講佛法所吸引,兩人便站在後面認真聽起來,大約一個時辰後佛法講完之後,高僧便問耆婆她們是從哪裡來?耆婆回到她是帶著兒子羅什遊學佛法至此,來自龜茲國。高僧聽後便為耆婆是否認識佛圖舌彌,耆婆吃驚的說認識,佛圖舌彌便是她於羅什的師父。又趕忙問高僧名諱,高僧說:「貧道槃頭達多,佛圖舌彌是我的師弟。」這之後耆婆與槃頭達多聊了很久,槃頭達多收羅什為弟子。因為在當時槃頭達多對於佛學的造詣高深,量局寬宏,羅什的這一次拜師,為他日後的佛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鳩摩羅什智慧之門圓滿

公元355年,12歲的羅什跟著母親準備返回龜茲國,途中經過疏勒在此停留了一年之久,也正因此,鳩摩羅什在這裡發生了他人生對於佛法的重要參悟。他與母親在疏勒的一年間向精通大乘佛法的高僧須利耶蘇摩和佛陀耶舍求法,在這之前的羅什跟著槃頭達多修習的是小乘佛法,而小乘佛法講求的是「相」。大乘佛法講求的是「空」。這一不同的理論使得當時的鳩摩羅什感受到了不同佛法的奧義,也正因此鳩摩羅什發現了小乘佛法的弊端正是大乘佛法的精華,那麼是否可以將這兩者合一來修習呢?於是這之後的歲月裡鳩摩羅什從小乘佛法修習至大乘佛法,將兩者融會貫通,從此智慧之門圓滿。

在疏勒一年後與母親回到龜茲國,少年的鳩摩羅什已然開始廣說經文,當時的龜茲國修習的大多是小乘佛法,對於鳩摩羅什講義大乘佛法而感到他是背叛了小乘佛法,受不了小乘佛法的苦修才轉為大乘佛法的。但在這之後很長時間裡,鳩摩羅什不斷將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融會貫通,使得兩者相輔相成。前來聽他講法的僧徒也越來越多,聽了鳩摩羅什對於大乘佛法的開示後紛紛悔悟頓悟的太遲了,從此之後鳩摩羅什便有了大批聽他講法的僧徒。

鳩摩羅什和龜茲國畫像碎片

逐漸的鳩摩羅什的名聲越來越大,其師父槃頭達多聽後,不決擔憂起小乘佛法的未來,便連忙動身來到龜茲國尋找羅什理論一二。槃頭達多認為小乘佛法注重「相」以自身的苦修來參悟佛法,禪修最終可以達到「無我」相,之後便能夠在三界六道自由來往,這和我國的道家修仙道理有點相似。

另外雖然佛陀在世時,也有講過大乘佛法但是其十大弟子都是修習小乘佛法的最終成為了大阿羅漢。所以對於更多的僧徒來說,能夠修成阿羅漢就已經是足夠了,不奢望能夠成佛作祖。另說雖然信奉大乘佛教的僧徒也很多,但是在修習證果上卻元不敵小乘佛法的弟子,因此長期以來都認為大乘佛法的信徒大多只會耍嘴皮子,實際修成實證的卻沒有幾個。

鳩摩羅什壁畫

於是師徒二人便在龜茲國來了一場「智慧大戰」,鳩摩羅什最終用大乘佛法打敗了槃頭達多的小乘佛法並說服了槃頭達多改皈依大乘佛法,槃頭達多禮拜了鳩摩羅什後說:「你是我的大乘佛法師父,我是你的小乘佛法師父。」自此後鳩摩羅什在西域的名聲更加廣泛被流傳了,前來聽他講經說法的僧徒源源不斷。

鳩摩羅什寺

鳩摩羅什大乘佛法的影響

鳩摩羅什自身從小乘佛法的狹隘中脫出走向大乘佛法的空遁,他推進了佛教思想在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使得大乘佛法空宗思想的廣乏流傳,他之後翻譯了很多關於大乘佛法的經文為後世所流傳。在他的一生中不斷的推廣大乘佛法,講佛教傳入中原並迅速擴大。他使得中國歷史上原本單一的小乘佛法轉變為大乘佛法卻也同時能夠修習小乘佛法,向眾多僧徒解讀了佛法的奧義。他的譯經為後人研究佛法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參考文獻:《高僧傳》南朝 梁僧慧皎 撰

《中倫》 東晉後秦 鳩摩羅會譯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近代 湯用彤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很多對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這樣一種分法,在這種分法中,它們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大乘佛教傾向於渡人,幫助別人解脫,而小乘佛教則傾向於自渡,主要讓自己解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想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得從原始佛法的根源開始說起。原始佛法一共有三乘,分別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可以說是佛法的三個階段。
  • 佛教:大乘佛法的判攝!
    隨著各地遊化的弟子在生活習慣及對佛法理解上的差異,終於令致百餘年後出現教派分裂,佛教出現了為期約五百年的「部派佛教時期」,產生了為數約二十個的部派。這期間大量阿毗達磨論典湧現,使法義之間愈趨複雜。在這個判別之中,法藏大師第一次指出了大乘佛教有「如來藏緣起宗」這一宗別,他亦以此宗來建立他的華嚴宗真心系統。丁、佛教界的爭議在中國佛教學界,一向根據玄奘大師及義淨大師所見所聞所述,認為印度大乘佛教,不外是空有二大系統。他們覺得玄奘大師在印度十多年,完全沒有提到印度大乘有著第三系的思想及人物,如果有的話他一定會提及的。
  • 談對大乘佛法與大乘經典的粗淺認識——成軍
    大乘佛法經歷了自佛陀初轉法輪始的兩千五百年,已經傳入中國兩千年,其修證方法為無數前賢所親證,並且在事實上作為整個世界佛教的主幹延續至今。到了近代,由於作為大乘佛法傳承主體之一的漢地佛法的衰微,部分人將目光投向了傳承了佛法中被漢地、藏地祖師判教定為小乘佛法的一脈——南傳上座部佛教。
  • 在佛陀的心目中,佛經、佛法也會有大乘、小乘之分嗎
    在佛法流傳的同時,也漸漸地演化分別出了不同的流派。有了所謂的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之分。那麼在佛陀的心目中難道也會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嗎?在佛陀的心目中:法唯方便,無乘之別。《法華經——方便品》: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 大乘佛法的背景,學佛人一定要了解!
    昌樂法師講解《妙法蓮華經》第八課首先,大乘佛教的時代背景,就是自佛陀那個時代開始,大家就遵循佛陀的教導。但是佛陀滅度之後,很多教義沒辦法抉擇,有很多問題沒辦法解決,於是學佛的以出家人為主的修行團體,展開了首先對經文教義的討論,然後是研究。
  • 佛教中小乘、中乘、大乘、一乘是什麼意思?
    一般大家都知道佛教中有大乘、小乘之說,但具體什麼意思,不一定都很明白。其實佛教不僅有小乘和大乘,還有中乘和一乘,但大家可能見到的不多。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看看一乘、大乘、中乘、小乘都有什麼意義。乘。
  • 佛教三寶指的是什麼?
    佛教三寶,也就是佛寶、法寶、僧寶,通稱「佛、法、僧」。佛教三寶是佛教教法與證法的核心。佛寶,指已經成就圓滿佛道的一切諸佛。要成就圓滿佛道,則必須修成佛身也佛德。佛身有三:法身、報身、應化身。佛德也有三:智德、斷德、恩德。
  • 鳩摩羅什驚天誓言:若我翻譯無誤火化之後舌頭不爛
    鳩摩羅什翻譯佛經(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弘傳佛法流芳百世(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舌舍利塔至今猶存(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中國古代高僧輩出,有些高僧除了佛法造詣精深,而且精通漢文梵語,譯出眾多佛教經論,鳩摩羅什就是其中之一,並與真諦、玄奘、義淨三位合稱為四大譯經家。
  • 中國人的根性最適合大乘佛教,那麼大乘佛教的特點是什麼呢?
    中國的佛學,向來是大小乘兼修並具,顯教密教通行不悖的,儘管從大乘佛學的立場來看小乘,並非究竟的佛法,但學習大乘,仍然須以小乘的戒、定、慧三學作為基礎,不但如此,如以乘道來說,中國佛學,等於有五乘的階梯:第一人乘,學佛先要從做人開始,凡人倫道德,應該注重的事,都須一一作到,以期達到為善去惡,而止於至善的境界。由人乘升華,可以達到第二天乘的進修,天人是從做人的至善而生。
  • 聖嚴法師:僅僅止惡而不行善 不是大乘佛法精神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放生」典出於大乘佛經,盛行於中國內地,西藏亦然,也流傳於日本和鄰近的韓國與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動,是基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輪迴生死的因果觀念,所謂「吃它半斤,還它八兩」,如果能夠既戒殺又放生,當然功德倍增,此等感應靈驗的事例史不絕書。 《雜寶藏經》卷四記載:有一沙彌的師父見他七日之內壽命將終,要沙彌返回俗家,七天之後再來,但沒有說明原因。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在號稱「北傳佛教中樞」的我國,時節因緣造就了大乘摩訶衍法主導教界、浸潤八方的格局,同「小乘是佛說」一樣,「大乘是佛說」的觀點歷來不折不扣地為我國絕大多數漢藏佛教學者所接受。從漢至清,這種觀念幾乎從未受到任何動搖(我國歷史上,雖曾有南朝竺法度執小排大,又有慧導疑《大品》、曇樂非《法華》、僧淵謗《涅槃》等,但其勢力和影響均無足輕重)。
  • 金剛經13——先阿含小乘,後般若大乘,佛陀的講經次第
    01《紅塵說禪》系列第78篇上一篇咱們聊了大乘所發的菩提心願力有多大——僅僅一個乞討為生的貧女發心供佛的燈燭,竟然以摩柯目犍連四果大阿羅漢的神通都滅不了,這倒不是說阿羅漢的修為和法力還不如一個凡人,而是因為雙方在願力上的差別——小乘只求度己,而大乘卻要度人
  • 《金剛經》:「佛法」只是個假名,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法叫「佛法」
    釋迦世尊以四十九年的時間所說的法,稱為佛法。若以眾生可以感受到的,就是語言和文字。現在的佛經就是文字的佛法,而四十九年所說者,是為語言之佛法。佛所宣說的法,其實只是整個佛法的一小部分而已,譬如經云:「我已說法,如爪上塵;我未說法,如大地土。」佛法可分為廣義的佛法、狹義的佛法。
  • 修學大乘佛法,這幾部經典不容錯過
    在《金剛經》中,佛一再向大眾說明,捨棄事相,證語實相的功德是非同小可的,此後數次宣說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殊勝功德,對此,佛教徒們深信不疑,據說自古以來,由〈金剛經》而得悟的人很多。鳩摩羅什所譯《金剛經》文字極為優美流暢,是翻譯文學的典範之作。三 《維摩詰所說經》這是一部以居士為主人翁的經文。鳩摩羅什譯,共三卷,敘述在家居士維摩詰的言行。
  • 聖嚴法師|佛學常識,信仰佛教必須吃素嗎?
    關於佛教的文化,戒律的問題是很多學佛修行的問題。特別是生活中,我們信仰佛教的人是否吃素食就是大問題之一。在佛教的戒律中,有三皈五戒之分,為了教導弟子如律受持,是約束心身,斷惡行善的靈丹妙藥。當然,對於佛教的對於食的問題,大德聖嚴法師曾寫道:「素食是佛教最為鼓勵的事。
  • 最殊勝的元宵節佛教祝福語:既溫暖還有佛法的加持!
    導讀   元宵節到了,對於信奉佛教的朋友,佛教祝福語是非常好的祝福語。佛教祝福語既有其他普通祝福語的溫暖,還有著佛法的加持。下面是整理的佛教元宵節祝福語,以供轉發給其他佛友。
  • 關於大乘是不是佛說的
    大乘佛法一定是佛說,但不一定是印度悉達多太子說。為什麼佛教內部對這個爭議大呢?首先就是我們把佛和印度的悉達多太子等同起來了。所以我們一想到佛,就想到印度的悉達多太子。然後呢,專家就去考證,說印度悉達多太子沒說過這些經。然後呢,佛教內部就說,有。結果呢現在大家都比較相信專家的,變成大乘佛教非佛說,就很有市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