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醫學生祭奠"大體老師" 謝,讓我們走近生命精微
圖片來源:網絡
上海交大醫學生清明祭奠「大體老師」和實驗動物 感謝,讓我們走近生命之精微
緬懷親人、祭奠先賢是清明節的傳統。對醫學生而言,則有一群需要緬懷和感謝的特殊對象——「大體老師」和實驗動物。
昨天(3日)中午,上海交大醫學院杏林愛心屋、易班工作站等學生團體聚集在學校的動物慰靈碑前,獻上簇簇菊花。每年臨近清明,都會有醫學生自發前來祭掃實驗動物與無償遺體捐獻者。這是醫學院的一項特殊儀式,捐獻背後的故事亦充滿濃濃溫情。
感恩醫學院裡的「大體老師」
上交大醫學院新教學樓的地下一層,走到樓梯口,就能聞到一股淡淡的福馬林味,這裡就是醫學生再熟悉不過的地方——解剖教室。
「每年有100多名醫學生要上解剖課,10人共用一具遺體。我們要深深感謝這些捐獻遺體的志願者。因為他們的奉獻,讓初登醫學殿堂的學生認識了第一根神經、第一根動脈。」交大醫學院繆青老師帶著記者走在地下一層的走廊裡,在我們身邊,有一排排身體解剖標本,骨骼、腿部肌肉、大腦橫剖面……每個標本都有一個編號,每個編號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比如,百歲老人沈鼎鴻。2011年,根據老人的遺願——將身體捐獻給上交大醫學院,供學生解剖、學習。以這種方式告別人間,與老人的身份有關——他曾是一名醫者。生於1910年,沈鼎鴻是我國微生物學先驅。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檢驗隊,在朝鮮戰場上與細菌、病毒抗爭。1955年他出任上海第二醫學院(交大醫學院前身)微生物學教授。「老師以卓越的學術留名我國微生物學發展史,但醫學還有許多待解之謎,老師一定希望學生藉助他的身體,走得更遠些。」有學生如此懷念老師。
醫學院裡,還有許多這樣的「老師」,不會說話,卻教會學生很多。他們被醫學生親切地稱為「大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