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二年級的學生迎來了他們在局部解剖課上的特殊老師。經過上學期系統解剖課的理論學習後,他們走入了地下一層的解剖實驗室,開始面對大體老師——那些為了科學研究與醫學教學捐獻了自己遺體的無言良師。
正是有了這些良師的奉獻,才使得醫學生們對於人體構造,解剖操作上有了最為豐富的知識攝入。為了表示對於這些特殊老師的尊重,每位學生在第一次操作前都會進行簡潔而肅穆的默哀儀式。而作為第一次在實體上進行操作的醫學生們來說,這門課程的學習對於他們也是一種全新形式的體驗與教育。
用有溫度的雙手 觸摸冰冷
在二年級的第一學期,大部分臨床專業的學生就開始接觸了解剖課程的學習。不過那時的人體構造知識來源,更多的是傳統的書本。穿插其中的實驗課更多的是觀摩討論已經高度處理過的人體局部標本。對於醫學生來說,本學期局部解剖課與上學期課程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要在實體身上進行操作學習,用自己有溫度的雙手理性慎重地觸摸已經冰冷的軀體。
2014級臨床醫學英文班的何紫儀說出了大部分醫學生的心聲:「雖然在實際操作前都已經翻過無數次書本與圖譜,真的進入操作過程中才會發現每一條血管神經都比書上描寫要來得複雜。教科書上的內容只能作為參考,一定要把握住實物的特性,不可照搬書本。」
裝過心臟起搏器會對人體構造產生怎樣的改變?靜脈栓塞,肺部水腫對相應部位會造成怎樣的損傷?沒有實際操作,在書本上是看不透這些問題的答案的。每位醫學生都是由衷地對大體老師充滿著感恩之心,感謝他們為了傳授知識做出的奉獻。
這樣的課程不僅僅是讓同學們積累操作經驗,以立體直觀的方式進行學習,更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教學意義。從事該門課程教學的夏蓉副教授在這一點上,有著自己的看法,「大部分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生,以後還是要從事一線的臨床醫療行業工作。真正的人體不是流水線上的產物。雖然規律特點是共同的,但每一個人都具有獨特的個體特點。實際生活中,這樣的個體差異往往並不會影響其正常生活功能,故在今後的工作中一定會遇到規格不同,層次不一的人體部位,所以這樣的一個課程學習,對於積累日後的工作經驗,認識每個不同的病人個體是有著極大幫助的。」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說,整個大學期間這樣實際操作的機會只有一次。這也就意味著這門對於臨床工作意義重大的課程對於每位醫學生來說都有著非常寶貴的意義。
為醫學研究
貢獻「身體髮膚」
談起大體老師,2014級臨床醫學五年制的陳立偉同學講述了她身邊的故事。曾在敬老院做過志願者的她在志願過程中了解一位非常積極樂觀的老奶奶,總是願意和她不停地交流。在雙方關係很融洽後,那位老奶奶了解到陳立偉是一名醫學生後,表達了她對這個行業的尊敬與支持,並在日後動員自己的女兒一起籤署了遺體捐獻的志願書。
「不管這些大體老師在生前是何等身份,他們都做出了共同的高尚的選擇。『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傳統觀念並沒有阻止他們為了醫學的獻身和對人類大愛的追求。斯人已去,軀體不朽,精神永存。」
儘管遺體捐獻的登記數與實現數每年都在提高,但我國目前該項水平仍與世界平均水平有較大距離。今年的三月一日是上海市第十四個遺體捐獻者紀念日。交通大學醫學院的學生也派出了代表參加了上海市紅十字會主辦,以「生命在奉獻中延續」為主題的活動。據了解,上海市自1982年率先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遺體捐獻工作,至今已有34年。雖然在過去的一年中,本市遺體實現數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達到646例,捐獻登記數為2466人。中國每年約有150萬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而僅1萬人能如願得到移植,供需比例為1:150。而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平均器官供需比為1:20~30。
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
放在心中
在這樣特殊的操作課與這樣特殊的老師身上,醫學生們學會的不僅僅是專業的知識,更是對於生命的敬畏與尊重。夏蓉副教授介紹到大體老師稱呼的來源與成傳統的默哀儀式都是近二十年來與一些優秀醫學院交流學習後逐漸產生的。「我一直認為大體老師都是有著無私精神,高尚靈魂,崇高境界的這麼一群人。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能做出這樣選擇的人都是思想境界超乎常人的。」這群無言良師做出的奉獻對於醫學事業的發展是巨大的,值得尊敬。交通大學醫學院這些觀念的進步也表明了在醫學技術外,人文底蘊與傳統同樣是建設一所優秀學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一次實踐操作前,所有學生都會在老師的組織下圍成一圈,進行簡短肅穆的儀式,依次緬懷,默哀,鞠躬來表達對大體老師的尊敬與感恩。每一位醫學生在第一次面對這樣特殊的老師之時,都不約而同會感受到生命的震撼。2014級臨床醫學法文班的沈君劼同學表示:「從下定決心選填醫學志願到第一次實際操作前都對解剖這門課有不少的想像。但真的拉開袋子面對大體老師,前三分鐘大腦一片空白,只剩下緊張,旁邊人和自己說話只聽得見嗡嗡聲。之前書本圖譜上的簡圖鉛字都變成了真實的血管神經,肌肉筋膜都有著自己真實的觸感,過了好一會兒才能夠正式操作。」這是不少第一次接觸實驗操作同學的共同心聲。
夏蓉副教授介紹到曾經有一組學生因故需要重新操作新一位大體老師。在課前沒有任何的指示,該組同學都自發地重新進行了一遍緬懷,默哀,鞠躬的儀式。這樣的教育就是潛移默化的。儀式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對於生命的尊重與敬畏以這樣的方式滲透到這群未來的醫務工作者心中。仁心總在仁術前。
面對這群無言良師,每位醫學生都格外的認真。不僅在課前都做過充分的預複習以求操作得到最好的效果,更在操作中保持著極高的專注來保證大體老師的奉獻取得最佳的效果。雖然這群無言良師感覺不到,但認真與專注就是這群醫學生給這群老師能做出的最好應答。大體老師們將陪伴同學們一起學習這學期的解剖操作課,不過更重要的是他們所講授的對於生命的尊重與敬畏將遠超這個學期,將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未來的醫務工作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