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漢朝從天竺傳入我國後,先後在西域和中原經過逐漸的傳播發展後,成為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大外來宗教。
我們常常會把投身於佛教的信徒稱為「僧人」,更通俗的叫法則是「和尚」,那麼,人們為什麼要把僧人稱為「和尚」呢?難道是因為他們剃髮後露出的光頭嗎?
其實,「和尚」一詞是是從天竺國的梵文音譯出來的,它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來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人士才能夠稱「和尚」 ,不是任何人都能稱之為和尚的。
並且,「和尚」這個稱呼並不只局限於男子,出家的女性僧人有資格的也可以稱為和尚。
但是,後來民間習俗上把「和尚」這個詞用來代指出家人的名稱了,而且一般當作是男性僧人專用的名詞,這就和原來的字義有了較大的出入。
那麼,在天竺國的梵文裡為什麼會稱為「和尚」呢?
佛教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其根源歸咎於人們產生的各種欲望。因此,為了擺脫痛苦,必須寡慾,必須進行修行,忍受人世間的一切痛苦。
因而,佛教的人生處世哲學是主張一切調和。「和」即忍耐、服從。「和」是佛教徒所崇尚和必須遵守的。以「和」為「尚」即是稱佛教徒為「和尚」的緣由。
我們在看各種小說,或者是歷史電影、電視劇時,大家可能會發現,有的和尚,特別是老一點的和尚,常常會自稱為「老衲」,這又是為什麼呢?
在《現代漢語辭典》中, 「衲」即是補綴的意思。和尚自稱為「老衲」,實際上又和古代經濟生活有著莫大的關係。
在我國古代社會中,人們的物質生活並不像今天這樣富有,大多數人經常過著缺衣少食的日子,平常百姓往往只有幾件衣物。因此,在民間還有「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辛酸說法。
在那個艱苦樸素的年月裡,即使再笨拙的女人也要學會縫補衣物。女人們聚在一起嘮嗑的時候,手裡經常做著針線活,或者為丈夫納鞋底,或者為兒孫縫補舊衣服。所謂「納鞋底」就是用結實的麻繩將很多破碎的布片一層層縫製起來。
同樣,和尚們一般也都是過著比較清貧的生活,他們也是自己縫製衣物和鞋子,將化緣而來的布頭補綴在一起做成的僧衣叫做「百衲衣」 ,因此,他們常常會自稱為「老衲」或「貧衲」。
到了現代社會中,由於經濟生活逐漸好轉,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寺廟中的僧人,一般都不會再穿縫縫補補的衣服了,但是,「老衲」這個詞是一直沿用下來了,所以,我們還是會常常聽到這個名詞的。
本文參考自:《語言常識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