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2021-01-09 孝親尊師佛學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惡是心的本體,有善有惡是意念的發動,知道善惡是人的良心發現,行善去惡就是格物了。

嘉靖六年九月,陽明先生赴任廣西前,發露了一個天機。起端是弟子錢德洪和王畿的一次爭論,這次爭論內容被後世稱為「四句教」,歷史上也把這個過程叫做天泉證道。

我們可以看出,王陽明先生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這麼重要了。他已經把儒家、佛家、道家的所有思想精髓融會貫通於心學四句了。所以,後來人很多學習他的思想,人生感悟和改變就發生了,真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研究儒家思想繞不過去的大集成者。

中國古代直至現在,一直有這個爭論有人說人性本善,有人說人性本惡。其實,在王陽明先生的觀點,一個人在沒有接觸到外界事物,人的心沒有分別念的時候,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因為他會認為自己和天地是一體的,和大家是一體的,不會產生非常強烈的你的、我的區別。

比如,我們看小孩,你要是把他正在玩的玩具拿走,他就會哭得非常厲害,因為他認為這世界所有東西都是他的。我們大人才是做違反天性的事,硬生生告訴他,人要懂禮貌,要和別人分享,這在小孩子的世界裡根本行不通嘛。

所以,古代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為什麼給我們一個倒騎毛驢的形象?就是為了訴我們,人們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返回到小時候的那種我和世界是一體的心態。馬太福音上講:心思單純的人有福了,他們能看見上帝。一個人在經歷了一切坎坷和磨難之後,還能有一顆赤子之心,就是真正有福之人。

小孩子長大了,發現自己的東西別人拿去了,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把屬於自己的東西爭奪回來,這個就是"有善有惡意之動"的過程。在這個爭奪的過程中,人真正的本心就蒙蔽了,也就有了人和人之間的差別。

等到什麼時候,一個人的良心才會發現?等到他的私慾膨脹到極點,導致物極必反的時候,才會良心發現。他會發現,自己所遵循的人生原則,並沒有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快樂和幸福,而是痛苦不堪,不堪重負,這個時候,一個人才會真正願意去改變自己。願意去學聖賢文化,願意去付出,讓別人生活得更幸福。

所以,我們不要小看一些看上去很單純的人,要不人家是天生這樣,要不人家是經歷了一番不為我們所知的痛苦才會這樣。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那麼幸運,天天有磨難去等著去磨練你的心性。所以,過來人就會把他們的人生經驗總結給我們,為了讓我們少走彎路。

比如王陽明先生的"為善去惡是格物",去做善事,不要做惡,就能讓人成為心思單純而有福之人了。格除心中的私慾,格除對名利的追求,一個人才會智慧顯現,不為外界所動,成為真正的聖賢之人了。

王陽明先生的思想已經很明顯融合了佛家和儒家的思想精髓了,只要我們願意去仔細體會s其中的道理,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領悟,可能改變也就會發生了。願大家都能為善去惡,做個心思單純的有福之人。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
  • 小狼咬死兔子救母狼,是善是惡?王陽明:糾結善惡的人,必定痛苦
    說道中國的大師,古往今來數不勝數,但是能有資格被稱為聖人的,王陽明絕對算是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但是卻不理解是什麼意思,這篇文章簡單告訴你,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厲害在哪裡?讀懂了,你也就知道他為何被稱之為聖人了。
  • 五百年前的王陽明,為何直到今天仍然備受推崇?
    王陽明學術精進,亦有三變:50 歲前,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注重靜處體悟。「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即知即行,知行同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然知與行的脫節,導致書讀不少,但運用太少;期望太高,但喚醒太少;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如如不動」。當下格物之功,需要明悟核心價值,擼起袖子幹。
  • 王陽明:想成大業的人,建議先學會這4點,克己才是真功夫
    王陽明:想成大業的人,建議先學會這4點,克己才是真功夫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個人。他少有大志,目標堅定,一生為了自己的目標燒到油盡燈枯,死而無憾。雖天資聰慧,學習時卻投入得像個瘋子。對著竹子去格物,一格就是七天,以至於病倒。年輕時遍讀考亭之書,結婚時和道士坐而論道以至忘了結婚。
  • 人性最大的惡,是不懂感恩!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做人你可以不優秀,但是不能不善良,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感恩,你可以什麼都沒有,但是不能沒有良知。
  • 王陽明的這5句話,才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裡,估計早就被鬱悶死了,但是王陽明卻在生活中一直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情緒,在龍場的時候,跟他去的隨從都相繼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無恙。在王陽明看來,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意識一動,就生出或善或惡的念頭來了。所以儒家說的「心」不是意識,更不是意識產生的念頭,而是產生意識的本體,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真心」、本性。王陽明對此也有過明確地論述:「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就是說,聖人所證的真心就如同明鏡,可以照出任何事物的樣子,隨順因緣而相應就是自在本來的樣子。在佛教中更是直接把這個心的作用比喻為「大圓鏡智」。
  • 王陽明的「心學」四大智慧,做到一點就夠了
    王陽明的「心學」四大智慧,直指當下人生1、回頭看內心世事驚濤駭浪,心是定海神針。今天,心為物役似乎已是常態,外界的物左右了我們內在的心,以至於人們普遍感覺,物與幸福的增長不成比例。其實,並不是我們的心脆弱,而是我們在追逐外物的過程中,將其迷失了。王陽明的心學正是讓我們看到了,心本來具有的不可動搖的力量。
  • 佛說:有益於人為善,有益於己為惡
    佛家有文:有益於人為善,有益於己為惡。有益於人,則毆人、打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這句話很好理解捨生取義則為善,自私自利則為惡。就好比自己的父母,就算打孩子罵孩子,但是這是為了孩子知錯改錯,一心是為了孩子好,所以這是善,那麼父母老了,我們就要去孝敬父母,這就是種善得善。如果一個人只想著自己,就算恭敬別人,以禮待人,但是心裡卻是想著從別人身上為自己撈好處,這不是在算計別人嗎?難道這還不是惡嗎?而往往這些人是種惡得惡,自私自利終會害了自己。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文/飛仙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那什麼是心即理呢?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二程創造了天理一說,他們說「萬物皆有一個理」,它「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沒有「存亡加減」,理是永恆存在的。這個天理既能生物,又能統轄萬物。它包含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法則、原則、標準,它又是至善的。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比如,北宋理學家張載認為,人性分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前者至善,後者為各人稟賦的素質,或有不善。
  • 王陽明的人生目標
    常常有人問;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卻不問我到這裡幹什麼,有什麼任務。人生目標的不選擇:可以看看豬是沒有選擇的,牛是沒有選擇的。「春去冬來,與葉同腐」是一種自然現象。牛其以耕地卻不懂鳥會飛翔。人生目標的錯誤選擇:人生目標有什麼任務呢?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道德經》又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說天下的人都認為美好的東西是美好的時候,這就變成醜惡的了;都認為善良的東西是善良的時候,這就是不再善良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或許,在世人的眼裡,很多人認為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很多人認為是好的,那它就是好的。因為,人大多有從眾心理和盲從心理。
  •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今天又到了我們每周一篇《道德經》時間,「王庶文講壇」用兩篇文章講完了《道德經》第一章,現在我們進入第二章,這一章的內容大概會有3篇內容,歡迎關注。
  • 文化的責任與任務在於化(除)惡為善,走向共產主義大同社會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認為為公即是善,損公濟私即是惡。怎麼阻止惡,怎麼化惡為善,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也是中國文化當下的責任。中國文化在孔孟時代就認為,什麼是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