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蒙陰
小兔子成富民大產業
本報記者 管 斌 通訊員 張聖虎
山東省蒙陰縣坦埠鎮南極山村長毛兔養殖戶馮加營和妻子在查看長毛兔生長情況。 張聖虎攝(中經視覺)
天一亮,82歲的薛榮源老人就早早起床到兔捨去了。
1955年,16歲的薛榮源被分配到山東省蒙陰縣土產公司,從此開始了和長毛兔的不解之緣。1957年,臨沂地區指定蒙陰發展長毛兔養殖,並由國家引進長毛兔改良本地品種。但由於飼養管理粗放,20多年間並沒有形成規模。1982年冬天,他們再次從國外引進了10隻母兔4隻公兔。讓大家沒想到的是,僅僅過了3年,兔毛價格就飆升到了120元/斤,持續高漲的市場行情讓大家意識到,小兔子也能帶領大家走上致富路。
「家養三隻兔,不愁油鹽醋;家養十隻兔,不愁棉和布;家養百隻兔,走上致富路。」現在,蒙陰農村家家養兔,農民從長毛兔養殖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薛榮源的女兒薛麗君就是其中一位,她女承父業,建起了可容納3萬隻兔子的標準兔舍,併購進了自動化設備,把長毛兔做成了兩代人的事業。
目前,蒙陰縣家兔存欄達到600萬隻,其中長毛兔存欄量達到500萬隻,兔業收入突破10億元,全縣萬兔村達到36個,千兔場180個,500隻養兔戶達到4520戶。
在蒙陰街道安子溝村一個普普通通的院落裡,村民王法奎和妻子早早就忙活起來,上料、餵兔、檢查每一隻兔子的健康狀況……這是他們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
像這樣的院落,在蒙陰比比皆是。遠遠望去,「房在園裡,林在村裡,一片桃園一座房,一圈兔舍作圍牆」,在這樣的「家庭農場循環農業模式」下,紅薯蔓、花生秧、桃葉變廢為寶,成為農戶加工兔飼料的主要來源,兔糞則為果樹和農作物提供肥力,「草—兔—果」模式有效保護了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也為發展旅遊業提供了大好條件。
和別家不同的是,王法奎不僅通過出售兔毛獲得收入,他的兔舍裡都是自己家繁育的種兔,相比兔毛,出售種兔帶來的收益更為可觀。
王法奎說:「兔毛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附加值,主要是賣種兔,每年有800隻到1000隻的種兔繁殖量,一隻種兔500元起步。」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蒙陰縣就意識到育種的重要性,縣裡與山東農業大學合作,歷經8年時間育成了「沂蒙長毛兔」新品系,年產毛量和料毛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王法奎說,新品種帶來高效益。正是因為長毛兔品質提升了,全縣的產毛量也逐年增加,長毛兔存欄量達到500萬隻,兔毛產量達到6000噸。如此高的產毛量,兔毛去了哪裡?在山東維蕾克紡織有限公司的車間裡,我們找到了答案。在這裡,一根根兔毛華麗變身,變成集結實、耐用、保暖、透氣、防水等功能於一體的純兔絨紗線。
山東維蕾克紡織服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霞說:「公司與廣東建發集團進行合作,解決了兔毛產品掉毛、縮水、起球三大問題,生產出了高檔純兔絨服飾,不僅拉長了產業鏈條,還增加了兔毛的附加值。」
維蕾克紡織服飾項目總投資12億元,目前,公司一期工程已建設完成,兔絨分梳一體機、精梳半精梳紡紗設備等已安裝完畢,正式投產運營,公司註冊了「維蕾克」服飾品牌,兔絨產品涵蓋內衣、毛衫、外套等幾大系列,具有殺菌抑菌、祛溼保暖的功能,年產純兔絨服飾400萬件。
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蒙陰縣的長毛兔產業鏈得到充分發展,全縣有毛紡加工廠5家,年加工兔毛近2000噸;種兔養殖場近50家;專業兔飼料加工廠5家,年加工能力超過30萬噸;50多名兔產品購銷大戶,帶動遍布全縣農村的220名農民從事兔毛、活兔收購;飼料加工點300多家;種兔人工授精站近百家;專業剪毛手1000多人。
與此同時,兔業還成為了扶貧產業。蒙陰縣制定出臺了《蒙陰縣兔業精準扶貧實施方案》,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新建標準兔舍30間以上的,給予600元補助;對已建有標準兔舍的,提供1組(1公2母)優質種兔。同時,重點扶持兔毛紡織服裝加工等兔毛深加工和養殖企業,建立「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帶動幫扶體系,通過兔產業帶動,目前已幫助2000戶貧困戶、4000餘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