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做不到淨業三福,修行都是假的!

2021-01-10 紅塵禪緣

我們知道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那麼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他們修的法門一定是不一樣,修學的宗派也不一樣,但都成佛了。可是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一定要以三福作基礎。就好像我們蓋房子一樣,無論你蓋什麼式樣的房子,蓋多麼高的大樓,房屋式樣太多了,千千萬萬種,但地基是一樣的,一定要做非常堅固的地基,從這個地基上才能夠建造各種不同的建築物。

經中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第一條:人天福

「三福」第一條,這四句實在給我們講,只講了四個字:一、是孝;二、是敬;三、是慈;四、是善。這四個字是修行的大根大本

不敬父母是不孝,不敬師長也是不孝,不敬長官也是不孝,不敬眾生還是不孝。換一句話說,孝,一定講順,順親性;學佛是從哪裡學起?從孝親做起。你要不做,那麼換句話說,你就不想出三界嘛!來生還想搞六道輪迴。不孝親,你要是恭敬佛,那說得不好聽的話,那是巴結佛,佛不會接受的;佛是看到你真正能夠體會親心,孝順親心,佛看到就歡喜了。為什麼呢?你跟佛真正是志同道合,佛是孝子,你也是孝子,佛會尊敬你,你也會尊敬佛,這個才是如理如法,我們中國人常講的合情合理。

第二句「奉事師長」。師長,這就講到教育。師長的恩德跟父母是相同的,不能孝親,就不能敬師,所以這是第二層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在經上常說:父母之恩是生我們的肉身,我們這個身體是得之於父母的;老師的恩德是生我們的法身慧命,法身慧命是得之於老師的。這是從前講師道。

第三句「慈心不殺」。佛只舉出一個例子,不殺是慈,不害也是慈。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都有一個真誠的心,希望別人能離苦得樂,希望一切眾生能夠離苦得樂;不但我們要希望,而且我們要盡心盡力地幫助他,所謂成人之美,幫他離苦,幫他得樂,這是慈。如果我們只有這個心,不能盡心盡力協助,這個慈心不圓滿,圓滿的慈是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末後一句是「修十善業」。佛在經上明白地給我們開示,佛說這個世界有六道,世間之外還有四聖法界,所以宇宙間大別來分有十大類,這十大類,就叫十法界。佛告訴我們,十法界是從我們一念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本來沒有啊!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就沒有了。成佛的第一個條件是—平等心。

菩薩是修六度,菩薩心是六度;緣覺,就是闢支佛,修十二因緣;聲聞,就是阿羅漢,是修四諦的。這是「四聖法界」。「六凡法界」,第一個是天道,佛給我們講修的上品十善;人道是中品十善;修羅是下品十善。十善生天啊!「五戒」是人身,五戒做得很圓滿,沒有欠缺,這能得人道來。

第二條:二乘福,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二福首先講「受持三皈」。「受」是老師傳授給我,我接受之後,一生要能夠奉行,要能保持,不能離開它。皈依戒裡面有三條,就是綱領有三條:一、是皈依佛;二、是 皈依法;三、是皈依僧。佛、法、僧稱之為三寶。可是諸位要知道,佛跟我們傳授的三皈,是自性三寶;經文出自於《華嚴經》,我們今天念的三皈偈: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 皈依僧。這個「自」是自性,不是別的,統統講的自性三寶才是你真正皈依處,可不能搞錯了。

我們接著講第二句:「具足眾戒」。你看 三皈第一個是覺而不迷;如果對戒律沒搞清楚,那是迷惑顛倒,那是不覺。三皈沒有,說老實話,戒律就沒有了,「具足眾戒」是建立在覺、正、淨這三自歸的基礎上。我們把這些事實搞清楚了,才知道佛法修學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容易。佛告訴我們,我們自性本心之中具足萬德萬能,德能裡面就有一份是戒律;可見得戒律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學得來的。現在我們起心動念、言語動作,往往都犯過失,甚至於犯了很嚴重的過失。這是迷失了自性,才有這些錯誤的行為產生。一切錯誤違背了自性,也是違背了自性之中的境界。

佛家戒律,它的綱領只有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律雖然很多很多,精神就這兩句話。「諸惡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對自己的;也就是我們儒家所講的獨善其身。「眾善奉行」,是大乘戒,是菩薩戒,是處眾的,跟大眾在一塊是眾善奉行;就是儒家講的兼善天下

第三句「不犯威儀」。「威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儀表、風度、禮節,一定要遵守。孔夫子說人如果不懂得禮節,在社會上就不能夠立足,可見得過去教育對於禮非常地重視。現在社會為什麼這樣混亂,我們在教育上把禮疏忽掉了。禮是講社會秩序的,是講人與人的關係,是說每一個人的身份、職責、義務,是給我們辨別這些事情的。我們知道自己的身份、職責、義務,盡心盡力去做,人人都能在自己崗位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圓滿,這個社會是和諧的,是進步的,大家的生活都會過得非常地幸福美滿,這是禮教的功效啊!所以佛給我們說決定不能犯威儀啊!

第三條:大乘菩薩福

第一個要「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具體來說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菩提心,要真正發度眾生的心。四弘誓願裡面,第一個是願,菩薩願;第二、第三是菩薩行;第四個是菩薩果位。願發了,從哪裡做起?從斷煩惱做起。煩惱不斷,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夠度化眾生。煩惱斷了之後,才學法門。所以現在學佛,學了幾十年,學了一輩子,在佛法上,什麼成就也沒有。原因在那裡呢?他順序顛倒了。

什麼叫做「發菩提心」?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我們把《觀經》跟《起信論》合起來看,這個意思就很清楚了,不難理解。原來菩提心就是講的真心;真誠之心。佛法裡面講「真心離念」,真心裡頭沒有念頭啊!有念頭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就是真誠之心,心裏面沒有妄念,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第二句「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在此地,意義尤其殊勝,實在講也很難懂,因為這一條已經是菩薩,不但是菩薩,而且是法身大士,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三心圓發啦!三心:你說《起信論》的三心,可以——直心、深心、大悲心;說《觀經》上的三心,至誠心、深心、發願回向心,都可以。「圓」是圓滿,統統都發了。這樣的人還不相信因果嗎?

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是果報;果複雜,就複雜的程度來說,因必然與果成正比例,而這麼複雜的因果裡面,我們必須小心謹慎,時時刻刻警惕自己,決定不造惡因。

你要真正成就禪定,成就清淨心,要完全不緣外界,往裡面緣,這是佛法高明之所在,所以佛法叫『內學』,是教你不向外攀緣。外面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好人也好,惡人也好,我都不要理會。我們對外面的境界用一個真誠恭敬心,順境也如此,逆境也如此;善人如此,惡人也如此,絕不用兩個心,一心真誠。你能用這個心,好人、善人贊你,惡人也讚嘆你,惡人被你感動了,斷惡修善了。

《觀經》上講的三福,前面的二福,第一是人天福,第二是二乘權教菩薩福,第三這是大乘菩薩之福。在大乘菩薩福是相當不容易,不單是大乘菩薩;我們在前面跟諸位說明的人天跟二乘,都不容易。就是說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今天幾個人能夠做到?這就是為什麼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總而言之一句話,沒福嘛!諸位想想,那有沒有福的佛呢?沒有。佛是二足尊啊!二足尊,第一個就是福德;福德圓滿,智慧圓滿。不僅僅是佛福德是圓滿的,小乘阿羅漢那個福報也了不起啊!這個就是說明福德的根基是在孝順父母、尊敬師長。

相關焦點

  • 淨空法師:學佛首先要做到淨業三福
    淨空老慈父「淨業三福」。只要沾近佛的邊,學佛不管你學哪一宗那一派,這是根本大戒。對淨業就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就選了三福這三條。三福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四句,諸位要知道這是根。
  • 如何理解三福為「淨業正因
    這樣的淨業正因,我們在因地修行中也可以隨順三世諸佛這樣做,但我們不是諸大菩薩,做起來可能頂多是人天善法、有漏善業,那是不行的。怎樣才能成為往生正因呢?在九品中就講到了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回向:修行淨業三福,三心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就成為往生正因;如果沒有三心回向,就不能成為往生正因,有這層關係。
  • 淨業三福之六:「具足眾戒」
    高標準就是淨業三福,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業三福具體說就是: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禮記學記》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國家真正盡到保護老百姓的責任,教化老百姓的責任,使大眾生活能夠過得更幸福更美滿,盡到教化眾生的責任。《道德經》曰:「聖人行不言之教。」
  • 佛理智慧:什麼是淨業三福?
    我自幼受母親影響,喜歡佛經,學佛修行二十多年,對佛法感悟頗深,希望把我的心得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佛告訴我們這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使我們明了三世一切諸佛修行證果,都要以此三福為基礎,也是佛法共同的基礎。淨業三福:第一,人天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二乘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大乘福。
  • 淨業三福之三:「慈心不殺」
    生命的每一方面都受到法的轄制,自然法則支配著日升日落、四季交替、星移鬥轉。在道德秩序方面,法彰顯於業力法則之中,這個法則就是人們道德行為的好壞影響人們今生和來世的生活。具體說,依照道德的法則的要求去做的人就會得到幸福,圓滿和解脫;忽略或違背這個法則的人就會導致輪迴中無窮無盡的痛苦。《文昌帝君陰騭文》中說:「作事須循天理。」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天理」二字,與人慾相反。
  • 淨空法師說,消除業障的方法,一定要知道!
    相信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有業障。因為業障,會使我們內心浮躁,不清淨。所以,我們要想讓自己內心清淨,就要消除業障。那麼,我們的業障,又是如何來的呢?業障,就是由於我們自私自利,由於我們愚痴造下的惡業,還有貪嗔痴而來的。內心的思想,起心動念不善,也是在造惡。
  • 淨空法師:順心的生歡喜心,不順心的生煩惱,這樣念佛不能往生
    1.淨空法師:順心的生歡喜心,不順心的生煩惱,這樣念佛不能往生修行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裡面,如果我們對於飲食起居,我們常講的「財色名食睡」,還放不下,還有貪染;順心的生歡喜心,不順心的生煩惱,這是一點功夫都沒有,也是念佛,能不能往生?
  • 攝盡世出世間一切大小善法,叫淨業三福!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宏海法師講解55淨業三福,首先我們總的來看一下這三條。從這個一、二、三來講,第一條是屬於凡夫善,又叫做世間善。因為是感得是人天福,所以這個又叫做世善,有的祖師把它稱之為舊善,你們聽過這個詞嗎,舊善。舊善是什麼意思呢?
  • 念佛往生的人不多,什麼原因,淨空法師開示
    念佛往生的人不多,什麼原因,淨空法師開示。1 《阿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什麼是善根?善根是能信能解。不肯依教修行,雖然信了,雖然解了,不肯去幹,這個人雖有善根,沒有福德。3 什麼是因緣?你遇到《阿彌陀經》,你能夠聽到法師講這個經典,這是因緣。我們今天遇到淨土法門,這個因緣無比的殊勝,現在問題就在自己有沒有善根福德。
  • 釋淨空:學佛的人雖然多,不如法,所以往生人少
    如今這個社會學佛的人很多,但是都很難成就於是就出現了學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特別是初學的時候老師太重要了,遇到了一個好的老師他肯教你,你能聽話按照老師的話去做那麼你就會得到受用。如果老師交給你的你不信不依教奉行,你最多只是和佛結個善緣罷了,一生很難成就!
  • 淨業三福之八:「發菩提心」
    第三福這是大乘菩薩所修的,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大乘是以小乘佛法為基礎,小乘佛法是以人天福德為基礎。我們從佛的教誡上來體會,實實在在那個根本的根本就是孝,孝親尊師,尊師是敬。孝、敬、慈這三個字是修學佛法的大根大本,也是推動諸佛菩薩在無盡的時空裡面勇猛精進教化眾生的一個動力。世間人在這個社會,你會很勤奮的努力工作,什麼力量推動你?實在講,世間人是兩個力量,一個是名,一個是利。
  • 佛教:在家人該如何修行?家是淨土,公司是道場,眾生都是菩薩
    所以在家修行的淨宗師兄們,不妨從下面這三個標準來判斷一下,如果您都能做到,那就相當有把握了,相反一條都不行的話,那恐怕還要繼續努力才行。01第一:公司就是道場對於出家人來說,道場自然就是寺廟,在這裡他們集體做早課,做晚課,吃大鍋飯,睡大通鋪,一心修行。當然了,也有一些境界高的法師,不僅自度,還要擔負起為眾生講解說法,心理輔導,祈福教化,廣種福田的責任,也就是度他。
  • 淨業三福之十一:「勸進行者」
    三福這十句都是自利,只有末後一句是利他:「勸進行者」。這個化他,不簡單啊!自行功德圓滿了,這才化他。現在有一些年輕人,自行的功德還沒有,急著要去化他,心倒是個好心,真像地藏菩薩一樣,捨己為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呢?他是真入地獄了,他入了地獄,對人沒什麼好處;地藏菩薩入地獄是對眾生有好處,有利益啦!他這入了地獄,很冤枉,一個眾生也沒度了。
  • 淨空老法師: 全世界佛教,只有中國佛教吃素.
    歡迎加入結緣淨空法師微信號:jkfs777中國佛緣微信號:zgfy777大悲禪寺微信號:dbcs777
  • 淨空老法師:如果能放下個人,那個人就可以墮地獄,變餓鬼、畜生,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業
    譬如畜生道裡面,現在富貴人家養的寵物,那就是這一類的人;餓鬼道裡面,你做山神、做城隍、做土地,這是福德鬼,做鬼王,有許多人供養你,落在這一道裡頭。這個例子很多,你看諦閒法師有一個參禪的徒弟,禪修功夫也很不錯,他做到了江蘇金山寺的首座和尚,以後被冤親債主纏著跳水自殺。實在講不是他自己願意的,是冤親債主把他拉下水去的,死了以後去做土地公,就是在他們寺廟前面一個土地廟做土地公。
  • 淨空法師:所有經教懺法都沒辦法消除的業障要怎麼辦?
    我在年輕的時候,我記得我講淨土經典《觀無量壽佛經》,參考前清乾隆時代灌頂法師的批註。他在批註裡有一句話告訴我們,我們遇到困難,求佛菩薩加持,用佛教的這些方法來化解災難。他說:你的業障很重,所有經教懺法都沒有辦法消除你的業障,什麼方法你用盡了,都消除不了,最後還有一個方法,肯定能把它消除掉,那方法是什麼?一句阿彌陀佛,一心專念。
  • 在家真修行,家裡就有一尊佛
    時時刻刻提高警覺,例子就在我們的周邊,不必親自看到,傳說、聽聞都是事實真相,不是假的,我們能不謹慎嗎?連《念力的秘密》裡頭都說,無論是有意無意,起心動念自己都要負責任。成敗的關鍵不在外頭,完全在自己,外面只是助緣;助緣它的比例十之二、三,自己起心動念要佔十之七、八。所以我們就知道,學佛、修道最重要的是什麼?
  • 淨空法師:極樂世界的人,心中只要有感,羅網當中它就有應
    1.淨空法師:極樂世界的人,心中只要有感,羅網當中它就有應【金珠鈴鐸。周匝條間。】『條』是樹條,樹的枝條系『金珠』,寶珠。系鈴,『鈴鐸』,「鐸」也是大的鈴鐺。不但美觀,而且風吹的時候,音聲非常之美妙。無量壽經  (第三十三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332.淨空法師:每一個往生的眾生,佛統統都來迎接【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