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老師,醫學院的無言良師

2021-01-10 新民晚報數字報
  王聖明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本學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二年級的學生迎來了他們在局部解剖課上的特殊老師。經過上學期系統解剖課的理論學習後,他們走入了地下一層的解剖實驗室,開始面對大體老師——那些為了科學研究與醫學教學捐獻了自己遺體的無言良師。

  正是有了這些良師的奉獻,才使得醫學生們對於人體構造,解剖操作上有了最為豐富的知識攝入。為了表示對於這些特殊老師的尊重,每位學生在第一次操作前都會進行簡潔而肅穆的默哀儀式。而作為第一次在實體上進行操作的醫學生們來說,這門課程的學習對於他們也是一種全新形式的體驗與教育。

  用有溫度的雙手 觸摸冰冷

  在二年級的第一學期,大部分臨床專業的學生就開始接觸了解剖課程的學習。不過那時的人體構造知識來源,更多的是傳統的書本。穿插其中的實驗課更多的是觀摩討論已經高度處理過的人體局部標本。對於醫學生來說,本學期局部解剖課與上學期課程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要在實體身上進行操作學習,用自己有溫度的雙手理性慎重地觸摸已經冰冷的軀體。 

  2014級臨床醫學英文班的何紫儀說出了大部分醫學生的心聲:「雖然在實際操作前都已經翻過無數次書本與圖譜,真的進入操作過程中才會發現每一條血管神經都比書上描寫要來得複雜。教科書上的內容只能作為參考,一定要把握住實物的特性,不可照搬書本。」

  裝過心臟起搏器會對人體構造產生怎樣的改變?靜脈栓塞,肺部水腫對相應部位會造成怎樣的損傷?沒有實際操作,在書本上是看不透這些問題的答案的。每位醫學生都是由衷地對大體老師充滿著感恩之心,感謝他們為了傳授知識做出的奉獻。

  這樣的課程不僅僅是讓同學們積累操作經驗,以立體直觀的方式進行學習,更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教學意義。從事該門課程教學的夏蓉副教授在這一點上,有著自己的看法,「大部分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生,以後還是要從事一線的臨床醫療行業工作。真正的人體不是流水線上的產物。雖然規律特點是共同的,但每一個人都具有獨特的個體特點。實際生活中,這樣的個體差異往往並不會影響其正常生活功能,故在今後的工作中一定會遇到規格不同,層次不一的人體部位,所以這樣的一個課程學習,對於積累日後的工作經驗,認識每個不同的病人個體是有著極大幫助的。」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說,整個大學期間這樣實際操作的機會只有一次。這也就意味著這門對於臨床工作意義重大的課程對於每位醫學生來說都有著非常寶貴的意義。

  為醫學研究

  貢獻「身體髮膚」

  談起大體老師,2014級臨床醫學五年制的陳立偉同學講述了她身邊的故事。曾在敬老院做過志願者的她在志願過程中了解一位非常積極樂觀的老奶奶,總是願意和她不停地交流。在雙方關係很融洽後,那位老奶奶了解到陳立偉是一名醫學生後,表達了她對這個行業的尊敬與支持,並在日後動員自己的女兒一起籤署了遺體捐獻的志願書。

  「不管這些大體老師在生前是何等身份,他們都做出了共同的高尚的選擇。『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傳統觀念並沒有阻止他們為了醫學的獻身和對人類大愛的追求。斯人已去,軀體不朽,精神永存。」

  儘管遺體捐獻的登記數與實現數每年都在提高,但我國目前該項水平仍與世界平均水平有較大距離。今年的三月一日是上海市第十四個遺體捐獻者紀念日。交通大學醫學院的學生也派出了代表參加了上海市紅十字會主辦,以「生命在奉獻中延續」為主題的活動。據了解,上海市自1982年率先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遺體捐獻工作,至今已有34年。雖然在過去的一年中,本市遺體實現數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達到646例,捐獻登記數為2466人。中國每年約有150萬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而僅1萬人能如願得到移植,供需比例為1:150。而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平均器官供需比為1:20~30。

  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

  放在心中

  在這樣特殊的操作課與這樣特殊的老師身上,醫學生們學會的不僅僅是專業的知識,更是對於生命的敬畏與尊重。夏蓉副教授介紹到大體老師稱呼的來源與成傳統的默哀儀式都是近二十年來與一些優秀醫學院交流學習後逐漸產生的。「我一直認為大體老師都是有著無私精神,高尚靈魂,崇高境界的這麼一群人。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能做出這樣選擇的人都是思想境界超乎常人的。」這群無言良師做出的奉獻對於醫學事業的發展是巨大的,值得尊敬。交通大學醫學院這些觀念的進步也表明了在醫學技術外,人文底蘊與傳統同樣是建設一所優秀學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一次實踐操作前,所有學生都會在老師的組織下圍成一圈,進行簡短肅穆的儀式,依次緬懷,默哀,鞠躬來表達對大體老師的尊敬與感恩。每一位醫學生在第一次面對這樣特殊的老師之時,都不約而同會感受到生命的震撼。2014級臨床醫學法文班的沈君劼同學表示:「從下定決心選填醫學志願到第一次實際操作前都對解剖這門課有不少的想像。但真的拉開袋子面對大體老師,前三分鐘大腦一片空白,只剩下緊張,旁邊人和自己說話只聽得見嗡嗡聲。之前書本圖譜上的簡圖鉛字都變成了真實的血管神經,肌肉筋膜都有著自己真實的觸感,過了好一會兒才能夠正式操作。」這是不少第一次接觸實驗操作同學的共同心聲。

  夏蓉副教授介紹到曾經有一組學生因故需要重新操作新一位大體老師。在課前沒有任何的指示,該組同學都自發地重新進行了一遍緬懷,默哀,鞠躬的儀式。這樣的教育就是潛移默化的。儀式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對於生命的尊重與敬畏以這樣的方式滲透到這群未來的醫務工作者心中。仁心總在仁術前。

  面對這群無言良師,每位醫學生都格外的認真。不僅在課前都做過充分的預複習以求操作得到最好的效果,更在操作中保持著極高的專注來保證大體老師的奉獻取得最佳的效果。雖然這群無言良師感覺不到,但認真與專注就是這群醫學生給這群老師能做出的最好應答。大體老師們將陪伴同學們一起學習這學期的解剖操作課,不過更重要的是他們所講授的對於生命的尊重與敬畏將遠超這個學期,將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未來的醫務工作者們。

相關焦點

  • 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內,一堂特殊的授課正在進行——同學們沒有端坐在課桌邊,而是集體肅穆站立。這堂課的「老師」也沒有站在講臺上,而是靜靜地「躺」在儲櫃裡——其被稱為「大體老師」。「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
  • 致敬無語良師!寧波大學醫學院舉辦了一場特殊的「感恩生命」教育
    參加完儀式後,寧波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2018級3班的學生陳雯燁在留言簿上這樣寫道。12月24日,在寒風凜冽的隆冬時節,一場「致敬無語良師,感恩生命光輝」的特殊紀念活動在寧波大學醫學院舉行,這場致敬遺體捐贈者的活動,讓現場充滿了生命的暖意。寧波市紅十字會、寧波市教育局及寧大師生共200餘人參加了儀式。
  • 生命定格81歲,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新華社上海11月21日電(記者郭敬丹)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內,一堂特殊的授課正在進行——同學們沒有端坐在課桌邊,而是集體肅穆站立。這堂課的「老師」也沒有站在講臺上,而是靜靜地「躺」在儲櫃裡——其被稱為「大體老師」。
  • 不插管只求安泰離去,醫學女教授當「大體老師」,成2980名遺體捐贈...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正在進行特殊的授課:學生們沒有端坐課桌邊,而是集體肅穆站立;而這堂課的「老師」也沒有站立講臺,而是靜靜「躺」在儲櫃裡……11月20日,這裡迎來一位受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因為她生前預囑,疾病最後階段不要做無謂的搶救,也不插管,只求安泰離去,將遺體捐獻給醫學教育事業。
  • 40位大體老師一半是成人 他們的「休息室」就在屍體庫
    在廈門醫學院,每名大一醫學生都會上一門課———《人體解剖學》,為他們授課的是兩位老師———實驗教學老師和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也就是遺體捐贈者,又被醫學生尊稱為「無語良師」。大體老師們雖不說話,卻用自己的軀體為一屆又一屆的醫學生傳授豐富的人體基本知識,在另一個世界推動著人類醫學的進步。
  • 清明節前到校園感恩碑和動物碑前默哀 醫學生致無言感謝
    東方網4月3日消息:大體老師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不會說話也無法提問,卻用髮膚體軀讓醫學生掌握豐富的人體知識。生命雖然逝去,大愛傳遞人間,他們詮釋科學,也觸動醫學生尊重生命、救死扶傷的仁愛和決心,他們是醫學生的無言良師。
  • 交大醫學院學生清明祭掃 感恩"大體老師"和實驗動物[圖]
    清明節前夕,交大醫學院的學生自發祭奠實驗動物,向它們獻上獻花和小零食交大醫學生祭奠「大體老師」,感念他們為醫學事業做出的貢獻交大醫學生自發前來為「大體老師」默哀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4月6日報導:「如果那是一顆冰冷的心,請用愛去感化
  • 畢業生向解剖大體老師鞠躬告別
    6月10日,在該校解剖樓,一群畢業生隔著大門向裡面的「大體老師」(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鞠躬告別。當晚,畢業生輔導員蔡曉穎老師在朋友圈裡發了這麼一段文字:「凌晨,畢業生離校的不舍情緒一直延續著,輾轉難眠中我看到了學生發了一張在解剖教研室外鞠躬的照片。
  • 為玩梗偷拍大體老師?網紅冒充醫學生引爭議,立人設也要有底線
    網紅"澤一鋒"為了博取流量,偷拍大體老師及動物標本,並冒充醫學院學生身份,將視頻剪輯後發布在某短視頻平臺上。澤一鋒被輿論追責後回應,只是為了"玩梗",輕描淡寫的態度徹底激怒了公眾。  澤一鋒何許人也?據報導,他真名叫邵青鋒,男生,由於留著披肩長發,在某短視頻平臺擁有百萬粉絲,擅長以冷酷動漫人物形象出鏡。
  • 上海交大醫學生清明祭掃 感恩"大體老師"和實驗動物
    對醫學生而言,則有一群需要緬懷和感謝的特殊對象——「大體老師」和實驗動物。   昨天中午,上海交大醫學院杏林愛心屋、易班工作站等學生團體聚集在學校的動物慰靈碑前,獻上簇簇菊花。每年臨近清明,都會有醫學生自發前來祭掃實驗動物與無償遺體捐獻者。這是醫學院的一項特殊儀式,捐獻背後的故事亦充滿濃濃溫情。
  • 走進人體解剖課:專業的態度是對大體老師最好的感恩
    他們緘默無言,卻是無可替代的良師。在醫學生口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神聖名字——大體老師。四月初的一個周五,陽光很好,但醫學院裡感覺不到初夏的悶熱。大三學生的課表裡有一門「人體解剖學」課。這意味著這天下午,他們要面對大體老師。
  • 清明致敬「大體老師」
    他們職業各異,身份不同,在生命的最後,卻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大體老師——這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  「從你們身上,我們認識了第一根神經,切開了第一條動脈,熟悉了第一個臟器……是你們讓我們更懂得了生命的意義。」清明前夕,600多名北京醫療單位代表、醫學院師生等,齊聚「生命」紀念碑前,悼念這些「無言的大體老師」。他們身著白大褂,手持雛菊,面對紀念碑深深鞠躬。
  • 悼念「無言良師」 北京長青園骨灰林生命紀念碑舉辦特殊追思會
    「無言良師」,這是醫學界對志願遺體捐獻者的最高稱謂。今天上午,北京市紅十字會和北京解剖學會在長青園骨灰林生命紀念碑前,舉辦了具有特殊意義的追思會,悼念志願捐獻遺體的逝者。長青園生命紀念園「北京市志願捐獻遺體服務基地」同時揭牌。
  • 溫州舉行首對「大體老師」夫妻捐獻儀式
    溫州首對耄耋夫婦相約離世後做「大體老師」章克光和陳翠茶是一對革命伴侶,兩位老人離休後,定居在溫州鹿城。今年6月,在溫州醫科大附二醫的某病房裡,溫州市紅十字承啟榮光志願服務隊為病床上90歲高齡的章克光老人提前頒發了《浙江省遺體(組織)捐獻證書》。
  • 緬懷「大體老師」 北京已有2962人實現遺體捐獻
    今天,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衛生職業學院、燕京醫學院6所醫學院校的師生、醫務工作者和北京市紅十字會志願者代表聚集在此,深情緬懷遺體捐獻的「大體老師」們。「大體老師」 ——醫學界對志願遺體捐獻者的最高稱謂,為人類衛生健康事業無私獻身的精神,不僅受到醫藥衛生院校廣大師生的崇敬,同時也被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所理解和敬仰。
  • 醫大學子追思遺體捐獻者 向「大體老師」致敬
    寫給「大體老師」的話貼在寄語牆上。向「大體老師」致敬。、師生們為「大體老師」默哀。  濱海高新網訊  昨天,天津醫科大學幾十位師生在解剖課堂舉行了「大體老師」追思會,悼念這些志願捐獻遺體的逝者。「堅持以救人為己任,尊重每一個為醫學事業獻身的逝者……」學生們舉起右手,握緊拳頭向「大體老師」莊嚴宣誓,表達對他們的感恩之情。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醫學學生必須接受基礎醫學的學習,人體解剖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這些遺體捐獻者用他們的軀體,讓學生們直觀了解人體基本知識,是醫學學生的無語良師。
  • 醫學生的第一堂解剖課:向「無言老師」鞠躬後想哭
    醫學院學生上解剖課,就是這樣的狀態。9月19日,山東青島一所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三的同學們,上了他們入學以來的第一堂局部解剖課,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見到完整的「大體老師」(遺體)。與其他課程不一樣,上課前,同學們會向遺體默哀1分鐘,然後集體鞠躬。有同學告訴作者:「遺體也是老師,我們對遺體心存敬畏。」
  • 捐獻遺體角膜成為「大體良師」 長沙一女子離世前最後一條微信讓人...
    21日上午11時,湖南省紅十字角膜捐獻愛爾眼科接收站、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的工作人員及蔣琳鳳的親朋好友向她告別。按照蔣琳鳳生前的意願,她的眼角膜將捐贈給愛爾眼科接收站用於救助眼疾患者,遺體則捐贈給湘雅醫學院供醫學研究和教學,成為眾多醫學生的「大體良師」,醫學生們將通過她的身體認識血管、辨別神經……丈夫:從某種意義上說她還在這個世界「生命得以升華,愛心永留人間。琳鳳是湖南邵陽人,1974年出生的她在大學學習的是法律專業,她與鄰居相處融洽,在家尊老愛幼。
  • 醫學生祭奠"大體老師" 謝,讓我們走近生命精微
    原標題:醫學生祭奠"大體老師" 謝,讓我們走近生命精微對醫學生而言,則有一群需要緬懷和感謝的特殊對象——「大體老師」和實驗動物。   昨天(3日)中午,上海交大醫學院杏林愛心屋、易班工作站等學生團體聚集在學校的動物慰靈碑前,獻上簇簇菊花。每年臨近清明,都會有醫學生自發前來祭掃實驗動物與無償遺體捐獻者。這是醫學院的一項特殊儀式,捐獻背後的故事亦充滿濃濃溫情。
  • 【慈濟廈門】廈門首位照顧戶捐大體
    出門,何銀濱一定在隨身包中帶上《慈濟》月刊,其中有一本月刊提到「無語良師」,聽了志工介紹大體老師化無用為大用,何銀濱也希望能夠把大體捐到慈濟。但因為兩岸因緣還未成熟,他找到當地負責大體捐贈事宜的廈門紅十字會,籤署了大體捐贈同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