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經常在娛樂視頻裡看見
各種聰明絕頂的小貓
它們能算數會唱歌甚至還能按照指令
與人類行為形成簡單互動
其聰明程度學習能力不亞於兒童
看到它們不禁讓人產生疑問
動物是怎麼學習的?
學習行為到底是如何發生的?
學習的規律又是怎樣的?
這些作為心理學家們孜孜不倦探索的話題
後來分出來了獨立的學科——教育心理學
這個既講教育又講心理的學科
乍一看可能會覺得玄之又玄
其實它和我們學習過的物理化學一樣
也是建立在觀察實驗基礎上的
下面就來看看
那些年,教育心理學家們做過的神奇實驗
是否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吧
這第一個實驗就和一隻愛學習的神獸喵有關
為什麼把它放在第一個呢
很簡單,因為它的研究者——桑代克
是教育心理學的開山祖師!
很牛!!
那麼很牛的桑代克
是怎麼教育這隻小貓呢
他先做了個籠子把貓關進去
貓通過在籠子裡面抓繩或按鈕等三種不同的動作
可以將門打開,如圖所示
實驗階段
他先是不給貓吃飯,餓了兩頓之後
他把這隻飢餓小貓放進了籠子
從外面關上門,並將魚放在籠子外邊
飢餓小貓渴望吃魚
拼命想要出籠子
發現鑽不出於是開始上躥下跳
無意間碰到了開關
門意外打開,小貓得以出籠
終於吃到了魚
然而僥倖逃脫的小貓還沒吃上兩口
桑代克就又抓住並把它關進了籠子
小貓撲騰,踩到踏板
門開,遂吃魚
隨後,飢餓小貓被迫重複了N次這個過程
太虐了,大家自行腦補吧
桑代克通過觀察多次重複實驗行為
把小貓每次逃出籠子的時間都記錄下來
做成了學習時間曲線
從中,他發現了兩個規律
1.小貓開門的用時呈下降趨勢
2.小貓開門的無效動作越來越少
最後的實驗成果是
當把小貓放到關閉的籠子裡
它直接就能踩踏板出來
這也意味著,小貓學會了自己開門
這就是桑代克最為著名的「餓貓迷籠實驗」
後來桑代克還用雞、狗、魚等動物做過實驗
他開啟了動物實驗的先河
並直接影響了以後的心理學研究方式
基於這些實驗
桑代克提出了自己的學習理論——試錯學習
我們再來深入解讀一下這個實驗
桑代克想要讓小貓學會開門
但他沒辦法告訴小貓
所以不給小貓飯吃(雖然有些殘忍)
這是準備階段
激發小貓的覓食學習意願
然後將飢餓小貓反覆放入籠子
通過在籠子裡不斷地試錯學習
逐步掌握開門技巧
這是練習階段
最後就是開門後能吃魚
小貓完成練習後獲得正面反饋
這是效果階段
強化正確學習結果
同時也讓小貓願意繼續練習
看到這裡
在座的各位家長朋友們
心裡可能都有了一點自己的想法
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靈活運用教育心理學
收穫一個全自動學霸呢?
正好
最近家裡小小伍在學輪滑
那我就結合著這件事來分享一下
在自家教育中對於「試錯學習」的應用吧
拋磚引玉,歡迎討論
第一條:首先讓孩子自己建立學習意願
伍老師一直想讓小小伍學輪滑
所以經常帶他去公園和廣場
去看同齡孩子的花樣輪滑表演
慢慢的,小小伍也覺得滑輪滑很酷
開始主動要輪滑裝備
第二條:孩子樂於嘗試時,多給Ta練習的機會
給小小伍買了裝備之後
伍先生連夜翻了好多輪滑教程
滿腦子想著第二天怎麼教給孩子
誰知孩子根本就沒耐心聽
興奮地穿好裝備直接就開始了
伍先生也管不了那麼多了
立刻像個老母雞似的跟在後面保護著他
就這麼飽含熱情練習了倆鐘頭
雖然小小伍還滑不太快
但是已經可以很平穩地走動了
其實家長最需要關注的往往是保護好孩子
讓Ta可以自由安全的去體驗、試錯
在必要的時候
也儘量以提問的形式給與建議
引導孩子帶著思考去練習
第三條:及時給予孩子正面反饋
孩子通過反饋可以及時修正自己的學習行為
而正面反饋比負面反饋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假如出現總是負面反饋
那Ta可能就不願意再嘗試了
學習意願也就中斷了
就像小小伍不小心摔倒後
伍先生會笑著鼓勵,沒關係,再來一次吧
小小伍就自己爬起來繼續練習
反之
如果伍先生非在這時指責他是個笨蛋
估計Ta當場就得哭著把輪滑給扔了
所以建議家長們在孩子的成長中
多一些耐心,少一些焦慮
給孩子留出試錯時間
鼓勵Ta探索出自己的學習方法
-----------------------------------------
-----------------------------------------
最後再補充一點
人類的學習更多樣化、更複雜
餓貓迷籠實驗只考慮到了環境和行為之間的關係
沒有考慮到人主觀能動性和認知能力
也難以解釋一些更複雜的學習行為
啊,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
與「試錯學習」觀點相對立的「頓悟教育」
下一期,伍老師就帶大家看看
苛勒是怎麼通過黑猩猩實驗證明
「頓悟教育」可行性的吧!
資料來源:
《心理學經典實驗書系》——邊玉芳等
《教育心理學》—— 伍爾福克
策劃 | 五分鐘工作室
編輯 | 寒舟
插畫 | 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