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繪中的「異世界」,讀葛飾北齋、鳥山石燕筆下的靈與怪

2021-01-09 澎湃新聞

「浮世」有瞬間即逝、世俗、浮華之意,故「浮世繪」多描繪歌舞伎演員、花魁,繁忙的江戶風景等世界上真實存在的事物,但有時也會繪製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異世界」。8月2日起在

日本東京太田紀念美術館展出的「妖怪、靈界、異國」

,以三個面向的作品引導大眾進入浮世繪的「異世界」。恰逢「中元節」與日本「盂蘭盆節」,藉由這個展覽了解日本文化的「異世界」。

月岡芳年 《於吹島之館直之古狸退治圖》

日本是一個多宗教信仰的國家。「妖怪」形象就經常出現在日本的神話傳說中。 「妖怪」反映了日本人自古以來對異世界抱有的恐懼與不安,同時還隱含了日本文化中對「近在身邊之物」的愛惜,如《百鬼夜行繪卷》中描繪的妖怪形象,初看似乎恐怖陰森,其實細節中充滿了可愛感。

伝土佐光信《百鬼夜行圖卷》(部分),室町時代(16世紀),京都真珠庵藏(重要文化財)非本展展品

在日本美術史上,「鬼怪」作為異世界的生物開始出現是在平安時代末期(12世紀)。從這一時期到鎌倉時代,「鬼」的形象在美術作品中大量出現,如描繪神靈驅邪的《闢邪繪》、呈現地獄情景的《六道繪》,是後世「妖怪」形象的源頭。

《闢邪圖-神蟲》(部分),平安-鎌倉時代(12世紀),奈良國立博物館藏,非本展展品

到了中古時代,日本的「妖怪」形象開始變得「可親可近」,如《土蜘蛛草紙繪卷》中的妖怪看起來膽小怯弱,引人同情,而《付喪神繪卷》把人們生活中的舊道具妖怪化,藉此譬喻愛惜物品的重要性。室町時代《百鬼夜行繪卷》中形象滑稽的鬼怪在京都街頭昂首闊步,此時,妖怪終於被具象化,遍布畫卷。妖怪畫卷的代表作陸續登場。

《土蜘蛛草紙圖卷》(部分),南北朝時代(14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非本展展品

中古時代誕生的妖怪在江戶時期大幅增殖,在江戶街頭昂首闊步。那些妖怪衍生出新的故事並被圖鑑化。在浮世繪中,妖怪有時會驚嚇或攻擊人類,他們的外表是可怕的,但有時卻也幽默的,人類以堅定的態度面對妖怪的存在,他們也成為與人類共處的世界居民。

葛飾北齋,《百物語》,天保(1830~44)初期,非本展展品

江戶時期,妖怪們還被圖鑑化、被賦予名字。尋找妖怪的活動遍及全國,甚至延伸到人體內或地獄的世界。葛飾北齋、歌川國芳等浮世繪的巨匠創作了《百物語》、《相馬古內裡》等涉及妖怪題材的重要作品,影響巨大。

歌川國芳,《相馬舊王城》弘化(1844~46),非本展展品

其中,鳥山石燕因為在安永無年(1776年)完成的《畫圖百鬼夜行》三部曲,成為專門從事妖怪創作的畫家。在這一系列中,鳥山石燕主要描繪了一些超自然的對象,收錄範圍包括了鬼怪、鬼魂、幽靈以及妖怪,其中很多都是鳥山石燕根據日本文學、日本民間傳說以及日本傳統藝術而創作的。

鳥山石燕,《百鬼夜行圖》,安永5年(1776),非本展展品

儘管起初人們對妖怪感到無比恐懼,但到了後來也就逐漸地將它當作可供消遣的話題,《圖畫百鬼夜行》所記載的鬼怪共有130隻,不但相貌各異,且能力不同。鳥山石燕所創作的妖怪畫的特點在於,並不是集中地表現恐怖感,而是在畫中描繪出一些能夠使人微笑或是感到奇妙的因素。在這些畫作中,鳥山石燕往往融入了一些隱喻以及暗喻的手法,而讀者也經常可以通過細細品味這些細節來體會到畫家的創作本意。

月岡芳年 《和漢百物語·頓欲婆婆》

鳥山石燕曾在狩野派門人狩野周信的門下學習繪畫,同時師從俳句大師東流斎燕志學習詩歌。而他的門下還誕生了喜多川歌麿和戀川春町等畫家。他的畫作帶給了後世很大的影響,一些有名的作家如水木茂、京極夏彥等也以他的畫作作為基礎進行過創作。

歌川芳藤 《發切奇談》

在此次日本東京太田紀念美術館的展覽中,一幅歌川國芳的《東海道五十三對》之《舵手桑名屋德藏傳》講述了水手桑名屋德藏遇見「海坊主」,海坊主問他是否害怕自己。但舵手卻說自己更害怕這個世界。在日本的傳說中,海坊主會在暴風雨或是傍晚時出現於海面上,是漁夫們在海上作業時最怕碰到的妖怪。

歌川國芳 《東海道五十三對·舵手桑名屋德藏傳》

與這件作品的表達類似,海坊主的形象為一個體型碩大黑乎乎的光頭和尚,除了一對藍光爍爍的眼睛之外,看不清其面孔細節。他怪異的外觀似乎是一個來自不同世界的居民,只有他的眼睛漂浮在黑暗的陰影中。

歌川芳房《清盛布引瀧遊覽義平靈難波討圖》

展覽「靈界:鬼魂在黃泉之國復活」傳達了佛教輪迴的觀念,佛教的傳入導致地獄的思想廣泛傳播,靈魂、鬼被具象化為地獄的獄卒或一些奇怪的生物。《地獄草紙》《六道繪》等,探索表現妖怪的方式,在浮世繪中死去的人可能會像幽靈或武士一樣重新出現在世界上,死去的人也可能在地獄中變為可以暴力摧毀世界的惡魔。

歌川國芳《阿巖亡魂》

同樣在江戶時代,中國的通俗戲曲小說刊本通過商業渠道迅速東傳,受到上層社會的大力的追捧,這些刊本的插圖版畫深刻影響了市井木刻「浮世草子」,同時也催生了帶有浮世繪插圖的通俗讀本,使故事深入傳播到民間。 研究中國通俗小說在日本的接受,浮世繪是不可忽略的圖像。展覽中豐原國周的《水滸傳地獄巡迴》,水滸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豐原國周 《水滸傳地獄巡迴》

而對於居住在閉關鎖國中的江戶居民而言,未曾目睹的

海外異國也相當於「異世界」

。浮世繪中描繪的中國、衝繩和歐美,甚至蒸汽船和鐵路等近代文明的產物,亦可以視為「異世界」的風景,其中可見日本人在和不同的文化相遇時既感到恐懼,又充滿期待。

歌川國虎《羅得島湊紅毛船入津之圖》

在日本,崇尚妖怪文化也是民間信仰的一部分,加之浮世繪是以版畫的形式製作出大量的複製品進行商業推廣,使得妖怪畫在普通大眾中流行開來。到了20世紀, 科技迅猛發展,傳播媒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上世紀中後期就開始以電視為主的三維形式表現漫畫以及「妖怪手錶」等遊戲又將傳統的繪畫方式帶入了新的境界。

歌川芳虎 《亞墨利加國》

展覽持續至8月28日,其中8月19、26日休館

相關焦點

  • 日本浮世繪與妖怪
    說起浮世繪,很多人並不陌生,去吃日料的時候,隨處可見浮世繪掛畫。甚至西方的許多藝術家,如莫奈、凡高、高更、畢卡索等,都從浮世繪中汲取過靈感。比如凡高的名作《星夜》中的旋渦圖案就被認為是參考了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
  • 暮春的大阪,屬於浮世繪:從葛飾北齋看到鈴木春信、歌川國芳
    鈴木春信現存作品中約八成藏於日本國外,其中超過600幅歸屬美國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被視為世界頂級水準。同時,展覽中還為觀眾呈現喜多川歌磨(Kitagawa Utamaro)等追隨鈴木春信的後世畫家的作品。展覽分為七個章節,「春信的時代及其初期作品」、「繪歷交換會的流行與錦繪的誕生」、「讀畫的樂趣」、「江戶的戀人們」、「珍愛日常」、「描繪江戶的今日」、「仰慕春信」。
  • 淺談日本浮世繪,曾影響梵谷莫奈,附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賞析
    鈴木春信的代表作《雪中相合傘》 鳥居清長,日本六大浮世繪師之一,作為役者繪和美人絵雙方面領先的浮世繪匠師。筆下的美人有著文雅、健康、開朗、華美的風採,符合這一時期的江戶審美需求。
  • 葛飾北齋晚年以「鐵棒滑滑」為筆名創作了大量的肉筆浮世繪
    2000年,美國雜誌《生活》曾評選出「百位世界千禧名人」,即100個生活與1000年至1999年之間對全人類有巨大影響的著名人物。洋洋灑灑的名單中卻只有一位日本人的名字,他就是葛飾北齋。葛飾北齋的浮世繪作品不同於以往的浮世繪畫家,他結合前人的創作經驗與西方的繪畫技巧,為浮世繪風景畫的創作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面。「浮世」顧名思義,是指當時人們所處的現世,即現代、當代、塵世之類的藝術,因此浮世繪免回的是世間風情。這種日本獨特的繪畫藝術形式起源於17世紀,其對印象派的影響最為深廣。法國人對葛飾北齋尤其痴迷。
  • 這隻大黃貓,「 鑽進」了葛飾北齋的經典浮世繪裡
    這些畫作將北齋原畫中的人物替換為增村博的漫畫作品「ATAGOAL系列」中的一系列出場人物,展現出漫畫與浮世繪巧妙融合的奇特景象。「ATAGOAL」得名於作者在千葉縣野田市的居所的最近車站東武野田線愛宕站,與宮澤賢治筆下以其故鄉巖手縣為藍本的幻想世界「伊哈託布」遙相呼應,是一個貓與人和諧共處、使用同種語言互相交流的理想世界。
  • 一種西方顏料拯救了日本浮世繪
    不過,浮世繪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這種脫胎於木版畫的「錦繪」,一開始是為市民生活服務的,充滿了市井氣息,所以內容題材方面不可避免地走向低俗,然而,在浮世繪即將「墮落」的時刻,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站了出來,他用一種叫做「普魯士藍」的顏料,發展了浮世繪的名所繪(風景畫),讓浮世繪的審美情趣回歸「正常」。
  • 浮世光陰繪不盡 樂享當下且珍惜
    兩個小時的導覽活動中,劉德江老師娓娓道來,分享了鈴木春信的漢風古典美人繪、喜多川歌麿風靡日本的唐韻大首繪、鳥居清長的九頭身「清長風」美人繪、東洲齋寫樂傳神寫意的役者繪、葛飾北齋徵服世界的《神奈川衝·浪裡》、歌川廣重傳遞詩意鄉愁的名所繪以及這些浮世繪大師的藝術人生。
  • 當動漫再次遇見浮世繪,「生生浮世」尋找遺忘的江戶文化
    19世紀中期開始,浮世繪濃烈的風格迅速影響了當時的印象派畫家,並在西歐產生了日本主義熱潮,推動了從印象主義到後印象主義的繪畫運動。馬奈、惠斯勒、德加、莫奈、勞特雷克、梵谷、高更、克裡姆特、博納爾、畢卡索、馬蒂斯等人都從浮世繪中獲得啟迪。
  • 浮世繪大師展在滬開幕 日本浮世繪席捲魔都
    歌川國芳和歌川國貞是浮世繪最大流派歌川派極具人氣的兩位畫師,歌川國芳作品的最大魅力在於異想天開的超現實畫面,傳奇般的情節格外引人入勝。歌川國貞更加貼近平民審美趣味,周到的細節和鮮活的表情真實而生動地反應了江戶時代日本平民的生活習俗。葛飾北齋和歌川廣重是江戶末期的兩位風景畫大師,千姿百態的富士山系列和涓涓細流般的東海古道風情共同譜寫了浮世繪最後的傳奇。
  • 眾籌| 繁世浮雲錦繪成!21個浮世繪流派藝術精選,限量圖書及周邊
    ▲梵谷《唐吉老爹》,人物背後就是浮世繪作品梵谷從浮世繪中吸收東方藝術技法,融會貫通,最終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事實上,以葛飾北齋為代表的日本浮世繪,對歐洲印象主義和後印象派畫家產生了極大影響。浮世繪將色彩、空間、造型等因素抽象化、符號化的繪畫方式,馬奈、莫奈、德加、梵谷、高更都深受其啟發。
  • 日本浮世繪:世界虛浮 快樂至上
    浮世繪也稱「江戶繪」,堪稱江戶時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書。它與歌舞伎、相撲一起被稱為「江戶三絕」。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浮世繪——浮世中的繪畫。 「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縹緲。日本語言中自「浮世」一詞出現開始,就一直含有暗指豔事與放蕩生活之意。
  • 從鳥山石燕到水木茂:日本妖怪文化發展報告
    鳥山石燕筆下的木魅比如大天狗原型是來自中國《山海經》中的天狗(之前文章有詳細講過,此處不做贅述),傳到日本後,慢慢與佛教中的天魔、道教中的山神元素等元素結合起來,融合成為一個皇室內鬥的現代犧牲品;而家喻戶曉「撒豆驅鬼」的習俗,則是起源於中國古代以除災招福為目的的追儺儀式。對妖怪文化饒有興趣的大和民族,已經將妖怪作為一門值得研究的學問。
  • 最會畫「美人畫」的浮世繪師:喜多川歌麿
    喜多川歌麿(きたがわ うたまろ,1753-1806)是江戶時代活躍在日本的浮世繪畫師。與葛飾北齋、歌川廣重(安藤廣重)並成為「浮世繪三大家」。歌麿年幼時曾向狩野派的大師鳥山石燕學畫,後來他的才華被出版商蔦屋重三郎發現,在蔦屋重三郎的幫助之下,其作品一時風靡江戶。
  • 魔都暑假觀展指南:浮世繪眾生 萬物留光影
    圖說:《富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裏》 葛飾北齋夢回江戶還記得2018年刷爆票圈的「浮世繪大師展」嗎?吸引了足足10萬多藝術愛好者打卡。今年暑期,日本浮世繪風潮強勢回歸,跨越400年,中國最大規模、最全作品登陸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本月抵達上海,由浮世繪研究者潘力教授精心策展。
  • 日本浮世繪不就是「春畫」嗎……
    那就要講到浮世繪的發展歷史了,簡單來說,可以把浮世繪分成4個時期:  3、後期,主要作品是葛飾北齋的名所繪和歌川國芳的武者繪  這一時期出現了可以說浮世繪最最最著名的作品,就是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
  • 國際知名畫家晨嫣曌畫展掀起梵谷後印象致敬浮世繪葛飾北齋浪潮
    浮世繪不僅是江戶時代最有特色的繪畫,而且還由於對西方現代美術的推進作用而聞名世界,在西方甚至被作為整個日本繪畫的代名詞。晨嫣曌運用了歐洲藝術大師梵谷的後印象畫法的繪畫作品致敬了日本浮世繪巨匠葛飾北齋之後在國際上掀起了日本浮世繪和歐洲後印象畫風的文化浪潮!晨嫣曌2020年詩詞畫展遍及海內外從致敬梵谷到浮世繪巨匠葛飾北齋掀起後印象繪畫新浪潮。
  • 役者繪 帶你領略春畫之外的浮世繪
    作為一種最典型的描寫民間日常生活的藝術形式浮世繪成為當時日本藝術發展的新方向不僅受到中國木板年畫、古代仕女畫插圖等的深刻影響同時又融合了日本民間的藝術形式既代表平民的審美情趣又體現了日本民族雅致的特點浮世繪被後人理解為「虛浮世界的版畫」其最為主要的題材
  • 富士巨浪席捲大英博物館,葛飾北齋最後30年創造的永恆圖像
    ——葛飾北齋(1760-1849)在1834年出版的《富嶽百景·初編》後記中寫了以上文字。5月25日起,大英博物館舉行「葛飾北齋:巨浪之上」展將帶觀眾走進葛飾北齋最後的30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帶你了解這位「因為活的太久什麼都能見到,所以什麼都能畫到」的浮世繪天才。
  • 浮世繪大師筆下的日本美人是什麼樣的呢?
    在這個古今中外一直追求「美」的世界中,「美」的事物總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和熱捧,因此,它們常常成為文學和藝術的創作對象。在繪畫、雕塑藝術中,人通常成為「美」的對象,受到創作者高度的關注,以西方和東方繪畫為例,我們在今天還可以看到很多「美人」圖,比如《蒙娜麗莎的微笑》、《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等,這些畫作將不同時代和文化下的女人形象呈現在觀者眼前,憂思或哀愁、富貴或奢靡,這些生動的形象都是藝術家們筆下的「美」。