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大乘佛法,這幾部經典不容錯過

2021-01-11 普通人看世界

一 《心經》

《心經》,全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唐玄奘譯,知仁筆受,貞觀二十三年(649)出,譯本眾多,但以玄奘譯本最為流通。全經260字,是漢譯佛經中最短的一部,然而義極精要,歷代僧人視之為般若學總綱。《心經》篇幅極度短小,適合背誦,所以自古以來讀誦《心經》,受持修行者極眾。依《心經)得開悟者多有其人。歷代此經的註疏本也極多,主要有窺基、圓測、靖邁、法藏、淨慧、智園、德清等本,羅列起來,可印厚厚一本書。

二 《金剛經》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摩羅什譯。玄奘所譯《大般若經》中亦含此經,但歷世以羅什所譯本極為流行。

在《金剛經》中,佛一再向大眾說明,捨棄事相,證語實相的功德是非同小可的,此後數次宣說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殊勝功德,對此,佛教徒們深信不疑,據說自古以來,由〈金剛經》而得悟的人很多。

鳩摩羅什所譯《金剛經》文字極為優美流暢,是翻譯文學的典範之作。

三 《維摩詰所說經》

這是一部以居士為主人翁的經文。鳩摩羅什譯,共三卷,敘述在家居士維摩詰的言行。

該經在中國有過7次漢譯,以鳩摩羅什譯本最為流行。鳩摩羅什和僧肇所著注本較為著名。

三《勝鬘經》

《勝鬘夫人師子吼經》,簡稱《勝鬘經》。漢譯本有三種:、北涼曇無讖玄始年間(412—428年)譯,已佚。二、劉宋求那跋陀羅於元嘉十三年(436年)譯,今存。三、唐菩提流志於神龍二年到先天二年(706~713年)譯,編入《大寶積經》第四十八會,今存。漢地流行為劉宋譯本。

四 《楞嚴經》

《楞嚴經),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簡稱《大佛頂首楞嚴經》,唐中宗時般剌密帝譯,屬秘密部,自宋代以來,盛行禪、教之間。長期以來,關於該經的真偽爭論不息。然而該經運用般若手法詮釋真如心性,論說修行法門,證果次第以及可能出現的魔道,內容精要,理序井然,非常人所可偽制。今天我們了解佛教教義,完全可以把該經當成一部小型的佛教百科全書。

五 《楞伽經》

《楞伽經》可能是諸多大乘經典中最難讀的一部,其譯本有三種:一、北魏菩提流支譯,名《入楞伽經》,成於北魏延昌三年(513年)。二、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本,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成於宋元嘉二○年(443年)。三、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共七卷。普通流通本以宋譯四卷本為準。《楞伽經》是早期禪宗以經印心的宗經,思想豐富,義理玄奧,非常人能理解。

《楞伽經》長期以來深受唯識宗和禪宗的重視,是佛教徒修學唯識學,印證悟境重要經典。

六 《圓覺經》

《圓覺經》,全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唐佛陀多羅譯,講述如來圓覺的妙義。

經文開首,釋迦牟尼與十萬大菩薩一起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一派要講大法的景象。然後由12位菩薩輪流提問,他們是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每位菩薩問法後,釋迦牟尼即給予回答,問題由如來因地始至奉持修行法,包括大乘修行的全部基本方面,且直接點出圓覺自性,不假小法宣說。所以,《圓覺經》歷來被佛教徒看作一部大經。

《圓覺經》經文雖短,然而包含內容十分豐富,歸入華嚴部。其中有大量關於禪法的修行觀,歷來為禪宗所重視。其注本以宗密《圓覺經大疏〉等為上。

七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又稱(大涅槃經》,北涼曇無讖譯,為佛門大乘五大部經之一。該經四十卷本於元嘉七年(430年)由涼地傳至江南建業,宋京名僧慧嚴、慧觀等因其文言質樸而品數疏簡,遂會同謝靈運加以修治,遂成二十五品的《南本涅槃經),而曇無讖的原譯本被稱作北本《涅槃經》。

經文開端,佛在拘屍那城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二月十五日臨入涅槃,宣告大眾:

「今日如來、應供、正遍知,憐愍眾生,覆護眾生,等視眾生,如羅喉羅,為作歸依,為世間舍。大覺世尊將欲涅槃,一切眾生若有所疑今悉可問,為最後問。」

分散在各地的弟子們、菩薩們、天龍鬼神、天人仙眾聽到這一消息,無不極為震驚,或舉手拍頭,槌胸大叫,或身體戰慄,不能自持。羅漢與菩薩們清晨起來漱口時遍體血現,聽到如來欲入涅槃的消息,連無盡意這樣的十地菩薩亦無法接受,無數大眾帶著自己的供養品前來,哀求如來接受最後的供養,但釋迦皆默然不受。《大般涅槃經》就在這樣一種沉鬱悲涼的氣氛中展開了。

佛接受了鐵匠純陀的最後供養,並為其說施食的果報。純陀請佛住世,佛讓純陀再去辦供養。於是佛又化身接受大眾的供養,與比丘及其它弟子們進行最後的答問。該經裡佛與弟子們的答問堪稱義入極致,旁無可比。

八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唐實叉難陀譯。共十三品。經文宣揚地藏菩薩偉大的願力和地獄的陰森可怖,對我國地藏崇拜的形成推動很大。

經文開首,釋迦牟尼在仞利天為母親說法。十方世界無量諸佛、 菩薩前來集會,如來含笑放種種光明雲,接引十方鬼神,天人亦來集會。爾後釋迦牟尼告訴文殊菩薩,這些佛、菩薩、天人、鬼神的數目即使以佛眼看也無法數清,而他們都是接受了地藏菩薩的救度才得到今天的利益的。

經文講述了地藏菩薩宿世發度化眾生大願的來由。《地藏菩薩本願經》經過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智旭大力宣揚,在民間有極大的影響。地藏菩薩的道場九華山終年香火不絕,他本人則被人們附會為陰間的教主。

九 《金光明經》

《金光明經》,全名《金光明最勝王經),譯本很多,今依北涼曇無讖所譯本介紹。《金光明經》主要宣說懺悔功德、如來三身、十地行等大乘義理。

歷世註解《金光明經》者甚眾,如智覬著有《金光明經玄義》,吉藏著有《金光明經疏》,知禮著有《懺儀》,不一而足。

十 《寶篋經》

《寶篋經》,全名《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唐不空譯。因密宗三經在密宗中已有述及,此處就介紹一部宣揚陀羅尼威德的密典。

相關焦點

  • 談對大乘佛法與大乘經典的粗淺認識——成軍
    大乘佛經的來源,本來不是問題;其文筆的優美和義理的深廣,更是世所公認。然而到了近代,學術界一些人從文獻考據學出發,特別是以南傳巴利文經典為唯一可靠的佛經,否定漢語系和藏語系從梵文譯的經典,進而否定流傳千年的整個大乘佛法體系。
  • 佛教:大乘佛法的判攝!
    在佛滅一百年後,更得到阿育王的信仰及大力推動,令佛法迅速地分布於印度以至其它地區去。由於佛弟子們恪守著佛陀臨終時的「以法為師」的教示,於是對佛陀的法語展開研究,從而產生了不少的阿毗達磨論典。隨著各地遊化的弟子在生活習慣及對佛法理解上的差異,終於令致百餘年後出現教派分裂,佛教出現了為期約五百年的「部派佛教時期」,產生了為數約二十個的部派。這期間大量阿毗達磨論典湧現,使法義之間愈趨複雜。
  • 佛教聖僧鳩摩羅什的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
    之後還被改編成為經典著作《西遊記》被後人所流傳至今,但是事實上玄奘的取經是他對於佛教的信念堅持,真正將佛教傳入中原並且發揚光大的則是西域高僧鳩摩羅什。鳩摩羅什祖籍天竺,出生於龜茲國也就是現在新疆庫車地區,史傳羅什美貌異常,這大概跟他混血的血統也有一定關係,那麼今天就來了解一下鳩摩羅什傳奇不凡的一生中對他影響至深的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
  • 在佛陀的心目中,佛經、佛法也會有大乘、小乘之分嗎
    在佛法流傳的同時,也漸漸地演化分別出了不同的流派。有了所謂的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之分。那麼在佛陀的心目中難道也會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嗎?在佛陀的心目中:法唯方便,無乘之別。《法華經——方便品》: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 為什麼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並且,在佛滅後,他的弟子們結集了第一部佛經三藏經,這部經典結集後的一段時間也不是通過文字記錄下來的,而是靠比丘們的集體頌讀記憶來保存和傳播的。所以,在原始佛教的時期,佛法的傳播基本靠口耳相傳,人們了解佛法的唯一途徑就是聲聞。第二乘,緣覺乘,所謂的緣指的是接觸到的東西,但並不特指某樣東西。
  • 《金剛經》:「佛法」只是個假名,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法叫「佛法」
    這樣,聞此經的功德無量,不是平常功德所能比的,但不可執著聞此法功德無量,就不修行一切的善法才是。釋迦世尊以四十九年的時間所說的法,稱為佛法。若以眾生可以感受到的,就是語言和文字。現在的佛經就是文字的佛法,而四十九年所說者,是為語言之佛法。佛所宣說的法,其實只是整個佛法的一小部分而已,譬如經云:「我已說法,如爪上塵;我未說法,如大地土。」
  • 大乘佛法的背景,學佛人一定要了解!
    從一開始的佛教開放性的狀態,進入到一種封閉式的、相對於世隔絕的狀態,這對佛教來說是教義能夠深入開展,能夠體系化、理論化。但是對民眾來講,是越來越難懂,越來越不容易懂。因為走上哲學化,特別是經院哲學的路數以後,佛教教義越來越深,很難懂。不像早期佛陀時代以乞食為背景的佛教,以遊化為生活方式的佛教,出家人走到哪裡都要乞食,乞食的過程當中就隨分隨力弘法。
  • 佛教中小乘、中乘、大乘、一乘是什麼意思?
    一般大家都知道佛教中有大乘、小乘之說,但具體什麼意思,不一定都很明白。其實佛教不僅有小乘和大乘,還有中乘和一乘,但大家可能見到的不多。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看看一乘、大乘、中乘、小乘都有什麼意義。乘。
  • 關於大乘是不是佛說的
    首先這是個概念問題,佛不一定指的是印度的悉達多。大乘佛法一定是佛說,但不一定是印度悉達多太子說。為什麼佛教內部對這個爭議大呢?首先就是我們把佛和印度的悉達多太子等同起來了。所以我們一想到佛,就想到印度的悉達多太子。
  • 大乘佛教經典《心經》是偽經麼?
    大乘佛教經典《心經》是釋迦牟尼所說的嗎?《心經》,《金剛經》可以說是大乘佛教最廣為流傳的經典了。大多數人接觸佛教也是最先看這兩本。然而,《心經》真的是釋迦牟尼所說嗎?看看《心經》說了些什麼。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嚴格地說,如果沒有這些大乘經典,今天意義上的佛教八宗就無從圓滿建立。換言之,如果沒有大乘修多羅藏,也就沒有今天的「中國佛教」之存在!——其為中國佛教的大根大本,可以明見。對於「大乘是佛說」的論證和強調,正是為了維護中國佛教的慧命,保持中國佛教的特色。什麼是「佛說」?
  • 素媛案原型犯罪出獄,這幾部《素媛》同類電影不容錯過
    素媛,一個生活在普通家庭裡的8歲小女孩,她的媽媽經營一家小超市,爸爸是工廠裡的工人,生活雖然並不富裕,但是卻很幸福。一個平常的雨天,素媛上學要遲到了,雖然噘著嘴但媽媽說要送她去學校,她還是很懂事地說要自己去,讓媽媽去忙。媽媽叮囑她要走大路不要抄捷徑走小路,素媛也一直記著。但是,在四下無人的時候,一個邋裡邋遢渾身酒氣的大叔出現在她面前。
  • 修持佛法,是不是必須吃素呢?
    修持佛法,修的是內心,所以也不一定要吃素的。但是佛法和吃素有很深的關係,它能幫助人們修得慈悲心以及平等心。佛法修行講究吃素,能幫助人們修慈悲心、平等心。在修行的時候,不吃眾生的肉,因為眾生將來都是佛菩薩。
  • 聽聞佛法有講究,這些要點你get到沒?
    這首開經偈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正是因為佛法難能聽聞,所以聞法也有相應的講究。所謂法從恭敬求,有一分的恭敬,就會有一分的受用。以世間法為例,老師在課堂上講課,也要學生認真聽講,才能得到受益。二、聞法時,生起我慢之心,認為自己比說法者還要厲害;對說法者所說正法不能生起正信之心;心容易被外境所轉,外面有一點動靜,馬上就分心他顧;在聽法時修定,以致於因為入定而不能聞法;因為法義太深奧,法師講解時間太久而心中生起不耐煩的心念。
  • 佛法初學者:懂「知見」通「善知識」,必可明心開悟
    佛法知見對於許多剛學佛教的人來說,一臉的迷茫,對修佛參禪也一知半解,特別是對開悟、「知見」與「善知識」更覺得很遙遠。對於修佛的初學者,如果對參禪悟道有正確的知見和觀念,又有真善知識之提攜和教導,欲悟明心性,其實並不是件困難的事。
  • 聖嚴法師:僅僅止惡而不行善 不是大乘佛法精神
    編者按:如今各地寺院或信眾組織的放生活動非常普遍,但放生究竟有哪些經典依據?放生有何等功德福報?合理放生應當採取何等方式?古代高僧怎樣看待放生?歷代政府又是何等態度? 師父一見覺得驚奇,問他這幾天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沙彌以為師父說他犯了戒做了壞事,非常恐懼,答說什麼也沒做。師父是羅漢,即用天眼觀察,知他是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那就是救起被淹的螞蟻。後來這位沙彌轉夭為壽,得以長命終老。 放生的根據,最為佛教徒所熟悉的有兩部經。
  • 《金剛經》:佛法只是「藥方」而已,其實並沒有真實的佛法
    就現在的佛弟子來說,我們所學的佛法是二千多年前釋迦世尊於四十九年中所宣說,後來結集成經典,這就是我們所修學的佛法。但是這些佛法的本質,就像醫藥一樣,是為對治眾生的心病而開出來的藥方。其實,佛法只是藥方而已,並沒有所謂真實的佛法。我們所學的種種佛法,本質上也只是宣說出來的語言,以及在經典上的文字而已。然而,語言是聲塵,經典是色塵,都不是常住、真實的法,因為聲音說出來就馬上消失,經典上的文字也不是真實不壞的東西,經不起風吹、雨打、火燒,終歸會壞滅。語言、文字的佛法並不是真實不壞的法,所以佛弟子並沒有真實的佛法可得。得法的時候,明自本心,見自本性。
  • 沒有學到真佛法,出家也易盲修瞎練——壹乘比丘出家30年的感言
    這份公告猶如晴天霹靂,讓我想起了我出家30年盲修瞎練的過程。不禁感嘆,如果沒有學到真佛法,即便出家也易落入盲修瞎練,不得成就。一、糊塗出家1989年我偶然在家鄉寺廟小住,讀到一本佛書,從中知道世事無常,生老病死輪迴不止。對於書中所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心中升起無限嚮往。當晚夢見一位僧人對我說:「聽說你要出家,我來接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讚嘆地藏菩薩的功德、乘般若智慧之力!
    #地藏十輪經·修習大乘的根基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有十卷,為唐朝玄奘大師所翻譯,共八品。內容是贊歉地藏菩薩的功德,並且敘述如來依地藏菩薩之問,而由本願力成就十種佛輪,能夠破除末世的十種惡輪。《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