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五日 實叉難陀開始翻譯《大乘入楞伽經》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2016年6月9日,農曆五月五日,實叉難陀開始翻譯《大乘入楞伽經》。

《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唐(武周)實叉難陀譯。武周久視元年五月五日,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在洛陽始譯此經。《楞伽經》宣說世界萬有皆由心所造,認識作用之對象不在外界而在於內心,結合如來藏思想與唯識阿賴耶識思想,為代表印度後期大乘佛教思想之經典,是法相宗所依六經之一。據經錄載,《大乘入楞伽經》是第四譯,目前尚有三種譯本存世:一、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四卷,又稱四卷楞伽、宋譯楞伽。二、北魏菩提流支所譯《入楞伽經》,十卷,又稱十卷楞伽、魏譯楞伽。三、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又稱七卷楞伽、唐譯楞伽。三種譯本之中,四卷《楞伽》是菩提達磨付囑慧可之經典,古來特為禪宗所重。

實叉難陀(652~710),意譯學喜、喜學,唐代譯經三藏。于闐(新疆和闐)人,善大小二乘,旁通異學。武周證聖元年(695), 持梵本《華嚴經》來到東都洛陽,奉武后命,於大內大遍空寺,在義淨、復禮、菩提流支等人協助下,歷時四年,譯出八十卷《華嚴經》。八十卷《華嚴經》譯出,進一步推動我國佛學界《華嚴經》的研習及唐代華嚴宗的形成。此外,實叉難陀還譯有《大乘入楞伽經》《文殊授記經》等,共十九部、一○七卷。長安四年(705)歸國,後經再三迎請,又於中宗景龍二年(708)再度來華,帝親迎於郊外,景雲元年十月示寂,世壽五十九。荼毗之後,其舌不壞。門人悲智等送其靈骨及舌返于闐,起塔供養,後人於荼毗處建七重塔,稱華嚴三藏塔。 

相關焦點

  • 修學大乘佛法,這幾部經典不容錯過
    鳩摩羅什所譯《金剛經》文字極為優美流暢,是翻譯文學的典範之作。三 《維摩詰所說經》這是一部以居士為主人翁的經文。鳩摩羅什譯,共三卷,敘述在家居士維摩詰的言行。該經在中國有過7次漢譯,以鳩摩羅什譯本最為流行。鳩摩羅什和僧肇所著注本較為著名。三《勝鬘經》《勝鬘夫人師子吼經》,簡稱《勝鬘經》。
  • 《小乘》《大乘》《大乘密宗》修行的成就果位
    根據《雜阿含經》《俱舍論》等經論中所述,按照修行證悟程度,次第獲得四沙門果,其先後階段依次為:1.須陀洹果,三界無明中的見惑斷盡的果位,也稱為入流,預流,逆流。意思是離開凡夫已經初步進入聖道的法流,逆流的意思,是進入聖者果位,逆生死的瀑流而上。
  • 談對大乘佛法與大乘經典的粗淺認識——成軍
    明清以來漢地部分寺院戒律的廢弛、義理的荒疏和不重實修,使人們對於還比較完好保存原始佛教時期若干特徵的上座部佛教寄予了較高的希望。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嘗試引進南傳佛法以補漢地大乘佛法之偏差,出現了原始佛教熱。然而一部分矯枉過正者,卻打著復興原始佛教的旗號,並以某些近現代佛學研究的觀點為依據,對大乘佛法進行了根本否定性的「反思」。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內容提要:19世紀以來,深受歐美學風浸潤的日本佛學界,開始著力於以文獻考據為能事、以剝離信仰為特點的所謂「現代佛教學術研究」,疑古之風盛行。其間,北傳佛教佔主導地位的大乘信仰及其命脈所系的大乘經受到質疑,逐漸在學術界形成了「大乘非佛說」的主流意識,並大有滲透教界、動搖中國佛教根本基石的危險。
  • 佛教:大乘佛法的判攝!
    一、前言釋尊一生說法四十五年,教示弟子以「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的四聖諦,令無數弟子得以消除生命中的憂悲惱苦,證入徹底解脫之涅槃境界。在他以八十歲那年入滅之後,佛教隨著弟子們的受持、傳承、弘化,在印度各地弘揚。在佛滅一百年後,更得到阿育王的信仰及大力推動,令佛法迅速地分布於印度以至其它地區去。
  • 金剛經第十一: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是什麼意思
    這裡的「一相」指的是般若實相,也就是我們一直在說的這個「其體最堅,其相最明,其用最利」宛如金剛玉的東西,也是我們這部經從始貫終反覆提及的東西,但千萬不要認為這個實相是個具體什麼物質,它本身是無色又無相的,這就是一相無相。
  • 哪一天開始農曆兔年
    我國農曆紀年,古來分明是從春節正月初一才開始的嘛!  元旦啟用的月曆,儼然全標著農曆的辛卯年。電視裡的日本人元旦當天已經是兔年。如此魚目混珠,鬧得人實在是有點糊塗。  當下流行的月曆和記事本,少有按規矩明確標誌農曆新年是從春節那天開始的,不做這樣的提示,懶省事,誤了青少年,反映了技術時代的人文缺失,這又對科技進步構成了諷刺。我想說的,其實是關於農曆與公曆對照而出的問題。
  • 滿篇「紅叉」!小學生翻譯的英語,讓人忍不住「捂臉」!
    小學三年級的英語試卷就已經這麼難了!具體題目如下圖所示,第一道大題是英漢互譯。看著樣子,其英語應該是班裡最差的了吧!滿篇紅叉的英語試卷該同學將「豬」寫成了「獵」,然而粗心大意的老師也沒發現?緊接著又把「熊貓」寫成了「能貓」,老師依然沒有判錯,看來並非是老師沒看到這個低級錯誤,而是覺得這位小學生是明白這個單詞的意思的,因此給他一點鼓勵,並沒有打叉,然後接下來的答案讓英語老師徹底懵了,因為幾乎全錯,滿篇都是紅色的紅叉。連父親和兄弟都翻譯錯了!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位同學其實並非完全沒學習,只是沒有記得很牢靠而已。比如貓和猴子的英語單詞都是因為局部拼寫錯誤!
  • 淺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性二元論
    病中翻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不由念及前此我之會突地見有人提出二元論即應聲隨之發聲加以發揮,現在重讀陀思作品回頭檢視,方始悟覺,想必應是自己早年深受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影響的剖釋。陀思十八歲時其脾性暴躁的父親因虐待農奴為暴動的農奴所弒,陀思妥耶夫斯基目睹慘劇發生,演變成其後陀思終其一生揮之不去的弒父心結,我們可自其他晚年偉大的理念作品,尤其是自卡拉馬助夫兄弟內的伊凡身心上揣摩出一些端倪。陀思焦躁內省衝動又極度慷慨熱誠,本身就是二元性格極端案例,他創作作品人物愛恨衝突,矛盾又無理性實即他個人生性的反映。
  • 佛教聖僧鳩摩羅什的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
    鳩摩羅什雕像鳩摩羅什初入佛海羅什與344年出生與龜茲國,他家室顯貴其祖上便是世襲的名門家族,鳩摩羅什的父親是天竺國的宰相之子鳩摩羅炎,母親是龜茲王的妹妹,也因此羅什幼年時期的生活是錦衣玉食的。鳩摩羅什遇人生導師鳩摩羅什九歲時,跟著母親一路遊學到了罽賓國,當時的羅什初入西域他國遊學佛法,對於罽賓國這種佛國有著難以抑制的喜悅和孩童無盡的好奇,也就是在這裡鳩摩羅什遇見了他這一生真正意義上的導師槃頭達多,羅什與槃頭達多的初遇也是極有佛緣的一段,羅什的母親耆婆見羅什對罽賓國如此好奇,對佛法如此著迷便決定先不去找槃頭達多,便帶著羅什在罽賓國停留了很長的日子,而巧合的耆婆帶著羅什來到護瑟伽羅寺禮拜了如來之後
  • 農曆五月初五的禁忌
    正文共1668字,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農曆五月初五是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這個節日俗稱"惡日",人們在這一天要插菖蒲、佩茱萸以闢邪,薰蒼朮、喝雄黃酒以避疫。這種俗信是怎樣形成的呢?農曆五月初五是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這個節日俗稱"惡日",人們在這一天要插菖蒲、佩茱萸以闢邪,薰蒼朮、喝雄黃酒以避疫。
  • 讀《金剛經》|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陀洹名為入流,還需要在天上人間往返七次,方可籌償業債,證四果羅漢。相比之下,斯陀含的業債就要輕一些。「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斯陀含」是梵語,譯成漢語為「一往來」。
  • 為什麼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很多對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這樣一種分法,在這種分法中,它們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大乘佛教傾向於渡人,幫助別人解脫,而小乘佛教則傾向於自渡,主要讓自己解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想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得從原始佛法的根源開始說起。原始佛法一共有三乘,分別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可以說是佛法的三個階段。
  • 中國人的根性最適合大乘佛教,那麼大乘佛教的特點是什麼呢?
    中國的佛學,向來是大小乘兼修並具,顯教密教通行不悖的,儘管從大乘佛學的立場來看小乘,並非究竟的佛法,但學習大乘,仍然須以小乘的戒、定、慧三學作為基礎,不但如此,如以乘道來說,中國佛學,等於有五乘的階梯:第一人乘,學佛先要從做人開始,凡人倫道德,應該注重的事,都須一一作到,以期達到為善去惡,而止於至善的境界。由人乘升華,可以達到第二天乘的進修,天人是從做人的至善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