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同為佛教,日本地區僧人能吃肉,而中國和尚只吃素食齋?

2021-01-09 青樓大茶壺

在大眾的眼中,信佛之人是不能夠吃肉的,但也有人了解到,日本的佛教是允許和尚吃肉的,那麼事實究竟如何呢?佛家弟子到底能不能吃肉?如果之前能。那麼又是因為什麼,不吃肉成為了中國和尚的一種標籤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扒一扒事實的真相。

佛有大乘小乘之分

佛教一直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分,而這兩者在對待"吃不吃肉"這個問題上可是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先說說小乘佛教,根據《金剛經》記載,在佛祖傳教期間,他和他所指導的比丘們依靠乞食為生,是施主給什麼他們就吃什麼,特別是釋迦牟尼,自己去化緣,也從不挑三揀四,講究的是不給他人造成太大麻煩。如果根本就對肉退避三舍,害怕施主給了肉食從而上門就是一通比劃說明,用現代人的話來說,那叫點菜。

但是人家也不是什麼肉都吃,在《四分律》中就明確規定了只有"三淨肉"才是完全可以食用的,小乘律典《四分律》中提到——"若不懷疑為我故殺者,若不聞為我故殺者,若不見為我故殺者"這是佛陀們判斷肉類是否可食用的標準,也就是說,根據他們的教義,只要這些肉不是專門為了自己所殺而得來,殺死動物的時候自己沒有聽見,沒有看見,就符合"三淨肉"的標準,食用它們是沒問題的如果不滿足"三淨肉"的標準,那佛祖和比丘們大可推辭不必,不會因為太過苛求而令施捨之人為難。

而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不同,在大乘佛教的佛經中是主張吃素的,在大乘律典的《楞伽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殺生者,多為人食。若人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在大乘佛教一方面看來,食肉,是殺生的根本,認為世間的有太多罪惡與殺戮是為了人們那一口肉而存在的。但就算是極力主張吃素的大乘佛教,也並沒有明令禁止吃肉,沒有將不吃肉作為一條戒律讓信徒們恪守。

不是不吃肉,而是不近葷

其實,在2000年前,我國的和尚是可以吃肉的,而和尚們恪守的戒律是不近葷,別看在現代葷和肉類基本可以畫上等號,在古代,葷指的可不是肉類。"葷"字乃"軍"上頂""在清代陳昌治刻本的《說文解字》中解釋道,"葷"臭菜也,所以"葷"在古代指的是五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植物,再看周禮的說法,葷大致指蔥、蒜、韭、、芫荽等特殊的蔬菜,也就是所謂的"五辛"了。

其實不光是和尚,僧人不吃葷,就連那些士大夫也都不太主張,因為這些東西一旦吃到嘴裡,就會產生些令他人感到不適的氣味,和尚們覺得這樣去拜佛的對於佛的不尊敬。

除此之外,和尚們不能吃這些東西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如果生吃諸如蔥蒜之類的食物,很容易使人大動肝火,而如果煮熟吃,則淫邪的念頭就會產生,這些不淨之物都是佛家弟子所忌諱的,因此和尚們不吃的不是肉,是那些極葷之物。

南梁武帝蕭衍——"以肉為戒"的開端

之前說過,在兩千年前,佛家信徒們是能夠使用符合標準的"三淨肉"的,那麼從何時起,不吃肉,就變成了和尚們的準則,變成了百姓對佛家的第一印象了呢?

答案就是南梁武帝——蕭衍,說起這位皇帝,真可謂是大乘佛教的"虔誠"信徒呀,虔誠到了什麼地步呢?到了狂熱的地步。史書上說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每日頭戴 葛巾,身著布衣,腳穿草鞋,每天只吃豆羹粗飯,這是節儉,是好事,可以看作是誠心向佛的表現,而狂熱就在於蕭衍雖為皇帝,可在位期間他居然多次提出要拋棄皇帝身份出去當和尚,而歷史上確切記載這位皇帝也確確實實出家四次,除了第一次,朝廷方面都花了大價錢把這位皇帝贖了回來。蕭衍晚年更是篤信佛教,不僅大修佛寺,更有僧尼無數,郭祖深對此感嘆道"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而唐代詩人杜牧也又有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描述的正是這位皇帝的手筆。

後來,蕭衍更是從《樊綱經》中得到體悟,他認為食肉等同於殺生,不管是哪個佛家弟子吃肉都違背了"不殺生"戒律,發誓斷除酒肉,不近葷腥,遠離美色,同時,他不僅要求自己這麼做,還要求全國上下都得這麼做。

於是,在公元511年,梁武帝蕭衍親手下了一封詔令——"斷殺絕宗廟犧牲詔",禁止在祭祀的時候以豬牛羊這類牲畜做貢品,要求改用蔬菜,同時明令禁止醫生使用"生類"藥材作為處方,後來,他更是明令禁止天下所有僧尼吃肉,即使是得到佛教認可的"三淨肉"也不可以。而這些也被蕭衍本人記錄在他著名的《斷酒肉文》中。

儘管此令一出有許多人不同意,但是誰也沒辦法,架不住他是皇帝,皇帝說號令天下,誰都是"莫敢不從",就算是有人敢提出質疑,那也只能是朝廷中人說出來才可能有用,果然,當時有許多大臣提出異議,認為和尚吃了這麼多年"三淨肉",又是佛法所允許,怎麼到你這就給一棒子打死了,況且,祭祀不讓人使用牲畜,這在古代那種重視鬼神的思想環境下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只不過各大臣鬧了這麼久,最後蕭衍也只是同意將麵粉和成動物的形狀進行祭祀,天下僧尼一律不準吃肉的詔令還是沒有改變。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吃肉逐漸成為了佛教徒們的基本行為準則,世人也逐漸接受了佛教信徒的這一標籤。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都明白了,小乘佛教允許食用"三淨肉",大乘佛教雖不提倡,但也不完全否定,原來以前佛教中人是可以吃肉的,只是到了南梁武帝那,和尚僧尼吃肉就不被允許了。

雖然如此,在今天,日本、泰國,這些信仰小乘佛教的國家,他們的和尚仍然可以食用"三淨肉",這也是為何同為佛教,日本地區僧人能吃肉,而中國和尚只吃素食齋的原因了。

參考文獻:

陸新蕾——《僧人究竟能不能吃肉,漢傳佛教典籍是如何規定的》

看鑑——《僧人不能吃肉?創建佛教的釋迦牟尼可沒這麼說!》

相關焦點

  • 和尚可以吃雞蛋嗎?為什麼到了中國,原本吃肉的和尚就改吃素了?
    所以答案是不能吃! 簡單的說: 佛教徒能不能吃雞蛋,早在晉朝時就有人辯論過這個問題。 一切精卵皆不是素食,不可食用 前言:這篇「雞蛋葷素決斷」乍看之下,有點「武斷」,其實此說非筆者自創,乃引印光大師之說而繼之也。「凡屬有知覺者,皆不宜食,雖無知覺,然有生機,如各種蛋,亦不宜食。
  • 中國大乘佛教僧人提倡素食的由來
    中國大乘佛教提倡素食的由來確切的講素食是對五穀雜糧的泛稱,中國古時的方士餐風飲露,中醫治病都提倡素食。而素齋才是遠離葷腥的漢地佛教飲食傳統,它與素食的根本不同在於其中還有五辛的忌諱,五辛即:蔥、韭菜、大蒜,小蒜(一種類似韭菜的野生蒜,根莖均可食)、興渠(此物只有印度有,中國並無)。佛經中記載食用五辛的人常為龍天護法所嫌棄,會遠避之。
  • 佛教高僧為什麼叫「大和尚」,「和尚」有什麼深刻的含義?
    現在許多人都認為,「和尚」一詞,就是指出家的的男眾。當然,這和電視電影的宣傳有重大的關係。其實,「和尚」一詞的含義十分深刻,絕不可膚淺的以出家之男眾來指代它。「和尚」一詞的梵文音譯為鄔波馱耶、優婆陀訶,用漢語來解釋就是親教師、依學、大眾之師等。
  • 學佛必須素食嗎,古今僧人的素食有何區別?
    記得有這樣一首歌,歌詞中唱到:「和尚不吃肉,早晚要練功。阿彌陀佛,空空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僧人必須素食的話題開始在坊間流傳。對於素食與學佛的關係,你肯定也有很多疑問,這篇文章就來談談「吃素」這個話題。學佛必須吃素嗎?
  • 給你來揭秘佛教吃素的原因
    後來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之後,少數民族建立政權的時候是相信佛教的,朝廷就建了寺院供僧人居住,後來在中國有自己的叢林寺院,有自己的田產,一些德高望重的高僧就開始號召自給自足,不再乞討。03南傳佛教依舊可以吃肉南傳佛教的由來想必大家都清楚,我在上一篇文章也提到過,其實南傳佛教就是佛陀涅槃之後的上座部佛教,在咱們中國稱其為小乘佛教,佛教中的小乘與大乘是怎麼來的?
  • 唐密在我國幾近失傳,將日本和尚冊立為真言宗八祖
    是陳凱歌電影《妖貓傳》中那個長睫毛帥帥的日本小和尚的老師啊!年輕的日本僧侶空海法師,和白居易一起參與完妖貓故事後,回到日本就開創了真言宗,成為真言宗的開山鼻祖。那遠在大唐長安的青龍寺就成了日本真言宗的祖庭,在日本僧人的心目中不啻於中國的那爛陀寺,具有崇高的地位。後來,該寺被改為皇家園林。
  • 這家酒吧太酷了,老闆是和尚,來杯「極樂淨土」!
    羽田似乎習慣了這些場面,反問:「修行的過程中,比如有妻子,對於吃肉的罪惡感,喝酒大醉一場,沒幹這些的和尚就能開悟了?」羽田的這番話讓阿雅很難不認同。有時客人會好奇,明明同一杯「諸行無常」雞尾酒,不同人喝卻有不同口味?「這款基酒是固定的,至於往裡面加什麼,就要看我當天的心情了,你或許可能不喜歡這杯酒的味道,但這就是人生」,羽田向客人解釋道。
  • 佛教:「和尚念經」,念的是什麼經?
    俗話講「和尚念經」,對於學佛之人來講,念什麼經?其答案很簡單,但對於不學佛、不信佛者而言,就會覺得很好奇。好奇什麼呢?好奇有二、一、出家伴道,難道真的只是「誦經、念佛」?二、念經,念的是什麼經?誦經、念佛其是出家僧人的日常工作,當然對於學修之人來講也是日常基本工作。出家伴道,當然並不只有「誦經、念佛」這麼簡單,其豐富的日常生活內容,一般人也「過得來」。大家可能會疑惑,為何會這樣講?大家都知道,出家是需要「因緣」,這個因緣也並不是口中說說要出家,而是跟「因果」掛鈎。那麼為何會說,出家僧人的『日常生活』豐富呢?
  • 去泰國旅遊,發現那邊的和尚居然可以吃肉
    其實在泰國大多數的寺廟都是非常正規的,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寺廟的和尚用香客的香火和捐款挪為己用。有段時間泰國的新聞上海大肆報導了這部分和尚出行都是私人飛機等以系列高端奢侈行為。這部分和尚給泰國的佛教產生的巨大的負面影響。在泰國佛教和中國的佛教是有所不同的。泰國是信奉小乘佛教而中國是信奉大乘佛教的。這中間的差別不僅僅是名字上的差別。
  • 揭秘佛教五大戒律習俗的真相
    相信一提起佛教、僧人,肯定會第一時間聯想到出家、燒香拜佛、誦經說法等等。佛教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傳入中國也已經2000年。在長期的流傳普及過程中,不論是佛教教義還是佛教戒律習俗,都或多或少發生了一些變化。佛也不渡你並非人人都能出家。
  • 太虛大師:首倡人間佛教,引領佛教抗日救國,提佛教「三大革命」
    印光大師為之封關,並題其關房曰「遁無悶廬」,大師自署曰「昧庵」。在三年的閉關期間,大師悉心研習各宗著述,尤專心於唯識系之經論。1916年年出關後,即赴臺灣、日本考察佛教,進行講學。1918年從日本回國後,在上海與陳元白、章太炎、王一亭諸名士創設"覺社",主編《覺社叢書》。翌年改《覺社叢書》為《海潮音》月刊。月刊持辦30多年,從未中輟,成為中國持辦時間最長,普及影響最廣的佛教刊物。
  • 佛教:這1件事不要做,因果真實不虛!果報無法承受
    因為這句話的流傳,導致很多人認為只要心中有佛,就不需要持戒,更不需要在意佛教的規矩,只要心中有佛就好了,可事情真的是這樣嗎?《轉世成牛》在梁武帝時期,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聖僧,這位僧人人們都稱其為志公和尚。因為志公和尚有著非常高的修為,所以一直都是梁武帝身邊的國師。而在佛法興盛的梁武帝時期,除了志公和尚,還有一位僧人也受到了皇室的追捧。
  • 和尚究竟是一些什麼樣的人?
    很多人都知道和尚是形容佛教信徒(僧人)的一個名詞,但是你們知道和尚這一詞起初的意思嗎?又是否知道和尚一次從最早的出現到如今的演變歷程嗎?今天小編將從古至今的講解一下和尚一詞的發展歷程。和尚一詞起初不寫作和尚,寫作和上,是由當時的梵語翻譯過來的,這個詞傳到中國的時候,當時對於佛教非常信服的人對於和上非常崇拜,因為和上是為佛教信徒們談經論道,傳道授業的人,於是後來佛教信徒覺得和上一詞表達不出對於和上的尊重,就把和上改成了和尚,用來表達世人對於這些德高望重的僧人們的敬意。
  • 「和尚」的稱呼是怎麼來的?和尚為什麼自稱「老衲」?
    佛教自漢朝從天竺傳入我國後,先後在西域和中原經過逐漸的傳播發展後,成為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大外來宗教。我們常常會把投身於佛教的信徒稱為「僧人」,更通俗的叫法則是「和尚」,那麼,人們為什麼要把僧人稱為「和尚」呢?難道是因為他們剃髮後露出的光頭嗎?
  • 日本有一座「貓寺」,寺廟裡貓比僧人還多,很多人專程來「擼貓」
    現在我國的經濟越來越發達,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人們平時的休閒娛樂活動也更多的邁出了家門,開始探索外面的世界外出旅遊,而且在近些年來我國出境遊的人數在不斷的攀升,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文化和風情,但是相對來說最受大家歡迎的一個是東南亞的泰國、越南等地,再一個就是我國東邊的鄰居,韓國和日本
  • 中國和尚躺槍挨罵冤不冤?
    從泰國國內,到美國國家地理,到中國央視新聞等等,老虎與佛教僧人同框的各種照片,一時成為全球各大媒體上的焦點。佛教僧人形象再次受到嚴重衝擊。諸如「佛教只是合法外衣,殺生才是真相。」「佛教本來就是愚弄人的,這次暴露了!」「利益至上,和尚更甚」等負面臆想與指摘,充斥著網際網路各個角落。 泰國佛教界出了醜聞,中國和尚躺槍遭罵,這事雖然有點冤,但邏輯上還算說得通。
  • 佛教:學佛的人,哪些必須吃素?如何判斷?學佛吃肉有什麼後果?
    一直以來,為吃素還是吃肉的問題,大家爭論不休。一般漢地和藏區,信佛的人都認同吃素,因為可以少傷害動物,培養慈悲心。但不信佛的人抬槓,植物也有知覺,吃動物不慈悲,那吃植物不也一樣?其實吃不吃素,並非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修的是什麼,該不該吃素。
  • 日本景點攻略:唐招提寺,一座傳授天平戒律很嚴格的寺院
    公元759年由唐代僧人鑑真創建,創建時的金堂、講堂、佛像等都為人們所熟悉。公元735年以遣唐使的身份入唐的留學僧普照等人,肩負著邀請授戒師去日本的重任。742年,鑑真和尚接受了他們的請求,決意東渡日本,率領十多名弟子乘船渡海。
  • 佛教在中國是如何興盛的?主要得益於東晉十六國的亂世
    在兩漢時期,佛教從古印度傳入到了中原地區,當時的人們對佛教了解很少,僅僅將它當做道教裡神仙的一種。而少數信奉佛教的人也都是官僚體制當中的高官。在兩漢時期,人們出家為僧是非法行為。所以,佛教在當時僅僅是社會上一種邊緣思潮的存在,它的真正盛行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 難怪鎮海禪林寺的僧人會被老鼠精吃掉,你看他們做了什麼
    鎮海禪林寺的和尚給他們安排住宿,也覺得尷尬。最尷尬的是,唐僧偏偏這個時候生了重病,就好似張生與崔鶯鶯被拆散,生了一場相思病,差點就沒了性命。唐僧的病剛好點,就一心打聽那女子的消息,卻聽見孫悟空拿妖的言語,說是就在唐長老重病的這幾日,那女子已經對鎮海禪林寺的六個和尚下了手。為啥鎮海禪林寺的和尚會被金鼻白毛老鼠精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