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淨業三福」。只要沾近佛的邊,學佛不管你學哪一宗那一派,這是根本大戒。對淨業就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就選了三福這三條。三福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四句,諸位要知道這是根。我們今天戒律學不好,什麼原因?這個根沒有。根從哪裡看?前頭兩句,孝養父母我們做到了沒有?奉事師長,尊師重道做到了沒有?沒做到。這兩句沒做到,人格就不存在了。人格是什麼?做人,做人的資格就沒有了,人懂得孝親,懂得尊師。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古聖先賢,在典籍裡頭記載的,特別是傳記,你仔細去讀誦都是孝親尊師。
孝親尊師沒了,不能怪我們的父母沒教給我們,因為我們生在這是戰亂的年代,民國成立之後,戰爭幾乎沒有停止過,社會動亂不安,人們居無定所。我在國內抗戰時期走了十個省,每個地方住個半年,頂多一年,就又要離開了,所以榜樣不容易。我們父母還好還在,只是逢年過節,家人有個祭祖的儀式,不忘祖先;那個時候還給祖先燒一點紙錢,這都是孝心。對老師,父母交代我們尊師重道,我們所學了一點東西根柢,是在這個年代裡頭學的。而這個年代疏忽了,做父母的疏忽了教兒女的很多。我們小朋友知道,我的父母教我還比較嚴格,別人的父母寬鬆。這是與傳統文化有關係,父母親讀過一點童蒙養正的書籍,還做出一點樣子給我們看。但是那很幸運,絕大多數都沒有了,都不提了,好像教孩子是老師的事情,父母沒有這個責任。我們今天明白了,父母比老師更重要,父母能夠把孝順父母做出來,尊師重道做出來,孩子的心不一樣,孝敬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然後,底下還有一句十善業道,養慈悲心,不殺害一切眾生,修十善業,這是學佛最低的限度。十善,身口意三;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是說的,要做到,要常常警策自己;口業最容易造的,所以口業有四條,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無論是有意無意的都不可以,不惡口(惡口,人說髒話),要做到;意業,不貪不瞋不痴,十善業。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記住檢點,有沒有毀犯。你只一回頭,一反省,有。有這麼多的障礙,所以我們這句佛號,念佛有口無心,跟佛法,祖祖相傳的不相應。別人能相應,有十善業道的基礎;我們不相應,我們把十善業道丟掉了,這個不能不知道。這是第一條,三福的第一條。
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皈,學佛入門拜師,求師給我們做三皈依,給我們受戒。這就強調,要把三皈五戒十善落實,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
最後勸我們向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就自行化他,不能忘記,這就真學佛了。自己如果沒有做到,勸別人做很困難。自己做到了,做出榜樣給別人看,人家縱然不能認真學習,他佩服你,他看你真幹,對他會產生影響。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