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歷史上,奇人異事甚多。
以今日常人的眼光來看:
弗洛伊德,那就是個「老流氓」,什麼問題都是從性的角度去解釋;
馬斯洛是個「文藝青年」,論文想寫音樂欣賞的心理學,可惜被老師們給否了;
羅傑斯是個「老好人」,誰的意見都尊重,找他諮詢吧,也不給你出個主意;
華生則是個「小憤青」,做實驗嚇壞小朋友;
而斯金納卻似「虐待狂」,養了鴿子、小白鼠,不輕易給它們吃食物,換著法子以「折磨」小動物為樂……
然而,心理學恰恰因為有這些人而倍添魅力。
今天帶你認識這些有趣、有料、有梗的心理學大神。
▼▼▼
40多位心理學大神,
將在此書中輪番出場!
《爆笑吧!心理學大神來了》
作者:遲毓凱
1.「威風八面」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
弗洛伊德的父親有兩次婚姻,弗洛伊德出生的時候,父親四十一歲,母親二十一歲, 典型的老夫少妻,他是父親第二個老婆的第一個兒子。他是母親的掌上明珠,但父親對他的態度比較消極,小時候,他曾經在父母的臥室裡撒尿,當時父親憤怒地責備他:「這孩子將一事無成!」
後來,弗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結,認為每個小男孩都戀母仇父。
弗洛伊德經過研究,提出了戀父情結的概念,認為由於女孩子的異性愛本能傾向,使得女孩子戀父而妒母,即「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
結果,人家弗洛伊德不僅上輩子找了女兒做情人,在這輩子,弗洛伊德也幹掉了所有的情敵,他最寵愛的小女兒安娜·弗洛伊德終身未嫁,始終陪伴在父親身邊,並最終繼承了父親的學術衣缽。
弗洛依德還是個老菸民,酷愛雪茄,一天要抽二十多支,直到最後得了口腔癌才不得不戒菸。我們現在看到弗的許多照片也是一副叼著菸斗酷酷的樣子。
不過,依據他自己的理論,愛抽菸的人都是可憐之人。因為這些人在嬰兒時期,未能充分地吸吮母親的奶,即口唇期沒有過渡好,所以長大之後,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就以吸菸的方式來滿足欲望。
另外,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做老師的、愛在微博上發言的人,屬於口唇期沒過渡好,小時候奶吃得有問題,所以現在愛表達,又自戀;而那些從不發言,偷偷看微博偷偷樂的人,屬於肛門期沒過渡好,小時候控制大小便有問題,所以現在不愛表現自己,防禦心強。
愛因斯坦和弗洛伊德是同時代的兩個最著名的猶太人,但兩人似乎不太對付。
對於愛因斯坦取得的成就,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那是走運。
愛因斯坦說:「你不了解我,怎能說我走運 ?」
弗洛伊德說:「因為你研究的是數學和物理,不像我研究的心理學,人人可插嘴。」
2.「跨界天才」 華生
約翰·華生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
▲▲▲
「請給我十幾個健康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在我創造的特殊世界中教養,那麼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之中,我隨便拿出一個來,都可以訓練他成為任何一種專家。」
這是華生最具野心,也最具有影響力的一句話,是環境決定論的「指定用語」。
華生曾做過一個驚世駭俗的關於嬰兒恐懼的心理實驗(見下圖),實驗中那個倒黴孩子叫「小艾伯特」,才11個月大。
華生在他面前放了一隻小白鼠,艾伯特要摸,華生在後面哐當敲鐵棒,孩子嚇哭了;又放白鼠,還想摸,哐當敲鐵棒,又哭了;連續幾次,一見白鼠就哭了;後來不只白鼠,見著兔子也哭,見著狗也哭,見著毛大衣也哭,甚至見著聖誕老人的白鬍子都哭。這證明,恐懼不是天生的,是習得的。
作為芝加哥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英俊瀟灑的華生獲得了很多女學生的關注。華生的兩次婚姻都是師生戀,第一任老婆在課堂上給他寫情書,順利拿下華生,但長江後浪推前浪,她之後還有更猛的女學生。嬰兒恐懼實驗的女助手,後來和華生互生情愫,最終華生離婚娶了這個女學生,「小三」成功上位。
華生和女助手的桃色事件,在當年是鬧得滿城風雨,各種媒體大肆報導大學教授道德敗壞,白天教授,晚上禽獸,勾引女學生之類,聲名狼藉。華生也因為此事離開了心理學界。
離開心理學界後,華生在廣告界謀生,做得風生水起。80歲時,美國心理學會準備給他頒個獎感謝其為心理學做的貢獻,華生本來興衝衝去了,但四十年的學術流浪讓他近鄉情怯,怕情難自已,淚灑當場,最後只是讓別人代為領獎。第二年,逝世。
3.「虐待狂」斯金納
B. F.斯金納
行為主義的大師和旗手
▲▲▲
許多人談到心理學,只知弗洛伊德而不知斯金納,但後者對心理學科的影響更強大,在 2002年美國心理學會會員的調查中,斯金納排名第一。
斯金納出身於一個山清水秀的小鎮,有兩大愛好:一是手工製作,研製各種小發明、小創造;二是玩小動物,捕魚捉青蛙,逮蛇玩蜥蜴……研究心理學後,斯金納把小時候這兩個愛好結合起來,製造了著名的斯金納箱,專門摧殘小白鼠;最後甚至發明了一個育嬰箱,在裡面養孩子。
斯金納把孩子放箱子裡養這件事,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麼沒人性。他為自己女兒設計的「育嬰箱」,裡面的空氣經過過濾,溼度可以調節,安靜、整潔,孩子按規定的時間出來玩耍和吃東西。
斯金納說:「箱子的一面牆都是玻璃的,白天我們 透過這塊玻璃跟她說話或打手勢。當我們透過窗戶看她的時候,她會對我們露出燦爛的笑容。」——箱子裡面養孩子,說出來大家也許不信啊,斯金納後來也因此被人批慘了。
斯金納懂點傳播學的道理,第一次上電視,就石破天驚整出一句:「如果在燒掉自己孩子還是自己的書籍之間做出選擇的話,我願意先燒掉自己的孩子。」這當然導致輿論大譁,心理學家這樣說太吸引眼球, 結果各家電視臺就不斷邀請他,斯金納便經常露面,就有名了。
4.「文藝青年」馬斯洛
亞伯拉罕·馬斯洛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
▲▲▲
馬斯洛是近親結婚的產物,他的爸爸是猶太人,娶了自己的表妹——小馬媽媽。優生沒做好,所以小馬長得醜,從小自卑。爸爸還火上澆油,和大家說:「你們見過比他醜的孩子嗎?」缺啥來啥,爸媽關係差,對他也不好。學校裡的老師、同學也不喜歡猶太人——後來,馬斯洛提出了非常有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
受爸媽表兄妹近親結婚的影響,馬斯洛中學時也喜歡上了自己的表妹貝莎。他常常到表妹家串門,暗戀未免太痛苦,小馬又太羞澀。有一次,未來的大姨子安娜實在看不過去了,把小馬推向貝莎,上啊,吻她吧!馬斯洛就吻了,貝莎沒有拒絕,回吻了他。正是這段經歷,啟發了馬斯洛提出高峰體驗的概念。
馬斯洛的主要觀點大家都耳熟能詳: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高峰體驗。尤其這個需求層次論,太牛了,牛到什麼程度?心理學導論中要講它,心理學史要講它,教育心理學要講它,管理心理學要講它……這個理論一定要學過癮才好。
5.「老好人」羅傑斯
卡爾·羅傑斯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代表
▲▲▲
人本主義大師羅傑斯,由於小時候奇葩父母管得太嚴,不允許小羅與周圍的人交往,又因為家住農莊,周圍沒啥人,小羅平時只能讀讀書,和動植物打交道,長期的農莊生活使得他欠缺交往,口才一般,早先做牧師布道超過20 分鐘就沒詞了。
後來,進入心理學界,他就發展了「來訪者中心療法」,在這種諮詢治療中,主要是來訪者說,諮詢師不用多說話。
羅傑斯認為,諮詢時應創造一種絕對的無條件的積極尊重氣氛,以助人自助。但在這種諮詢中,諮詢師一般也不會給你什麼具體意見了。
學羅傑斯這種心理諮詢策略最爽了,自己不大說話,也不出啥主意,主要聽來訪者講故事,自己「嗯嗯啊啊」,然後……就收錢,牛吧。——其實也沒那麼簡單,但以來訪者為中心的諮詢強調傾聽,說話少是真的。
有一個吐槽羅傑斯來訪者中心諮詢的笑話:
病人說:「我想跳樓。」
羅傑斯說:「嗯,我聽到了。」
病人說:「我要跳了。」
羅傑斯說:「嗯,我看到了。」
病人跳了,「啊啊啊」高喊。
羅傑斯:「嗯,啊啊啊(驚嚇得大叫)」
——病人說什麼, 就回應什麼。
羅傑斯當事人中心這一套一開始很多人不認可,覺得不科學;後來影響大了,有人開始做研究,一驗證,好使,就科學了。羅傑斯獲得美國心理協會第一屆傑出科學貢獻獎。
心理學大神的這些事兒,是不是打破了你對他們的原有認知?
在《爆笑吧!心理學大神來了》中,有40餘位心理學發展史上極具開創性的大神輪番出場,這裡有他們不為人知的隱秘故事和心理學史上的動人時刻。
讀完這些心理學大師的故事,你會了解他們的觀念、他們的思想,讀懂心理學各大流派的關係和心理學大師之間的愛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