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的背景,學佛人一定要了解!

2021-01-11 佛歌108首

昌樂法師講解《妙法蓮華經》第八課

首先,大乘佛教的時代背景,就是自佛陀那個時代開始,大家就遵循佛陀的教導。但是佛陀滅度之後,很多教義沒辦法抉擇,有很多問題沒辦法解決,於是學佛的以出家人為主的修行團體,展開了首先對經文教義的討論,然後是研究。

從一開始的佛教開放性的狀態,進入到一種封閉式的、相對於世隔絕的狀態,這對佛教來說是教義能夠深入開展,能夠體系化、理論化。

但是對民眾來講,是越來越難懂,越來越不容易懂。因為走上哲學化,特別是經院哲學的路數以後,佛教教義越來越深,很難懂。

不像早期佛陀時代以乞食為背景的佛教,以遊化為生活方式的佛教,出家人走到哪裡都要乞食,乞食的過程當中就隨分隨力弘法。

你講的話,人家一定要聽得懂,就是觀音菩薩的法門,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如果你講的話別人聽不懂,別人怎麼可能給你飯吃?所以,於是講法好的、講得人聽得懂的、講得人生歡喜心的,就受供養多一點,再長的如果比較帥的話,像阿難長得比較帥,估計他就受供養更多一點。

所以,衡量佛教到底是不是正法,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出家人在弘法,任何一個時代的出家人都在弘法,出家人弘的法信眾多大程度上能接受?

特別是對於不了解佛教的人,他多大程度上能夠去接納對佛教理論的認識,並且走上修行之路?弘法者與被教化者之間的互動性的質量決定著佛教的生命力旺盛與否。

到了後來經院哲學,《大唐玄奘》的電影裡,玄奘和尚到了印度以後,和尚們坐下來辯論的時候,在場全是和尚,居士很少。這什麼意思?

佛教本來是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的一個普世化的教義,被出家人、被寺院在不斷研究過程當中弄得只有幾個和尚懂,這實在是個惱人的事情。為什麼?佛教出現了理論的高深化,人員教團組織的封閉化,以及弘法者與被弘法者之間的脫節。

在這個時候,有一群年輕的出家人,他們看到了社會民眾需要佛法到了如饑似渴的程度,他們說,我們不要再走佛教研究的這條路,我們要走弘法利生的這條路,我們要讓大家都能走上解脫之舟、般若之舟。

我們不能再讓幾個人在一個固定的地方討論佛法,我們要走向人間去,走到社會人群當中去弘法,去為人群服務,這群人就叫菩薩。所以大乘佛法的菩薩道精神是最為可貴的。

他們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就是這個弘法的般若之舟坐了很多人,要為普通大眾、一切眾生努力,而不只是為幾個人努力。

也就是說,我們是大乘,那些只在寺院裡面弘法,只是在寺院裡面修行,只為了個人解脫修行的人,你們那個般若之舟很小,只能裝得上幾個人,或者只能裝上你自己,而我們這個是大乘,你們那是私家車,我們這個是公交車。

雖然私家車比較豪華、精緻,但我們這個的大乘,裝的人多,我這是巨輪、油輪,你那是小船,獨木舟。

這個是最重要的一個比喻,乘是從此岸到彼岸,是波羅蜜的意思。而大乘跟小乘,大乘就是能讓更多人得解脫,而小乘,是幾個人得解脫。也就是說,大乘跟小乘這個觀念、這個理念是大乘佛法的弘揚者提出來的。

我說我是好人,你是壞人,我有沒有得到你的同意,說你是壞人?沒有。因為我認為大乘是大乘菩薩道精神弘揚者自我提出來的一個標籤,為了區別那些被動弘法、不積極弘法的那一群弘法者。而年富力強的、具有朝氣的、要為普通大眾得解脫這一群人努力的修行者被稱為是大乘。

相關焦點

  • 談對大乘佛法與大乘經典的粗淺認識——成軍
    大乘佛法經歷了自佛陀初轉法輪始的兩千五百年,已經傳入中國兩千年,其修證方法為無數前賢所親證,並且在事實上作為整個世界佛教的主幹延續至今。到了近代,由於作為大乘佛法傳承主體之一的漢地佛法的衰微,部分人將目光投向了傳承了佛法中被漢地、藏地祖師判教定為小乘佛法的一脈——南傳上座部佛教。
  • 佛教聖僧鳩摩羅什的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
    導語:說道佛教傳人,人們大多了解的都是玄奘西天取經。之後還被改編成為經典著作《西遊記》被後人所流傳至今,但是事實上玄奘的取經是他對於佛教的信念堅持,真正將佛教傳入中原並且發揚光大的則是西域高僧鳩摩羅什。
  • 佛教:大乘佛法的判攝!
    二、古代大德的判攝由於部派系統和大乘系統的經典是隨著佛教的信仰同時傳入,中國人只從經典的內容上理解,缺乏歷史背景的認識,因此認為所有經典都是佛在世時親口所說,並依此來接受其中義理,作為信受基礎。時間一久,傳來及翻譯的經典愈來愈多,內裡的義理或有不同、或有矛盾,引起了不少解釋上的困難和爭論。
  • 在佛陀的心目中,佛經、佛法也會有大乘、小乘之分嗎
    在佛法流傳的同時,也漸漸地演化分別出了不同的流派。有了所謂的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之分。那麼在佛陀的心目中難道也會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嗎?在佛陀的心目中:法唯方便,無乘之別。《法華經——方便品》: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 為什麼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很多對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這樣一種分法,在這種分法中,它們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大乘佛教傾向於渡人,幫助別人解脫,而小乘佛教則傾向於自渡,主要讓自己解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想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得從原始佛法的根源開始說起。原始佛法一共有三乘,分別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可以說是佛法的三個階段。
  • 想給自己學佛找點動力。你能背下來什麼佛經呢?我只能背下來心經
    經典只是指月的手指,我們必須要通過如理思維其中義理,並依照經中的道理去身體力行,才能在因緣成熟時證悟實相。也只有這樣才能「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才不負釋迦牟尼佛來娑婆世界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因此我們學佛不應該只停留在背誦經文,而應該在聞的基礎上去如理思維,如法修證。
  • 龍樹菩薩選擇往生淨土,給我們學佛人的幾點啟示!
    龍樹菩薩是中國大乘八宗共同的祖師,可是最終卻選擇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那麼從龍樹菩薩選擇往生極樂世界的案例中,能給我們學佛人什麼啟示?在那裡可以知道龍樹菩薩往極樂世界呢?以下這段文就是釋迦牟尼佛在欏伽經中預先記述龍樹往生安樂國,安樂國就是極樂世界(安穩沒有危險,快樂沒有憂愁煩惱。極樂世界是只有 快樂沒有痛苦的世界)!
  • 能夠聽聞佛法,已經是人生最大的福報了!擁有的時候一定要珍惜
    因為人生最大的福報是能聽聞佛法,人生最大的福報,對很多人來講,就是走進寺院,可是走進寺院,大家拜佛、燒香就回去了。如果能坐下來聽法,了解什麼是佛陀的法義,那才是出六道輪迴的良藥,那才能夠使得我們真正脫離苦海。這是我們最值得珍惜的事情。人生的最大的福報莫過於此,為什麼?
  • 關於大乘是不是佛說的
    首先這是個概念問題,佛不一定指的是印度的悉達多。大乘佛法一定是佛說,但不一定是印度悉達多太子說。為什麼佛教內部對這個爭議大呢?首先就是我們把佛和印度的悉達多太子等同起來了。所以我們一想到佛,就想到印度的悉達多太子。
  • 淨空法師:學佛首先要做到淨業三福
    只要沾近佛的邊,學佛不管你學哪一宗那一派,這是根本大戒。對淨業就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就選了三福這三條。三福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四句,諸位要知道這是根。我們今天戒律學不好,什麼原因?這個根沒有。根從哪裡看?前頭兩句,孝養父母我們做到了沒有?奉事師長,尊師重道做到了沒有?沒做到。這兩句沒做到,人格就不存在了。人格是什麼?做人,做人的資格就沒有了,人懂得孝親,懂得尊師。
  • 學佛十幾年,夢到已故親人怎麼辦,如何用佛法破解?
    弟子潛心學佛十幾年,但是偶爾會夢到已故親人,相信很多同修也有這樣的經歷吧,夢到已故的親人對自己說了什麼話,或者對自己做了什麼事情,這是為什麼呢?學習了很多的佛法,究竟該怎麼用佛法解答這個問題呢?早在《地藏經》中就已經有了答案,無論過世多久的家親眷屬、朋友還是你命中認識過的人,你能夢到他,那他還沒有從餓鬼道出來,也沒有尋求到歸宿的地方,找你幫忙或者交待什麼事情。
  • 《金剛經》:「佛法」只是個假名,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法叫「佛法」
    佛法也可以分為解脫道的法、佛菩提道的法。解脫道之法即是二乘聲聞、緣覺之法,佛菩提道之法即是大乘菩薩之法。佛法只是一個假名而已,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法名為佛法。釋迦世尊示現人間以四十九年所說之法是為了對治眾生的煩惱,度眾生到解脫的彼岸,以及令眾生成就佛道而宣說。若眾生沒有煩惱之病,佛也不會說法,是故無有真實的佛法存在。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地球之巔與大乘至極之法
    不用說,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地理常識,那就是位於中尼邊界的喜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瑪峰則是地球之巔,珠峰在地球上為我獨尊。而在佛法中也有一法,可以稱得上是佛法之巔,唯我獨尊!什麼樣的法是大乘至高無上極致之法呢?那就是願生彌陀佛國的淨土之法。《往生論注》曰:「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怎麼理解這句話就是大乘至極之法呢?
  • 為什麼學佛先要了解四依法?
    1、佛說的經典最重要,論,是佛的弟子們,這些菩薩與尊者們,根據佛法的修持的著作。有些論著得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到底還是菩薩們,是尊者們的著作,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親口所講的原著。所以學佛,2、第一注意依經不依論。3、第二依法不依人。
  • 中國大乘佛教僧人提倡素食的由來
    中國大乘佛教提倡素食的由來五臺山龍泉寺對於佛教社會上真正了解的人並不多,有的人甚至從來沒有接觸過。但是,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卻是婦孺皆知的,那就是出家人茹素的生活習慣。梁武帝篤信佛教,然而夫人郗氏卻生性忌妒,不信佛法。某日,郗氏準備了許多肉包子,請寶志禪師及其弟子們前來應供,心想:和尚們若吃了肉包子,便是犯戒;若拒絕不吃,便是違逆聖旨。想要陷僧眾於兩難之中。寶志禪師早已知曉郗氏心懷不軌,在臨行前,要眾僧將海青廣袖的袖口縫合,袖筒中暗藏饅頭。當入宮應供時,一邊把包子放進空袖筒內,一邊取出饅頭來吃。
  • 中國人的根性最適合大乘佛教,那麼大乘佛教的特點是什麼呢?
    中國的佛學,向來是大小乘兼修並具,顯教密教通行不悖的,儘管從大乘佛學的立場來看小乘,並非究竟的佛法,但學習大乘,仍然須以小乘的戒、定、慧三學作為基礎,不但如此,如以乘道來說,中國佛學,等於有五乘的階梯:第一人乘,學佛先要從做人開始,凡人倫道德,應該注重的事,都須一一作到,以期達到為善去惡,而止於至善的境界。由人乘升華,可以達到第二天乘的進修,天人是從做人的至善而生。
  • 家庭就是修行道場,家人就是要度的人
    我們每一個學習大乘佛法的人,都應該從內心發起"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盡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盡虛空遍法界中無上的大願,相信也是我們修行人都希望成就的心願。可我們畢竟是生死凡夫,受到累劫業障和累世習氣的影響,很多時候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看到社會當中芸芸眾生不停的造下罪業,很多時候也只能望洋興嘆。
  • 常讀金剛經,理解三段論,你說的話就是佛法!
    學佛在於悟,如果真的悟透了一個道理,那世間所有的道理,也都明白了,這也是頓悟所要達到的境界,其實頓悟,不需要你學佛多少年,不需要你看經書多少卷,更不需要你修行了多少歲月,只需要你領悟了一句話,或是了解了一朵花,你也就達到了頓悟的境界,因為世間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一事明,事事明,一理通,理理通。
  • 佛法:到底有沒有佛?拜佛真的有用嗎?
    學佛一定不要去迷信佛教,很多人因為對佛教的不了解,所以會做出一些非正信的行為,只有對佛教了解後,再去學佛信佛才不容易走在非正信的道路上。這些常見的問題,看一看在你的認識裡,佛教到底是什麼樣的?第一個問題,到底有沒有佛?
  • 聖嚴法師:僅僅止惡而不行善 不是大乘佛法精神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放生」典出於大乘佛經,盛行於中國內地,西藏亦然,也流傳於日本和鄰近的韓國與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動,是基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輪迴生死的因果觀念,所謂「吃它半斤,還它八兩」,如果能夠既戒殺又放生,當然功德倍增,此等感應靈驗的事例史不絕書。 《雜寶藏經》卷四記載:有一沙彌的師父見他七日之內壽命將終,要沙彌返回俗家,七天之後再來,但沒有說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