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那麼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他們修的法門一定是不一樣,修學的宗派也不一樣,但都成佛了。可是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一定要以三福作基礎。就好像我們蓋房子一樣,無論你蓋什麼式樣的房子,蓋多麼高的大樓,房屋式樣太多了,千千萬萬種,但地基是一樣的,一定要做非常堅固的地基,從這個地基上才能夠建造各種不同的建築物。
經中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第一條:人天福
「三福」第一條,這四句實在給我們講,只講了四個字:一、是孝;二、是敬;三、是慈;四、是善。這四個字是修行的大根大本
不敬父母是不孝,不敬師長也是不孝,不敬長官也是不孝,不敬眾生還是不孝。換一句話說,孝,一定講順,順親性;學佛是從哪裡學起?從孝親做起。你要不做,那麼換句話說,你就不想出三界嘛!來生還想搞六道輪迴。不孝親,你要是恭敬佛,那說得不好聽的話,那是巴結佛,佛不會接受的;佛是看到你真正能夠體會親心,孝順親心,佛看到就歡喜了。為什麼呢?你跟佛真正是志同道合,佛是孝子,你也是孝子,佛會尊敬你,你也會尊敬佛,這個才是如理如法,我們中國人常講的合情合理。
第二句「奉事師長」。師長,這就講到教育。師長的恩德跟父母是相同的,不能孝親,就不能敬師,所以這是第二層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在經上常說:父母之恩是生我們的肉身,我們這個身體是得之於父母的;老師的恩德是生我們的法身慧命,法身慧命是得之於老師的。這是從前講師道。
第三句「慈心不殺」。佛只舉出一個例子,不殺是慈,不害也是慈。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都有一個真誠的心,希望別人能離苦得樂,希望一切眾生能夠離苦得樂;不但我們要希望,而且我們要盡心盡力地幫助他,所謂成人之美,幫他離苦,幫他得樂,這是慈。如果我們只有這個心,不能盡心盡力協助,這個慈心不圓滿,圓滿的慈是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末後一句是「修十善業」。佛在經上明白地給我們開示,佛說這個世界有六道,世間之外還有四聖法界,所以宇宙間大別來分有十大類,這十大類,就叫十法界。佛告訴我們,十法界是從我們一念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本來沒有啊!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就沒有了。成佛的第一個條件是—平等心。
菩薩是修六度,菩薩心是六度;緣覺,就是闢支佛,修十二因緣;聲聞,就是阿羅漢,是修四諦的。這是「四聖法界」。「六凡法界」,第一個是天道,佛給我們講修的上品十善;人道是中品十善;修羅是下品十善。十善生天啊!「五戒」是人身,五戒做得很圓滿,沒有欠缺,這能得人道來。
第二條:二乘福,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二福首先講「受持三皈」。「受」是老師傳授給我,我接受之後,一生要能夠奉行,要能保持,不能離開它。皈依戒裡面有三條,就是綱領有三條:一、是皈依佛;二、是 皈依法;三、是皈依僧。佛、法、僧稱之為三寶。可是諸位要知道,佛跟我們傳授的三皈,是自性三寶;經文出自於《華嚴經》,我們今天念的三皈偈: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 皈依僧。這個「自」是自性,不是別的,統統講的自性三寶才是你真正皈依處,可不能搞錯了。
我們接著講第二句:「具足眾戒」。你看 三皈第一個是覺而不迷;如果對戒律沒搞清楚,那是迷惑顛倒,那是不覺。三皈沒有,說老實話,戒律就沒有了,「具足眾戒」是建立在覺、正、淨這三自歸的基礎上。我們把這些事實搞清楚了,才知道佛法修學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容易。佛告訴我們,我們自性本心之中具足萬德萬能,德能裡面就有一份是戒律;可見得戒律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學得來的。現在我們起心動念、言語動作,往往都犯過失,甚至於犯了很嚴重的過失。這是迷失了自性,才有這些錯誤的行為產生。一切錯誤違背了自性,也是違背了自性之中的境界。
佛家戒律,它的綱領只有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律雖然很多很多,精神就這兩句話。「諸惡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對自己的;也就是我們儒家所講的獨善其身。「眾善奉行」,是大乘戒,是菩薩戒,是處眾的,跟大眾在一塊是眾善奉行;就是儒家講的兼善天下
第三句「不犯威儀」。「威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儀表、風度、禮節,一定要遵守。孔夫子說人如果不懂得禮節,在社會上就不能夠立足,可見得過去教育對於禮非常地重視。現在社會為什麼這樣混亂,我們在教育上把禮疏忽掉了。禮是講社會秩序的,是講人與人的關係,是說每一個人的身份、職責、義務,是給我們辨別這些事情的。我們知道自己的身份、職責、義務,盡心盡力去做,人人都能在自己崗位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圓滿,這個社會是和諧的,是進步的,大家的生活都會過得非常地幸福美滿,這是禮教的功效啊!所以佛給我們說決定不能犯威儀啊!
第三條:大乘菩薩福
第一個要「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具體來說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菩提心,要真正發度眾生的心。四弘誓願裡面,第一個是願,菩薩願;第二、第三是菩薩行;第四個是菩薩果位。願發了,從哪裡做起?從斷煩惱做起。煩惱不斷,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夠度化眾生。煩惱斷了之後,才學法門。所以現在學佛,學了幾十年,學了一輩子,在佛法上,什麼成就也沒有。原因在那裡呢?他順序顛倒了。
什麼叫做「發菩提心」?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我們把《觀經》跟《起信論》合起來看,這個意思就很清楚了,不難理解。原來菩提心就是講的真心;真誠之心。佛法裡面講「真心離念」,真心裡頭沒有念頭啊!有念頭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就是真誠之心,心裏面沒有妄念,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第二句「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在此地,意義尤其殊勝,實在講也很難懂,因為這一條已經是菩薩,不但是菩薩,而且是法身大士,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三心圓發啦!三心:你說《起信論》的三心,可以——直心、深心、大悲心;說《觀經》上的三心,至誠心、深心、發願回向心,都可以。「圓」是圓滿,統統都發了。這樣的人還不相信因果嗎?
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是果報;果複雜,就複雜的程度來說,因必然與果成正比例,而這麼複雜的因果裡面,我們必須小心謹慎,時時刻刻警惕自己,決定不造惡因。
你要真正成就禪定,成就清淨心,要完全不緣外界,往裡面緣,這是佛法高明之所在,所以佛法叫『內學』,是教你不向外攀緣。外面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好人也好,惡人也好,我都不要理會。我們對外面的境界用一個真誠恭敬心,順境也如此,逆境也如此;善人如此,惡人也如此,絕不用兩個心,一心真誠。你能用這個心,好人、善人贊你,惡人也讚嘆你,惡人被你感動了,斷惡修善了。
《觀經》上講的三福,前面的二福,第一是人天福,第二是二乘權教菩薩福,第三這是大乘菩薩之福。在大乘菩薩福是相當不容易,不單是大乘菩薩;我們在前面跟諸位說明的人天跟二乘,都不容易。就是說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今天幾個人能夠做到?這就是為什麼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總而言之一句話,沒福嘛!諸位想想,那有沒有福的佛呢?沒有。佛是二足尊啊!二足尊,第一個就是福德;福德圓滿,智慧圓滿。不僅僅是佛福德是圓滿的,小乘阿羅漢那個福報也了不起啊!這個就是說明福德的根基是在孝順父母、尊敬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