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民進黨2020「總統」初選政見會8日登場。雖非辯論形式,但蔡英文與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同臺發表政見,並通過回答提問各有攻防,可以算是初選以來最近身肉搏的一次。值得關注的是,兩人雖然針鋒相對,但都堅持分離主義和「臺獨」論調。
糾結兩大問題
蔡賴除了初選時程及民調方式有爭議外,雙方一直糾結兩大問題:一是蔡英文陣營不滿賴清德「偷襲」登記參選,打亂蔡的布局;二是賴清德陣營質疑蔡一再避談「若輸掉初選是否挺賴」。這兩大問題,也成為8日政見會的焦點。
據聯合新聞網報導,賴清德在申論一開始就稱他參選不是否定過去執政,「執政功過共同承擔」,而是臺灣為民主社會,並非「世襲帝制」,「沒有宮廷政變、偷襲或是誠信的問題,何況那些指控都不是事實」。隨後申論的蔡英文稱,「我們要相信自己的成績,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輕易地自我否定……一個執政黨如果自我否定的話,我不知道我們將要如何面對即將到來的2020大選」。臺媒注意到,她在回答提問時,僅表示「重點在於這個人能不能體現民進黨執政價值,能不能為臺灣帶來根本性的改變」,並未直接回答若選輸是否挺賴,兩人在會後記者會再度隔空交鋒。蔡英文之後表示,「我是黨員,一個黨員必須遵守黨的意志和黨的決定」,並稱賴清德的藍圖就是她現在正在蓋的房子,中途不能換人,「賴前院長的未來式,其實就是蔡英文的現在進行式」。《聯合報》稱,這是兩人首度正面交鋒,從參選正當性、否定執政價值、敗選後是否支持對方以及「修憲」等議題都針鋒相對,完全看不到所謂的「君子之爭」。
至於備受關注的兩岸議題,蔡英文聲稱,「維持兩岸穩定、不挑釁、堅持主權」是基本立場,關鍵時刻絕不含糊,不會讓大陸誤判,也不會讓國際誤解。賴清德鼓吹成立所謂的「國土安全部」,「通過反併吞及反滲透法,才能阻止五星紅旗到處看得到、人心惶惶的問題」,並聲稱「臺灣有足夠嚇阻力量,才能阻止中國越雷池一步」。參加國民黨「總統」初選的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分析稱,蔡賴在電視政見會中有一個共識,就是所謂的維護「臺灣主權」,蔡的意思是「中華民國臺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賴的論調則是「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兩人均堅持分離主義,等於民進黨已經選擇了與大陸「鬥」和「戰」。
被批內容空洞
針對這場蔡賴首次直接對決,島內看法不一。中國文化大學學者鈕則勳稱,蔡賴兩人的戰略都很清晰:賴主要強調未來願景,蔡則刻意凸顯現任政績優勢,但是對選民來說,2016年的勝選等於已經還給她了,如今談這些「當年勇」效應恐怕不大。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溫偉群注意到,蔡英文全場表現嚴肅,看稿次數比較多,有時可以看出並非真需要看稿子提詞,而是習慣性動作,顯示她心中壓力很大。民進黨「立委」鍾佳濱稱,初選時交鋒很正常,只要初選結束後落敗一方願意支持勝出方,就不影響團結。陳水扁質疑民調差距萬一在誤差範圍內,民進黨是否要祭出「霸王條款」,「總統初選後是團結的開始,還是分裂的結束?!」
藍營則批評政見會內容空洞。高雄市長韓國瑜8日稱,他看蔡賴辯論講了一堆美好數字,但他們忘了一點,大多數基層過得很辛苦。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說,鴻海對創新有個定義,「老猴子要有新把戲」,而過去3年執政的民進黨並沒有什麼新的把戲,所以也沒有什麼創新。國民黨「立委」柯志恩提到,之前傳聞蔡英文若不能參選連任,將以「退黨」要挾,從8日她的發言來看,似乎還是沒有化解外界疑慮。面對初選後是否願真心團結的問題,她仍然選擇迴避,誠意不足。
10日開始民調
政見會落幕後,接下來就是10日到14日決定勝負的民調。《聯合報》9日稱,由於此次民調不是只有家戶電話,還納入手機,蔡陣營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落實接電話及手機,最後幾天「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另據《聯合晚報》9日報導,蔡陣營的民調顯示,20歲至29歲的年輕族群支持率,蔡英文都領先。親賴人士則稱,賴清德沒有資源細算民調,一直以來媒體民調是其重要參考,而從基層聲音等來看,賴的聲勢較佳。民進黨人士分析認為,唯一支持蔡英文或賴清德的人在民進黨內都是極端派,真正接受民調的對象大多都是單純挺民進黨的人,在這樣的態勢下,近日民調領先就很關鍵。
聯合新聞網的一篇言論稱,蔡英文在政見會上聚焦「護主權」及強化「政績」,似乎是向「獨派」交心。但兩人一味粉飾太平,或許能鞏固基本盤,卻無法讓中間選民埋單。香港中評社直言,2020年這場選舉,無論是對臺灣,還是對兩岸關係都相當重要;哪個候選人有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有改善兩岸關係的能力,一定會是選民投票的重要考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