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成長詞典已上線1342/10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481天
前段時間,《隱秘的角落》大火,各路心理學大師們也現身說法,把劇中的人物用心理學知識剖析得精闢入裡。
比如,為什麼老實人張東升會逐漸顯現其心理陰暗的一面?為什麼小時候開朗的朱朝陽長大後會性情大變?
這些問題的答案,只要網上隨便一搜,都能找到心理學大師們給出的合理解釋。
提到心理學大師,很多人覺得他們很神秘,可以看透別人的心,解開他人的謎。
其實,他們並沒有我們臆想的那麼神秘,他們也是人,跟我們普通人一樣,有愛也有恨。
《爆笑吧!心理學大神來了》這本書中,就匯集了許多心理學大師們的傳奇經歷,今天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二:
01
弗洛伊德
談及心理學史,弗洛伊德是個避不開的人物。
弗洛伊德出生在一個不錯的家庭,母親是父親的第二任妻子。
都說老夫少妻生的孩子聰明,弗洛伊德小時候也的確很聰明,念書很棒。因此爸爸很喜歡他,還公開說弗洛伊德聰明到「他大腳指頭都比我腦袋好使」。
然而,有這樣一個受盡萬般寵愛童年的弗洛伊德,卻在成年以後提出了人性惡的精神分析:人人都有病,悲慘童年毀一生。
怎麼回事呢?
弗洛伊德小時候,曾經在父母的臥室裡撒尿,當時父親憤怒地責備他:「這孩子將一事無成!」後來,他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結,認為每個小男孩都戀母仇父。
再後來,弗洛伊德經過研究,又提出了戀父情結的概念,認為由於女孩子的異性愛本能傾向,使得女孩子戀父而妒母,即「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
結果,弗洛伊德最寵愛的小女兒安娜·弗洛伊德終身未嫁,始終陪伴在父親身邊,並最終繼承了父親的學術衣缽。
弗洛伊德還提出過一個「性誘假說」:每一例歇斯底裡症病背後,總有著一次或多次發生於童年早期的不成熟的性經歷。
這個假說一出來,他的聲譽急轉直下。什麼問題都是從性的角度去解釋,誰還來這個「老流氓」的診所看病呀?
弗洛伊德有一本很出名的書,叫《夢的解析》,怎麼來的呢?
這源於他兒時的一個奇葩習慣:把自己做的夢全部記錄下來。
後來使用自由聯想治療精神疾病的同時,他開始關注患者的夢與病的關係。於是就有了這本書。
弗洛伊德曾對幾位後繼者,比如阿德勒,榮格,都報以厚望,傾心相助,盡力提攜,卻屢遭背叛。
因為弗洛伊德太過小心眼並且拒不接受批評,他總是固守在自己的理論王國中,不願接受任何新的理論,新的思潮,還強迫他的繼承者完全遵守他的理論體系。這也導致他的後繼者們最終與他分道揚鑣。
阿德勒後來創建了個體心理學,榮格另建了分析心理學。
02
馬斯洛
馬斯洛的主要觀點大家都耳熟能詳: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高峰體驗。
尤其需求層次論,心理學導論中要講它,心理學史要講它,教育心理學要講它,管理心理學要講它……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眾多領域也都講它,幾乎成為普及度最廣的心理學理論。
馬斯洛的童年悽苦,父母關係惡劣。他的父親為了逃避母親,總是避免回家,忙於生計而無暇顧及與子女的溝通,因此父子關係淡薄。
馬斯洛母親極度迷信,且生性殘暴,曾當面打死馬斯洛的兩隻小貓。致使馬斯洛即便走向人本主義之路,都沒有原諒自己的母親,一生與母親關係惡劣,直至母親過世都沒有參加她的葬禮。
馬斯洛父母是表兄妹關係,優生沒做好,所以小馬長得醜,從小自卑。爸爸還火上澆油,和大家說:「你們見過比他醜的孩子嗎?」
缺啥來啥,爸媽關係差,對他也不好。學校裡的老師、同學也不喜歡猶太人——後來,馬斯洛提出了非常有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
馬斯洛上學時幾乎沒有朋友,這使他養成了害羞敏感且神經質的性格,只能藉由書籍避難。害羞敏感的性格追隨其一生,直至成年甚至出名以後,他都非常害怕當眾發言。
受爸媽表兄妹近親結婚的影響,馬斯洛中學時也喜歡上了自己的表妹貝莎。但是他自卑又太羞澀,遲遲沒進展。
有一次,未來的大姨子安娜實在看不過去了,把小馬推向貝莎,上啊,吻她吧!馬斯洛就吻了,貝莎沒有拒絕,回吻了他。
正是這段經歷,啟發了馬斯洛提出高峰體驗的概念。
03
斯金納
許多人談到心理學,只知弗洛伊德而不知斯金納,但後者其實對心理學科的影響更大。
斯金納有兩大愛好:一是手工製作,他做過旱冰鞋,可駕駛的運貨馬車,雪橇,還有用篙撐來撐去的木筏子;也做過蹺蹺板,旋轉木馬和滑梯;還做過陀螺、模型飛機、盒式風箏、會飛的竹蜻蜓……
除此之外,斯金納還著迷於捕捉所有他身邊捉得到的小動物:青蛙、烏龜、蛇、蝴蝶、蜜蜂、螢火蟲,喜歡觀察它們努力逃走的過程。
研究心理學後,斯金納把小時候這兩個愛好結合起來,製造了著名的斯金納箱,專門摧殘小白鼠;最後甚至發明了一個育嬰箱,在裡面養孩子。
斯金納第一次上電視,就石破天驚整出一句:「如果在燒掉自己孩子還是自己的書籍之間做出選擇的話,我願意先燒掉自己的孩子。」
這一發言導致輿論大譁,心理學家這樣說太吸引眼球, 結果各家電視臺就不斷邀請他,斯金納經常露面,就出名了。
04
馮特
馮特出身名門望族,卻有一個悲催的童年。哥哥在外求學常年不回家,媽媽又生了兩個孩子不幸嬰兒期都夭折了。馮特童年只有一個同齡玩伴,還是個智力障礙者,幾乎不說話。
年輕的馮特對學術研究的興趣,始於一次自己的好奇:吃鹽多少會不會對尿液成分產生影響?
於是他親自出馬,自己吃鹽自己尿,自己尿完自己測,實驗發表了。一泡尿,照亮了他自己的心理學研究之路。
馮特起初是海德堡大學的生理學系教師,教實驗生理學。
不過,他的教職屬於無薪崗位,就是學校不給錢,由學生湊學費,選修的學生越多,老師就賺得越多。結果只有四名學生選修了馮老師的課。於是馮老師生了病,去療養了。
後來,他到了萊比錫大學,馮老師教生理心理學。那時候還沒有專門的心理學之說。
大學給馮老師分了一間房子放實驗儀器,於是這間房子就成了馮老師的倉庫。
後來,因為每次把器材搬到教室太過麻煩,馮老師就乾脆在倉庫上課。
就這樣,實驗室建立了。
1879年,馮老師開始深入開展心理學實驗,科學心理學誕生了。
馮老師建立心理學之後,各國有志於此的同學都來「朝拜」,其中有個中國人也來了,那個人就是我們的北大老校長蔡元培。
蔡元培跟著馮特學了一段時間的實驗心理學,後來當北大校長的時候,他還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馮特是個工作狂,他的書稿估計得寫了五萬多頁。當年的他,上午寫書讀論文編雜誌,下午實驗室做研究,然後邊散步邊備課,下午四點開始給學生上課。
馮特的生活一直過得嚴謹有規律。直到去世,他都很少外出旅行,不熱衷於公眾活動。除了指導學生做實驗外,基本就是寫寫寫,直到85歲高齡才退休。
05
結語
在這本「八卦合集」裡,還有其他幾十位心理學大神的趣事糗事。
比如「老頑童」皮亞傑,天天琢磨和小孩玩遊戲;「老好人」羅傑斯,誰的意見都尊重,找他諮詢吧,也不給你出個主意;「小憤青」華生,做實驗嚇壞小朋友......
總之,這是本用心理學大神們的八卦串起來的極簡的心理學史。
每位大神都有獨特生活經歷,癖好和性格,有的童年悲慘,有的樣貌醜陋,有的浪蕩多情,有的小心眼,有的愛吹牛,有的愛交際,有的太害羞。但這都沒影響他們對心理學的貢獻和影響力,心理學恰恰因為有這些人而倍添魅力。
大神不是神。大神又是神。他們都是自己的神。
大神們的生平和傳記,告訴我們:不論是熠熠生輝的生活,還是挫折滿布的人生,不論是缺陷短板明顯,還是優點長處突出,我們都可以選擇朝向自己內心的大師靠近,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發揮自己的潛能和特質,有趣、真實地活著。
正如心理學會理事長韓布新老師說的:
「年輕人應該向心理學眾大神學習,直面慘澹卻充滿希望的人生!」
作者:蘇雲,精讀讀友會會員。用時間換天份,越努力越幸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